学术投稿

二氮嗪减轻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心肌细胞凋亡

张新金;张静;肖践明;李谦平

关键词:二氮嗪, 细胞凋亡, 缺血预适应, 再灌注损伤, 心肌
摘要:目的探讨二氮嗪对兔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细胞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兔随机分成假手术组(P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适应组(IP组)和二氮嗪组(DP组).阻断和松开左冠脉前降支制作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连续3次循环诱导预适应.DP组在缺血前缓慢静脉注射二氮嗪3 mg/kg.再灌注结束后测算左室心肌梗死面积,取缺血区心肌行TUNEL法检测心肌凋亡细胞和免疫组化检测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DP组和IP组梗死面积明显小于IR组(P<0.001).凋亡细胞百分数DP组(34±5)%和IP组(32±6)%较IR组(56±8)%显著减少(P<0.001).和IR组相比,bcl-2表达在IP组和DP组明显升高(P均<0.01),bax基因表达在IP组和DP组则明显降低(P均<0.001).结论二氮嗪能通过调节bcl-2和bax的表达来减轻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心肌细胞凋亡.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冠心病不稳定性斑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与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在入院即刻、入院1周、出院时的血清ICAM-1浓度,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ACS组血清ICAM-1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AM-1与冠脉斑块不稳定性呈密切相关,可望作为诊断冠脉斑块不稳定性的参考指标.

    作者:梁波;王艳霞;张迎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美国心脏病协会2005年科学会议公布16项临床研究结果(一)

    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2005年科学会议2005年11月13~16日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召开,参会18 000余人,来自中国的代表82人.本次会议公布了16项临床研究的结果,以下简单介绍临床试验的内容和结果.

    作者:杜昕;刘晓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瓣膜置换术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瓣膜置换术的经验及提高治疗效果的措施.方法分析上海长海医院自2001年8月至2002年7月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瓣膜置换术34例,二尖瓣闭式扩张术至瓣膜置换术间隔平均时间为4~29(12.5±6.73)年.其中,二尖瓣置换术2例(5.9%),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16例(47.1%),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5.9%),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14例(41.2%).并与同期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有关临床资料对照分析.结果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瓣膜置换术患者与同期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在性别、年龄、心功能、手术方式、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以及手术后早期死亡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复发或病情加重的患者应尽早行瓣膜置换,加强围手术期合理治疗、有限分离心包粘连、术后加强血流动力学监测、注意心功能支持及呼吸支持等措施,可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

    作者:刘晓强;梅举;张宝仁;徐志云;邹良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direct thrombin inhibitor,DTI)是一组不需要辅助因子参与而直接抑制凝血酶活性的多肽,它不仅有抗凝血功能,还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其他抗凝药相比,其药理作用及药动学特点更优越,尤其在心血管疾病中有良好的用途.现就这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蒙碧波;吕传柱;蒋宜颖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BK通道及其β1亚单位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原发性高血压(hypertension,HT)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心血管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如中风、冠心病、糖尿病等)的主要危险因素[1].因此深入理解HT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对于预防、治疗HT有重要意义.阻力动脉的血管张力持续增加是HT的基本病理生理机制,而血管平滑肌细胞离子通道的活动是血管张力调节的主要因素[2].近年研究发现,太电导钙激活K+通道(large conduction calcium-activated potassium channels,BK)是血管平滑肌分布丰富、单通道电导大(>200 pS)的K+通道,在血管张力调节中可能起负反馈调节作用,它的功能或量的改变可能是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马志勇;黎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床边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外科急诊的应用

    目的评价床边超声心动图在心外科急诊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超声心动图对857例心外科急诊患者进行床边超声监测,提供心脏瓣膜功能、左心室舒缩功能等信息.结果763例(89%)超声心动图有阳性发现,主要包括左心收缩功能下降、心包积液或心包压塞、瓣膜疾病或机械瓣功能障碍、主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破裂、先心术后右室流出道狭窄或残存分流.结论心外科急诊患者的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迅速可靠提示心脏的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异常,为心外科患者的及时诊治提供有力帮助.

    作者:刘海波;杨顺章;陈宏伟;颜如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电视胸腔镜下小儿室缺矫治术的麻醉管理

    目的探讨小儿电视胸腔镜下室缺矫治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6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年龄3~13岁,均采用单腔气管内插管全麻,整个手术过程通过改良双肺通气方法来暴露术野,分次给予芬太尼镇痛,微泵静注维库溴铵维持肌肉松弛,并根据需要间断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结果全组均未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残余漏及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等并发症.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术后呼吸支持时间与同期常规正中开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胸液量、输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电视胸腔镜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术中改良双肺肺通气,加强呼吸管理和肺保护是麻醉管理的关键.

    作者:韦华;邓劲松;张日英;李波;黄典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非缺血性心脏病猝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猝死(sudden death)是一种突然、意外的自然死亡.死亡的原因十分复杂,按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发生在24 h之内突然、意外死亡才能定为猝死.猝死若是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称为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它是猝死的第一大原因,仅在美国每年就有超过30万病例[1].虽然冠心病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但是非心肌缺血病例在解剖时经常会遇到.其中心律异常所致突然死亡占猝死的5%,这类疾病并没有发现心脏的结构异常,主要有长QT综合征(long QTsyndrome,LQTs)、心室预激惹和自发性心室纤维震颤(idiopathic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IVP)或Brugadasyndrome及近年来报道的短QT综合征(short QTsyndrome,SQTs)等[2].另外,常见的心肌功能紊乱引起的猝死是由于心室肌肥厚、心舒张功能异常的心肌肥厚症(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导致心律不齐性右心室发育异常(arrhythmogenic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ARVD).本文主要就引起QT综合征患者猝死的新分子医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童大跃;伍新尧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与时俱进,再创辉煌--第十六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亮点荟萃(二)

    3循证与临床心脏病学3.1冠心病美国Duke大学医学中心的RobertA.Harrington对现有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指南进行了系统评述.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AMI)1年内死亡率高达42%,其中半数患者于到达急诊室之前死亡.对指南的依从性每提高10%,STEMI的住院死亡率可降低11%.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及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能挽救濒死心肌,改善临床预后.尽管直接PCI优于溶栓治疗,但选择治疗还应结合到院时间、医院条件和术者经验.除了积极的再灌注治疗外,与再灌注相关的其他措施也有利于降低心肌梗死的死亡率.直接PCI时辅助抗血小板和抗血栓治疗有利于进一步降低AMI的死亡率.CLARITY-TIMI28试验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氯吡格雷能明显降低30天时的初级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及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P=0.026).

    作者:聂绍平;贺立群;龙德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超滤与改良超滤在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滤与改良超滤法对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的影响.方法1999年1月至2004年1月行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6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超滤和改良超滤,对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出血及输血等进行了比较.结果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出血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3.49,P<0.05,0.01).结论超滤与改良超滤在体外循环中可快速有效的脱水,减少体外循环后的出血,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和呼吸机的脱离.

    作者:李培杰;邹鲁闽;王明华;刘天起;刘鲁祁;马延平;王春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成人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

    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随着诊断及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目前绝大多数患者在婴幼儿期就已经采取不同治疗措施将其闭合.故成人动脉导管未闭的病例并不多见,且由于成人患者病程长、病理生理变化大,尤其是导管发生退行性变及肺动脉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因此在其治疗上也有一定的特点.我院曾收治了成人动脉导管未闭患者3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晓峥;杨桂林;王嘉;李宝琴;王冀;张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二氮嗪减轻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心肌细胞凋亡

    目的探讨二氮嗪对兔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细胞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兔随机分成假手术组(P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适应组(IP组)和二氮嗪组(DP组).阻断和松开左冠脉前降支制作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连续3次循环诱导预适应.DP组在缺血前缓慢静脉注射二氮嗪3 mg/kg.再灌注结束后测算左室心肌梗死面积,取缺血区心肌行TUNEL法检测心肌凋亡细胞和免疫组化检测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DP组和IP组梗死面积明显小于IR组(P<0.001).凋亡细胞百分数DP组(34±5)%和IP组(32±6)%较IR组(56±8)%显著减少(P<0.001).和IR组相比,bcl-2表达在IP组和DP组明显升高(P均<0.01),bax基因表达在IP组和DP组则明显降低(P均<0.001).结论二氮嗪能通过调节bcl-2和bax的表达来减轻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心肌细胞凋亡.

    作者:张新金;张静;肖践明;李谦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架桥术患者围术期心肌酶的动态变化

    目的了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架桥术(OPCAB)患者围术期心肌酶的动态变化.方法13例OPCAB患者术前1 d,术后1、3、5、8 d晨分别取静脉血,测定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磷酸肌酸激酶及同功酶MB(CK,CK-MB)、乳酸脱氢酶及同功酶1(LDH,LDH-1).结果择期手术的OPCAB患者术前5种心肌酶均在正常范围,术后1 d达到高峰(P<0.05);术后3 d CK-MB恢复到正常范围,其他心肌酶比术前测定值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 CK,术后8 d LDH、LDH-1恢复到正常水平,AST在手术后的所有测定值与手术前测定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择期OPCAB患者术前5种心肌酶均在正常范围;术后1 d达高峰,CK-MB恢复快,LDH和LDH-1恢复慢.OPCAB是一种对心肌损伤很小的手术方法.

    作者:陈长春;姬尚义;张一帆;郭望英;张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4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组)经阿托伐他汀每日1次10 mg治疗8周后,血脂、血浆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并用超声检测肱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的变化.选择15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做为对照.结果治疗组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治疗后ET血浆水平明显下降(P<0.01),EDD明显改善(P<0.01),且ET和EDD改善与LDL-C下降程度无相关性.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的功能,且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

    作者:张锦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罕见巨大左心房一例

    我院于2005年3月收治一例巨大左心房患者,现报道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50岁,身高158 cm,体重40 kg,因劳力性胸闷、心悸、气促9年,加重4年于2005年3月23日入院.1979年曾做过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入院查体:消瘦,一般情况较差,颈静脉中度充盈,双肺呼吸音清,心前区无明显隆起,心尖搏动在第6肋间左锁骨中线外3 cm,心尖部有抬举感,心率70次/min,节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绝对不等,心尖区可闻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余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周围血管征阴性,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房颤伴交界性异搏,部分导联T波改变.胸片示:双肺瘀血,心影重度增大,以左房、右室增大为主,心胸比0.9,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前后径72 mm,长径160 mm,二尖瓣瓣叶增厚、黏连,瓣口面积0.7 cm2.腹部超声示:三支肝静脉增粗增宽,下腔静脉内径2.7 cm.入院诊断为:风心病二尖瓣重度狭窄、左心房扩大、心房纤颤、心功能Ⅱ级.经调整心功能后,于2005年3月28日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术、左房折叠术.

    作者:段玉印;张桂敏;尚学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低分子肝素在冠状动脉支架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在冠状动脉支架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2001年4月至2004年7月的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257例(共置入支架307个),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LMWH)和普通肝素组(NHP组),观察手术及药物并发症,随访患者的心源性死亡率、急性心梗(AMI)发生率、心绞痛复发率、再入院率,有条件者在术后平均(7.2±3.9)个月复查冠脉造影(随访率为58%).结果119例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138例采用普通肝素治疗.在平均(8.7±4.4)个月随访中低分子肝素在手术及药物并发症及心源性死亡、心绞痛复发、再入院率方面均低于普通肝素组(P<0.05),在心梗及心律失常事件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造影(CAG)结果二者再狭窄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改善冠脉支架术患者的综合疗效,降低多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使用安全不需监测凝血功能.

    作者:石翔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心房颤动的再认识(四)

    1心脏术后心房颤动(房颤)房颤是心脏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房颤发生率因检出的方法和入选患者不同而异.在12项大的临床调查中报告,37 112例心脏术后患者,其中88.6%接受的是单纯冠状动脉搭桥(CABG)手术,术后房颤总的发生率为25.6%(15.4%~36.7%),CABG术后发生率为11%~40%.进行瓣膜手术或CABG和瓣膜联合手术者,术后房颤的发生率更高.心脏术后发生房颤时常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正性肌力药物、IABP等支持.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1%~6%,发生后死亡率高(13%~41%).心脏术后发生房颤使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术后并发症增加,中风发生率、院内死亡率和长期死亡率都增加,住院费用也会增加.因此,积极预防心脏术后房颤的发生,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作者:杜昕;马长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双腔右心室的外科治疗(附12例报告)

    双腔右心室(double chambered right ventricle,DCRV)是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心内畸形,发病率约占先心病的1.5%,但适当的干预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本研究总结手术治疗双腔右心室的体会,手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科研;侯明晓;张伟;罗剑锋;王淑红;张仁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研究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冠状动脉(冠脉)中无复流现象的临床意义.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回顾性分析我院336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直接PC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急诊PCI支架置入即刻,在无影响血流的血栓、栓塞、夹层、痉挛情况下,冠脉造影前向血流≤TIMI2级为无复流,TIMI 3级为正常血流.冠脉无复流患者42例,利用Excel随机函数表,由其余294例急诊PCI冠脉前向血流恢复正常的患者中随机抽取45例,为正常血流组.随访6个月,观察有无心脏性猝死和非致命性心脏事件.结果无复流组发生充血性心衰、恶性心律失常、再发心绞痛、心脏性猝死高于冠脉血流正常组,无复流组6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冠脉血流正常组.结论无复流患者的心肌损害严重,梗死或濒临坏死的心肌范围广泛,强烈提示AMI预后不良.

    作者:王国涛;马丽华;张文琪;贺晓楠;李淑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心脏停跳与不停跳手术TNF-α、IL-6和IL-8的动态变化及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与不停跳手术围术期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动态变化及对比研究.方法3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和不停跳下行心脏手术,在5个时间点中心静脉采血,用放免法测定TNF-α、IL-6和IL-8的血浆含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浆TNF-α、IL-6和IL-8平均水平无明显差异,体外循环开始30 min、结束2 h及术后6 h,均比术前明显升高,术后24 h IL-8与TNF-α基本回落到术前水平,而IL-6仍保持较高水平.A组患者在体外循环结束2 h及术后6 h的TNF-α、IL-6和IL-8水平显著高于B组.结论体外循环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会引起患者血浆致炎因子,如TNF-α、IL-6和IL-8水平的升高;心脏不停跳手术方法因为没有心肌缺血-再灌注的过程,减少了心肌损伤,故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陈武林;高秉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煤炭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