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芳;王学东;贾三庆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而多发的心血管疾病,我国目前的高血压患者人数已超过1.6亿.高血压对机体的危害不仅是体循环的异常增高,更主要的是与之相伴的各种代谢异常及靶器官损害.血管、心脏、肾脏在高血压发展过程中将出现结构及功能的异常改变,从而又加重高血压形成恶性循环.脂联素(adiponectin)是脂肪细胞分泌的特殊蛋白质,通过调节代谢降低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多种危险因素,在高血压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杨建梅;王佑华;周端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循环中IL-7的含量、来源及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作用.方法临床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75例,健康志愿者17名,测血浆及血清中IL-7含量;应用二磷酸腺苷诱导活化血小板,采用ELISA法测定活化前后血浆中IL-7的含量.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IL-7浓度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对照者;血小板活化后血浆中IL-7的含量明显增加.结论IL-7为冠心病一种新的生物学标志;循环中增加的IL-7主要来自血小板,IL-7参与血小板依赖的血栓形成过程,标志冠心病临床不稳定性发展.
作者:郑慧萍;王燕妮;马爱群;杨碧波 刊期: 2006年第07期
3收缩压及脉压增高对靶器官的损害3.1左心室肥厚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是左室壁为平衡动脉血压的升高而发生的适应性改变过程,多种血液动力学和非血液动力学因素参与了LVH的形成.前者主要是压力负荷和容量负荷,后者包括遗传因素、交感神经张力、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肥胖以及血液黏稠度等.无论对于总死亡率,还是对于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经超声心动图诊断的LVH都是一个很强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作者:华琦;刘力松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总结二尖瓣肿瘤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83年6月至2004年5月收治的9例二尖瓣肿瘤的临床病例.其中良性肿瘤7例,恶性肿瘤2例.9例中行二尖瓣替换术8例,二尖瓣成形1例.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及其他并发症,患者全部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至20年,死亡2例,均为恶性肿瘤,其余7例心功能Ⅰ级5例,Ⅱ级2例.结论二尖瓣肿瘤的临床表现多为劳累后心慌气短.外科治疗应当根据肿瘤的性质、累及二尖瓣的部位等采取二尖瓣替换术或二尖瓣成形术.良性肿瘤外科治疗的远其效果满意.
作者:罗国华;孙寒松;王红月;许建屏;胡盛寿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Leptin)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6例,对照组87名,测定其空腹血清瘦素、血糖、胰岛素、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体重指数(BMI)、腰臂比(WHR),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血脂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的BMI、WHR、TC、TG、LDL-C、ApoB、HOMA-IR、Leptin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瘦素与甘油三酯(TG)正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血脂有相关性.
作者:李志娟;李海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探讨定期检测肝功能的必要性.方法选择2004年9月至2005年3月门诊就诊心血管病患者,了解其所用他汀类药物的种类和剂量,每月复查血脂水平和肝功能.结果所用他汀类药物有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常用剂量为10~20 mg/d,治疗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降低,而肝酶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肝酶升高3倍以上者所占比例低.结论他汀类药物在低剂量应用时对肝脏损伤小,没有必要频繁监测肝功能.
作者:刘华;孟四平;李中原;庞学民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总结31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临床手术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全部病例采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直视手术,经右房切口探查,并分别通过肺动脉及右室流出道切口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结果全组手术过程及术后恢复顺利,无死亡病例.出院前复查心脏彩超均未见残余分流,无流出道狭窄及主动脉关闭不全.结论干下型室间隔缺损解剖位置特殊,自然闭合机会小,因血流动力学改变易造成主动脉瓣病变.一经诊断,应尽早行补片修补手术治疗.
作者:吴兵;王朝晖;李卫国;吴东信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153例行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并对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分型,观察其与各项冠心病危险因素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HDL-C比对照组明显降低,而总胆固醇(TC)、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对照组明显增加,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患者比稳定型心绞痛组(ACS)HDL-C明显降低,TC明显增加P<0.001.HDL-C与冠脉病变类型、病变支数成负相关,TC与之成正相关.结论HDL-C与冠脉病变程度具有负相关关系.血HDL-C水平有可能成为一项有价值的、能预测冠心病事件的检查方法.
作者:杨玉霞;杨丽霞;齐峰;郭传明;石燕昆;魏玲;李丽俐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总结5例心内膜心肌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自1991年11月至2005年11月收治5例心内膜心肌纤维化患者,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7~58岁.其中右室型4例,左室型1例.5例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室造影和心导管测压4例,MRI和同位素检查各1例.3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切除纤维化心内膜,同时包括三尖瓣替换、二尖瓣替换和三尖瓣成形术各1例.结果入院时5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1例,3例单纯诊断为房室瓣反流,1例误诊为三尖瓣下移畸形.心室造影4例,确诊2例,2例单纯诊断为房室瓣反流.MRI检查1例,即确诊.2例术中确诊.3例手术患者中,2例右室型患者分别随访14年、3个月,前者心功能Ⅱ级,后者Ⅰ级.1例左室型患者术后2年半死于二尖瓣位机械瓣瓣周漏导致的心衰.结论心内膜心肌纤维化单独超声心动图检查容易误诊、漏诊.结合MRI有助于明确诊断.凡有严重房室瓣反流或明显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宜行手术治疗,包括房室瓣成形或替换及纤维内膜切除.
作者:王水云;吴信;杨秀滨;朱晓东;胡盛寿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中出现急性心肌缺血事件的左主干病变患者的临床和冠脉病变特点.方法121例患者经冠脉造影证实左主干管径狭窄≥50%.根据术中是否出现急性心肌缺血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血压明显下降,严重心律失常如心动过缓、Ⅱ度或Ⅲ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分为事件组(36例)和无事件组(85例).结果事件组吸烟者比例(69.4%)高于无事件组(49.4%,P<0.05),心绞痛危险分层高,程度重,住院期间出现心血管并发症者明显多于无事件组(44.4%vs 10.6%,P<0.005),死亡率高(19.4% vs 1.7%,P<0.005).事件组左主干开口病变多见,右冠脉向左冠脉形成的侧支循环少(11.1% vs 28.2%,P<0.05),左主干狭窄程度高于无事件组(秩和检验,P<0.05).结论冠脉造影中出现心肌缺血并发症的左主干病变患者是一组高危人群,住院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左主干狭窄程度重,侧支循环少,应及早行冠状动脉血管移植术(CABG).
作者:于雪;何青;孙福诚;季福绥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总结31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对31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围术期(术后30 d)死亡1例(0.32%).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心包填塞、低心排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肾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等.结论高危患者与常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结果一样,手术近、远期结果满意.
作者:苗齐;刘兴荣;王振捷;张恒;张超纪;马国涛;曹丽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评估PⅢ表面改性的血管内支架的抗凝血性能.方法选用体重为2.5~3.0 kg的清洁级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兔经股动脉逆行置入改性后支架至腹主动脉,对照组置入普通支架.结果术前后血液学检测及组织损伤积分各组之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之间有可比性.实验组在血栓形成、管腔狭窄直径百分率、管腔狭窄面积百分率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Ⅲ表面改性的支架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性能,术后血栓形成率较未改性支架有明显降低.
作者:陈雷;胡盛寿;黄楠;周建业;周玉燕;高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43岁,腹胀半个月,胸闷气促5 d.查体: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两下肺呈浊音,左肺下野可闻及捻发音.心界向左扩大,心率110次/min,心音遥远,律齐.彩色超声示:心包腔内见大量液性暗区,前心包液深1.8 cm,后心包液深1.6 cm,左心室侧壁、侧房液深2.9 cm,于左侧房室沟处见5.9 cm×6.5 cm等回声光团,边界规则,随心脏跳动而摆动.
作者:林本瑞;司忠义;李树青;郭宁;王宝华;王洋 刊期: 2006年第07期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TGF-β)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多重生物学效应的生长因子,广泛存在于动物正常组织细胞和转化细胞中,对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其能刺激正常成纤维细胞的表现类型发生转化,故命名为转化生长因子β.其众多成员之一的TGF-β1在哺乳动物体细胞中所含的比例高(>90%)、活性强,与疾病关系密切,对其研究多,也是目前临床与实验研究的主要热点.
作者:郑琼莉;祝炜;贾晶;毛莉娜;王超;李红兵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MBMC)移植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分为干细胞移植组(20名,接受急诊PCI+标准药物+经冠脉注入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和常规治疗对照组(20名,接受急诊PCI+标准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进行6 min步行试验、多普勒心脏超声、平衡法核素心血池显像(ERNA),并记录发病6个月内主要临床事件.结果同对照组相比,6 min步行试验、超声心动图、ERNA术前与术后3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移植组心功能改善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脉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近期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
作者:许丹;尚小明;姜玉如;纪征;姜玉凤;卢峰;张春来;李霞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血液流变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行24 h动态血压检测的Ⅰ~Ⅱ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8例,男性83例,女性65例.根据夜间平均动脉压下降10%以上或以下的标准,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杓型患者组(85例)和非杓型组(63例).空腹采静脉血,测定血液流变血各项指标.结果非杓型组的凝血因子Ⅰ(Fg)、红细胞压积(Hct)、全血黏滞度(ηb)、血浆黏滞度(ηp)、全血低切黏度(ηbI)、红细胞聚集指数(EAI)显著高于杓型组(P<0.01,P<0.05).结论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血液流变学异常呈正相关.
作者:覃天锦;李秀琴;丁乃勇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C反应蛋白(CRP)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67例UA患者和40名对照组的IL-18和CRP浓度,并观察自入院起至30 d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UA组IL18、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UA中IL18升高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IL18正常组(57.14% vs 20.60%,P<0.05);CRP升高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CRP正常组(44.82% vs 21.05%,P<0.05).结论IL-18和CRP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近期预后相关.
作者:解金红;赵杰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冠脉造影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心内科收治的3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历,根据年龄将其分为5组:青年组(<40岁),中年组(40~59岁),低龄老人组(60~69岁),中龄老人组(70~79岁)及高龄老人组(≥80岁).记录其首发症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脑血管意外病史及控制情况,对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复习造影结果,统计病变情况.结果①胸痛症状在高龄老人组明显少于其他各组(P<0.01),高龄老人组以胸闷、气急大汗(66.7%)为主.部分中、青年组患者也可以胃肠道症状为发病的首发表现.青年组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脂血症,其他各组的危险因素则多同时存在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其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青年组(30%,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急性心肌梗死的合并症如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以及住院病死率增加,高龄老人组的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青年组(P<0.01).②随着年龄的增长,冠脉造影手术率明显下降(P<0.01),3支病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青年组部分患者可以胃肠道症状为首发表现,应提高警惕;高龄老人组胸痛不典型,冠脉造影检查率低,而冠脉病变多为3支病变,对此类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作者:徐荣;高国旺;刘长虹;王颖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总结缩窄性心包炎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7月至2005年7月我们收治的缩窄性心包炎28例的病历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全麻下行心包剥脱术28例,治愈25例(89.3%),好转2例(7.1%),死亡1例(3.6%).结论手术治疗缩窄性心包炎是有效的手段,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加强围术期处理是提高本病疗效、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周新明;黄杰;李伦明;陈聪;林华赋;曹嘉正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主动脉夹层分离是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延着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严重心血管急症.其病变严重、表现复杂、起病急、病死率高,故需及时诊断和治疗.以胸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主动脉夹层,如心电图出现ST段抬高,即易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而导致严重后果.
作者:邱国应 刊期: 200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