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主要栏目有综述,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管理,资料库等。曾获2000年度中科院优秀期刊三等奖,98年度生物类影响因子第4各,99年度生物类影响因子第9名。
1 题目 简洁明了, 突出文章创新之处, 一般不超过20个字。应该是所研究的主题以及具体方面, 用尽可能少的字句准确清楚地描述文章的内容。如果研究涉及特定物种、特定地区, 要在题目中表达出来。
表达避免繁琐、含糊, 避免抽象, 避免使用“...的研究(A study of ...)”, “..的调查(Investigations of ...)”等赘词。
2 摘要/关键词 必须写清楚研究目的、材料与方法、主要结果、结论和科学意义, 特别明确地提出研究的主要发现或认识。综述类文章的摘要需要清楚阐明综述的目的、主要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中文简洁正式, 英文可适当扩展, 但以一个印刷版面为限。包含以下4个部分:
(1) 目的(科学问题)。开门见山, 前两句就要非常清楚地阐述研究目的, 不必要介绍背景。
(2) 方法。概括描述, 无需详细(概括“材料与方法”的内容)。(i) 要指明研究的时间、地点、具体对象; (ii) 不要使用含义不明的缩写; (iii) 不要过多描述具体方法(除非是介绍方法的文章)。
(3) 主要结果和发现。要列出关键的量化数据及趋势, 但不可过多。不必引用正文的图、表及文献。必须明确地阐明研究的主要发现或认识。
(4) 结论。
一般而言, 英文摘要中对研究方法和结果的陈述用一般过去时, 而对结论的陈述用一般现在时。本刊鼓励用主动语态叙述。
关键词 5–8个, 选择能准确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 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并为大家熟知的专业词汇来作为关键词, 以使文章能被准确检索。
3 引言 阐述为什么要进行此项研究。基于前人的研究结果或结论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或验证的假设, 应能反映有关研究领域的进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并将研究目的与上述研究背景相结合。应包括以下方面(即:概述→历史→必要性→目的, 内容由多到少, 呈倒三角形):
(1) 概括所研究的领域, 引出下文将要报道的主题。
(2) 研究历史与现状, 存在的问题, 引出本研究的必要性。
(3) 非常明确地指出进行此项研究拟回答或解决的科学问题。
(4) 本研究的价值何在(此项也可不写)。
4 材料与方法 阐述本研究是如何进行的。陈述需详细, 要提供足够的信息使读者能重复实验, 并假设读者具备该领域的基本实验常识; 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数据分析(统计)方法叙述要详尽, 但简单的统计量(如平均值、t-检验等)无需说明。对实验中使用的试剂的来源、仪器的型号、大型仪器的厂家和软件(包括版本或序列号)名称等也应说明。
5 结果 叙述要求简洁明了, 列出数据需要进行消化和浓缩, 总结重要的趋势或规律。图表要求精心设计, 力求美观, 并互不重复。避免出现讨论部分的内容。
6 讨论 评论文中所报道结果的重要性和创新性, 并与其他相关的工作进行比较, 指出对原有结论有何新的启示, 或从实验数据归纳出一般规律。讨论部分应围绕结果进行, 但不要重复结果, 并与引言中所提出的问题呼应; 叙述要简明扼要, 推测要有依据, 不能得出超出本文结果所能够支持的结论。不要在本节中介绍新的结果。
7 参考文献 择主要列入。
(1)正文中引用规范: i) 正文中著录格式采用“著者, 出版年”制, 如“Li & Durbin, 2011; 宋永昌等, 2015”。 ii) 主要列入, 每个观点后引用的文献数不要超过4条, 并按年代先后排序。iii) 正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与文后一一对应, 包括文献的作者数量和年代均应按我刊要求认真核实。两位作者的文献在文中引用格式示例: (马克平和陈灵芝, 1999)或(Lawton & Brown, 1993); 三位及三位以上作者的文献在文中的引用格式示例: (宋永昌等, 2015)或(Brown et al, 2001)。iv) 同一作者文献在文中同一处引用, 不同的年份用逗号隔开, 相同年份用a, b区分, 示例: (Li et al, 2013, 2014a, b)。
(2)文后著录规范: i) 中文文献用中、英两种语言列出, 英文在前, 中文附在后面的方括号内。含与不含英文摘要的文献分别用“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和“in Chinese”标明; 文章题目、书名、出版社名请引用作者原文或查对标准译文, 不宜自行翻译。ii)作者列全, 姓前名后, 名后一律不加缩写点; 作者间加逗号隔开。iii) 刊名要求正体、全称; 书需要注明版次, 初版不注, 书名要求正体、实词首字母大写。iv) 按作者姓氏的第一个字母顺序排列。v) 每卷连续编页码的期刊不引用期号; 同一卷内每期均从第1页开始编页码的期刊附期号。 示例如下:
期刊
Li H, Durbin R (2011) Inference of human population history from individual whole-genome sequences. Nature, 475, 493–496.
Song YC, Yan ER, Song K (2015) Synthetic comparison of eight dynamics plots in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s, China. Biodiversity Science, 23, 139–148.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宋永昌, 阎恩荣, 宋坤 (2015) 中国常绿阔叶林8大动态监测样地植被的综合比较. 生物多样性, 23, 139–148.]
Zhang MH, Ma JZ (2010) Current status and protection vision of wild northeast tiger i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Zoology, 45(1), 165–168. (in Chinese) [张明海,马建章 (2010) 中国野生东北虎现状及其保护愿景展望. 动物学杂志, 45(1), 165–168.]
书(专著、论文集、会议录等)
Begon M, Harper JL, Townsend CR (1990) Ecology: Individuals, Populations and Communities, 2nd edn.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Boston.
Jiang ZG, Ma Y, Wu Y, Wang YX, Zhou KY, Liu SY, Feng ZJ (2015) China’s Mammal Diversity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Science Press, Beijing. (in Chinese) [蒋志刚, 马勇, 吴毅, 王应祥, 周开亚, 刘少英, 冯祚建 (2015) 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 科学出版社, 北京.]
Lawton BH, Brown VK (1993) Redundancy in ecosystems. I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 (eds Schulze ED, Mooney HA), pp. 255–270.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译文(出版年为译作出版年)
Mueller-Dombois D, Ellenberg H (translated by Bao XC Zhang S, Yang BS, Jin ZZ, Tang TG, Yao BJ, Jiang HQ) (1986) Aims and Methods of Vegetation Ecology, pp. 153–188. Science Press, Beijing. (in Chinese) [鲍显诚, 张绅, 杨邦顺, 金振洲, 唐廷贵, 姚璧君, 姜汉侨 (译) (1986) 植被生态学的目的和方法. 科学出版社, 北京.]
博士学位论文(硕士论文在文内用脚注注出即可)
Yu FH (2002) Adaptive Strategies of Clonal Plants Growing in 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s. PhD dissertation,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于飞海 (2002) 克隆植物对异质性环境的生态适应对策. 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
网络文献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 (2000) Authority Files for Habitats & Threats. http: //www.iucn.org/themes/ssc/sis/authority.html (注明获取日期, 格式: 年-月-日)
8 图、表 图表要求精心设计, 按照在文中出现的顺序编号, 力求精简, 图与表内容切忌重复。
尽量避免使用带有国界线、省界线的地图。如果必须使用, 请到国家测绘局网站“地图服务”下载最新版本的地图文件作为底图绘制, 并标注原始图件的审图号。如果是其他来源的图件, 请注明原始图件来源。群落调查和编目的论文请附上样方和标本名录的详细资料, 附录中引用的文献按正文中文献格式列出。
如果引用文献中的图表, 要取得原出版商的授权许可, 分辨率要求达到印刷要求。
图题、表题尽量详尽, 图表所包含的信息应以读者不读原文也能看懂为原则, 图题、表题和图表内各项内容均需中、英文(或拉丁文)对照。图(表)请附在文后, 切勿插入文内。
表格一律用三线表。要求设计合理, 符合阅读习惯。如果数据较少(如只有1行), 或数据的变化规律明显, 建议直接用文字叙述。表中数据共用的单位标于表题或表头中, 缺失的数据用“–”表示。建议按照个位数或小数点等对齐方式排列。
图可按印刷时的实际大小绘制, 半栏图≤80 mm, 通栏图≤170 mm。黑白线条图分辨率不低于600 dpi, 照片图分辨率不低于350 dpi。如果一幅图中包含多个小图, 建议在Powerpoint或Photoshop软件下组合, 而不是直接在Word软件中组合。
图中一般不加外框和网线。线条粗细要适中, 函数线的粗细一般是坐标轴的两倍为宜。刻度线位于坐标轴内侧, 粗细可等于或稍细于坐标轴。如果是黑白印刷的图件, 所选图例的颜色要求在印刷版上能够区分开。坐标轴的标题能排一行的不要转行, 中、英文间空开一个英文字格。
图中文字中文使用宋体, 英文和数字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的大小为8磅, 数字和单位之间要有空格, 图如需缩小, 本字号要求为缩制后的大小。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表格及文字表述所用的一致。
影响因子:指该期刊近两年文献的平均被引用率,即该期刊前两年论文在评价当年每篇论文被引用的平均次数
被引半衰期:衡量期刊老化速度快慢的一种指标,指某一期刊论文在某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的一半被引论文刊载的时间跨度
期刊发文量:通常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个学术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计算期刊发文量是评估期刊生产力和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学者选择投稿期刊时常常考虑的因素之一。
期刊他引率:期刊被他刊引用的次数占该刊总被引次数的比例用以测度某期刊学术交流的广度、专业面的宽窄以及学科的交叉程度
总被引频次: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这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显示该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
平均引文率:在给定的时间内,期刊篇均参考文献量,用以测度期刊的平均引文水平,考察期刊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交流程度的高低
9月中旬在投生物多样性杂志的稿,10月就通知录用啦,速度杠杠的。需要说的是,这本杂志的编辑排版很严格,录用后会有多次排版校对,编排质量很高,编辑工作非常严谨认真,值得赞扬!
你好,请问生物多样性杂志字数要求最高包括参考文献是多少字呢?是不加参考文献6000字以内呢?还是加上参考文献6000字以内呢?
各位学友,这个期刊是不是投稿就会通过初审? 看我很多投稿的朋友说,初审后被拒稿的也很多啊……
退修了三四次,基本都是格式和缩减字数,可能文章比较符合期刊主题。样刊是平邮,大家一定要写好自己的详细地址,越细越好流泪
生物多样性杂志审稿较快,14天左右就发回退修,退修之后10天左右再次退修,我吸取上一篇投稿的教训(退修了两次仍未达到要求,退稿了),仔细按照编辑发来的要求修改,顺便提一下,编辑人很好,修改之后很快录用,9个月之后见刊。
生物多样性杂志 这个刊物免审稿费,版面费正常,效率高
等了好几个月,终于收到书了,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感谢生物多样性杂志编辑部大大,感谢~~感谢
五天了还是已发回执状态 什么情况?有人知道么
退得挺快,挺好的[流泪]
急急,生物多样性杂志 投稿要多长时间才能出结果,投了好久了,没见一点动静,有人告诉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