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云;吴信;杨秀滨;朱晓东;胡盛寿
目的探讨单静脉入路国产封堵器(Amplatzer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2例动脉导管未闭,病变窄处直径为3~12(5.35±3.26)mm,经股静脉建立右房→右室→肺动脉→动脉导管→主动脉轨道,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观察PDA的位置、形态、大小,经股静脉建立的轨道进行封堵.术后即刻经胸超声及心脏听诊判断有无分流.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术后24 h、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有无PDA再通.结果12例患者全部一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0%.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轻度增高[(34.10±2.67)mm Hg]降为正常[(20.30±3.10)mm Hg].所有患者术后即刻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术后即刻彩超检查无分流,操作透视时间7.50~12.30(8.96±2.30)min.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未发生动脉水平分流及动脉导管再通.结论单静脉入路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简化了手术程序,减少了血管并发症,缩短了操作透视时间,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价格低廉,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彭春花;张伟华;卢静 刊期: 2006年第07期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而多发的心血管疾病,我国目前的高血压患者人数已超过1.6亿.高血压对机体的危害不仅是体循环的异常增高,更主要的是与之相伴的各种代谢异常及靶器官损害.血管、心脏、肾脏在高血压发展过程中将出现结构及功能的异常改变,从而又加重高血压形成恶性循环.脂联素(adiponectin)是脂肪细胞分泌的特殊蛋白质,通过调节代谢降低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多种危险因素,在高血压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杨建梅;王佑华;周端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单肺移植同时行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畸形矫正术治疗艾森曼格综合征的围手术期处理要点.方法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同种异体单肺移植,同时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严格无菌隔离、呼吸机辅助呼吸、漂浮导管监测肺动脉压、抗感染、三联免疫抑制剂抗排斥等围手术期处理.结果移植肺通气后颜色红润,通气指标正常.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血气指标在正常范围,心肺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术后第11天出现全身性感染于第12天死亡.结论同种异体单肺移植同时行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畸形矫正术治疗艾森曼格综合征是可行的;抗感染是围手术期处理的关键.
作者:董铭峰;马增山;马胜军;刘桂清;冯致余;柴守栋;唐培哲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Leptin)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6例,对照组87名,测定其空腹血清瘦素、血糖、胰岛素、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体重指数(BMI)、腰臂比(WHR),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血脂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的BMI、WHR、TC、TG、LDL-C、ApoB、HOMA-IR、Leptin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瘦素与甘油三酯(TG)正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血脂有相关性.
作者:李志娟;李海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血脂异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已为既往的临床研究所证实.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外,低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亦是AS的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升高HDL-C,可以延缓AS进展,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其促进胆固醇逆装运、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有关[1].
作者:梁芳;王学东;贾三庆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评价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和奥扎格雷钠治疗组34例,对照组用基础治疗(硝酸酯类、肠溶阿司匹林、钙离子拮抗剂等)加低分子肝素5000 U每日2次,皮下注射,连用10 d;奥扎格雷钠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80mg溶于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0 d,同时观察症状体征及血凝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奥扎格雷钠组有效率91.2%,对照组有效率7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血凝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确切,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丽杰;孙正琦;俞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总结5例心内膜心肌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自1991年11月至2005年11月收治5例心内膜心肌纤维化患者,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7~58岁.其中右室型4例,左室型1例.5例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室造影和心导管测压4例,MRI和同位素检查各1例.3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切除纤维化心内膜,同时包括三尖瓣替换、二尖瓣替换和三尖瓣成形术各1例.结果入院时5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1例,3例单纯诊断为房室瓣反流,1例误诊为三尖瓣下移畸形.心室造影4例,确诊2例,2例单纯诊断为房室瓣反流.MRI检查1例,即确诊.2例术中确诊.3例手术患者中,2例右室型患者分别随访14年、3个月,前者心功能Ⅱ级,后者Ⅰ级.1例左室型患者术后2年半死于二尖瓣位机械瓣瓣周漏导致的心衰.结论心内膜心肌纤维化单独超声心动图检查容易误诊、漏诊.结合MRI有助于明确诊断.凡有严重房室瓣反流或明显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宜行手术治疗,包括房室瓣成形或替换及纤维内膜切除.
作者:王水云;吴信;杨秀滨;朱晓东;胡盛寿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冠脉造影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心内科收治的3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历,根据年龄将其分为5组:青年组(<40岁),中年组(40~59岁),低龄老人组(60~69岁),中龄老人组(70~79岁)及高龄老人组(≥80岁).记录其首发症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脑血管意外病史及控制情况,对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复习造影结果,统计病变情况.结果①胸痛症状在高龄老人组明显少于其他各组(P<0.01),高龄老人组以胸闷、气急大汗(66.7%)为主.部分中、青年组患者也可以胃肠道症状为发病的首发表现.青年组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脂血症,其他各组的危险因素则多同时存在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其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青年组(30%,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急性心肌梗死的合并症如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以及住院病死率增加,高龄老人组的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青年组(P<0.01).②随着年龄的增长,冠脉造影手术率明显下降(P<0.01),3支病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青年组部分患者可以胃肠道症状为首发表现,应提高警惕;高龄老人组胸痛不典型,冠脉造影检查率低,而冠脉病变多为3支病变,对此类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作者:徐荣;高国旺;刘长虹;王颖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心力衰竭的防治已成为近年来临床心脏病学家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美国著名心脏病学家Eugene Braunwald预测,21世纪的心脏病学将在心力衰竭研究方面获得重大进展和突破,21世纪是心力衰竭世纪.他汀类药物降血脂以外的作用,促进了它在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1].这一结论来自不断增加的他汀类药物改善心衰患者生存率的临床试验资料.本文将予以概述.
作者:杨水祥;胡大一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血液流变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行24 h动态血压检测的Ⅰ~Ⅱ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8例,男性83例,女性65例.根据夜间平均动脉压下降10%以上或以下的标准,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杓型患者组(85例)和非杓型组(63例).空腹采静脉血,测定血液流变血各项指标.结果非杓型组的凝血因子Ⅰ(Fg)、红细胞压积(Hct)、全血黏滞度(ηb)、血浆黏滞度(ηp)、全血低切黏度(ηbI)、红细胞聚集指数(EAI)显著高于杓型组(P<0.01,P<0.05).结论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血液流变学异常呈正相关.
作者:覃天锦;李秀琴;丁乃勇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总结31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临床手术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全部病例采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直视手术,经右房切口探查,并分别通过肺动脉及右室流出道切口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结果全组手术过程及术后恢复顺利,无死亡病例.出院前复查心脏彩超均未见残余分流,无流出道狭窄及主动脉关闭不全.结论干下型室间隔缺损解剖位置特殊,自然闭合机会小,因血流动力学改变易造成主动脉瓣病变.一经诊断,应尽早行补片修补手术治疗.
作者:吴兵;王朝晖;李卫国;吴东信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总结缩窄性心包炎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7月至2005年7月我们收治的缩窄性心包炎28例的病历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全麻下行心包剥脱术28例,治愈25例(89.3%),好转2例(7.1%),死亡1例(3.6%).结论手术治疗缩窄性心包炎是有效的手段,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加强围术期处理是提高本病疗效、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周新明;黄杰;李伦明;陈聪;林华赋;曹嘉正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叶酸、B族维生素对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对90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增高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B组为治疗组,口服不同剂量的叶酸、B族维生素;C组为对照组,不服用上述药物.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结果A组、B组干预治疗4周后血浆Hcy明显下降,与C组比较P<0.001,A组、B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0.001,A、B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用叶酸、B族维生素干预治疗后,血浆Hcy明显下降.其下降程度与药物剂量无明显关系,小剂量应用可达防治目的,可作为冠心病患者的早期预防药物.
作者:张素荣;陈志刚;吕风华;张永春;李红军;袁宇;黄陆力;张卫国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测定61名健康成人二尖瓣环运动峰值速率(Am),以评价Am在左房收缩功能中的价值.方法观察61名无心脏疾患者的Am,Am值为二尖瓣前、后、左、右侧心房收缩期二尖瓣环运动峰值速率的平均值;并与左房收缩时左房面积改变分数(FAC)和容积改变分数(FVC)作相关性研究.结果61例研究对象平均FAC和FVC分别为(31±10)%和(42±11)%;Am为(13.4±3.2)cm/s;直线回归分析显示,Am与FAC和FVC均呈正相关(r=0.78和0.82;P均<0.001).结论Am与FAC、FVC具有良好相关性,从而为临床评价左房收缩功能提供了一种简便而快速的方法.
作者:高春恒;苏伟;张平洋;蔡菁;李健 刊期: 2006年第07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43岁,腹胀半个月,胸闷气促5 d.查体: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两下肺呈浊音,左肺下野可闻及捻发音.心界向左扩大,心率110次/min,心音遥远,律齐.彩色超声示:心包腔内见大量液性暗区,前心包液深1.8 cm,后心包液深1.6 cm,左心室侧壁、侧房液深2.9 cm,于左侧房室沟处见5.9 cm×6.5 cm等回声光团,边界规则,随心脏跳动而摆动.
作者:林本瑞;司忠义;李树青;郭宁;王宝华;王洋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评估PⅢ表面改性的血管内支架的抗凝血性能.方法选用体重为2.5~3.0 kg的清洁级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兔经股动脉逆行置入改性后支架至腹主动脉,对照组置入普通支架.结果术前后血液学检测及组织损伤积分各组之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之间有可比性.实验组在血栓形成、管腔狭窄直径百分率、管腔狭窄面积百分率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Ⅲ表面改性的支架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性能,术后血栓形成率较未改性支架有明显降低.
作者:陈雷;胡盛寿;黄楠;周建业;周玉燕;高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总结31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对31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围术期(术后30 d)死亡1例(0.32%).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心包填塞、低心排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肾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等.结论高危患者与常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结果一样,手术近、远期结果满意.
作者:苗齐;刘兴荣;王振捷;张恒;张超纪;马国涛;曹丽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总结二尖瓣肿瘤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83年6月至2004年5月收治的9例二尖瓣肿瘤的临床病例.其中良性肿瘤7例,恶性肿瘤2例.9例中行二尖瓣替换术8例,二尖瓣成形1例.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及其他并发症,患者全部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至20年,死亡2例,均为恶性肿瘤,其余7例心功能Ⅰ级5例,Ⅱ级2例.结论二尖瓣肿瘤的临床表现多为劳累后心慌气短.外科治疗应当根据肿瘤的性质、累及二尖瓣的部位等采取二尖瓣替换术或二尖瓣成形术.良性肿瘤外科治疗的远其效果满意.
作者:罗国华;孙寒松;王红月;许建屏;胡盛寿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合并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高危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直接PCI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合并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的高危AMI患者,左心衰竭50例,心源性休克38例,在IABP支持下行直接PCI.观察住院期间心脏事件、临床疗效和出院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术前安置好IABP,冠状动脉造影示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全部TIMI 0级.1例心源性休克患者术中因室颤死亡,其余成功实施PCI,手术成功率98.9%,术后81例(93.1%)血流TIMI 3级,6例(6.9%)血流TIMI 2级.IABP持续使用36~154(52.6±29.8)h.多支病变者在术后3~7 d再次PCI.住院总生存率70.5%,左心衰竭组80%,心源性休克组57.9%.出院前测平均LVEF40%,左心衰竭组48%,心源性休克组38%.结论合并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的高危AMI患者,及时行IABP支持下直接PCI,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改善心脏功能.
作者:熊龙根;陆东风;刘世明;许博常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153例行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并对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分型,观察其与各项冠心病危险因素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HDL-C比对照组明显降低,而总胆固醇(TC)、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对照组明显增加,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患者比稳定型心绞痛组(ACS)HDL-C明显降低,TC明显增加P<0.001.HDL-C与冠脉病变类型、病变支数成负相关,TC与之成正相关.结论HDL-C与冠脉病变程度具有负相关关系.血HDL-C水平有可能成为一项有价值的、能预测冠心病事件的检查方法.
作者:杨玉霞;杨丽霞;齐峰;郭传明;石燕昆;魏玲;李丽俐 刊期: 200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