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马讯;闫红梅
卧位型心绞痛是指平卧位引起的心绞痛发作,发作时患者须坐起甚至站立以减轻胸痛,夜间发作多在平卧后1~3h内.白天尤其是在餐后平卧也可诱发.此类患者常先有或同时有重度劳累性心绞痛,冠状动脉造影常有多支严重的冠状动脉阻塞性病变,且不同程度存在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本研究旨在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卧位型心绞痛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变化.
作者:闫华;马毅;赵碧琼;姜玉茹;李莉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多是在冠状动脉(冠脉)中的不稳定性斑块出现裂缝、糜烂或破裂的基础上形成的血栓而导致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坏死.预测ACS发生的危险性是人们所面临着新的挑战.
作者:马湘俊;林文辉;陈君柱 刊期: 2004年第08期
1病历报告患者,女,35岁.因心悸、气促、反复肺炎9年,加重3d于1999年5月8日入院.诊断: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二尖瓣狭窄.
作者:武福礼 刊期: 2004年第08期
在胸主动脉瘤中,真正意义上的假性动脉瘤并不多见,国内仅见个例文献报道,主要致病原因有创伤、感染和医源性因素等.我们于1995-2003年共收治了升主动脉假性动脉瘤5例,年龄小19岁,大70岁,手术死亡1例,其余患者恢复良好.
作者:郭巍;邹承伟;袁贵道;郭兰敏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床旁B型利钠肽(BNP)测定对急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方法采用美国博适-Triage干式快速定量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诊断仪对351例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床旁BNP测定.结果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BNP水平不同;BNP水平<60pg/ml患者基本可诊断为非心源性呼吸困难;BNP水平>100pg/ml但<500pg/ml患者需考虑可能为心源性呼吸困难;>500pg/ml患者基本可诊断为心源性呼吸困难.结论BNP水平高低是鉴别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可靠的指标.
作者:王如兴;李肖蓉;邵力正;羊镇宇;肖春晖;王强;杨光敏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CHF的人群患病率也逐渐增高,病死率居高不下.近年来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CHF的许多大型临床试验表明,应用ACEI治疗CHF可以明显降低其并发症与病死率[1].
作者:杨荷霞;苏伟民;陶莉;张建勇 刊期: 2004年第08期
6术后护理6.1监护室的准备心脏移植后的监护一般和普通心脏外科手术后的监护类同,因此监护病房大都设在监护病区内,但病室单独隔离并单间.
作者:翁渝国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随访经皮二尖瓣扩张术(PBMV)患者心房颤动复律后心律的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1995年1月-1998年6月接受PBMV后心房颤动复律的患者94例进行随访调查,平均随访(5.43±2.06)年,累计随访546人年.结果本组心房颤动年再发率平均为12.4%,并发主动脉病变为14.7%(95%可信区间9.1%~20.3%),并发三尖瓣病变为18.9%(95%可信区间12.8%~25.0%).心房颤动的再发率与肺动脉压、脉压差呈正相关(P<0.01).结论PBMV患者心房颤动复律后再发率高,高肺动脉压及脉压差大可能是心房颤动的促发因素.降低肺动脉压及调整脉压差有可能减少心房颤动的再发.
作者:蓝景生;潘兴寿;陆克兴;刘忠仁;黄显南;黄照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4例CHF患者,男34例,女20例,乎均年龄55岁,心功能Ⅱ~Ⅳ级,平均左室射血分数(LVEF)35.6%,随机分为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的观察组和培哚普利加安慰剂的对照组.缬沙坦40mg/d,培哚普利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只要能耐受,尽可能递增到8~10mg/d.治疗前及治疗12周以后,二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心脏指数(CI)及6min步行距离进行比较.结果二组患者治疗后LVEF、SV、CI及6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显著提高.治疗后观察组LVEF、SV、及6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显著提高.结论与单独应用培哚普利治疗CHF相比,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可显著提高CHF患者活动耐量,改善心功能.
作者:金振一;李华;丁大植;秦孝智;崔兰;沈铁宽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常温及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常温组及低温组,每组20例.分别于术晨及转机末、术后1,4,7d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免疫球蛋白、补体C3、C4、T细胞亚群阳性率、白细胞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结果3种免疫球蛋白体外循环后均低于术前水平,至术后7d恢复正常.二组补体C3、C4水平在术中均有显著减低,至术后4d恢复正常.二组体外循环后CD8、CD4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术后7d恢复正常,二组CD8均显著高于术前,CD4/CD8常温组大于低温组,至术后7d各项指标恢复.二组IL-2于术后1~4d,较术前均有显著下降,至术后7d恢复正常水平.转机末至术后4d与术前相比,低温组TNF有显著性升高,至术后7d基本恢复正常,而常温组TNF变化不显著.结论常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对机体细胞免疫的影响显著轻于低温组,因而对术后机体的恢复及抗感染作用显著优于低温方法.
作者:张杰;崔玉;韩培立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近4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老年患者急诊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围术期的急性谵妄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增加对这一组疾病的认识,减少高危患者的病死率.方法共检测AMI患者急诊PTCA 86例,26例入选研究组.对其病史资料,实验室检查和入院后发生谵妄的患者评定谵妄的严重程度.结果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年龄、并发多种躯体疾病、心肺复苏和使用呼吸机使谵妄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本组患者中谵妄的发生率为25.7%.所有患者均为一过性谵妄,年龄越大,谵妄发生率越高,血氧饱和度、氧分压变化是预示谵妄发生与否的敏感指标.采用静脉持续注射地西泮或咪哒唑仑控制谵妄症状安全有效.
作者:董剑廷;周敏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我院1998年6月-2003年12月,共收治感染性心内膜炎12例,手术治疗11例,疗效随访4个月~5年6个月,平均2年零1个月,现将治疗及术后随访报告如下.
作者:陈有东;何零;付立;江汝健;李勇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方法选择40例65岁以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卡维地洛10mg/d,2周后舒张压>90mmHg或血压下降<20mmHg,增加剂量10mg/2周,直至8周结束观察.结果24h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1),收缩压谷峰比=75.3%,舒张压谷峰比=69.2%,对夜间血压不产生过度降压作用,且对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不良反应较少(15%).结论卡维地洛是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马玲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21例CABG患者的病例,将其分为AF组与非AF组,比较二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高危因素.结果CABG后AF的发生率为36.1%,AF组高年龄(≥60岁)、左房内径增大(≥40mm)、低EF值(≤40%)、搭桥支数多(≥3支)、同期瓣膜置换术的比例明显高于非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提示,年龄、左房内径、搭桥支数分别与AF有高度的相关性.结论高龄、左房扩大、搭桥支数是CABG后发生AF的危险因素.
作者:叶一舟;王利民;施盛;薛松;肖明第 刊期: 2004年第08期
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事件的重要因素,因此血脂异常的治疗尤为重要,可直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1].
作者:丛伟;李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在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时比心电图、活动平板试验的诊断正确率高,尤其对不典型症状较多的女性其意义更大.
作者:张青山;金仲品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不稳定型斑块破裂继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是动脉硬化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的主要机制[1].不稳定性斑块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显著的炎症表现,炎症在ACS的发病中起重要的触发作用[2].
作者:胡坚;王伶;苏海;余茂生;尹秋林;洪浪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恢复冠状动脉(冠脉)血流和心肌再灌注对于缺血缺氧的心肌复苏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缺血心肌在再灌注时也可导致心肌损伤.
作者:赵京林;杨跃进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我院2001年1月-2003年12月对住院的5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方法治疗和缬沙坦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吴杰;倪桑 刊期: 200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