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5例

郭巍;邹承伟;袁贵道;郭兰敏

关键词:胸主动脉, 假性动脉瘤, 胸外科手术
摘要:在胸主动脉瘤中,真正意义上的假性动脉瘤并不多见,国内仅见个例文献报道,主要致病原因有创伤、感染和医源性因素等.我们于1995-2003年共收治了升主动脉假性动脉瘤5例,年龄小19岁,大70岁,手术死亡1例,其余患者恢复良好.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150例

    近年来,随着对心力衰竭广泛深入的研究,左心室(左室)舒张功能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超声心动图的推广应用,对临床诊断充血性心力衰竭有重要价值.本文对我院2001年1月-2003年10月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的150例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周华顶;刘志廉;李相芬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腺苷与心脏保护的研究进展

    恢复冠状动脉(冠脉)血流和心肌再灌注对于缺血缺氧的心肌复苏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缺血心肌在再灌注时也可导致心肌损伤.

    作者:赵京林;杨跃进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5例

    在胸主动脉瘤中,真正意义上的假性动脉瘤并不多见,国内仅见个例文献报道,主要致病原因有创伤、感染和医源性因素等.我们于1995-2003年共收治了升主动脉假性动脉瘤5例,年龄小19岁,大70岁,手术死亡1例,其余患者恢复良好.

    作者:郭巍;邹承伟;袁贵道;郭兰敏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心室颤动4例

    心室颤动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的严重并发症.本文对2000年4月-2004年3月我院298例PCI术中出现的心室颤动4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志;陶贵周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奥扎格雷钠治疗难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及其对血小板活性的影响

    目的评价奥扎格雷钠治疗难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其对血小板活性的影响.方法将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二组:经常规治疗1周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在此1周内仍≥5次者称之为难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观察组);<5次者判定为治疗有效(对照组).比较二组患者奥扎格雷钠治疗前血小板活性指标和临床指标的差异及奥扎格雷钠治疗后对观察组血小板活性指标和临床指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的既往糖尿病史和陈旧性心肌梗死史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二组患者的心电图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浆TXB2明显增高(P<0.001);观察组应用奥扎格雷钠治疗之后,心绞痛发作频率由常规治疗时的每周发作(10.1±2.0)次减少至(3.0±1.2)次(P<0.01),心电图NST和∑ST较治疗前也有显著改善(P<0.05和P<0.01),与治疗前相比,在应用奥扎格雷钠治疗之后,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浆TXB2显著降低(P<0.001).结论奥扎格雷钠对难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可降低其血小板活性;血小板活性升高在一部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作者:张守彦;金军;潘广杰;田利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效果的评价

    目的应用心电图ST段抬高和QRS记分估测梗死面积的方法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172例患者,年龄50~75岁,男140例,女32例,分为单纯静脉溶栓组和静脉+冠状动脉内溶栓组.应用心电图ST段抬高和QRS记分估测梗死面积的方法计算溶栓前后梗死面积和其差值.结果溶栓成功可使23.95%(P<0.01)心肌获得挽救,其中前壁梗死预测面积和实际面积差值达-22.45%,(P<0.01)下壁梗死面积差值分别达-31.72%(P<0.03)和26.66%(P<0.05).前壁与下壁梗死面积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心电图分析溶栓前后的梗死面积,静脉+冠脉溶栓组比单纯静脉溶栓组梗死面积差值增加8.04%.二组间前壁心梗和下壁心梗QRS记分面积和梗死面积差值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溶栓成功可使更多心肌获得挽救,提示静脉+冠脉溶栓疗法可能优于单纯静脉溶栓,且与梗死部位无关.

    作者:宋昱;黄体钢;齐向前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心肌梗死ST段抬高酷似宽QRS波型心律失常1例

    我院于2003年2月12日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ST段抬高酷似宽QRS波型心律失常1例,报告如下.

    作者:陈志云;马利;李玉珠;李志勤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似心肌梗死样演变1例

    1病历报告患者,男,16岁.因发作性胸闷、胸痛2d于2003年12月4日人院.患者2d前患上呼吸道感染,查体:T 36.5℃,BP 110/70mmHg;心律齐,心音低,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腹软,肝脾未触及.

    作者:诸葛欣;杜玉花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的变化及意义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冠脉)粥样斑块破裂诱发血栓形成.P-选择素作为选择素家族中的一个粘附分子,其介导的细胞间粘附在ACS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广泛重视.研究P-选择素及其介导的细胞粘附可进一步认识ACS的发病机制,为有效治疗ACS提供新思维、新方法.

    作者:刘效华;王海滨;陈继玲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直接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青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40岁以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40岁以下青年AMI患者,发病12h内直接PCI.观察出院前后心脏事件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全部病例冠状动脉造影示梗死相关血管血流TIMI 0~1级,PCI后全部达TIMI 3级血流,住院期间无心脏事件发生.随访30~84个月,除2例不能控制危险因素,不坚持服药而发生原部位再梗死需再次PCI,余36例无心脏事件发生.8例术后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现再狭窄.术后6~12个月测LVEF比出院时明显增高[(61.8±10.2)%比(52.3±11.5)%,P<0.05)].结论青年患者AMI时直接PCI安全可行,有很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作者:熊龙根;陆东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感染性心内膜炎11例外科治疗分析

    我院1998年6月-2003年12月,共收治感染性心内膜炎12例,手术治疗11例,疗效随访4个月~5年6个月,平均2年零1个月,现将治疗及术后随访报告如下.

    作者:陈有东;何零;付立;江汝健;李勇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床旁B型利钠肽测定在急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床旁B型利钠肽(BNP)测定对急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方法采用美国博适-Triage干式快速定量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诊断仪对351例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床旁BNP测定.结果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BNP水平不同;BNP水平<60pg/ml患者基本可诊断为非心源性呼吸困难;BNP水平>100pg/ml但<500pg/ml患者需考虑可能为心源性呼吸困难;>500pg/ml患者基本可诊断为心源性呼吸困难.结论BNP水平高低是鉴别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可靠的指标.

    作者:王如兴;李肖蓉;邵力正;羊镇宇;肖春晖;王强;杨光敏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核因子-κB与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不稳定型斑块破裂继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是动脉硬化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的主要机制[1].不稳定性斑块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显著的炎症表现,炎症在ACS的发病中起重要的触发作用[2].

    作者:胡坚;王伶;苏海;余茂生;尹秋林;洪浪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超声心动图检测卧位型心绞痛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变化

    卧位型心绞痛是指平卧位引起的心绞痛发作,发作时患者须坐起甚至站立以减轻胸痛,夜间发作多在平卧后1~3h内.白天尤其是在餐后平卧也可诱发.此类患者常先有或同时有重度劳累性心绞痛,冠状动脉造影常有多支严重的冠状动脉阻塞性病变,且不同程度存在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本研究旨在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卧位型心绞痛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变化.

    作者:闫华;马毅;赵碧琼;姜玉茹;李莉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二尖瓣狭窄闭式分离术后溶血1例

    1病历报告患者,女,35岁.因心悸、气促、反复肺炎9年,加重3d于1999年5月8日入院.诊断: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二尖瓣狭窄.

    作者:武福礼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征稿启事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硫酸镁和参麦注射液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病程长,长期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易产生耐受性,致电解质紊乱,常规治疗往往效果不显著.我科2001年2月-2003年11月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硫酸镁和参麦注射液治疗慢性心衰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继卫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4例CHF患者,男34例,女20例,乎均年龄55岁,心功能Ⅱ~Ⅳ级,平均左室射血分数(LVEF)35.6%,随机分为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的观察组和培哚普利加安慰剂的对照组.缬沙坦40mg/d,培哚普利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只要能耐受,尽可能递增到8~10mg/d.治疗前及治疗12周以后,二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心脏指数(CI)及6min步行距离进行比较.结果二组患者治疗后LVEF、SV、CI及6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显著提高.治疗后观察组LVEF、SV、及6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显著提高.结论与单独应用培哚普利治疗CHF相比,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可显著提高CHF患者活动耐量,改善心功能.

    作者:金振一;李华;丁大植;秦孝智;崔兰;沈铁宽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缬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我院2001年1月-2003年12月对住院的5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方法治疗和缬沙坦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吴杰;倪桑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96例临床分析

    2000年5月-2003年10月我院共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96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俊生;宋先忠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煤炭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