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心室颤动4例

张志;陶贵周

关键词:介入治疗, 心宣颤动
摘要:心室颤动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的严重并发症.本文对2000年4月-2004年3月我院298例PCI术中出现的心室颤动4例,分析报告如下.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1例

    目的总结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Re-CABG)的经验.方法1996年1月-2003年11月共完成Re-CABG 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50~69岁,平均59.8岁;二次手术时间间隔3~93个月,平均44.7个月.结果11例患者术后均痊愈出院,心绞痛症状消失,10例患者随访4~87个月,平均34.9个月.无远期死亡,无再次手术.其中9例随访期间无冠心痛相关事件发生,1例术后二个月心绞痛复发,药物可控制.1例失访.结论正确掌握手术指征和时机,合理应用各项技术和方法,可使Re-CABG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凤玮;胡盛寿;许建屏;孙寒松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床旁B型利钠肽测定在急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床旁B型利钠肽(BNP)测定对急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方法采用美国博适-Triage干式快速定量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诊断仪对351例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床旁BNP测定.结果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BNP水平不同;BNP水平<60pg/ml患者基本可诊断为非心源性呼吸困难;BNP水平>100pg/ml但<500pg/ml患者需考虑可能为心源性呼吸困难;>500pg/ml患者基本可诊断为心源性呼吸困难.结论BNP水平高低是鉴别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可靠的指标.

    作者:王如兴;李肖蓉;邵力正;羊镇宇;肖春晖;王强;杨光敏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佩尔地平静脉滴注治疗老年高血压危象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佩尔地平对老年高血压危象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老年(≥60岁)高血压危象患者92例,治疗前平均收缩压(236±16)mmHg和/或舒张压(125±11)mmHg,以恒速输液泵持续静滴佩尔地平,剂量为0.5~6μg/(kg·min),根据血压每5min调整一次剂量,每次增加5μg/min直至达到目标血压150~160/100~110mmHg,然后维持此血压水平1~3d.结果用药后5min、10min、30min、1h、2h的平均血压降至231/125,226/123,217/121,207/118,203/107mmHg,24h后达到大效应,血压平均为(168±11)/(100±9)mmHg,并稳定至用药结束.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佩尔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危象起效快,降压作用平稳,安全性高.

    作者:刘明;马讯;闫红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慢性心力衰竭门诊患者ACEI类药物应用情况调查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CHF的人群患病率也逐渐增高,病死率居高不下.近年来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CHF的许多大型临床试验表明,应用ACEI治疗CHF可以明显降低其并发症与病死率[1].

    作者:杨荷霞;苏伟民;陶莉;张建勇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心室颤动4例

    心室颤动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的严重并发症.本文对2000年4月-2004年3月我院298例PCI术中出现的心室颤动4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志;陶贵周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缬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我院2001年1月-2003年12月对住院的5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方法治疗和缬沙坦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吴杰;倪桑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感染性心内膜炎11例外科治疗分析

    我院1998年6月-2003年12月,共收治感染性心内膜炎12例,手术治疗11例,疗效随访4个月~5年6个月,平均2年零1个月,现将治疗及术后随访报告如下.

    作者:陈有东;何零;付立;江汝健;李勇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奥扎格雷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在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病理变化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1].

    作者:杨瑞红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心肌梗死ST段抬高酷似宽QRS波型心律失常1例

    我院于2003年2月12日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ST段抬高酷似宽QRS波型心律失常1例,报告如下.

    作者:陈志云;马利;李玉珠;李志勤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21例CABG患者的病例,将其分为AF组与非AF组,比较二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高危因素.结果CABG后AF的发生率为36.1%,AF组高年龄(≥60岁)、左房内径增大(≥40mm)、低EF值(≤40%)、搭桥支数多(≥3支)、同期瓣膜置换术的比例明显高于非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提示,年龄、左房内径、搭桥支数分别与AF有高度的相关性.结论高龄、左房扩大、搭桥支数是CABG后发生AF的危险因素.

    作者:叶一舟;王利民;施盛;薛松;肖明第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肺血管阻力与体外循环后肺动脉高压的关系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术前肺血管阻力(Rp)、肺动脉/体循环压(Pp/Ps)、肺循环/体循环血流(Qp/Qs)比值与术中肺/体循环压力比值(Rp/Ps)间的关系,评估Rp对术中肺动脉高压危象的预测作用,及其对术中应用一氧化氮(NO)的指征作用.方法本组患儿共46例,术前心导管检查证实均为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并拟行心脏直视手术.术前用药及麻醉方法基本相同.术前Rp、Pp/Ps、Qp/Qs值在心导管检查时由Fick公式计算.体外循环(CPB)结束前分别在肺动脉及升主动脉直接测定肺动脉压(Pp)和体循环压(Ps),计算出术中Pp/Ps,并将其与术前Rp、Pp/Ps、Qp/Qs值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术前Rp值与CPB脱机时的Pp/Ps比值呈正相关(r2=0.86,P<0.05 ,n=46),而术前Pp/Ps比值和Qp/Qs比值则与CPB脱机时的Pp/Ps比值无明显关系.术前Rp<7.0Wood unit m2的病例术中均未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的4例中,术前Rp值平均为(12±2.6)Wool unit m2(7.4~15).结论术前Rp可有效的预测CPB后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并可作为术中使用NO吸入治疗的指征.

    作者:魏继承;申燕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常温下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患者氧代谢临床观察

    体外循环技术的开展,给各类心脏病变的治疗,奠定了基础,但低温冷停跳主动脉阻断方式,可使全身及心肌氧代谢明显异常,尤其引起心脏超微结构和病理生理改变,致使机体组织产生一系列反应,导致心脏手术后并发症增多,病死率增加,已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作者:林伟民;吴煌福;董明;李标;黄美莲;李正国;何书武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缺血预适应心肌保护的研究进展

    自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开展以来,心肌的保护就成为广大学者关心的问题.传统的外科手术是通过不断改善心脏停搏液的方法减少心肌损伤,自1986年Murry等提出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的概念后,这种新的方法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本文就IP的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作者:王贤波;向小勇;赵兴吉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96例临床分析

    2000年5月-2003年10月我院共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96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俊生;宋先忠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4例CHF患者,男34例,女20例,乎均年龄55岁,心功能Ⅱ~Ⅳ级,平均左室射血分数(LVEF)35.6%,随机分为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的观察组和培哚普利加安慰剂的对照组.缬沙坦40mg/d,培哚普利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只要能耐受,尽可能递增到8~10mg/d.治疗前及治疗12周以后,二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心脏指数(CI)及6min步行距离进行比较.结果二组患者治疗后LVEF、SV、CI及6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显著提高.治疗后观察组LVEF、SV、及6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显著提高.结论与单独应用培哚普利治疗CHF相比,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可显著提高CHF患者活动耐量,改善心功能.

    作者:金振一;李华;丁大植;秦孝智;崔兰;沈铁宽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冠状动脉(冠脉)再通指征在心电图的表现上人们常以溶栓后ST段的改变为主,而很少注意溶栓早期(24h内)T波倒置;本文对我院1998年9月-2003年4月溶栓治疗AMI资料齐全的76例进行分析,以探讨AMI溶栓治疗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作者:余兆新;杨沙宁;杨学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动脉导管未闭左腋下小切口与左胸后外侧切口的对比研究

    随着心血管手术的安全性不断提高[1],术中切口美观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逐渐推行微创小切口手术.现选择我院1999年2月-2003年6月40例动脉导管未闭(PDA)行左腋下小切口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与1999年2月前46例左胸后外侧切口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德奎;张书海;单清华;樊健;靳树仁;孙国林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危险易损患者预测的研究进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多是在冠状动脉(冠脉)中的不稳定性斑块出现裂缝、糜烂或破裂的基础上形成的血栓而导致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坏死.预测ACS发生的危险性是人们所面临着新的挑战.

    作者:马湘俊;林文辉;陈君柱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二尖瓣狭窄闭式分离术后溶血1例

    1病历报告患者,女,35岁.因心悸、气促、反复肺炎9年,加重3d于1999年5月8日入院.诊断: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二尖瓣狭窄.

    作者:武福礼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5例

    在胸主动脉瘤中,真正意义上的假性动脉瘤并不多见,国内仅见个例文献报道,主要致病原因有创伤、感染和医源性因素等.我们于1995-2003年共收治了升主动脉假性动脉瘤5例,年龄小19岁,大70岁,手术死亡1例,其余患者恢复良好.

    作者:郭巍;邹承伟;袁贵道;郭兰敏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煤炭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