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继承;申燕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术前肺血管阻力(Rp)、肺动脉/体循环压(Pp/Ps)、肺循环/体循环血流(Qp/Qs)比值与术中肺/体循环压力比值(Rp/Ps)间的关系,评估Rp对术中肺动脉高压危象的预测作用,及其对术中应用一氧化氮(NO)的指征作用.方法本组患儿共46例,术前心导管检查证实均为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并拟行心脏直视手术.术前用药及麻醉方法基本相同.术前Rp、Pp/Ps、Qp/Qs值在心导管检查时由Fick公式计算.体外循环(CPB)结束前分别在肺动脉及升主动脉直接测定肺动脉压(Pp)和体循环压(Ps),计算出术中Pp/Ps,并将其与术前Rp、Pp/Ps、Qp/Qs值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术前Rp值与CPB脱机时的Pp/Ps比值呈正相关(r2=0.86,P<0.05 ,n=46),而术前Pp/Ps比值和Qp/Qs比值则与CPB脱机时的Pp/Ps比值无明显关系.术前Rp<7.0Wood unit m2的病例术中均未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的4例中,术前Rp值平均为(12±2.6)Wool unit m2(7.4~15).结论术前Rp可有效的预测CPB后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并可作为术中使用NO吸入治疗的指征.
作者:魏继承;申燕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方法选择40例65岁以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卡维地洛10mg/d,2周后舒张压>90mmHg或血压下降<20mmHg,增加剂量10mg/2周,直至8周结束观察.结果24h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1),收缩压谷峰比=75.3%,舒张压谷峰比=69.2%,对夜间血压不产生过度降压作用,且对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不良反应较少(15%).结论卡维地洛是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马玲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我院2001年1月-2003年12月对住院的5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方法治疗和缬沙坦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吴杰;倪桑 刊期: 2004年第08期
心肌梗死(MI)是工业化国家心力衰竭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心力衰竭患者在美国约有400~500万例,4年病死率大约50%,每年支出的健康护理费用约为120亿美元[1].因此,探讨干细胞分化和心肌再生,促进急性心肌梗死的恢复和预防慢性心力衰竭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文将讨论心肌缺血损伤、心肌再生与心力衰竭的有关问题.
作者:杨水祥;胡大一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科学技术虽在不断进步,但每年仍有成千上万的患者在等待器官或组织移植,并因供体或有效替代物的缺乏而死亡.组织工程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运用个性化的设计方案在体外构建具有生命力的生物体植入体内,从而达到修复缺损、重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之目的.
作者:史宏灿 刊期: 2004年第08期
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事件的重要因素,因此血脂异常的治疗尤为重要,可直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1].
作者:丛伟;李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1病历报告患者,男,16岁.因发作性胸闷、胸痛2d于2003年12月4日人院.患者2d前患上呼吸道感染,查体:T 36.5℃,BP 110/70mmHg;心律齐,心音低,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腹软,肝脾未触及.
作者:诸葛欣;杜玉花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佩尔地平对老年高血压危象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老年(≥60岁)高血压危象患者92例,治疗前平均收缩压(236±16)mmHg和/或舒张压(125±11)mmHg,以恒速输液泵持续静滴佩尔地平,剂量为0.5~6μg/(kg·min),根据血压每5min调整一次剂量,每次增加5μg/min直至达到目标血压150~160/100~110mmHg,然后维持此血压水平1~3d.结果用药后5min、10min、30min、1h、2h的平均血压降至231/125,226/123,217/121,207/118,203/107mmHg,24h后达到大效应,血压平均为(168±11)/(100±9)mmHg,并稳定至用药结束.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佩尔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危象起效快,降压作用平稳,安全性高.
作者:刘明;马讯;闫红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总结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Re-CABG)的经验.方法1996年1月-2003年11月共完成Re-CABG 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50~69岁,平均59.8岁;二次手术时间间隔3~93个月,平均44.7个月.结果11例患者术后均痊愈出院,心绞痛症状消失,10例患者随访4~87个月,平均34.9个月.无远期死亡,无再次手术.其中9例随访期间无冠心痛相关事件发生,1例术后二个月心绞痛复发,药物可控制.1例失访.结论正确掌握手术指征和时机,合理应用各项技术和方法,可使Re-CABG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凤玮;胡盛寿;许建屏;孙寒松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病程长,长期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易产生耐受性,致电解质紊乱,常规治疗往往效果不显著.我科2001年2月-2003年11月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硫酸镁和参麦注射液治疗慢性心衰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继卫 刊期: 2004年第08期
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在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时比心电图、活动平板试验的诊断正确率高,尤其对不典型症状较多的女性其意义更大.
作者:张青山;金仲品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随访经皮二尖瓣扩张术(PBMV)患者心房颤动复律后心律的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1995年1月-1998年6月接受PBMV后心房颤动复律的患者94例进行随访调查,平均随访(5.43±2.06)年,累计随访546人年.结果本组心房颤动年再发率平均为12.4%,并发主动脉病变为14.7%(95%可信区间9.1%~20.3%),并发三尖瓣病变为18.9%(95%可信区间12.8%~25.0%).心房颤动的再发率与肺动脉压、脉压差呈正相关(P<0.01).结论PBMV患者心房颤动复律后再发率高,高肺动脉压及脉压差大可能是心房颤动的促发因素.降低肺动脉压及调整脉压差有可能减少心房颤动的再发.
作者:蓝景生;潘兴寿;陆克兴;刘忠仁;黄显南;黄照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恢复冠状动脉(冠脉)血流和心肌再灌注对于缺血缺氧的心肌复苏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缺血心肌在再灌注时也可导致心肌损伤.
作者:赵京林;杨跃进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体外循环技术的开展,给各类心脏病变的治疗,奠定了基础,但低温冷停跳主动脉阻断方式,可使全身及心肌氧代谢明显异常,尤其引起心脏超微结构和病理生理改变,致使机体组织产生一系列反应,导致心脏手术后并发症增多,病死率增加,已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作者:林伟民;吴煌福;董明;李标;黄美莲;李正国;何书武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我院1998年6月-2003年12月,共收治感染性心内膜炎12例,手术治疗11例,疗效随访4个月~5年6个月,平均2年零1个月,现将治疗及术后随访报告如下.
作者:陈有东;何零;付立;江汝健;李勇 刊期: 2004年第08期
2000年5月-2003年10月我院共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96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俊生;宋先忠 刊期: 2004年第08期
1病历报告患者,女,35岁.因心悸、气促、反复肺炎9年,加重3d于1999年5月8日入院.诊断: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二尖瓣狭窄.
作者:武福礼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4例CHF患者,男34例,女20例,乎均年龄55岁,心功能Ⅱ~Ⅳ级,平均左室射血分数(LVEF)35.6%,随机分为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的观察组和培哚普利加安慰剂的对照组.缬沙坦40mg/d,培哚普利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只要能耐受,尽可能递增到8~10mg/d.治疗前及治疗12周以后,二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心脏指数(CI)及6min步行距离进行比较.结果二组患者治疗后LVEF、SV、CI及6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显著提高.治疗后观察组LVEF、SV、及6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显著提高.结论与单独应用培哚普利治疗CHF相比,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可显著提高CHF患者活动耐量,改善心功能.
作者:金振一;李华;丁大植;秦孝智;崔兰;沈铁宽 刊期: 2004年第08期
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CMI)临床上并非少见,它可以是独立疾病,也可以并发其他心血管畸形.大部分可行二尖瓣成形术,而且手术成功率较高.1991年9月-2002年6月,我院共收治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62例,现对其外科治疗与远期疗效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瑞成;张大新;法宪恩;赵根尚;冯德广;庄世才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