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高春芳;孔宪涛
目的:确定IL-2Rα表位,为研制高效特异性强的小分子肽类免疫抑制剂奠定基础.方法:用抗IL-2Rα单克隆抗体5G1对噬菌体六肽库进行筛选,选择出与5G1结合较强的克隆,经DNA序列分析,获得保守序列.对含保守序列的克隆进行生物学活性鉴定.结果:选择出31个与5G1结合较强的克隆.获得Ser-Ser-Phe和Ser-Ser-Arg两种保守序列.生物学活性鉴定表明:含Ser-Ser-Arg序列克隆较含Ser-Ser-Phe被抑制效果好.结论:Ser-Ser-Arg是IL-2Rα表位的关键序列.以此表位序列合成的小分子肽可作为IL-2Rα的拮抗剂而成为免疫抑制剂.
作者:刘北一;李一;王莉;于春雷;杨贵贞;富宁;周长城;齐杰;周慧;李惟 刊期: 1999年第12期
目的:建立检测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方法.方法:设计6对用于IL-2、IL-4、IL-10、IL-13、IFNγ和β-actin 基因扩增的引物,建立可用于Th1/Th2相关细胞因子检测的RT-PCR技术,同时用切口平移法制备6种细胞因子的cDNA探针,建立RNA斑点杂交技术.结果:用RT-PCR和RNA斑点杂交技术检测20种肿瘤细胞株,发现11/20为Th2型细胞因子表达,8/20为Th0型,1/20未检测到细胞因子.结论:RT-PCR技术和RNA斑点杂交技术是检测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杰;魏海明;田志刚;冯进波;孙汭 刊期: 1999年第12期
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是DNA前体胸腺嘧啶核苷的类似物.通过检测BrdU掺入S期细胞DNA的基因片段,可避免用同位素标记所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等副作用.本文在过碘酸氧化法偶联抗原的基础上,已制备出具有均一分泌活性的抗BrdU单抗--1aB3、3aD9、4aF8,并经过初步鉴定.
作者:李新明;何荣根;王红;徐癨;周晓健;赵学礼 刊期: 1999年第12期
目的:研究TGF-β及中药抗纤复方对小鼠前胶原α2(Ⅰ)基因上游启动子活性的影响.方法:以含小鼠胶原α2(Ⅰ)基因上游0.4、0.8、2.0 kb启动片段为研究靶序列,以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作报告基因,应用基因转染技术研究小鼠胶原启动子活性.结果:TGF-β可促进小鼠前胶原α2(Ⅰ)基因启动序列的启动活性,而中药抗纤复方可明显抑制其启动活性.结论:TGF-β和中药抗纤复方都可作用于胶原α2(Ⅰ)基因调控片段,进而促进或抑制胶原合成.
作者:王皓;高春芳;孔宪涛 刊期: 1999年第12期
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RSA)的免疫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自身抗体与RSA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 ,ACA)引人注目.鉴于以往关于RSA与ACA的研究涉及病例数较少,且多数缺乏对照,本研究采用ELISA方法对301例 RSA患者,304例不孕症患者进行ACA检测 ,并以104例正常妇女作为对照,进一步探讨RSA与ACA的相关性.
作者:谈蕴珏;林其德;赵爱民 刊期: 1999年第12期
目的:研制功能性抗人CD40单克隆抗体,从而探讨其对B细胞、DCs表达的CD40分子激发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方法:采用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筛选、荧光标记、免疫印迹和竞争抑制等方法获得鼠抗人CD40mAb,以细胞增殖、分化抗原表达观察CD40mAb对B细胞和DCs的作用效应.结果:经表型分析、Western blotting鉴定和竞争抑制试验,证实5C11是识别人CD40分子的特异性单抗;5C11与转导CD32的L细胞(LCD32)联合IL-4能使扁桃体B细胞扩增并形成集落;5C11能介导树突状细胞(DCs)的扩增和分化成熟.结论:用5C11与LCD32建立的CD40培养体系,能使B细胞长期生存和增殖,为体外研究B细胞提供有效手段;5C11诱导外周单核细胞分化成熟为树突状细胞,这一发现为体外大规模扩增可用于治疗的DCs提供了新的手段,因而5C11是一株具有特殊功能和重要应用价值的单克隆抗体.
作者:周照华;王江方;王月丹;邱玉华;潘建忠;谢玮;蒋令瑜;张学光 刊期: 1999年第12期
妊高征(PIH)是一种严重威胁母胎健康的妊娠并发症,其发病原因是近年来围产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自本世纪初提出PIH发病与免疫有关以来,免疫失衡一直被认为是PIH 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1].研究表明: 血清中免疫抑制性阻断活性(ISBA)的存在是正常妊娠得以维持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水平的异常与习惯性流产、胎儿宫内死亡等密切相关[2,3].那么PIH的发生与发展与ISBA的变化有无关系呢?目前除一些推测外,尚无直接实验证据[1],为此,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郑英如;陈竹钦;颜建华;何凤田;章蓉 刊期: 1999年第12期
目的:研究不同肿瘤细胞表面血小板免疫相关抗原的表达.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观察了PGCL3、PAa、PG-3、PG-3M、MGC803、ESCL、Bel、HCT、KB、A2780、CC801共11种人肿瘤细胞,其中包括二对高低不同转移能力的人肺癌(PGCL3和PAa)和人前列腺癌(PG-3和PG-3M)细胞阳性表达不同血小板免疫相关抗原的细胞数及其肿瘤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结果:11种人肿瘤细胞膜表面均有CD9、CD63、CD42a和TSP等血小板免疫相关抗原不同程度的表达,在MGC803细胞膜表面发现有CD36较强的表达,CD41、CD42b、CD61和CD62均未发现表达.11种人肿瘤细胞系中CD9+、CD42a+、CD63+、TSP+细胞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不同肿瘤细胞系每个抗原阳性细胞抗原表达的荧光强度也不同.与高转移PGCL3和PG-3M细胞相比,CD9在低转移细胞系PAa和PG-3上有较高的表达,CD42a、TSP有相对低的表达.CD42a+和TSP+细胞数和表达强度在高转移PGCL3和PG-3M细胞系均要高于低转移的PAa和PG-3;CD63+细胞数高转移PG-3M细胞系要比低转移的PG-3高很多.结论:结合既往研究,肿瘤细胞表达的血小板免疫相关抗原可能与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有关.CD42a 、TSP和CD36过度表达可能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CD9和CD63(尤其是CD9)可能起相反的作用.由于MGC803同时表达CD36,它可能是11种肿瘤细胞中侵袭转移能力强的.
作者:张培彤;朴炳奎;裴迎霞;祁鑫 刊期: 199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浆P物质水平变化与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结果: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活动期与非活动期的血浆P物质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较活动期患者的P物质水平明显增高.结论:增高的P物质可能在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理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蒋莉;王晓菲;石晓彤;赵丽娟 刊期: 1999年第12期
目的:建立一种适合斑点金免疫渗滤法(Dot Immu no gold Filtration Assay DIGFA)特点的快速全血诊断方法.方法:选择可瞬间分离血中细胞和血清的膜,依据DIGFA的原理对33份HBcAb阳性血样和48份阴性血样进行了全血抗HBcAg抗体的检测.结果:测定阳性标本符合率为96.7%,阴性标本符合率为100%.结论: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可行的全血检测抗HBcAg抗体的方法.
作者:邓为民;徐世文;潘菊芬 刊期: 1999年第12期
谷氨酸脱羧酶(GAD)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即γ氨基丁酸(GABA)的合成酶,在胰岛β细胞中存在GAD,也合成、分泌GABA.自1990年Beakkeskov等首次证明GAD是Ⅰ型糖尿病的自身抗原后,GAD抗体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也日趋受到重视.本文对76例糖尿病患者血清进行了测定分析,探讨糖尿病患者的发病机制,为临床诊断、分型、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杜同信;陈崇华 刊期: 199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细胞内病毒抗原的超微定位的方法.方法:采用包埋前免疫胶体金方法标记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抗原以研究该病毒在人胚肺细胞(HEL)内的超微定位.结果:发现金颗粒约为5 nm,大小均一,在HSV-1囊膜、内质网膜表面及其邻近区域有大量的金颗粒,而阴性对照在这些地方未见金颗粒.结论:表明包埋前免疫胶体金方法可靠,可用于病毒抗原的超微定位研究.
作者:李向群;毛琳;文莉;肖红;杨占秋 刊期: 1999年第12期
目的:人源化抗人纤维蛋白单链抗体,降低人抗鼠抗体反应.方法:从人免疫球蛋白基因数据库中挑选到与鼠源抗人纤维蛋白单链抗体scFv-8E5重链(VH-8E5)和轻链(VL-8E5)同源性高的序列,作为人源化改造的框架,其中植入scFv-8E5的互补决定区.人工合成其DNA片段,用DNA连接酶连接成完整的人源化VH-8E5和VL-8E5,构建表达载体,转化JM109后用IPTG诱导表达,ELISA测定其抗原结合活性.结果:表达产物分子量30 kD左右,人源化scFv-8E5与亲本抗体scFv-8E5抗原结合活性无明显差别,可耐受至少2 w,4℃保存,数次反复冰融或一定时间的37℃孵育.结论:人源化scFv-8E5具有特异性识别人纤维蛋白的活性,鼠源scFv-8E5的人源化基本获得成功.
作者:李文平;许静;李彬;蔡英林;宋增璇 刊期: 1999年第12期
目的:从分泌抗狂犬病毒糖蛋白单克隆抗体(IgM)杂交瘤细胞中提取核糖核酸,研究其抗狂犬病毒的作用.方法:腹腔注射该种核糖核酸4 w后用狂犬病毒CVS株进行颅腔攻击.结果:该核糖核酸能明显延长动物的生存时间.结论:该核糖核酸对狂犬病毒且有一定的抵抗作用.
作者:张涛;封江南 刊期: 1999年第12期
Mosmann于1983年首创MTT比色法用于检测IL-2的生物学活性[1] .MTT比色法操作简便,比3H-TdR掺入法便于开展,原方法测定因素复杂,虽然多家已做了一定的改进[2,3] ,尚有不足之处,使MTT比色法的应用受到多种非处理因素的影响和局限而失去应有的价值.因此,对MTT比色法进行相应的改进,以求大限度地去除非处理因素的影响,提高MTT比色法的灵敏度和稳定性,扩大它的应用范围.
作者:潘兴瑜;付京晶;薛欣;孙伟 刊期: 199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