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梗死后抑郁症的早期心理护理

关玉洁

关键词:心理护理, 脑梗死, 抑郁症
摘要:目的 观察早期心理护理对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07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120例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的治疗和护理,治疗组60例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心理护理.结果 两组的HAMD、NF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为显著.结论 早期心理护理对于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同时也可提高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医疗前沿杂志相关文献
  • miR-26a-1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研究

    目的 研究中国汉族人群中miR-26a-1 rs7372209 C>T多态性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关系.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病例研究方法,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分析85例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和270例无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miR-26a-1 rs7372209 C>T基因多态性,计算各种基因型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miR-26a-1 rs7372209 C>T多态三种基因型CC、CT、TT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频率分别为55.3%、36.5%、8.2%和48.5%、43.7%、7.8%,与携带miR-26a-1 rs7372209 CC基因型的个体相比较,miR-26a-1 rs7372209 TT等位基因型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无关.结论 miR-26a-1 rs7372209 C>T基因多态性可能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

    作者:官宝礼;顾海勇;唐巍峰;董长青;丁国文;刘立群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美沙拉嗪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我院近3年来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例75例,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设计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37例).治疗组口服美沙拉嗪片1.0/次,4次/d;对照组患者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SASP)1.0/次,4次/d.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组38例患者8周后显效22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84%(33/38);对照组37例患者8周后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0.27%(26/37),两组的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2/3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62%(8/37),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沙拉嗪片对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好.

    作者:刘兆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冠心病的中医病理因素分析及治疗

    目的 研究引起冠心病的中医病理因素及临床佳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2009年9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68例冠心痛患者,按中医证型分成中气不足证型,气滞血瘀证型,痰浊阻塞证型,胸阳不振证型,心阴虚证型,进行对症治疗.结果 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心电图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痊愈47例(69.1%).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心电图有些许好转.有效18例(26.4%).无效:临床症状、心电图完全没有变化,有效3例(4.4%).结论 根据冠心病中医证型进行对症治疗,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刘静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 探讨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50例发生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非甾体抗炎药不但有胃肠道、肝脏、肾脏、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还有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以及过敏反应等.结论 非甾体抗炎药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并存,在使用过程中临床医生应严加关注,有效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刘延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SLIPA喉罩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SLIPA喉罩在腹腔镜胆囊手术中的临床特点及注意事项.方法 通过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12月腹腔镜胆囊手术病人120例,随机分成SLIPA喉罩组和气管插管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不同时间段心率,血压变化及术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麻醉成功,插管组在T3、T4时间相点,HR、SBP、DBP升高较喉罩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终及术后相关不良反应率方面喉罩组较插管组少(P<0.05).讨论SLIPA喉罩由于具有口咽刺激小、操作简单、使用成本低、相关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可高效安全地应用于腹腔镜胆囊手术.

    作者:魏海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中成药的使用误区

    目前中成药种类繁多,与西药相比其优势在于副作用小、安全、方便,被广泛使用,在取得疗效的同时,不免有不尽人意之处,存在使用误区,现就临证所见、思考、总结如下:1单凭处方断定功效

    作者:于淑英;张岩;陈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生存素研究进展

    生存素(survivin)是一种新发现的凋亡抑制蛋白(IAP).它与细胞分裂、增殖等功能密切相关,已逐渐成为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一大热点.现就生存素(survivin)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会恩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围手术期的佳护理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两年来我院46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及手术配合.结果 46例患者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达到预期效果.结论 实施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及手术配合方法,不仅能提高手术成功率,还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李敬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应用进展

    D-二聚体(D-dimer,DD)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降解后、含r2-r3键片段的终末产物之一,同时也是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和和纤溶亢进状态的重要标志物.当前,D-二聚体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许多疾病上均已将其作为重要的诊断指标.本文就D-二聚体的形成、特性、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作一简单的综述.

    作者:余祖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不同护理方法对预防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压疮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中压疮的预防方法.方法 选择用Waterlow Scaies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平分,选择分值在15分以上的血液净化患者112例作为观察组,采用向股静脉置管一侧倾斜30°使骶尾部腾空、仰卧位、平托的方法,3种体位间隔时间均为2h.回顾相同病例具有可比性的11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皮肤护理的方法,即护士将双手深入患者的骶尾部按摩,1次/2h.结果 两组预防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向中心静脉置管一侧倾斜30°、仰卧位、平托三者交替的方法,能有效预防连续性血液净化中压疮的发生.

    作者:李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小剂量尿激酶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小剂量尿激酶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均给予降颅内压、扩血管治疗、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小剂量尿激酶和降纤酶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结果 治疗3 d后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剂量尿激酶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且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松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论知情同意对医患和谐的作用

    目的 探讨医务人员认真落实知情同意权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作用.方法 我国已确立患者知情同意的法律制度,明确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内涵和意义,分析患者享有知情同意权的现实状况,提出落实患者知情同意权的途径和方法.结果 随着医患沟通的不断加强,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得到落实,医患间的矛盾和问题得到化解,融洽和谐的医患关系正在逐步形成.结论 加强医患沟通,落实知情同意,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静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P16在食管癌变过程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p16基因在食管癌变过程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16基因在17例癌变组和40例非癌变组中的表达.结果 p16在癌变组中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 p16基因的表达和食管癌的发生有关,p16基因表达的变化可能是食管癌发生中的早期事件.

    作者:刘海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评价肝癌射频消融治疗效果中的价值.方法 对18例(5例为多发病灶,总共25个病灶)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肝癌患者定期进行磁共振动态增强随访,观察射频消融的效果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术后病灶随时间改变而其磁共振表现各有不同.病灶早期(1个月内)呈典型的三层圆心圆改变,静脉注射Gd-DTPA后中央区无强化,而边缘则呈环行强化.3-6个月随访23个病灶为T1W及T2W均呈低信号,且无强化.2个病灶消融区边缘出现结节状强化或较厚的不规则环状强化.结论 射频消融对于合适的肝癌癌灶是一种疗效确切的局部治疗方法,在评价其疗效及长期随访中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检查手段.

    作者:赵伟;张旗;田淑凤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CA125在肺癌的诊断分型及分期叶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血清CA125在肺癌的诊断分型及分期中的应用.方法 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113例肺癌患者血清CA125水平,分析肺癌不同类型及不同分期患者血CA125水平差异,并与健康者进行对照.结果 肺鳞癌患者血清CA125水平为(66.31±69.82)U/ml,肺腺癌患者血清CA125水平为(132 91±153.45)U/ml,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CA125水平为(60.13±75.78)U/ml,正常对照组为(24.06±15.13)U/ml),P<0.01;肺鳞癌、腺癌及小细胞肺癌的CA125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肺癌患者血清CA125水平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结论 肺癌患者血清CA125浓度的检测,对肺癌诊断、分型、分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钱明;袁君君;林赛玲;汤艳平;陈超群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显微技术下切除颅底脑膜瘤的应用研究

    目的 对在显微镜下手术的颅底脑膜瘤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以提高其效果及生活质量.方法 按肿瘤生长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在切瘤过程中常规使用Zeis显微镜进行手术操作.部分未能全切者术后辅以γ-刀放射治疗结果26例病例中全切除23例,大部分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本组术后无死亡病例.神经功能及症状体征加重1例.3例原术前有癫痫发作患者经手术及术后行抗癫痫治疗后痊愈.余全部都有不同程度恢复、好转或痊愈.结论 颅底脑膜瘤是血运异常丰富的实质性肿瘤,且颅底解剖复杂,凹凸不平,视野视角狭小多变,仍是专科的技术难点、热点之一.对血管异常丰富、风险较大者,术中使用高速磨钻扩大视野,骨窗要尽量贴近颅底,降低颅压及充分暴露肿瘤,使用显微操作技术,才能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显微技术是手术成功、安全的关键.

    作者:杨志刚;杨成蓉;张德明;袁艺源;李智慧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小剂量瑞芬太尼减轻全麻苏醒拔管期不良反应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小剂量瑞芬太尼降低全麻苏醒拔管期不良反应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6月-2010年6月来我院进行择期非心脏手术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在术毕按0.05μg·kg-1·min-1的用量持续泵注瑞芬太尼,对照组在术毕后停用瑞芬太尼,比较两组拔管时、拔管后3min、5min的MAP、HR较拔管前的变化情况、拔管前后咳嗽发生率及程度,术毕后自主呼吸及足够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开始听指令时间、苏醒期时间.结果 观察组咳嗽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程度较对照组轻,术毕后自主呼吸及足够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开始听指令时间、苏醒期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苏醒期的MAP、HR比对照组稳定,较拔管前变动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瑞芬太尼可以明显减轻全麻苏醒拔管期的不良反应.

    作者:许荣幸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我院内科门诊降糖药处方分析

    目的 分析本院门诊降糖药的应用情况及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结果 口服降糖药使用频率高为阿卡波糖,其次为格列本脲和格列喹酮.注射用胰岛素使用频率高为诺和锐30,其次为来得时和诺和灵30R.结论 降糖药以单独应用和二联应用为主,三联用药少量.联合用药基本合理、安全、经济、有效.

    作者:秦红梅;宋怡;孔祥晨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多层螺旋CT对原发肾癌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原发肾癌中的诊断及鉴别价值方法应用飞利浦Brilliance 16排螺旋CT,对收集的患者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收集我院的29例CT拟诊为肾癌患者进行病理对照,分析其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改变特点结果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原发肾癌的诊断准确率为93.10%;误诊率为6.90%.结论 CT在原发肾癌的诊断方面具有较高可信度.

    作者:曲立春;赵海;兰岚;张暹东;张蕾;刘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诱因及治疗方案.方法 分析2005-2010年收治的1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探讨治疗方案和预防对策.结果 情绪波动、高血压、剧烈咳嗽、用力排便、患者过早下床活动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 针对再出血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和防治方法,使患者了解并且避免诱发因素,控制血压,保持良好心态和情绪,绝对卧床休息,是降低再出血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李皿;陈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中国医疗前沿杂志

中国医疗前沿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