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Hunt综合征21例临床观察

张慕然

关键词:Hunt综合征, 中西医结合
摘要:2006年5月-2011年6月,作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亨氏综合征21例,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2例入选病例均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按随机法分为2组.治疗组21例,男性8例,女性13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43.6岁;病程:1d-6周,平均病程21.3d;其中伴有眩晕者3例,伴耳鸣耳聋者4例.对照组21例,男性9例,女性12例,年龄19-61岁,平均年龄43.3岁;病程2-40d,平均病程22.1d.其中伴有眩晕者4例,伴耳鸣耳聋者3例.2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中国医疗前沿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在异位妊娠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在异位妊娠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6来异位妊娠423例需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318例,开腹手术105例,比较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患者住院时间及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 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均获成功,腹腔镜组在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患者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开腹手术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 目前腹腔镜是异位妊娠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以及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张新丽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闭孔神经反射预防方法的讨论

    目的 探讨我院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应用闭孔神经反射预防方法的经验体会.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自2004年以来的3年中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应用闭孔神经反射预防方法的临床资料.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患者186例,分成三组,其中第一组应用硬膜外麻醉和肌松药及面罩给氧122例,第二组应用全身麻醉42例,第三组应用硬膜外麻醉和闭孔神经阻滞麻醉22例.结果 第一组有10例出现轻微的闭孔神经反射,未造成膀胱穿孔,有5例出现严重的闭孔神经反射.造成轻微的膀胱穿孔4例,不需要膀胱修补,造成1例严重的膀胱穿孔、大出血,需要行膀胱修补术.第二组和第三组出现2例轻微的闭孔神经反射.结论 硬膜外麻醉是不可能抑制闭孔神经反射的,肌松药的应用可以抑制膀胱肌肉的收缩.实际上这种方法对小的膀胱肿瘤,手术时间短是非常有效的.但对大的膀胱肿瘤,手术时间长是不合适的.对大的膀胱肿瘤或多发的膀胱肿瘤,应用全身麻醉是非常合适的.上述两种方法应用中掌握肌松药的应用量和维持时间是非常重要的,电切中出现膀胱穿孔多是由于肌松药的应用量或维持时间不够造成闭孔神经反射所致.闭孔神经阻滞麻醉的联合应用是经济的方法.

    作者:王春光;张海峰;杨立新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不同镇痛方法在混合痔术后应用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索混合痔术后佳镇痛方法.方法 选择腰麻下行混合痔手术且术后镇痛的患者70例,随机均分成两组.A组以芬太尼0.5mg加0.25%布比卡因100ml硬膜外泵入镇痛;B组应用芬太尼0.8-1.0mg静脉泵入镇痛.观察术后镇痛效果,记录镇痛泵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术后镇痛效果优于B组(P<0.05);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芬太尼0.5mg加0.25%布比卡因硬膜外镇痛在混合痔术后镇痛中镇痛效果优于芬太尼静脉镇痛.

    作者:苏春玲;李哲;薛允国;刘景森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活检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活检术在诊断前列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240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4ng/ml的患者行经直肠超声引导传统6点系统穿刺活检加异常区域处1-2针活检.结果 240例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活检,病理结果检出前列腺癌61例,占25.496,前列腺良性增生179例,占74.6%,无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活检术有助于前列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为临床进一步诊治提供了依据,其方法简便,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宏宇;孙建平;辛忠秋;穆丹梅;姜凯辉;郝春玲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复方皂矾丸减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副反应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复方皂矾丸减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副反应的疗效.方法 9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给予TP方案化疗联合复方皂矾丸;对照组46例仅单纯TP方案化疗.观察两组毒副反应、体重变化、KPS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组Ⅲ-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体重下降及KPS下降发生率与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复方皂矾丸联合TP方案化疗能减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毒副反应,改善体重及生活质量.

    作者:张志红;倪秉强;陈日新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前置胎盘49例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前置胎盘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09年3月收治49例前置胎盘的临床资料,结果 49例前置胎盘中,10例中央型前置胎盘保守治疗34-35周行剖宫产结束分娩,2例出现胎盘植入,行局部切除缝扎止血;39例部分与边缘前置胎盘保守治疗36-38周行剖宫产术,1例出现胎盘植入、10例出现胎盘粘连,局部缝扎止血.所有病例母婴预后均好.结论 前置胎盘并胎盘粘连、植入的发病与孕妇的年龄、妊娠次数及多次宫腔手术有关.早期诊断,根据病情期待治疗及适时终止妊娠,可降低新生儿病率及孕产妇死亡率.

    作者:麻晓示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急性重症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护理干预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行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及护理.方法 将66例患者根据个人意愿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6例.观察组于入院后3-5d给予肠内营养(EN),定时冲洗管腔,保持通畅,观察不良反应;对照组给予静脉营养(PN)至进食.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的差别.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及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重症胰腺炎早期行肠内营养可降低并发症,减少住院费用.给予合理的营养配方,掌握输注方法,密切观察肠内营养反应,做好管道护理及心理护理是早期肠内营养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

    作者:李美清;史甲芬;刘希涛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建立的研究

    课程标准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指导文件.课程标准的建立应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及未来岗位需求,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不断实践修订完善.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建立其课程标准对明确教学目的 、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张小玲;王萍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联合检测抗-CCP、RF、CRP对诊断RA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同时检测RA患者血清抗-CCP、RF、CRP表达水平,探讨三者的联合检测在R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98例RA患者,48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用ELISA方法检测抗血清抗-CCP,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RF、CRP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RA组的抗CCP、RF和CRP的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血清抗-CCP、RF、CRP的表达水平均可视为RA早期诊断指标,联合检测能够提高诊断RA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早期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李桂辉;张原琪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不同胃疾病中β-catenin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不同胃疾病组织β-catenin的表达及其在胃癌发生、分化中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00例不同胃疾病粘膜标本进行β-catenin的原位检测.结果 SG、AG、GC组织,β-catenin蛋白总表达率为SG>GC>AG;β-catenin蛋白细胞核表达率为SG、AG关键词:不同胃疾病β-catenin胃癌分化

    作者:于秀文;高音;王玉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对2000年度14例白细胞减低患者的追溯

    人体白细胞病理变化主要包括数量和质的改变两个方面,质变是指形态学的改变,量变是指数目的增加或减少,临床中常见的异常多表现为数量的增多.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的发达,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环境和水源的污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临床上白细胞值减低的现象越来越易见.本文对14例多次白细胞计数减低的患者骨穿结果进行了10年追踪,作者主要对4例不典型MDS和8例无明显病态学改变的患者,进行了病程跟踪,报道如下……

    作者:贾彦卿;赵小鹏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糖尿病患者心脏搭桥的效果研究

    目的 研究糖尿病患者心脏搭桥的效果.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2月,我院17例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中,12例是DM患者,对照组5例,均采用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两组进行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和尿路感染、术后住院时间和死亡;术后血凝指标的差异的比较.结果 糖尿病组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住院时间及死亡人数均高于非糖尿病组.t值/χ<'2>分别为:4.4、4.4、3.2、3.6.P值均小于0.05.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心脏搭桥术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测定(TT)以及D二聚体(DD)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心脏搭桥的效果没有非糖尿病患者好.但由于病例人数较少,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培;贺飞;李勇;马红冰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双源CT在下肢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双源CT下肢动脉成像技术.方法 使用双源CT,对58例患者进行下肢动脉CT造影扫描.25例经DSA实.造影剂用量60-90ml,注射速率3.5-4.0ml/s,扫描后用对比剂跟踪软件Bolus触发达阈值110HU后再延迟14-20s扫描.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了满意的图像,经工作站重建后,能够清楚显示下肢动脉正常解剖分支和病变部位、范围及重要的侧支循环路径.结论 合理的扫描方案能在不增加辐射剂量及造影剂用量的基础上高质量的显示下肢动脉.

    作者:王树春;蒋瑞生;辛毅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6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乙肝病毒标记物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科2009年1月-2011年1月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2例,给予复方甘草酸苷80mg次/d静点,1月后改为口服复方甘草酸苷150mg,2次/d,口服6个月,同时给予恩替卡韦0.5mg/次/d,口服6月.对照组34例,给与复方甘草酸苷80mg次/d静点,1月后改为口服复方甘草酸苷150mg,2次/d,口服6个月,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肝功能、乙肝病毒标记物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血清ALT及AST在治疗过程的复常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者血清中HBeAg及HBV-DNA的阴转率分别是26.19%(11/42),抗-HBe的阳转率为33.33%(14/42),对照组患者血清中HBeAg及HBV-DNA的阴转率由于没有应用抗病毒药物,肝炎病毒标志物转阴率为零.结论 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保护肝功能,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疗效明确,安全性好.

    作者:赵建红;程相超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影响护士职业心态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护士职业心态是影响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困扰护理管理者的一个难题.认真分析护士职业心态,采取相应对策,指导护士自身调节,减轻职业疲倦,促进身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荣清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腹腔镜手术护理体会

    随着妇科病治疗方法的日益丰富和技术进步,腹腔镜在妇科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它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疗效好、腹部切口美容等优点[1],充分体现了腹腔镜手术微创的优越性.我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共开展腹腔镜手术治疗妇科疾病77例,均获得较满意效果,现将对腹腔镜手术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2010年3月-2011年3月实行腹腔镜手术77例,年龄19-66岁之间,平均年龄33岁.其中,子宫全切11例,卵巢囊肿31例,异位妊娠20例,盆腔粘连松解5例,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5例,恶性肿瘤5例.

    作者:王岩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脑出血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

    目的 探讨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方法 回顾分析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制定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流程,重在预防.结果 本组患者经综合治疗后各项生命体征及检查指标恢复正常,未发生下肢坏死及肺、脑栓塞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 脑出血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休息期间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功能锻炼并适时用药,配合间歇充气加压泵治疗仪治疗,可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

    作者:郑云霞;张洁;徐兴香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急诊观察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疗效

    目的 探讨胺碘酮治疗急诊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76例急诊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给予150mg胺碘酮(商品名:可达龙.法国产)加入生理盐水20ml稀释后静脉缓慢推注,10min注射完,然后0.1-0.3mg/min静脉点滴,30min后可视心律情况追加150mg.结果 总有效率为86.8%,治疗期间3例出现心动过缓,4例出现低血压,经对症处理后上述症状均缓解.治疗前后患者血压、心率及心电图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胺碘酮治疗急诊快速型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作者:庄鸿标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论卫生法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英美法系国家广泛使用的一种法学教学方法,其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卫生法学是医学与法学融合的新兴交叉学科,在卫生法教学中借鉴和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其自身的特性.本文就卫生法教学中教学案例的选择、案例的合理运用、案例教学的中误区作了初步的探讨.

    作者:霍增辉;胡超宏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LEEP刀治疗宫颈病变8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宫颈病变应用LEEP刀治疗疗效.方法 对20104年1月-2011年3月于我院诊治的宫颈糜烂患者89例采用LEEP刀治疗.结果 89例患者痊愈84例,有效5例,痊愈率94.4%,总有效率100.0%.结论 LEEP刀环切宫颈病变组织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于书静 刊期: 2011年第13期

中国医疗前沿杂志

中国医疗前沿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