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刺激小脑顶核诱导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端粒酶逆转录酶的表达及其对线粒体凋亡途径的影响

杨乙;刘竞丽;秦超;李劲频;汪晓玲;张兆霞;张磊

关键词:细胞凋亡, 电刺激, 线粒体
摘要:目的 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的表达及其对线粒体凋亡途径的影响.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100只,随机分3组:(1)假手术组;(2)造模组;(3)预电刺激组,即电刺激小脑顶核1 h,24 h后制作右侧局灶脑缺血模型,缺血2 h后再灌注,按再灌注时间不同分24、48、72 h亚组.通过HE、TTC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形态结构变化及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法、末端标记法检测TERT、Bax及TUNEL的表达;免疫荧光双重标记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TERT与Bax的细胞共定位情况.结果 预电刺激组脑组织细胞形态改变较造模组轻,且各亚组脑梗死体积(78.1±2.9,83.1±4.5,83.7±4.8)小于造模组(120.9±8.2,137.0±4.2,141.1±3.3)(P<0.05).预电刺激组各亚组TERT阳性细胞数(31.1±3.5,30.0±3.4,18.9±3.3)多于造模组(16.1±2.7,16.9±2.4,11.6±3.5)(P<0.05),而其TUNEL阳性细胞数(40.2±3.1,54.8±2.8,37.3±2.4)少于造模组(49.6±2.8,67.0±3.7,46.8±3.2)(P<0.05).预电刺激组各亚组Bax阳性细胞数与造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RT与Bax部分共定位于胞质,预电刺激组各亚组TERT和Bax共定位阳性细胞数(14.1±1.3,12.9±2.4,9.0±2.0)多于造模组(8.2±1.1,6.3±2.4,6.0±2.9)(P<0.05).结论 电刺激小脑顶核可以促进TERT的表达,增加的TERT可能在胞质与Bax结合,阻止了Bax由胞质转位到线粒体膜,参与抑制线粒体凋亡途径.
中华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和关节磁共振成像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意义

    目的 研究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和核磁共振成像(MRI)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上海光华医院对早期RA组 94例、不典型单关节炎组24例及对照组35例行掌指关节及腕关节MR扫描.同时搜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IgM)等实验室指标.统计并分析MRI征象及OMERACT评分同临床检查之间的关系.结果 抗CCP抗体在早期RA中敏感性55.3%,特异性88.6%.根据MRI所示,滑膜增生对早期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71.4%;骨髓水肿为25.5%、94.3%;骨侵蚀为88.3%、65.7%.其中骨髓水肿的特异性高,表现出骨髓水肿与抗CCP抗体阳性有一定关联.关节MRI对于早期RA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对于骨破坏及滑膜炎的的敏感性远高于传统X线检查.与掌指关节相比,腕关节的MRI骨破坏更明显.结论 早期RA的腕骨骨髓水肿与抗CCP抗体阳性相关,抗CCP抗体和MRI对于早期RA的特异性均较高,分别优于RF与X线平片,有利于RA的早期诊断.二者联合检查能减少早期RA的漏诊率.

    作者:岳涛;程鹏;范晓蕾;孙红梅;周嘉陵;何东仪;陈继红;张湛明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肌腱联合固定术治疗巨大肩袖损伤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腱病变的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关节镜下肌腱联合固定术治疗巨大肩袖损伤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腱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且随访超过12个月的41例巨大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22例;年龄(57±11)岁.关节镜下应用缝合锚双排重建对损伤肩袖进行修复,同时将肱二头肌长头腱与肩袖进行肌腱联合固定.患者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平均为5.1±2.3,前屈上举(100±55)°,外旋(27±24)°,内旋达T5~S1(平均T12)椎体水平;肩关节功能Constant-Merly评分平均50±23,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14±6,肩关节简单评分(SST)4.0±2.7,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82±13,前屈上举的肌力相当于健侧的(17±20)%,屈肘肌力相当于健侧的(101±16)%.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末次随访时VAS平均为1.5±1.8,前屈上举(155±21)°,外旋(37±24)°,内旋达T4~L3(平均T10)水平;平均Constant-Murley评分87±13,UCLA评分29±5,SST评分9.3±2.4,MEPS平均85±11,前屈上举的肌力恢复为健侧的(68±21)%,屈肘肌力相当于健侧的(98±13)%.在疼痛、活动范围、肌力改变及功能各方面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MEPS评分及屈肘力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并发症及肘关节外观畸形.结论 通过关节镜手术行联合肌腱固定术结合双排重建对巨大肩袖损伤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腱病变的患者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结果.

    作者:鲁谊;朱以明;姜春岩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重视提高肩肘关节镜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我国肩肘关节镜技术于20世纪90年代初刚刚起步,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手术数量逐年递增,相关的研究步步深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肩肘关节镜事业的发展还不平衡,很多医院虽然已经有了相应的设备,但至今尚未开展相关业务,从业队伍的技术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加强肩肘关节镜微创外科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追赶国际先进水平,不容忽视.

    作者:刘玉杰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CD4+T细胞亚群失衡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关系

    目的 探讨CD4+T细胞亚群间的免疫紊乱与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的关系.方法 收集24例UC患者(缓解期5例,活动期19例)及17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标本,分别作为病例组及对照组,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各亚群的比例、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各亚群相对应转录因子mRNA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微球技术(CBA)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亚群主要细胞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 病例组Treg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6.7%±1.7%比7.9%±1.4%,P=0.016),尤其是活动期为著(6.4%±1.7%,P=0.005),Treg细胞主要转录因子FOXP3 mRNA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20),其主要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血清中的浓度亦低于对照组[(21±8) μg/L比(28±7) μg/L,P=0.026].(2) 病例组Th1细胞数目、其主要转录因子mRNA表达及主要细胞因子的蛋白水平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病例组Th2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2.7%±1.1%比1.6%±0.4%,P=0.002),尤其是活动期为著(2.8%±1.0%,P=0.001),Th2细胞主要转录因子GATA-3 mRNA的表达是对照组的4.4倍(P=0.045).(4)病例组Th17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3.4%±1.8% 比1.8%±0.7%,P=0.005),Th17细胞主要转录因子RORγt mRNA的表达约是对照组的13倍 (P=0.001); 其主要细胞因子IL-6和IL-17的表达亦均高于对照组 (均P<0.05).(5)病例组Treg/Th2和Treg/Th1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和活动度有关 (均P<0.05).结论 Treg、Th2和Th17细胞亚群间免疫失衡共同参与UC发病,可能是UC治疗新靶点.

    作者:晁康;钟碧慧;张盛洪;龚晓蓉;姚佳燕;陈旻湖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可注射生物型骨水泥体内诱导成骨作用的实验观察

    目的 观察可注射生物型骨水泥在修复兔股骨髁包容性骨缺损过程中的诱导成骨作用.方法 将rhBMP-2基因修饰的兔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用微囊包裹后与骨水泥复合,制成可注射生物型骨水泥,检测细胞存活及微观结构.制作标准试件检测其抗压强度,与单纯型骨水泥进行比较.取6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双侧股骨髁包容性骨缺损模型,随机一侧植入生物型骨水泥,对侧植入单纯型骨水泥.术后即日、6、12周摄X线片,术后12周处死行组织学观察,采用骨计量学方法测量骨水泥面积(CA)、矿化骨小梁面积(TBA)、成骨细胞指数(OBI)、破骨细胞指数(OCI);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MP-2、TGF-β1、VEGF因子的表达.结果 微囊化细胞与骨水泥复合后培养1周,细胞存活率达90%以上.生物型骨水泥内有羟基磷灰石结晶形成,材料呈现多孔样结构,孔径为2~6 μm.固化后1周抗压强度为(20.19±1.75) MPa,小于单纯型骨水泥的(30.21±4.60) MPa(P<0.01).X线片显示两种骨水泥均能完全填充骨缺损,生物型骨水泥降解速度略快.组织学观察可见骨水泥被吸收为数块,由新生骨小梁包绕,其间无纤维组织层介入.12周时生物型骨水泥CA为9.68%,小于单纯型骨水泥的17.47%(P<0.01);TBA为58.75%,大于单纯型骨水泥组的34.34%(P<0.01).OBT和OCT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物型骨水泥附近有大量椭圆形核肥大的细胞胞质为BMP-2染色阳性,中等量细胞有TGF-β1和VEGF阳性表达,数量均较对照组多.结论 将BMP-2引入磷酸钙骨水泥可以使其具有骨诱导活性:能诱导兔骨髓BMSCs趋化与增生,加快新骨形成;还可诱导细胞大量表达TGF-β1与VEGF,三种细胞因子之间的协同作用可加快磷酸钙骨水泥的降解成骨速度.

    作者:马英;苗军;刘春蓉;胡永成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电刺激小脑顶核诱导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端粒酶逆转录酶的表达及其对线粒体凋亡途径的影响

    目的 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的表达及其对线粒体凋亡途径的影响.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100只,随机分3组:(1)假手术组;(2)造模组;(3)预电刺激组,即电刺激小脑顶核1 h,24 h后制作右侧局灶脑缺血模型,缺血2 h后再灌注,按再灌注时间不同分24、48、72 h亚组.通过HE、TTC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形态结构变化及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法、末端标记法检测TERT、Bax及TUNEL的表达;免疫荧光双重标记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TERT与Bax的细胞共定位情况.结果 预电刺激组脑组织细胞形态改变较造模组轻,且各亚组脑梗死体积(78.1±2.9,83.1±4.5,83.7±4.8)小于造模组(120.9±8.2,137.0±4.2,141.1±3.3)(P<0.05).预电刺激组各亚组TERT阳性细胞数(31.1±3.5,30.0±3.4,18.9±3.3)多于造模组(16.1±2.7,16.9±2.4,11.6±3.5)(P<0.05),而其TUNEL阳性细胞数(40.2±3.1,54.8±2.8,37.3±2.4)少于造模组(49.6±2.8,67.0±3.7,46.8±3.2)(P<0.05).预电刺激组各亚组Bax阳性细胞数与造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RT与Bax部分共定位于胞质,预电刺激组各亚组TERT和Bax共定位阳性细胞数(14.1±1.3,12.9±2.4,9.0±2.0)多于造模组(8.2±1.1,6.3±2.4,6.0±2.9)(P<0.05).结论 电刺激小脑顶核可以促进TERT的表达,增加的TERT可能在胞质与Bax结合,阻止了Bax由胞质转位到线粒体膜,参与抑制线粒体凋亡途径.

    作者:杨乙;刘竞丽;秦超;李劲频;汪晓玲;张兆霞;张磊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易误诊为妇科肿瘤的阑尾黏液肿瘤25例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女性右下腹部包块的鉴别诊断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0至2010年收治的25例女性阑尾黏液性囊腺瘤、阑尾黏液性囊腺癌和单纯阑尾黏液囊肿病例资料,患者平均年龄58.2岁,总结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法.结果 10年来因右下腹包块进行手术的女性阑尾黏液肿瘤患者占同期女性阑尾切除标本的2.16%.其临床表现不特异,术前40%误诊为右卵巢肿物而行妇科手术.术前妇科检查包块的触诊阳性比例8/10,外科腹部检查触诊阳性率为66.7%;超声检查诊断肿物来源于阑尾的正确率为54.2%,CT检查诊断正确率为60%;癌胚抗原(CEA)阳性比例8/14,糖抗原19-9(CA199)阳性比例2/1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老年女性右下腹包块应考虑到阑尾来源肿物这一罕见疾病的可能,术前诊断的重要意义在于避免医源性破裂.超声和CT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清学CEA检查对于明确肿物来源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者:陈娟;朱兰;吴斌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侧裂区动静脉畸形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侧裂区动静脉畸形(AVM)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3月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区手术治疗的94例侧裂区AVM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畸形血管巢与侧裂的解剖学相对位置关系对其进行分类,同时记录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及恢复情况.结果 94例侧裂区AVM可分为侧裂前、侧裂后、侧裂深部、侧裂上以及单纯侧裂AVM 5类.所有患者均全切病灶并经术后脑血管造影(DSA)证实.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多为一过性,包括偏瘫8例(合并失语5例),单纯失语1例.另有2例(2.1%)术后分别出现手术侧硬膜外血肿及颅内出血.所有患者出院时KPS评分均高于90分.结论 侧裂区动静脉畸形可累及多个脑功能区,周围血供丰富,是目前AVM治疗的难点之一.但其治疗不应过于保守,仍建议显微手术切除作为此类颅内动静脉畸形的主要治疗手段.

    作者:王硕;赵洪洋;赵元立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新生儿脑斑点状白质病变的初步应用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新生儿脑的斑点状白质病变(PWML)的应用价值和限度.方法 对2008年8月至2010年4月34例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显示PWML(新生儿大脑白质区T1WI高信号,T2WI等或低信号的斑点状病变)的新生儿(男21例、女13例,日龄2~17 d,平均9.24 d),进行常规MRI(包括T1WI、T2WI、Flair)、DWI和SWI检查.根据T2WI上信号特征将PWML病变分为两组:第1组T1WI高信号T2WI呈等信号;第2组T1WI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分别观察两组PWML在SWI上的表现.结果 两组共34例PWML,其中仅5例(14.7%)在SWI可见斑点状低信号出血.第1组共7例,仅1例SWI示相应PWML区域显示出血;第2组共27例,其中23例SWI上相应PWML区域未显示出血,仅4例SWI示相应PWML区域显示出血.结论 SWI能帮助鉴别新生儿颅脑T1高信号而T2等或低信号的PWML内是否存在出血,新生儿大部分PWML在SWI上显示无出血.

    作者:朱珍;邵肖梅;汤伟军;梁宗辉;帕米尔;钱镔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路易体痴呆33例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目的 总结路易体痴呆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早期诊治办法.方法 对2006年 2月至2011年1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的33例很可能的路易体痴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性25例,确诊时平均病程3.3年.10例患者发病前经历1~10年不等的睡眠障碍、抑郁、焦虑及便秘.首发症状为记忆障碍(52%),帕金森样症状(21%)或二者同时.以记忆障碍首发的患者出现帕金森症状平均时间为17个月.帕金森样症状主要表现为轴性肌张力增高,可在2~3年累及言语、吞咽和行走功能.幻觉(70%)、睡眠障碍(63%)、淡漠(56%)、妄想(52%)是主要精神行为症状,幻觉平均在发病后15个月内出现.半数患者认知障碍进展迅速.轻度患者视空间能力受损显著重于记忆障碍,中重度患者认知功能全面受损.头颅核磁显示海马结构相对保留,PET表现为枕叶代谢减低.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认知和精神症状.结论 路易体痴呆在发病前期就可出现神经功能异常.幻觉出现早、睡眠障碍发生率高、轴性肌张力增高为主和PET发现枕叶低代谢是有助于和其他痴呆鉴别的临床特征.

    作者:李凌;王景涛;张振馨;崔瑞雪;袁晶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胃癌组织中微RNA-34b/c和微RNA-124a基因的甲基化

    目的 探讨DNA甲基化对微RNA(mi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2009年7至11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新鲜活检标本胃癌组、对照组各40例.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组织中miRNA-34b/c和miRNA-124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结果 miRNA-34b/c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阳性率在胃癌组及对照组胃黏膜中分别为77.5%(31/40)和5.0%(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NA-124a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阳性率在两组中分别为60.0%(24/40)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NA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阳性率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有关.结论 胃癌组织存在miRNA-34b/c和miRNA-124a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并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阳;岳宏宇;刘文天;方维丽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肘关节外侧尺骨韧带重建或修复手术治疗后外侧旋转不稳的初步结果

    目的 探讨肘关节外侧尺骨韧带重建或修复手术治疗后外侧旋转不稳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12月至2010年9月连续收治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患者9例(9个肘),其中6例患者进行掌长肌腱移植外侧尺骨韧带重建术,另3例患者进行外侧尺骨韧带修复术.手术时患者平均年龄28岁(17~48岁).9例患者均有肘外伤史,其中6例为肘脱位伤.术前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10.7个月(0.2~30个月).根据Nestor评估方法评价患者术后效果.结果 9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20个月(4~49个月).9例患者均无肘关节不稳症状,肘关节轴移试验均为阴性.Nestor评估结果:优6例,良2例,中1例.6例患者对手术效果表示非常满意、3例满意,无不满意患者.结论 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的正确诊断对于适当的治疗非常重要.根据肘关节外侧尺骨韧带的质量,选择进行外侧尺骨韧带重建或修复手术,可以很好的恢复肘关节稳定性和功能.

    作者:闫辉;崔国庆;刘玉雷;肖健;敖英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丹东市2005至2010年疟疾疫情监测分析

    20世纪60至80年代丹东市曾是疟疾高发地区,但期间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丹东市疟疾疫情转变为主要以本地疟疾病例为主,2005年丹东市开始疟疾国家监测点的监测工作,为进一步调整和制定我市疟疾防治措施,为更好的完成<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的目标和指标要求,对2005-2010年丹东市来疟疾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于丹梅;刘杨;任传如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多发性肌炎合并肺大泡一例

    患者女,17岁,因肌无力7年,反复突发胸闷憋气2年,再发1个月于2010年2月21日收入北京协和医院.患者7年前感冒后出现咽痛、发热,继之四肢肌无力,蹲起困难、双臂上举困难,无皮疹、肌痛及吞咽困难.外院查肌酸激酶(CK)升高,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肌活检病理符合肌炎改变,诊断儿童多发性肌炎.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先后使用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来氟米特等)治疗,肌酸激酶逐渐降至正常.能走平路,但不能上楼,生活需家人照顾.病程中曾有数次病情反复,将激素加量后可缓解.2年前开始反复突发胸闷憋气,胸部CT提示多发肺大泡,自发性气胸.予胸腔闭式引流等支持治疗症状可好转.

    作者:刘博;沈敏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改良Dewar法和关节镜下双钮扣钢板固定法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对比分析

    目的 比较改良Dewar法和关节镜下双钮扣钢板固定法治疗新鲜Rockwood 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7年10月至2009年10月间卫生部北京医院骨科收治的新鲜Rockwood 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中,随访到改良Dewar法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18~68岁,平均随访6.8年;全关节镜下双钮扣钢板固定法24例,男19例,女5例,年龄19~65岁,平均随访1.5年.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的影像学结果、临床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改良Dewar组和双钮扣钢板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2.8%和95.8%,两组间优良率、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和UCLA(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改良Dewar组喙锁韧带异位骨化发生率较关节镜下双钮扣钢板固定组高,分别为25%和8.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Dewar组喙锁间距较双钮扣钢板组大,分别为11.96 mm和8.54 mm(P<0.05).结论 关节镜下双钮扣钢板固定法和改良Dewar法均是治疗新鲜Rockwood 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有效方法,全关节镜下双钮扣钢板固定法与改良Dewar法相比,创伤较小,术后可以更好的维持喙锁关系.

    作者:赵立连;张耀南;薛庆云;尹自龙;石磊;王林;黄公怡 刊期: 2011年第23期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