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或股骨髁上骨折漏诊的诊治

李守民;朱晨;孔荣;夏睿;方诗元;张光平

关键词:股骨骨折, 股骨颈骨折, 诊断
摘要:目的 对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或股骨髁上骨折漏诊的治疗进行分析.方法 2002年12月至200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科收治8例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或股骨髁上骨折漏诊患者,年龄25~59岁,平均41.7岁,初步诊断为股骨干骨折,后修正为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或股骨髁上骨折.股骨干骨折行钢板内固定.股骨颈骨折行3枚空心加压螺丝钉内固定;股骨髁上骨折2例行股骨远端外髁解剖钢板的内固定,1例术中更改行逆行股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3.5年,骨折均愈合,髋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 凡强大暴力及有扭转暴力者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或股骨髁上骨折易漏诊,术前常规髋膝摄片是避免漏诊的有效方法.
中华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下肢恶性外周神经鞘瘤二例

    病例1患者女,41岁.1年前左臀部恶性外周神经鞘瘤行切除术后8个月复发5 cm肿块,10个月后肿大至整个左臀部.体检:左臀部约15 cm肿块,质硬,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无明显压痛,左下肢有胀痛感,神经根刺激征(-).

    作者:王丽华;马可云;章士正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转化医学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飞跃式发展,循证医学的深入,改变医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间的脱节,医学的转化型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备受重视.

    作者:杨春喜;殷宁;戴尅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比较有无合并脑微出血(CMB)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和临床生化有无区别,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CMB的可能原因.方法 选择南京卒中登记系统中自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所有急性脑梗死并进行MRI GE-T_2 WI枪查的68例患者,并检测纤维蛋白原、尿酸等生化指标,比较有无合并CMB组相关危险因素及生化指标是否存在差异,并进行多因素同归分析.结果 68例患者中,合并有CMB 29例,共109处CMB.其中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纤维蛋白原含量、尿酸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4,95%C/1.042~1.247;P=0.04)、高血压病史(OR=0.084,95%CI 0.017~0.403;P=0.02)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OR=1.009,95%CI 1.002~1.017;P=0.019)与CMB相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有CMB比率较高,CMB与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纤维蛋白原含量相关.纤维蛋白原增高与CBM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周志明;杨松;岳炫烨;朱武生;马敏敏;徐格林;刘新峰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survivin、bcl-2在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人乳头瘤病毒16/18感染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宫颈癌中survivin、bcl-2、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7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81例宫颈癌及20名正常宫颈组织(对照组)中survivin mRNA及HPV16/18 D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中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survivin mRNA、bcl-2蛋白及HPV16/18在CIN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4.6%、39.2%和41.0%,在宫颈痛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7.8%、70.4%和81.2%.3者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及宫颈癌中的表达呈逐渐增强(P<0.01).survivin mRNA、bcl-2蛋白在CINⅢ级的阳性表达率高于CIN I~Ⅱ级,在宫颈癌中,Ⅱb~Ⅲ期的阳性表达率高于Ⅰ~Ⅱ a期,低分化组的阳性表达率高于中至高分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分别<0.05,<0.01).survivin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1),而bcl-2的表达则与淋巴结转移无关.两者均与宫颈癌的病理类型、肿块类型无关,HPV16/18感染与宫颈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肿块类型无关(P>0.05).在宫颈癌中survivin与bcl-2的表达与生存率均呈负相关,survivin与bcl-2及survivin与HPV16/18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survivin、bcl-2及HPV16/18的异常表达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联合survivin、bcl-2、HPV16/18有望为宫颈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手术及化疗疗效的评价、预后的判断提供有力的临床指导.

    作者:朱华;胡燕;帅茨霞;施铮铮;张虎祥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特发性肝下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合并血栓的介入治疗

    目的 评价特发性肝下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合并血栓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14例特发性肝下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合并血栓的患者,均在局麻下经颈静脉途径联合经股静脉途径施行介入治疗,先行经导管尿激酶溶栓术,再对下腔静脉闭塞段行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术.结果 血管造影示闭塞段位于下腔静脉肝后段至肾下段3例,位于肝下肾静脉上段11例,血栓位于下腔静脉内14例,蔓延至髂股静脉12例.治疗成功12例,下腔静脉全部开通,血栓完全溶解8例,部分溶解4例.不成功2例.8例患者平均随访(12±6)(1~36)个月,无血栓复发,下腔静脉无症状性再狭窄1例.结论 介入治疗特发性肝下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合并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庆桥;祖茂衡;徐浩;顾玉明;李国均;魏宁;许伟;崔艳峰;刘洪涛;王文亮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合并主动脉弓离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同期根治手术的临床疗效

    目的 评价合并主动脉弓离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同期外科根治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6年7月至2008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48例合并主动脉弓离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接受同期根治手术,其中A型40例,B型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0.08~7.00(1.97±2.05)岁,体重3~20(9±5)kg;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42例,平均肺动脉压力61~106(82±14)mm Hg,肺动脉阻力66~762(315±259)dyn·s·cm~(-5),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其他合并畸形:室间隔缺损33例、房间隔缺损8例、二尖瓣关闭不全6例、三尖瓣关闭不全5例、主肺动脉窗4例、右室双出口3例、二尖瓣狭窄2例等.手术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在全麻深低温低流量、深低温低流量结合停循环、深低温停循环下进行,其中主动脉弓成形术30例,主动脉弓置换术18例,心内畸形同期矫治: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3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8例、二尖瓣成形术7例、三尖瓣成形术4例、主肺动脉窗修补术4例、心室内隧道2例、大动脉调转术1例等.结果 全组体外循环时间112~375(182±5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4~287(99±45)min,气管插管时间8~936(179±133)h,ICU住院时间1~57(14±14)d,出院时复查超声心动图主动脉弓恢复正常解剖结构,无显著压差,心内畸形矫治满意.全组患者死亡3例(3/48,6.25%),死亡主要原因:肺动脉高压危象、呼吸功能衰竭、低心排综合征等.主要并发症:二次开胸止血2例,气管切开2例,术后右侧膈肌麻痹行膈肌折叠术1例,延迟关胸1例,右侧胸腔积液1例,严重肺部感染1例.生存患者均痊愈出院,生活质量提高,随访3个月~12年,无远期死亡或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 主动脉弓重建同期矫治心内畸形治疗合并主动脉弓离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临床疗效满意,提高了患儿的生存质量.

    作者:闫军;崔彬;刘迎龙;沈向东;李守军;王旭;李巅远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应用

    目的 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东芝Aquilion One动态容积CT)用于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应用结果.方法 自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采用320排CT对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180例连续性病例进行心电门控宽探测器平台下非螺旋伞器官容积增强扫描,其中14例有冠状动脉造影,与冠状动脉CTA作对照.通过横轴位、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图像(MPR)和曲面重建(CPR)等方法,莺点分析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和计算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及阴性预测价值.结果 冠脉成像质量4分145例(80.56%),平均心率为63(52~85)次/min;3分25例(13.89%),平均心率为78(77~98)次/min;2分8例(4.44%),平均心率为85次/min;1分2例(1.11%),平均心率为96次/min.全部病例无阶梯伪影.CTA发现40个节段狭窄≥50%,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CAG)发现37个节段狭窄≥50%.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94.59%、94.80%、87.50%、98.82%.结论 宽探测器平台下非螺旋扫描模式的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伪影少,图像质量高,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覃杰;朱康顺;刘凌云;陈俊伟;陈秀珍;单鸿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口服避孕药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短方案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短方案超排卵前,使用口服避孕药预治疗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的影响.方法 分析186个GnRH-a短方案IVF-ET周期治疗情况.83个周期在短方案超排卵前口服避孕药1个周期(OCP组),103个启动超排卵前未使用过任何药物(非OCP组).结果 OCP组患者卵泡成熟日的子宫内膜厚度低于非OCP组(8.7 mm比9.5 mm P<0.05),周期取消率高于非OCP组(24.1%比12.6%,P<0.05).OCP组的胚胎种植率、持续妊娠率均低于非OCP组,分别为(11.2%比19.9%,P<0.05)(12.7%比27.8%,P<0.05).结论 GnRH-a短方案超排卵前OCP的使用降低了IVF患者的胚胎种植率和持续妊娠率.

    作者:田莉;吴丹;沈浣;魏丽惠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额叶癫痫致痫灶综合评估定位及手术治疗

    目的 分析额叶癫痫临床和术前各项辅助检查资料,结合术中脑电监测及手术疗效来评价致痫灶的定位及对手术的指导.方法 2005至2009年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对23例额叶癫痫患者行AEEG、VEEG检测和头MRI检查,其中17例行发作问期18F-FDG-PET-CT检查,11例行MEG检查,2例行功能磁共振检查(fMRI),10例行手术治疗并行术中ECoG及DEEG监测.分析临床发作特征及各种检查对致痫灶定位的价值,比较EEG和MEG痫性放电与致痫病灶的一致性,对额叶致痫灶的部位、手术方式及术后转归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发作的症状、发作间期EEG、发作期EEG、MRI和PET-CT检查有致痫灶定位意义的结果分别为56.52%、56.52%、60.87%、54.55%和94.12%,各项结果一致时对定位有帮助;MEG比EEG的定位更精确;术中ECoG及DEEG监测对手术治疗的范围有指导意义.结论 额叶癫痫的致痫灶定位应坚持综合检查评估定位方法,手术疗效取决于术前定位的准确性及致痈灶能否完全切除.

    作者:毓青;杨卫东;王增光;高硕;薛敬元;陈旨娟;陈英;王凤楼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内隐斜视青少年近视眼矫正时个体化下加的确立方法

    目的 探讨在青少年近视眼矫正时不同视近下加条件下,调节滞后及隐斜的变化,并构建下加与调节滞后、隐斜间关系的数学公式,以期得到使调节滞后与隐斜量同时小的适视近下加范围.方法 招募110例单纯性近视眼的内隐斜视青少年患者,据MPMVA原则验光配镜后依次予以佩戴5种不同下加试镜片(OD、+0.75D、+1.50D、+2.00D、+2.50D)后测量双眼视近33 cm的调节反应(Shin-Nippon,日本)以及遮盖试验+排棱镜测量视近隐斜度;采用线性回归统计学分析视近下加与调节滞后、隐斜度间关系.结果 随着下加度数增加,视近调节滞后量逐渐减少,而内隐斜量逐渐变小并向外隐斜方向变化;不同下加条件下调节滞后量[F(262.76,4),P<0.01]以及隐斜度[F(223.45,4),P<0.01]都存在统计学差异;内隐斜患者的适下加与初始调节滞后存在线性相关性(r=0.526,P<0.01),且适下加与初始隐斜状态也存在线性相关性(r=0.523,P<0.01).结论 根据青少年近视眼患者个体的初始近调节滞后量和近隐斜度,可获得适合该患者的视近下加范围,从而为青少年内隐斜近视眼确立个体化视近下加提供参考策略.

    作者:王冬梅;王平;蓝卫忠;朱晓伟;李振;赵峰;杨智宽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我国小儿丙泊酚靶控输注系统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我国新型小儿丙泊酚靶控输注系统应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可行性,并与国外小儿Marsh系统比较.方法 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情况分级Ⅰ级、3~5岁、择期行单侧腹股沟斜疝疝囊结扎术小儿,数字随机法分为L组(内嵌我国新型小儿丙泊酚药代学模型)和M组(国外小儿Marsh模型),每组45例.所有患儿术前不用镇静药,常规监测血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脑电双频指数(BIS).两组分别以我国、国外两种药代模型行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初始目标血浆浓度为6 μg/ml,同时复合局部神经阻滞后开始手术.如切皮时发生明显体动则将血浆浓度上调1μg/ml,直至体动消失,高至8 μg/ml,如仍有体动则停靶控输注改为吸入麻醉.监测诱导前(T_0)、麻醉诱导毕(T_1)、切皮时(T_2)、切皮后3 min(T_3)、5 min(T_4)和术毕时(T_5)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呼吸频率(RR)和BIS值.记录丙泊酚各目标血浆靶控浓度以及吸人麻醉下完成手术的例数,术后苏醒时间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L组在靶控输注下及血浆浓度为6 μg/ml时可完成的手术例数多于M组(P<0.01).T_1~T_4时点HR、SBP、DBP、RR和BIS值组内比较,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T_2~T_4时点上述指标均小于M组(P<0.05或0.01).L组术中并发症少于M组(P<0.05).结论 小儿短小手术同样应用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6 μg/ml时,我国内嵌新型小儿丙泊酚药代系统较Marsh系统能较好地抑制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平稳,并发症较少,符合临床要求.

    作者:刘华程;宋海龙;黄茜茜;黄志莲;上官王宁;李军;连庆泉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腰椎退行性病变与原发性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病的关系

    目的 初步研究腰椎退行性病变与原发件单膝骨关节炎发病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至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115例原发性单膝骨关节炎和119例原发性双膝骨关节炎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腰椎退变的体征和放射学改变将单膝、双膝患者分为上腰椎退变、下腰椎退变、伞腰椎退变及无腰椎退变组,进行X2榆验,比较单、双膝患者的腰椎退变情况有无差异.结果 原发性单膝骨关节炎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或神经根管狭窄侧与膝关节病变侧相同.单膝患者的腰椎退变发病率(60%)高于双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腰椎退变发病率(31.1%),X~2=19.723,P=0.000;单膝患者的上腰椎退变发病率(29.6%)高于双膝患者的上腰椎退变发病率(6.7%),X~2=20.720,P=0.000;单膝患者的下腰椎退变发病率(17.4%)高于双膝患者的下腰椎退变发病率(8.4%),X~2=4.227,P=0.040;全腰椎退变发病率没有差异,X~2=0.402,P=0.526.结论 同一老年患者的原发性单膝骨关节炎发病与腰椎退变相关,特别是上腰椎退变会诱发单膝骨关节炎的发生和加重;原发性膝骨关节炎的屈曲畸形可能会导致下腰椎、甚至上腰椎退变的加重.

    作者:姜军;任中华;吕厚山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或股骨髁上骨折漏诊的诊治

    目的 对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或股骨髁上骨折漏诊的治疗进行分析.方法 2002年12月至200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科收治8例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或股骨髁上骨折漏诊患者,年龄25~59岁,平均41.7岁,初步诊断为股骨干骨折,后修正为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或股骨髁上骨折.股骨干骨折行钢板内固定.股骨颈骨折行3枚空心加压螺丝钉内固定;股骨髁上骨折2例行股骨远端外髁解剖钢板的内固定,1例术中更改行逆行股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3.5年,骨折均愈合,髋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 凡强大暴力及有扭转暴力者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或股骨髁上骨折易漏诊,术前常规髋膝摄片是避免漏诊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守民;朱晨;孔荣;夏睿;方诗元;张光平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我国青少年近视现患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和阐述我国中小学生视力变化情况,为探索预防青少年近视提供对策和建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8年5月至2009年9月分别在山东、青海、云南、上海和温州随机抽取农村与城市的90所学校,包括重点、非重点小学、初中、高中生共20 000人(每省4000人),小学生11 246人,初中生3673人,高中生4220人,其中来自市区学生为11 177人,乡村学生7962人,年龄6~19岁,男女比例基本相同.进行近视及相关情况调杳,共收回有效问卷19 139份.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年级近视患病率比较采用X~2检验,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近视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本次调查显示,小学生近视患病率为13.7%;初中生近视患病率为42.9%,高中生近视患病率为69.7%.小学生山东近视患病率高为19.7%,青海低为11.9%,上海、温州和云南相近;初中生温州近视患病率高达50.6%,其次是上海,为47.2%,青海低为33.6%;高中生山东近视患病率高,达87.3%,其次是温州为72.0%,上海低为60.2%.结论 本次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沿海地区比内地高,发达地区比欠发达地区高,高原紫外线强烈地区与平原地区相近;各省市近视患病率从小学到高中不断增高趋势一致.

    作者:谢红莉;谢作揩;叶景;杨新军;瞿佳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非球面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评价

    目的 评价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 ReSTOR IOL SN6AD3)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 对植入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30例(35只眼)(试验组)与植入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crySof ReSTOR 10L SN60D3)患者40例(56只眼)(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观察患者的术后视力(远视力,70 cm中距视力,近视力)、焦点深度、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问卷形式调查视觉不良症状及满意度.结果 术后3个月裸眼近、远、中间视力≥0.5者,试验组分别为80%(20/35)、82.9%(29/35)、45.7%(16/35),对照组分别为76.8%(43/56)、80.4%(45/56)、39.3%(22/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佳矫正远视力下近、远、中间视力≥0.5者,试验组分别为88.6%(31/35)、91.4%(32/35)、54.3%(19/35),对照组分别为81.5%(49/56)、91.1%(51/56)、42.9%(24/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各频段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00~-1.00D,-1.50D和-2.50~-3.50D调节范围内,视力≥0.5者试验组分别为94.3%(33/35)、97.1%(34/35)、85.7%(30/35),对照组分别92.9%(52/56)、94.6%(53/56)、83.9%(47/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阶像差Zemike常数项中两组的Z(4,0)、Z(4,2)、S3+S4和S总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的Zernike常数项、三阶像差和四阶像差各指标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眩光症状,对照组有3眼诉有光晕症状,试验组仅有1眼诉有光晕症状,满意程度较高.结论 AcrySof IQ ReSTOR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近、中、远全程视力,该人工晶状体具有产生负球差的非球面设计,可平衡角膜的正球差,从而降低了术后总体像差,提高了术眼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全面改善患者的视觉质量.

    作者:毕宏生;吴建峰;刘冬梅;蔡婉婷;解孝锋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Akt信号途径参与二氮嗪预处理抑制缺氧复氧损伤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凋亡

    目的 探讨二氮嗪(DZ)预处理能否通过上调Akt信号增强Bcl-2表达、抑制Bax表达发挥抗凋亡作用.方法 离体培养9~10 d SD大鼠海马神经元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缺氧组(B组)、缺氧+DZ 100 μmol/L组(c组)、缺氧+DZ 100 μmol/L+5-羟癸酸100 μmol/L组(D组)、缺氧+DZ 100 μmol/L+LY294002 50 μmol/L组(E组),自缺氧前2 d开始,神经元接受DZ预处理,每天1次,每次1 h.每次实验,每组16孔或2皿细胞,实验重复3次.比较缺氧4 h复氧48 h各组海马神经元的活力、凋亡率、Akt、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程度.结果 缺氧复氧后C组吸光度值较B、D、E组显著增高(P<0.05);其他缺氧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凋亡率较B、D、E组显著减低(P<0.05).C组Akt、Bcl-2表达较B、D、E组强烈(P<0.05),Bax表达则减弱(P<0.05).B、D、E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Z可经Akt信号通路上调Bcl-2/Bax蛋白比值而抑制缺氧复氧损伤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凋亡.

    作者:刘荣国;宋娜;李捷萌;崔翔;陈彦青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应加强角膜屈光术后角膜扩张的防范

    屈光不正是眼科常见的眼病之一.成人的屈光不正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部分愿意接受角膜屈光手术治疗,包括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以及由此衍变的波阵面像差引导下的LASIK(Wavefront guided-LASIK)、角膜地形图引导下的LASIK(Topography guided LASIK)、化学法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机械法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Q值调整的LASIK、前弹力层下LASIK(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飞秒激光辅助制作角膜瓣的LASIK(Femotosecond assistedLASIK)等术式,应用以来在临床上取得了理想的术后效果.

    作者:张丰菊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51例药物性肝衰竭临床特征及生存分析

    目的 分析51例药物性肝衰竭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以加深对药物性肝衰竭的认识.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对51例药物性肝衰竭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窜检查、并发症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51例患者中,引起肝衰竭的药物主要是中药(28例次,54.9%)和抗结核药(13例,25.5%),肝衰竭类型以急性(13.7%)、亚急性(78.4%)为主;并发症以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和腹水为主;总治愈好转率为29.4%,无效组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的发病率均高于好转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对实验室指标分析表明,凝血酶原活动度在好转组与无效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总胆红素、胆碱酯酶和总胆固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药物性肝衰竭的致病药物主要是中药(包括成药及汤剂)和抗结核药,其治愈好转率低下,预后不良,用药过程中应予以严密监测.

    作者:何卫平;刘晓燕;胡瑾华;王慧芬 刊期: 2010年第07期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