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恶性黑色素瘤肾上腺转移三例

黄钟明;李汉忠;肖河;纪志刚

关键词:黑色素瘤, 肾上腺转移, 手术
摘要:目的 探讨恶性黑色素瘤肾上腺转移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1985-2007年北京协和医院共收治恶性黑色素瘤肾上腺转移者3例,占同期48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6.25%.患者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57、70和84岁,其中原发病灶为皮肤黑色素瘤2例,肛管黑色素瘤1例,发现肾上腺转移距原发病手术分别为25、37和33个月.2例因腰腹部不适就诊发现肾上腺转移灶,1例查体发现.肾上腺转移瘤大径分别为5 cm、8 cm和12 cm,转移瘤CT值平扫9~45 Hu,增强后高107.5 Hu.结果 伴淋巴结转移者予白细胞介素2治疗3个月,其余2例患者行手术完整切除病变,1例行腹腔镜手术切除;1例伴下腔静脉癌栓者行开放手术切除,同时行癌栓切除,6个月后对侧肾上腺发上现直径4 cm转移灶,再次行腹膜后腹腔镜切除.未手术者6个月时死于肿瘤恶液质;2例手术患者术后未接受辅助治疗,1例随访16个月发现多处转移,21个月死亡;另1例随访30个月仍存活,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病灶.结论 恶性黑色素瘤肾上腺转移患者罕见,总体预后极差,对于转移灶单一或范围局限有根治性切除机会的患者,完整切除转移灶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中华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高分辨率CT特点及其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EAA)的高分辨率CT(HRCT)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至2009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确诊的34例EAA患者的胸部HRCT影像学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34例患者均有明确的环境抗原暴露史,间歇或持续抗原暴露时间为3个月~13年.临床表现2例呈急性,22例呈亚急性,10例呈慢性.2例急性EAA胸部HRCT分别表现弥漫磨玻璃影和磨玻璃影伴马赛克征;亚急性者主要表现弥漫分布的斑片磨玻璃影伴马赛克征(11例,50.0%)、弥漫分布的小叶中心结节(7例,31.8%)和马赛克征(4例,18.2%);慢性者均表现网格影或伴蜂窝肺,其中3例伴斑片磨玻璃影,3例伴马赛克征,3例伴小叶中心结节.结论 EAA的胸部HRCT有比较特征性的表现,对EA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作者:班承钧;代华平;张曙;张镭;叶俏;朱敏 刊期: 2010年第16期

  • 胰腺非导管腺癌性占位114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 提高胰腺非导管腺癌性占位的诊疗水平.方法 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经病理确诊的胰腺非导管腺癌性占位114例,对其临床特点和治疗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临床资料:(1)男36例,女78例;(2)腹痛56例,腰背疼痛24例,消瘦18例,黄疸8例;(3)糖抗原19-9(Cal9-9),糖抗原242(CA242)和癌胚抗原(CEA)的阳性率分别为21.1%、19.7%、5.6%;(4)Whipple术26例,胰体尾切除术53例,肿瘤摘除术15例,胰腺中段切除术9例,肿瘤部分切除术3例,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1例,姑息性手术(包括胆肠旁路和胃空肠吻合)7例.(5)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35例(30.7%),胰腺内分泌肿瘤28例(24.6%),肿块型慢性胰腺炎18例(15.8%),胰腺浆液性囊腺瘤11例(9.6%),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9例(7.9%),胰腺囊肿4例(3.5%),胰腺腺泡细胞癌3例,胰腺海绵状血管瘤2例(2.6%),其他肿瘤6例(5.3%)包括胰腺未分化肉瘤1例,胰腺肉瘤样癌1例,胰腺神经鞘瘤1例,胰腺神经母细胞瘤1例.结论 胰腺非导管腺癌性占位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也无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了解各种疾病的自然病程,有助于决定治疗方案.

    作者:汪毅;解世亮;王成锋;刘尚梅;单毅;赵东兵;刘骞;罗巍;赵平 刊期: 2010年第16期

  • 肾癌肾单纯性和根治性切除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目的 比较肾癌单纯性肾切除与根治性肾切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34例无淋巴和远处转移临床资料基本相同的肾癌患者,选取69例肾癌患者行肾癌单纯性肾切除,另65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总结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肿瘤复发情况、肿瘤转移、无瘤生存时间、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单纯组手术时间60~135 min,出血量70~100 ml,胸腹膜损伤4例;术后禁食时间6~24 h,术后住院时间5~8 d;所有患者均获得肿瘤分期;随访5~15年,死亡4例(非癌死亡2例),肾上腺转移1例,复发2例.根治组手术时间105~185 min,术中出血150~2000 ml,胸腹膜损伤3例;术后禁食时间12~90 h,术后住院时间8~12 d;所有患者获得肿瘤分期;随访5~15年,死亡4例(非癌死亡1例),复发1例.两组手术并发症、肿瘤复发转移、无瘤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问明显少于根治组(P<0.05).结论 对无淋巴和远处转移的肾癌,单纯性肾切除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在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减少创伤及减少出血方面比根治术更优越.

    作者:俞洪元;陈柏康;张显军;李飞平;王天济;丁崇标;吴松江;卢子文;柯莽;张文刚 刊期: 2010年第16期

  • 经腹腔巨大肾癌根治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经腹部入路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巨大肾癌(肿瘤直径≥12 cm)的经验.方法 2002年5月至2009年5月收治巨大肾癌患者45例.选择肋下斜切口经腹腔人路,利用肝脏拉钩显露术野;先结扎肾动脉,阻断肾脏血供之后游离非肿瘤侧组织;分离肿瘤时,将微创技术(如钛夹、Hem-o-lock)应用术中;遇肝下腔静脉癌栓,心耳钳阻断癌栓周围腔静脉,将癌栓取出.回顾性总结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估计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病理等.结果 肿瘤直径12.2~28.3 cm,平均14.5 cm.手术时间(150±58)min,术中估计出血量(350±180)ml,输血3例(6.7%),住院时间(12±6)d.本组术中无十二指肠、肝脏、结肠及大血管损伤,术后无腹腔感染及术后肠梗阻.因肿瘤侵犯腹膜累及脾被膜粘连紧密及暴露肾上极致脾损伤各1例,切除脾脏2例(4.4%);术后病理分期,T_2N_(0~1)M_(0~1)期13例,T_3N_(0~1)M_(0~1)期23例,T_4N_(0~1)M_(0~1)期9例.随访3~63个月,肾床肿瘤复发3例(6.7%).结论 经腹部入路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巨大肾癌是安全、有效的术式,术中应用肝脏拉钩手术视野显露良好,应用钛夹、Hem-o-lock阻断肿瘤周围血管,可减少术中出血.术中应注意保护脾脏.

    作者:姚旭东;叶定伟;张世林;戴波;张海梁;沈益君;朱耀;朱一平;施国海;马春光;肖文军;秦小健;林国文 刊期: 2010年第16期

  • 蛋白激酶BRSK2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脑选择性激酶2(BRSK2)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79例胰腺导管腺癌组织标本取自复旦大学中山医院2005年至2007年获得手术切除且具有完整临床及随访资料的病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对病理石蜡切片进行染色,对染色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以3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的染色情况作对照,观察BRSK2在胰腺癌及癌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对所选病例按照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有无血管、神经及淋巴结转移等进行分类,观察免疫组化结果与肿瘤生物学行为之间有无关联,并进一步分析BRSK2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BRSK2在正常胰腺组织中主要表达于胰岛以及小的导管如闰管、小叶内导管、小叶间导管等,但表达强度较弱;BRSK2在导管腺癌的癌周组织中表达亦较弱;BRSK2在79例胰腺导管腺癌中77例表达较强(++38例,+++39例);其表达与肿瘤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肿瘤的分期以及有无胰周神经浸润有关,在伴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TNM晚期以及伴有胰周神经浸润的肿瘤中表达较强;而与肿瘤大小、分化及有无血管侵犯无关;BRSK2表达较强的肿瘤患者的预期生存期、中位生存期、1年和2年生存率均显著低于表达较弱的患者.结论 BRSK2在胰腺导管腺癌中表达上调,其表达强度与导管腺癌生物学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BRSK2在导管腺癌中的表达可能与患者的预后有关.

    作者:牛耿明;纪元;靳大勇;侯君;楼文晖 刊期: 2010年第16期

  • 巨大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巨大肝细胞癌(H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切除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2005年12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手术治疗的316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分为HCC>10 cm(巨大肝癌)组(n=119)和HCC≤10 cm组(n=197),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手术结果.结果 巨大肝癌组出现症状和阳性体征的比率、肝内转移(47/119与56/197例)、血管侵犯(58/119与47/197例)及邻近脏器侵犯(31/119与14/197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CC≤10 cm组;分化程度明显低于HCC≤10 cm组;术前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61±45)与(56±43)U/L]、碱性磷酸酶[(152±108)与(117±100)U/L]、甲胎蛋白水平(>400μg/L)(79/119与98/197例)明显高于HCC≤10 cm组;巨大肝癌组行大范围肝切除术的比率、术中失血量及输血量明显多于HCC≤10 cm组,手术时间(257±75)min也明显长于HCC≤10 cm组(210±74)min;但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巨大肝癌具有临床表现明显、血管和邻近脏器侵犯发生率较高、分化程度较低等特征.手术切除巨大肝癌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陈劲松;汪谦;梁力建;陈锡林;黎东明 刊期: 2010年第16期

  • 胰头癌手术方式的若干问题

    胰腺癌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西方国家的发病率达10/10万~11/10万,仅仅在美国每年就有4万人死于胰腺癌~([1]).

    作者:邵钦树;彭淑牖 刊期: 2010年第16期

  • 一株引起手足口病重症感染的柯萨奇B3病毒变异株的生物学分析

    目的 分析1株柯萨奇病毒B3型(CoxB3)新分离株FY-19的基因特性和生物性状,为进一步探讨其引起手足口病(HFMD)重症表现的机理提供线索.方法 采用Lim Benyesh-Melnick组合血清方案对1株分离自2008年中国阜阳地区重症HFMD男性患儿的FY-19病毒株进行血清学鉴定,以全基因序列测定分析该病毒株的遗传特征,结合病毒增殖动力学和噬斑形成实验分析FY-19病毒的生物学特性,通过乳鼠脑内病毒接种研究该毒株的致病性特征.结果 血清学鉴别确定FY-19毒株为CoxB3病毒;与标准株相比,FY-19株在3'、5'非编码区和编码区的差异分别为达到23.0%、16.5%和32.1%,与我国分离于非HFMD患者的毒株相比也存在较大差异(非编码区和编码区的差异分别为13.5%和25.0%);FY-19株能在14 h内达到增殖高峰,且其在小鼠体内引起心肌病变的致病性显示出明显的致死能力.结论 FY-19株的生物学特性与标准毒株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对该变异株的进一步分析将为了解其在HFMD的特殊的致病机理提供帮助.

    作者:施海晶;刘建生;王丽春;张雪梅;刘龙丁;廖芸;纳锐雄;李琦涵 刊期: 2010年第16期

  • 超声内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对肺部及纵隔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在胸内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9例影像学检查提示胸内病变的患者[肺部病变者56例,确诊肺癌需进行N分期者7例,单纯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者21例,纵隔占位5例]行EBUS-TBNA,穿刺物行细胞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8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BUS-TBNA,无一例发生并发症.76例穿刺阳性;5例穿刺阴性;5例因穿刺标本不满意而无法统计.56例肺部病变者中诊断恶性肿瘤45例,良性疾病5例,可疑癌3例;穿刺阴性1例;标本不满意而无法统计2例.7例确诊肺癌需进行N分期者中穿刺结果提示转移5例;穿刺阴性2例.21例单纯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者中诊断恶性肿瘤3例,良性疾病13例;穿刺阴性2例;标本不满意而无法统计3例.5例纵隔占位者均诊断为恶性肿瘤.3例可疑癌患者中1例经CT引导下穿刺、2例经临床随访观察诊断为恶性肿瘤.确诊肺癌而穿刺阴性的2例患者中1例手术后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1例PET-CT检查未见淋巴结转移.另3例穿刺阴性者经临床随访观察均诊断为良性疾病.EBUS-TBNA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100%、100%及20%.结论 EBUS-TBNA是诊断胸内病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蕾;程贵余;吕宁;毛友生;张智慧;李鉴;李晓燕;倪晓光;赖少清;贺舜;于桂香;鞠凤环;苟华英;程荣荣;徐培培;王贵齐 刊期: 2010年第16期

  • 下丘脑中Ghrelin、Obestatin水平及其受体表达与糖尿病大鼠胃排空的关系

    目的 探讨糖尿病大鼠下丘脑胃促生长素(Ghrelin)、肥胖抑素(Obestafin)水平及受体表达与胃排空的关系.方法 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等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胰岛素组.链脲佐菌素(STZ)造模,给药2周、6周后测胃排空及下丘脑Ghrelin、Obestatin、生长激素促分泌激素受体(GHSR)和孤儿蛋白受体39(GPR-39).结果 2周后,糖尿病和胰岛素组的胃排空率(%)(74±8、40±5)、Ghrelin(ng/g)(52±9、51±7)和Ghrelin/Obestatin(3.8±1.0、2.8±1.0)分别较正常组[32%±7%、(39±11)ng/g、2.1±0.8]高(均P<0.05).糖尿病组Obestatin(ng/g)(14.2±2.0)较正常组(21.7±4.7)低(P<0.05),而GHSR(1.26±0.46)较正常组(0.77±0.21)高(P<0.05).胃排空率与Ghrelin、Ghrelin/Obestatin和GHSR/β-肌动蛋白(B-actin)正相关(r=0.49;r=0.63;r=0.73;P<0.01),与Obestatin负相关(r=-0.74,P<0.01).6周后,糖尿病和胰岛素组胃排空率(78.97%±8.13%.44.06%±5.06%)均较正常组(35.06%±3.91%)高(均P<0.01).胃排空率与Ghrelin/Obestatin呈正相关(r=0.40,P<0.05),未检测到GPR-39.结论 高血糖早期胃排空加速可能受Ghrelin和GHSR表达增加影响,而持续期受Ghrelin/Obestatin增大影响.

    作者:王金燕;王利华;魏良洲;武军;魏宁;孔心涓;田字彬 刊期: 2010年第16期

  • 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在休克治疗中作用的比较

    休克是一种医学急症,以血压过低和组织灌注减少为主要特征.如不尽快治疗会引起不可逆转的细胞损害和死亡.休克伴随的血压过低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心肌功能衰竭、血容量过低以及炎症反应引起的血管效应.治疗主要使用血管加压素以及针对心室扩大及多器官功能衰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作者:张素美 刊期: 2010年第16期

  • 初诊儿童克罗恩病2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克罗恩病(CD)的临床特点、对治疗的反应及转归.方法 以定期随访达1年以上确诊的儿童CD为研究对象,按蒙特利尔标准进行分型,PCDAI评估疾病活动度,Hyams J法判定临床疗效,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重点观察硫唑嘌呤(AZA)/6-巯基嘌呤(6-MP)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20例CD患儿中,确诊年龄在7~12岁多(55%),男性多于女性(1.5:1);就诊时50%存在生长发育迟缓,肠外表现发生率高达45%;回结肠型常见(55%),20%累及上消化道,疾病行为以非狭窄非穿透型多(50.0%).随访时间平均23个月(12~59个月),至随访终点,完全缓解15例(75%)、部分缓解4例(20%)、手术1例(5%),无死亡病例.11例终使用激素+6-MP/AZA方案者,有9例(82%)在随访终点维持撤离激素的完全缓解,完伞缓解的6例行肠镜复查有4例达到黏膜完全愈合,达到撤离激素完全缓解患儿的身高达到同性别年龄的正常范围.6-MP/AZA因不良反应的停药率为17%.结论 生长发育迟缓是儿童CD的重要临床表现.合理应用AZA/6-MP可促进及维持撤离激素缓解,改善患儿生长发育.

    作者:高翔;沈振宇;陈旻湖;肖英莲;杨荣萍;胡品津 刊期: 2010年第16期

  • InnVit/FBXO11在白癜风中的表达及其对酪氨酸酶输出内质网的影响

    目的 通过检测InnVit(即FBX011)在白癜风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对内质网形态和酪氨酸酶输出内质网的影响,探讨INNVit基因对黑素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10例表皮片移植白癜风患者皮损区与正常供皮区组织,免疫组化检测InnVit蛋白的表达情况.化学合成InnVit基因特异性siRNA片段及构建过表达质粒载体P3XF-P120,Lipofectamine TM 2000脂质体方法转染BIOBr细胞,电镜观察不同处理组细胞的内质网形态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酪氨酸酶蛋白及钙网蛋白在内质网中的共定位情况;Western印迹检测转染细胞中InnVit蛋白、酪氨酸酶及钙网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10例白癜风患者皮损区InnVit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正常供皮区.未处理组与质粒转染组的黑素细胞内质网形态正常,而siRNA转染组的细胞内质网有明显膨胀,且其相对膨胀率(1.97±0.48)与未处理组(1.28±0.09,P=0.001)和质粒转染组间(1.24±0.13,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未处理组与质粒转染组细胞中酪氨酸酶的表达范围部分地超出了钙网蛋白的标记范围,而siRNA转染组细胞中酪氨酸酶几乎与钙网蛋白共定位于内质网中.siRNA转染组InnVi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0.030±0.004)低于未处理组(0.320±0.020)和质粒转染组(0.710±0.040),质粒转染组高于未处理组(均P<0.01);钙网蛋白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RNA转染组酪氨酸酶(1.040±0.060)高于质粒转染组(0.720±0.030)和未处理组(0.350±0.030),质粒转染组高于未处理组(均P<0.01).结论 白癜风患者皮损区InnVit蛋白表达下降;InnVit基因的表达影响了黑素细胞内质网的形态,并可以调控酪氨酸酶在内质网中的输出,进而影响黑素细胞的功能.

    作者:关翠萍;林福全;洪为松;傅丽芳;周妙妮;许文;许爱娥 刊期: 2010年第16期

  • 特发性心房颤动患者KCNA5基因突变的识别及功能分析

    目的 研究KCNA5基因突变导致特发性心房颤动(AF)的分子机制.方法 收集2008年6月-2009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和上海同济医院就诊的130例特发性AF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标本,以200名健康者为对照.PCR扩增候选基因KCNA5的外显子,采用双脱氧核苷链末端合成终止法测序以识别基因突变.使用Alignment程序对比分析突变氨基酸的保守性.克隆野生型KCNA5基因,通过定位诱变获得突变型KCNA5,构建KCNA5基因表达载体和亚细胞定位载体,脂质体转染COS-7细胞,分别利用膜片钳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KCNA5基因突变对其编码的离子通道的电生理特性和亚细胞定位的影响.结果 在其中1例特发性AF患者的KCNA5基因识别出1个杂合错义突变,其编码核苷酸序列第1580位的胞嘧啶(cytosine,C)变成胸腺嘧啶(thymine,T),称为c.1580C>T突变,相应的第527位的密码子由ACG变为ATG,导致第527位的苏氨酸(threonine,T)变为蛋氨酸(methionine,M),亦即T527M突变.功能分析显示KCNA5基因T527M突变不影响其编码的离子通道蛋白的定向运输,但使离子通道电流减小.结论 在特发性AF患者识别出KCNA5基因T527M突变,该突变通过使相应通道的离子流减小而导致特发性AF.

    作者:杨奕清;林小平;李俊;陈义汉 刊期: 2010年第16期

  • 恶性黑色素瘤肾上腺转移三例

    目的 探讨恶性黑色素瘤肾上腺转移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1985-2007年北京协和医院共收治恶性黑色素瘤肾上腺转移者3例,占同期48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6.25%.患者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57、70和84岁,其中原发病灶为皮肤黑色素瘤2例,肛管黑色素瘤1例,发现肾上腺转移距原发病手术分别为25、37和33个月.2例因腰腹部不适就诊发现肾上腺转移灶,1例查体发现.肾上腺转移瘤大径分别为5 cm、8 cm和12 cm,转移瘤CT值平扫9~45 Hu,增强后高107.5 Hu.结果 伴淋巴结转移者予白细胞介素2治疗3个月,其余2例患者行手术完整切除病变,1例行腹腔镜手术切除;1例伴下腔静脉癌栓者行开放手术切除,同时行癌栓切除,6个月后对侧肾上腺发上现直径4 cm转移灶,再次行腹膜后腹腔镜切除.未手术者6个月时死于肿瘤恶液质;2例手术患者术后未接受辅助治疗,1例随访16个月发现多处转移,21个月死亡;另1例随访30个月仍存活,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病灶.结论 恶性黑色素瘤肾上腺转移患者罕见,总体预后极差,对于转移灶单一或范围局限有根治性切除机会的患者,完整切除转移灶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黄钟明;李汉忠;肖河;纪志刚 刊期: 2010年第16期

  • 第205例血尿-腹痛-肠梗阻-左肾区肿块-阴囊水肿-左肾肿瘤

    病历摘要患者男,46岁.因体检发现左肾占位性病变1周,血尿、腹痛1 d于2009年7月25日入院.患者1周前体检B超发现左肾多个低回声区,大约9.4 cm×7.4 cm,腹部CT示:左肾见8.8 cm×7.5cm混杂密度肿块,肿块实质期轻度强化,左肾静脉及下腔静脉未见明显癌栓,临近肾盂肾盏破坏,考虑肾癌.

    作者:邓建华;李汉忠;刘广华;郭丽娜;肖雨 刊期: 2010年第16期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