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技术在腹部疑难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杨剑波;朱高勇

关键词:腹腔镜, 腹部疑难疾病, 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技术在腹部疑难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91例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腹部疑难疾病患者,其中57例作为治疗组应用腹腔镜技术诊治,余34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常规各种辅助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应用效果.结果 57例治疗组患者,51例(89.47%)明确诊断并及时治疗,其中12例患者直接施行腹腔镜下手术,39例患者及时中转开腹手术,余6例(10.53%)腹腔镜未确诊者及时行剖腹探查并进行开腹手术.34例对照组患者均行各种辅助检查,8例(23.52%)明确诊断,余26例(76.48%)未能明确者行腹腔镜诊断,21例确诊,余5例行剖腹探查确诊.两种诊治方法确诊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腹腔镜技术创伤小、探查范围广,能有效提高腹部疑难疾病确诊率,降低剖腹探查率,是腹部疑难疾病达到及时诊治的一种重要手段.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晚间二次服用珍合灵治疗睡眠障碍的临床观察

    目的 应用PSQI评分,观察晚间二次服用珍合灵治疗睡眠障碍的疗效.方法 76例门诊患者睡前2小时及卧床睡觉时分别服用珍合灵2次,每次5片,持续服用3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前后PSQI评分显示,治疗显效率为23.68%(18/76),有效率为51.32%(39/76),总有效率为75.00%(57/76).结论 晚间二次服用珍合灵治疗睡眠障碍,方法简单,疗效肯定,无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华志民;马忠琴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138例脂肪肝患者的血脂检测和肝功能分析

    目的 探讨脂肪肝(SH)与血三脂及肝功能的临床分析和相关变化.方法 对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138例患者于清晨空腹采取样本检测血三脂及肝功能,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 138例患者除病因和临床表现外,在血三脂及肝功能变化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SH患者的病情与体重和身高体重指数呈正相关;(2)SH患者与其血三脂及肝功能的异常指标直接相关.

    作者:赵小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早期康复护理和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和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改善情况.方法 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入院48 h病情平稳即接受由康复护士制定的康复计划进行训练,视病情进行心理干预,每日1次或2次,每次30~40 min.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7%,优于对照组的56.7%(P<0.05);观察组ADLⅠ~Ⅲ级所占比例为70%高于对照组的50%(P<0.05).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和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张利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急性肾损伤的病因及预后分析

    目的 调查笔者所在医院患者急性肾损伤(AKI)患病情况,以了解AKI的发病率、病因构成及预后.方法 通过调查本院近年收治患者的肾功能及尿量检测结果,筛检出AKI患者,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转归等情况.结果 引起AKI的主要病因依次为药物、严重感染、外科手术、肾后性梗阻.结论 及早诊断AK1对早期预防和积极干预AKI,提高AKI的生存率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阿不都米吉提·阿不都热西提;帕夏古丽·玉苏普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综合性医院呼吸道传染病的医院感染防控

    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是目前比较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在综合性医院里如何更有效的防控是当前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患者在医院就诊的过程中能够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感染防控措施,对控制疾病的扩散、保障病患的就诊安全以及所有医护人员的自身职业安全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介绍综合性医院中对呼吸道传染疫情的防控措施与手段,包括完善规章制度、各部门联防联控、升级建设感染性疾病科的软件与硬件设备,对重点人群的监测与控管,正确的消毒隔离措施、重视人员个人防护.

    作者:卓维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结合足底反射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 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结合足底反射进行治疗的临床观察.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及病房自2009年3月~2010年6月收治的60例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常累及全身多系统和器官,是导致足溃疡、感染及坏疽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上应注意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尽早根据临床特征给予分析并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及时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冬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医院窗口行风与效能建设探索

    医院作为公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众身体康复的场所.医院窗口则是公众同医院联系的桥梁,医院窗口行风与效能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公众看病时间的长短.本文以医院窗口行风和效能建设为课题,对医院如何有效的提升窗口行风和效能进行了探索.在分析当前医院窗口行风和效能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医院窗口和行风建设的对策.

    作者:翁丽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2465例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中麻醉失败及并发症探讨

    目的 总结、分析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中出现的麻醉失败及并发症的原因,并探讨预防措施,以提高腰硬联合麻醉临床应用效果,减少并发症.方法 2465例腰硬联合麻醉病例,记录麻醉中、麻醉后并发症,如麻醉穿刺失败、平面过广、术后下肢麻木、出现异感.结果 腰硬联合麻醉成功率96.3%,有3.7%的病例出现了并发症.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与其它椎管内麻醉一样,使用中存在优缺点,要提高临床效果,就必须提高操作技术,减少并发症.

    作者:张景萍;方亮;王君娣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腹部外科手术后呕吐原因与治疗

    目的 探讨腹部外科手术后呕吐原因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0年1月~2010年11月共收治腹部外科手术后呕吐患者23例,其中19例行禁食、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止吐、促进胃肠动力药物等保守治疗,余4例患者经保守治疗10天,症状无明显改善,有梗阻征象而行剖腹探查,松解粘连,空肠造瘘(营养支持用)等治疗.结果 19例为功能性胃排空功能障碍,保守治疗后痊愈;4例为机械性梗阻,经手术治疗后呕吐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无胃肠排空障碍症状复发.结论 对腹部手术后出现呕吐、功能性胃排空功能障碍的患者予以积极综合治疗,能促进患者胃肠排空功能障碍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机械性梗阻应积极手术治疗,效果好.

    作者:侯怀维;赵勇斌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的对比研究

    目的 观察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 将96例食管、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EN组给予肠内营养,PN组给予肠外营养,观察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EN组术后8天PA水平高于PN组;TBIL、GGT均低于PN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N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明显提前于PN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PN组,营养支持费用明显少于PN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42%,明显低于PN组的29.17%(P<0.05).结论 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态,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

    作者:李刚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90例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8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两组均给予口服维生素C、补液、对症等常规治疗,同时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5 mg/(kg·d)加入液体中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15 mg/(kg·d)加入液体中静脉滴注,观察两组的临床症状、体征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较对照组消失早(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2%(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具有疗效显著、疗程缩短的特点,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陈一晖;杨微波;李云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尿管结石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尿管结石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将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51例输尿管上、中段结石患者分为开放组25例和腹腔镜组26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时间、肠胃功能恢复时间、引流管拔出时间、导尿管拔出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1例患者取石均获成功,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肠胃恢复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开放组均有明显缩短,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导尿管拔出时间、引流管拔出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腹腔镜输尿管取石术具有疗效好、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特点,且与开放性手术适应证相当,是目前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一种较佳的手术方式,可取代部分开放性手术,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国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55例的护理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的发生、预防及护理.方法 分析总结笔者所在科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早期心力衰竭的观察及护理经验.结果 55例患者通过上述方法视为早期心力衰竭患者,汇报医生后及时做出相应处理,其中47例经治疗未出现明显心力衰竭,仅8例发展为急性肺水肿,随后给予纠正心力衰竭治疗,6例完全好转,2例死于肺水肿.结论 加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循环监测及呼吸道管理等重点环节的观察及护理,控制危险因素,可预防或延缓重症心力衰竭的发生,减少死亡率.

    作者:李美香;赵连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多层螺旋CT平扫对直肠癌定位的初步研究

    目的 多层螺旋CT平扫直肠癌术前定位的准确性.方法 对19例直肠癌患者术前MSCT平扫定位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病理直肠癌的起始距离与螺旋CT上直肠癌的起始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直肠癌的病变长度与螺旋CT上直肠癌的病变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多层螺旋CT平扫对直肠癌术前病变的长度的测量有指导意义.

    作者:吴宇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细菌性肝脓肿不同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的比较

    目的 比较细菌性肝脓肿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总结治疗经验,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6月119例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方法,按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组(19例)、经皮穿刺组(68例)及手术治疗组(32例),比较3组的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3组患者治愈率及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皮穿刺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70%,手术治疗组为12.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经皮穿刺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及手术治疗组.结论 经皮穿刺治疗细菌性肝脓肿方法有效,且并发症率及住院费用低,应成为细菌性肝脓肿治疗的首选方法.

    作者:杨文雄;康利民;郑永;周雅豪;王阿勇;施红宁;黄琼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克林霉素、庆大霉素、替硝唑联合应用治疗急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盐酸克林霉素、庆大霉素、替硝唑联合治疗急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急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静脉注射盐酸克林霉素、庆大霉素加替硝唑,对照组使用青霉素、庆大霉素与替硝唑注射液.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与检查结果的改变.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5%,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炎性包块明显缩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盐酸克林霉素、庆大霉素、替硝唑联合治疗急性盆腔炎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张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病案复印应体现人性化服务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步完善和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病案资料做为社会诸多方面需求的原始凭证作用日趋凸显,其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大,对外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这种新的形势下,病案管理人员应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律意识,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努力为广大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

    作者:张雪娟;潘宜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120例小儿急性腹泻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思密达、金双歧及补液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消旋卡多曲,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72%).结论 消旋卡多曲能较快减少腹泻的次数,迅速纠正脱水,明显缩短腹泻病程,用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作者:鲁玫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急诊PCI对AMI患者血浆P-选择素和hs-CRP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AMI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血浆P-选择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的意义及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110例AMI患者分为急诊PCI治疗组58例和非急诊PCI治疗组52例,分别于入院即刻、入院24 h和4周进行血浆P-选择素和hs-CRP水平检测,急诊PCI组于PCI术中行冠脉造影确定冠状动脉病变数目;分析两组在入院不同时间血浆P-选择素和hs-CRP水平变化的差异及急诊PCI组血浆P-选择素和hs-CRP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血浆P-选择素和hs-CRP水平在入院即刻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入院24 h和4周有显著性差异(P<0.05);急诊PCI组中单支病变患者P-选择素和hs-CRP水平明显低于双支和三支病变患者(P<0.05).结论 PCI可导致体内P-选择素和hs-CRP表达增加,而且P-选择素和hs-CRP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CI术前检测血浆P-选择素和hs-CRP水平对于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先判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明吉;王刚;王丽;陈克全;张桐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诊治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收治的470例颅脑外伤中确诊的40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诊治经过.结果 通过临床严密观察及复查CT确诊,470例颅脑外伤患者中出现40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病率为8.5%.经过治疗后,其中恢复良好者22例(55.0%),轻度伤残7例(17.5%),重度伤残6例(15.0%),植物生存1例(2.5%),死亡6例(15.0%).结论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多发生在伤后24 h内,动态临床观察,复查CT,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改善生存质量的关键.

    作者:宁根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