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61例临床分析

廖凤

关键词:糖尿病, 酮症酸中毒, 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诱发因素、临床特点及就诊治疗方法.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7~2011年收治的6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口服药物不当和感染是DKA常见的诱因,其次为饮食不当、创伤、妊娠手术、应激、急性脑血管病例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脱水、低血容量性休克、口干、多饮、多尿、烦躁不安、意识改变、消化道症状及电解质紊乱;经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滴及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加强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后,59例患者均抢救成功,尿酮体DKA均消失,pH值、电解质恢复正常,血糖控制良好.结论 DKA发病诱因复杂,可引起一系列严重的代谢紊乱.及时早期诊断、恰当治疗是抢救DKA患者成功的关键.普及糖尿病知识教育是预防及减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重要措施.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模拟实际工作开展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的探索

    为了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培养适应现代实际需要的检验人才,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和微生物检验教学特点,笔者尝试在2008级和2009级高职医学检验专业模拟实际工作开展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模拟实际工作开展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

    作者:张宗建;何丽珍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精蛋白锌赖脯胰岛素25注射液在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DGMS)评价每日精蛋白锌赖脯胰岛素25注射液(优泌乐25)3次注射在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009年1月~2010年1月巴州人民医院VIP科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优泌乐25每日3次(A组)和每日2次(B组)注射控制血糖,应用DGMS系统监测血糖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早餐前、早餐后2 h、午餐后2 h、晚餐后2 h血糖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血糖、血糖达标时间及血糖>10 mmol/L的时间百分比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A组发生低血糖3例次,B组发生低血糖2例次,经过进食症状好转.两组均无伴有意识障碍的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结论 应用优泌乐25每日3次皮下注射安全、有效,是值得临床推广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模式.

    作者:陈立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用于脑血管狭窄诊断的比较

    目的 以脑血管造影(CVA)为金标准,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脑血管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62例疑似脑缺血疾病患者,分别行TCD、CVA检查,分析TCD对脑血管狭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62例患者共检测脑血管721条,TCD检出75条脑动脉狭窄,以CVA检查作为金标准,其中61条与CVA符合,假阳性14条,假阴性12条,TCD检测脑血管狭窄的敏感性为83 6%(61/73),特异性为97 8%(634/648).结论 TCD经济性强,无创、快速、重现性好,对脑血管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高,可用于脑血管疾病的初步临床筛查.

    作者:王艳红;朱双利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6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诱发因素、临床特点及就诊治疗方法.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7~2011年收治的6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口服药物不当和感染是DKA常见的诱因,其次为饮食不当、创伤、妊娠手术、应激、急性脑血管病例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脱水、低血容量性休克、口干、多饮、多尿、烦躁不安、意识改变、消化道症状及电解质紊乱;经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滴及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加强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后,59例患者均抢救成功,尿酮体DKA均消失,pH值、电解质恢复正常,血糖控制良好.结论 DKA发病诱因复杂,可引起一系列严重的代谢紊乱.及时早期诊断、恰当治疗是抢救DKA患者成功的关键.普及糖尿病知识教育是预防及减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重要措施.

    作者:廖凤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61例手术时机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手术治疗的时机及指征.方法 总结分析2004年4月~2010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1例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结果 治愈53例,好转6例,治愈率为86 9%(53/61);术后出现短肠综合征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单纯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的鉴别非常重要;单纯性小肠梗阻可先行保守治疗,而绞窄性小肠梗阻应尽早手术治疗;早期诊断并及时手术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顾劲松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24例甲亢伴低钾血症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甲亢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简称,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所致的一组常见内分泌疾病.主要表现为多食、消瘦、畏热、多汗、心悸、激动等高代谢症候群,神经和血管兴奋增强,以不同程度的甲状腺肿大和眼突、手颤、颈部血管杂音等为特征,严重者可出现甲亢危相、昏迷甚至危及生命.甲亢伴周期性麻痹低钾主要以肌无力为主要表现.笔者所在医院1998年~2010年收治甲亢伴低钾血症患者24例,现将临床治疗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华;孙彩霞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产妇在产褥期营养情况的调查及护理指导

    目的 了解产妇产褥期营养知识的需求情况,更好的对产妇进行营养指导.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186名产妇的营养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制定护理对策.结果 62%产妇存在膳食搭配不合理,20%产妇体重增长过度;产妇对营养知识有不同程度的需求;获得营养知识的途径以家人朋友的经验为主.结论 加强产妇产褥期营养科学指导,是产妇正常度过产褥期,有利于母婴的健康.

    作者:郝素芳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与FOLFOX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与FOLFOX方案治疗晚期结肠、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将64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晚期结肠、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奥沙利铂85 mg/m2静脉滴注2 h,第1天;卡培他滨1000 mg/m2口服,第1~14天;每3周为一个周期.对照组CF 200 mg/m2静脉滴注2 h,第1~5天;5-Fu 300 mg/m2静脉点滴5 h,第1~5天;每3周为一个周期.2个周期后按照WHO实体瘤近期客观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2 5% (20/32)和34 4% (1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0,P<0 05);治疗组有2例患者CR;两组主要毒副反应为血液和神经毒性.结论 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晚期结肠、直肠癌近期疗效较FOLFOX方案好,虽然其恶心、呕吐、神经毒性较重,但患者能耐受.

    作者:邓玉军;梁健;邱泽成;李定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IVP在结石致肾功能衰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提高肾功能衰竭的X线诊断水平,探讨静脉肾盂造影检查评估肾功能衰竭程度,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在800 mm数字影像增强X光机电视透视下,对33例患者行静脉尿路造影动态观察检查,适时摄片进行分析.结果 33例患者中,29例KUB示阳性结石,4例示阴影结石(B超证实),IVP均有不同程度肾功能衰竭,表现为肾脏显影时间延迟、肾盂显影浅淡、肾盂积水,并通过积水表现出梗阻部位.结论 静脉肾盂造影在不同显影时间表明肾功损害的不同程度,对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价值,通过保守与手术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肾功能恢复正常,早期诊断与治疗是减少肾功能衰竭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及存活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孟庆斗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如何减少和消除护生对HIV/AIDS患者的恐惧心理

    笔者分析了护生对HIV/AIDS患者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认为对护生在医院实习期间从思想和行为上实施干预,能使护生对HIV/SIDS患者的恐惧心理明显消除,使其科学地运用护理知识为患者进行恰当的护理.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在笔者所在医院传染病科实习的115名护生.其中本科生48名,专科67名;女生114名,男生1名.

    作者:张宗云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胺碘酮与利多卡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QT间期改变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别应用利多卡因与胺碘酮治疗前后心电图QT间期的改变,进一步分析两种药物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6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n=30)和利多卡因组(n=32),并进行观察.结果 治疗3天时胺碘酮组QTc由用药前(396±17) ms延长至(398±16) ms,利多卡因组QTc由用药前(395±25) ms减至(394±26) ms,但两组用药前后QT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3天时胺碘酮组QTd由用药前(34±12) ms减至(21±9)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利多卡因组QTd由用药前(32±11)ms减至(29±14) ms,但前后QT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较利多卡因更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药物.

    作者:畅君毅;闫吉霞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锁定钢板治疗复杂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所选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同时修补破裂的关节囊及肩袖及术后早期康复治疗.结果 58例访0 6~4年,平均2 3年,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为66%.结论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固定可靠,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李向涛;张天宏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公共场所公用物品卫生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本市公共场所卫生状况,找出薄弱环节,为卫生监督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抽检本市公共产所物品的卫生情况,空气检测主要是仪器法,饮具和公共用品用涂抹法.结果 本市旅店业公用物品合格率为91 13%,洗浴行业公用物品合格率为80 65%,理发店公用物品合格率为79 83%,美容院为84 64%.结论 本市公共场所公用物品总体卫生状况较好,但是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

    作者:王建慧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目的 评价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口服喹硫平或利培酮治疗,观察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2、4、6、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8周末,喹硫平组有效率为70 0%,利培酮组为73 3%,两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 05);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两组各因子分总分治疗2周末起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或0 01),并随着治疗时间的延续均显持续下降;治疗同期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于用药初期,发生率低,程度较轻微.结论 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作者:任静萱;许俊杰;高敏杰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静脉输液后两种拔针方法的改进与实施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也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输液结束时以传统方式拔针,许多患者虽然按压了很长时间,但仍有皮下淤血,且按压时患者感觉疼痛.笔者通过改进拔针方法,使皮下淤血发生率明显减少,按压时无明显疼痛.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淑玲;刘国芬;李娜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应用感动服务护理方案降低产后忧郁症发病率的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感动服务护理方案对产后忧郁症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产妇分成感动服务组,即观察组(48例)和无感动服务组即对照组(52例),比较两组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病率.结果 观察组的产后抑郁症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 应用感动服务有利于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病率.

    作者:温艳红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尿激酶对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68例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2例.在病因治疗的同时,治疗组胸腔注入尿激酶5万U+生理盐水10 ml,对照组胸腔注入20 ml生理盐水.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尿激酶在治疗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时可起到促进胸水吸收、防止胸膜增厚粘连的作用.

    作者:李斌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儿科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本文分析了儿科病房护理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提示儿科护理人员应转变观念,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作者:王兰锋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浅谈电话回访式护理干预对13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

    目的 通过电话回访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进行护理干预,探讨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 将132例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由护士负责患者的健康教育,进行饮食、服药、康复活动、心理调整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对照组除在住院期间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外,不再进行家庭干预.对所有患者随访半年,观察两组患者再次住院次数.结果 观察组再次住院31人次,对照组再次住院46人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 实施电话回访干预措施能降低患者再次住院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预防心力衰竭复发、延缓病程的发展、减轻经济负担、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王玉娟;古丽娜·阿布都苏甫尔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高血压患者的联合用药原则与护理指导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的联合用药原则与护理指导.方法 对6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联合用药原则和护理指导,随访12个月,观察血压控制情况.结果 血压控制达到正常标准55例,占91 67%.未达正常标准5例,占8 33%.结论 联合用药加护理指导,利于实现治疗目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杨德花 刊期: 2011年第15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