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淑女;祝胜美
患者女,57岁.因左侧肢体无力40余天,右上肢麻木无力发凉3 d入院.患者2008年12月23日晨起无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无力,口角右偏,当时呼之能应,能正确回答问题,伴头痛,呕吐数次.头颅CT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大面积梗塞灶.病情逐渐较重,意识障碍程度加深.
作者:黄光;王俊芳;唐煜;邹凤军 刊期: 2010年第23期
利用干细胞的多潜能特性进行移植和替代研究是再生医学的重要内容,利用磁性纳米颗粒对干细胞进行标记并进行磁共振实时动态监测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干细胞示踪方法[1-3],我们试图通过对超小型超顺磁性纳米铁颗粒(ultrasmall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USPIO)进行表面修饰后连接Tat穿膜肽,探讨这种方法能否将USPIO带人干细胞内,旨在为干细胞的磁共振示踪寻找一条新途径.
作者:湛彦强;吴军;许杰;尹波;王芙蓉;马铭;杜桂焕;刘祖黎;张苏明 刊期: 2010年第23期
目的 检测心力衰竭的患者中血浆N末端B型钠尿肽(NT-proBNP)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变化,探讨心力衰竭患者血NT-proBNP与hs-CRP的相关性及其在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1至10月随机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嘉定分院急诊科100例心力衰竭的患者和与之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20名对照者进入本研究.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NT-proBNP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结果 心力衰竭组患者的血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心力衰竭患者中血NT-proBNP水平升高程度与同期测定的血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①血NT-proBNP水平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明显升高,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之一.②NT-proBNP结合hs-CRP的水平可预测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作者:王莉;胡善友;吴晓;居学丰 刊期: 2010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检查对病因不明的单膝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4例病因不明的单膝关节炎患者进行关节镜手术探查,每位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及术中镜下所见的滑膜形态特征、活检组织病理及其他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对单膝关节炎作出病因诊断.结果 74例患者中71例经关节镜检查后诊断明确,3例诊断未明,关节镜诊断率为95.9%.其中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39例(52.9%),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化脓性关节炎各7例(各占9.5%),RA合并痛风性关节炎6例(8.1%),痛风性关节炎、膝关节结核各5例(各占6.5%),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例,多中心网状组织细胞增多症1例.结论 关节镜检查对病因不明的单膝关节炎的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病因不明的单膝关节炎以RA常见;关节镜下所见特征性改变可辅助诊断单膝关节炎.
作者:陈国强;张红卫;黎志峰;郭冬梅;余旸弢 刊期: 2010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颅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从2000年7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2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及预后.结果 头痛(86.96%)是常见临床表现,还有第Ⅱ~Ⅻ颅神经受累的症状,平均病程29.3个月,术前Karnofsky生活质量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KPS)平均76±6.10例位于蝶骨,9例位于颞骨,3例位于后颅窝,1例位于额部.全切除6例、近全切除10例、大部切除7例,无手术死亡.随访到18例患者(78.26%),平均随访35.5个月,所有患者均正常生活.结论 颅骨巨细胞瘤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对骨骼局部有侵袭性,多见于蝶骨及颞骨,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局部复发率及预后与手术切除程度有关,术后放疗的效果不肯定.
作者:崔勇;宗绪毅;郝淑煜;张亚卓 刊期: 2010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MESCC)运动功能损害与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自2006年7月至2008年12月,对连续收治的56例MESCC患者入院后按Frankel分级进行瘫痪状态评估,并进行主要病变脊椎的MRI及CT扫描.主要病变脊椎影像学评估因素包括:病变脊椎节段、侵犯硬膜外间隙、累及椎板、椎体后壁向后突出、病变脊椎连续、累及椎弓根、椎体前柱骨折、椎体后壁骨折、病变脊椎位于上胸椎和(或)颈胸交界.结果 本组56例MESCC患者瘫痪状态与侵犯椎管内硬膜外组织的影像学特征发生状况完全一致.多元回归方程表明MESCC瘫痪状态与累及椎板(X1)、椎体后壁向后突出(X2)、病变脊椎位于颈胸交界处和上胸椎(X7)等影像学特征存在线性回归关系.MESCC瘫痪状态(Y)与影像学特征(X)的优回归方程为Y=-0.009+0.639X1+0.149X2+0.282X7,其中累及椎板对MESCC瘫痪状态影响大.结论 影像学特征中累及椎板、椎体后壁向后突出、病变脊椎位于上胸椎和(或)颈胸交界可预测MESCC的瘫痪状态,累及椎板的MESCC患者易向硬膜外间隙侵犯.
作者:刘蜀彬;刘耀升;李鼎锋;范海涛;槐建业;郭钧;王磊;刘铖;张平;崔秋;姜维浩;曹云岑;江宁;隋佳红;张斌;周举 刊期: 2010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清创后I期颗粒状自体松质骨移植治疗感染性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1999至2005年,对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骨科38例感染性骨不连患者采用清创后I期颗粒状自体松质骨移植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平均随访44个月(12~93个月),38例患者中,33例(86.8%)获得骨愈合、感染消灭,5例(13.2%)患者感染复发和(或)再不连(其中1例感染伴再不连).2例患者拆除外固定支架后发生再骨折.结论 清创后I期颗粒状自体松质骨移植治疗感染性骨不连可以获得较高的感染治愈率及骨愈合率.
作者:陆维举;李斌;钱宏波;曾晓峰;许斌;陈勇;包倪荣;陆萌;赵建宁 刊期: 2010年第23期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及Survivin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10例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作为实验组(术前、手术结束时以及术后第1天共3个时间点采血),1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只采血1次).以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凋亡.以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中性粒细胞Survivin蛋白的表达,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中性粒细胞Survivin mRNA的表达.结果 与术前相比,手术结束时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1),术后第1天凋亡率略有升高,但仍低于术前(P<0.05).手术结束时,中性粒细胞Survivin蛋白和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术后第1天时略降低,但仍高于术前(P<0.05).结论 体外循环对中性粒细胞的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Survivin在中性粒细胞的高表达可能抑制了中性粒细胞凋亡.
作者:林学正;龚明;彭从斌;周春莲;丛海涛;王钰;宋振东;卢光涛 刊期: 2010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隐匿性责任血管的辨认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市立医院85例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7例隐匿性责任血管的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7例术中探查时未发现直接压迫面神经出脑干端(REZ)的责任血管,但在REZ近颅底侧发现游离状微血管随脑波动压迫REZ,我们采用了Teflon棉包绕REZ减压法,阻止血管对REZ的波动性压迫.结果 7例隐匿性责任血管,均为小脑前下动脉或其分支.术后6例症状立即缓解,1例发作减少,但2个月后完全缓解,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面肌痉挛的首选治疗方法,术中找到责任血管,特别是隐匿性责任血管,合理解除REZ的压迫是手术疗效的保证.
作者:吴国庆;吴国宏;王蕾;尹卫宁;刘玉光 刊期: 2010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率、诊断与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09年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43例重度动脉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共施行159例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年龄40~86岁,平均(66±9)岁.术后30d内出现脑卒中5例(3.1%),有症状颈动脉狭窄组术后30 d卒中/死亡4例(3.6%),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组1例(2.1%).13例(8.2%)围手术期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12例经药物治疗缓解,1例行冠脉球囊扩张并植入支架后康复,无1例死亡.糖尿病史(RR=7.727,P=0.001)、吸烟史(RR=8.138,P=0.020)和既往心梗病史(RR=4.567,P=0.027)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显著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重要的非神经系统并发症,糖尿病史、吸烟史和既往心梗病史是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显著危险因素,综合运用多种策略预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对增加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巍巍;刘昌伟;刘暴;叶炜;陈跃鑫;陈宇;曾嵘;宋小军 刊期: 2010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CT三维导航技术在胸椎椎弓根钉植入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和植钉准确性.方法 采用CT三维导航技术对24例胸椎骨折患者行椎弓根钉(102枚)植入手术进行立体引导,术后行CT内固定层面扫描,观察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准确性.同时总结C臂机透视引导下22例胸椎骨折椎弓根钉(98)的植钉准确性,并与CT三维导航引导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后CT扫描显示CT三维导航组102枚胸椎椎弓根钉I级99枚(97.1%),Ⅱ级(突破椎弓根皮质≤2 mm)3枚,Ⅲ级(突破椎弓根皮质>2 mm)0枚.Ⅱ级有1枚螺钉位置偏于椎弓根内侧,其余均偏在椎弓根外侧.c臂机透视组98枚胸椎椎弓根钉I级88枚(89.8%),Ⅱ级8枚,Ⅲ级2枚.Ⅱ级和Ⅲ级所有螺钉位置偏于椎弓根外侧,Ⅲ级中一例患者出现顽固性胸背痛.余两组临床无神经损伤症状.两组I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利用CT三维重建影像进行术中导航给术者提供即时的,多维的清晰图像,准确地按照计算机设计的精确进钉路线进行手术内固定.提高了胸椎椎弓根钉植入的安全性和精确性.
作者:周栋;徐南伟;农鲁明;张煜 刊期: 2010年第23期
目的 观察氯胺酮缺血前预给药对大鼠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缺失症状、脑水肿及Aquaporin 4(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 62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体重220~25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18只)、生理盐水组(Vehicle组,n=22只)和氯胺酮预处理组(Ketamine组,n=22只).Vehicle组、Ketamine组大鼠采用线栓法阻塞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90 min后拔出栓线实现再灌注,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Ketamine组、Vehicle组分别于缺血前30min静脉持续输注(1mg·kg-1·min-1)5%氯胺酮及0.9%生理盐水,30 min后实施缺血再灌注损伤.Sham组手术操作同前,但线栓未阻塞大脑中动脉.再灌注24 h大鼠进行神经缺失症状评分,后断头取脑,采用干湿重法测定缺血侧脑半球的水肿度,Western-blot检测缺血周边区脑组织AQP4表达.结果 Vehicle组、Ketamine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明显,缺血侧脑半球干湿重比值较Sham组明显增加(P<0.01);与Vehicle组相比,Ketamine组缺血侧脑半球干湿重比值无明显减小(P>0.05).与Sham组相比,Vehicle组、Ketamine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周边区AQP4表达明显上调(P<0.01);与Vehicle组相比,Ketamine组AQP4表达无明显下调(P>0.05).结论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及脑水肿明显,缺血周边区脑组织AQP4表达上调;氯胺酮缺血前预处理未能明显改善神经缺失症状及脑水肿,对缺血周边区脑组织AQP4的表达无影响.
作者:蔡淑女;祝胜美 刊期: 2010年第23期
目的 观察艾司洛尔对门诊手术镇静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门诊接受无痛人流手术患者,年龄18~35岁,ASA I~Ⅱ级.将两组患者分为艾司洛尔组(E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麻醉诱导前E组静脉注射艾司洛尔1 mg/kg,并以150ug·kg-1·min-1持续静脉给药;C组给予生理盐水.两组麻醉诱导药物均为芬太尼(1 μg/kg)和丙泊酚(2 mg/kg).观察手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心率和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丙泊酚总量,手术后睁眼时间和患者达到离院标准的时问.结果 对照组组内在手术开始后1、2、3 min的BIS值和心率比诱导后明显增加(P<0.05),手术中两组的BIS值和心率组间比较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后达到出院标准的时间明显长于艾司洛尔组(P<0.05).结论 艾司洛尔联合应用于门诊手术的镇静麻醉中时能控制手术伤害性刺激引起的BIS指数升高,减少镇静药物用量,缩短麻醉复苏时间.
作者:乔庆;顾晓静;徐静;钟泰迪 刊期: 2010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醒脑静与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应用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152只,采用Langa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分为假手术组、醒脑静组、醒脑静血塞通联合应用组和对照组.分别于缺血再灌注2、4、8、24、48、72 h时,取脑组织,用于脑组织匀浆液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检测,并进行凋亡染色.统计学处理: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结果 醒脑静组SOD和MDA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减弱(P<0.05);醒脑静血塞通联合应用组的这两项指标的变化进一步减弱(P<0.05).醒脑静组较相应时相点对照组凋亡细胞减少(P<0.05).而醒脑静血塞通联合应用组的凋亡细胞较醒脑静组进一步减少(4、8 h:P<0.05,24、48、72 h:P<0.01).结论 醒脑静、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应用对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有协同作用,可延缓氧自由基的产生,减少神经细胞凋亡.
作者:郭丰;陆晓微;徐秋萍 刊期: 2010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