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财宝
目的: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静脉泵注对于无痛人工流产妇的认知功能影响,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本院进行无痛人流手术的96例妇女,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丙泊酚,观察组采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静脉泵注,对两组妇女的镇痛效果、认知功能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妇女的镇痛有效率分别为97.9%(47/48)和70.8%(34/48),观察组镇痛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定向力、记忆能力及计算能力的测试结果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妇女宫颈扩张有效率分别为93.8%(45/48)和66.7%(32/48),观察组妇女宫颈扩张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静脉泵注对于无痛人流妇女的镇痛效果较好,能够有效地软化宫颈,对妇女的认知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作者:刘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后宫颈癌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微血管密度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进行治疗的49例宫颈癌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的49名健康妇女为对照组,将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3d、7d与对照组的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微血管密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d与7d的血流动力学及微血管密度指标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7d均低于治疗后3d,且治疗前及治疗后3d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不同分期者的变化均较大,P均<0.05。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后宫颈癌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微血管密度的变化较为明显,对不同分期患者的干预效果均较好。
作者:王文辉;彭振宇;雷小林;林远洪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在治疗老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38例老老年冠心病CHF患者,使用rhBNP治疗,比较用药前后血压、心率、尿量、呼吸困难程度、血清肌酐、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利钠肽(BNP)等的变化。结果:使用rhBNP治疗后老老年CHF患者症状改善,同时左室射血分数提高,血浆BNP水平明显下降。结论:利用静脉注射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老老年CHF,安全可靠。
作者:肖志刚;黄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分析短效静脉麻醉在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0例行无痛人流术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行传统人流术,观察组患者行短效静脉麻醉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麻醉镇痛效果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和7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宫口松弛率分别为95%和62.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人流综合征发生率为分别2.5%和17.5%。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短效静脉麻醉在无痛人流术的应用中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能够提高宫口松弛率,降低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
作者:张建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对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对1668例行骨密度测量的健康体检者按BMI分为体重偏低、体重正常、超重、肥胖四组。比较各组间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发生情况。结果:随着体重指数的增高,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降低(P<0.01),女性绝经后与绝经前比,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显著增高。结论:体重偏低者、特别是体重偏低的绝经后女性更易患骨质疏松,应加强体重偏低者(特别是体重偏低的绝经后女性)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早期干预,以避免骨折的发生。
作者:徐丽娟;郭功兵;唐世琪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奥美沙坦酯联合吲哒帕胺在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3例,对照组给予对照组贝那普利联合吲哒帕胺治疗;观察组给予美沙坦酯联合吲哒帕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有效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谷峰比值、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有效率、SBP、DBP、谷峰比值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中,奥美沙坦酯联合吲哒帕胺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见效快、不良反应少。
作者:王志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规范注射教育现状,寻找应对方法。方法:采用经信效度检验的调查表,以问卷的形式对全院病区助理及责任组长展开问卷调查。结果:胰岛素相关知识知晓率达98.9%,胰岛素注射相关信念肯定回答率87.6%,胰岛素注射相关行为执行率82.3%,三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随着培训的深入,临床护士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掌握较好,但注射教育相关信念有待加强,注射相关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
作者:孙春霞;林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肾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心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80例CHF患者按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三组,同期住院非CHF患者30例作对照,行心脏超声及肝肾功能检查,据MDRD公式计算GFR值,对比分析各组间相关参数的水平及其相关性。结果:①随着心功能状况的恶化BUN、Cr、UA进行性上升,GFR进行性下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LVEF与GFR呈正相关,r值为0.365,P<0.05。②GFR判断肾功能不全患病率为52.5%明显高于以Cr升高判断肾功能不全患病率的17.5%,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HF患者肾功能指标与NYHA心功能分级、LVEF值密切相关,GFR能更好地监测CHF患者的肾功能损伤,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关注CHF患者的肾功能指标有利于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作者:徐亚芬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睡眠体位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睡眠呼吸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出血患者126例,其中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39例设为观察组,脑出血未合并OSAHS患者87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不同体位对两组患者睡眠呼吸状况的影响。结果:急性脑出血患者OSAHS的发生率为30.95%;与仰卧位比较,患者侧卧位的AHI明显降低(P<0.05);患者睡眠呼吸紊乱以阻塞型为主;观察组患者在自然睡眠状态下,AHI与侧卧位/仰卧位的睡眠时间比值呈负相关(r=-0.61, P<0.01)。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的OSAHS发病率高,仰卧位时会加重患者睡眠呼吸紊乱的发生率。
作者:李拥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治疗高龄高危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尿动力学检查的意义。方法:对160例高龄高危BPH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后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对治疗后病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尿动力学检查后选择治疗方案后,明确诊断膀胱出口梗阻(BOO)选择手术治疗的与治疗前相比,QOL、IPSS评分显著性降低;尿动力学各项观察指标显著改善;对逼尿肌无力,高顺应性膀胱、膀胱感觉减退选择保守治疗(留置导尿或单纯膀胱造瘘)的病人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通过尿动力学检查能正确判断患者的BOO和膀胱逼尿肌功能,做出BPH的治疗方案。
作者:段晓波;李令勋;代庆德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化瘀通脉汤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100例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观察组100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瘀通脉汤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血清NO和ET-1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NO和ET-1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化瘀通脉汤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可明显提高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的血清生化相关指标。
作者:赵志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在急性脑卒患者中实施早期康复干预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影响。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64名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早期康复干预及传统治疗干预。结果:通过对早期干预组及常规治疗进行分析统计学分析证实:两组在治疗前FMA、BI均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经过不同的治疗干预后FMA、BI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脑卒中肢体功能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都有较好的效果。于此同时,在脑卒中恢复期间常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如肩手综合征、关节僵硬、褥疮、泌尿系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在早期的康复干预较常规治疗有明显的减少。结论:通过组织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干预治疗,有效的控制急性脑卒中发病后给患者带来的危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刘惠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刺血疗法配合丹栀逍遥散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方法:将60例PHN患者随机分为丹栀逍遥散配合刺血疗法组30例和卡马西平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疼痛、麻木情况、治疗后情绪的改善情况。结果:刺血疗法配合丹栀逍遥散组对PHN患者疼痛、麻木、情绪的改善情况良好,对三个观察指标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卡马西平组(P<0.05)。结论:刺血疗法配合丹栀逍遥散治疗PHN安全有效。
作者:嘉士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方法:将我院诊治的10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用药方案、心电图疗效、症状疗效、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发作时间、硝酸甘油总用量等情况,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治疗有效率、症状疗效治疗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总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安全有效,可快速缓解患者症状,减少硝酸甘油用量。
作者:赵菊;张立新;任海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急性酒精中毒致低血糖昏迷的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急性酒精中毒致低血糖昏迷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结果:急性酒精中毒致低血糖昏迷临床表现中昏迷、呼气有乙醇气味为明显,而体征则以病理性反射(+)和呼吸急促为明显;实验室检查中以低血糖和高尿酮体为主;用药后67例神志恢复正常,死亡率为1.5%。结论:急性酒精中毒致低血糖昏迷有明确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予以50%葡萄糖以及纳洛酮以及醒脑静等对症治疗后效果满意。
作者:夏向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肾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肾虚血瘀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患者72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以补肾活血法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以尼莫地平治疗,14天为1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活血法可明显改善肾虚血瘀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是治疗肾虚血瘀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的有效方法。
作者:贾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剂量策略。方法:无β-受体阻滞剂应用史的302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比索洛尔进行为期6个月的治疗。根据用药剂量分成1.25,2.5,5.0,10.0 mg 4组。回顾性分析治疗开始前及6个月随访期间随着剂量的增加,心率及其他参数的改变。结果:基础心率水平决定剂量水平(基础心率为64,74,76和84rpm,P<0.001)。各组NYHA分级均有显著改善(P<0.01)。相反,各组间血压、6min步行距离等参数无显著性改变。结论:β-受体阻滞剂是否能达到推荐剂量,心率是主要的限制因素。
作者:王小云;冯雪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对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流行病学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临床微生物分类检验的阳性率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以此对流行病学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10~2011年的临床微生物检验阳性率要高于2011~2012年,这两个时间段微生物检验阳性率差异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10~2011年的呼吸道标本检验阳性率高于2011~2012年的,其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0~2011年的血培养标本和大便标本检验阳性率低于2011~2012年,其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不同时间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阳性率的不同,对流行性病学分布情况分析,并不断的对其检验和诊断水平进行提高,以能够为微生物临床检验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作者:杨安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患儿46例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和预后情况。结果:所有患儿中以嗜睡、皮肤颜色改变、呼吸频率异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引起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经快速扩容、抗感染、抗炎、纠酸、吸氧、保温等对症治疗后,43例患儿痊愈或好转,3例患儿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3.48%。结论: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其中早产儿预后较差,及时发现、有效治疗对改善患儿预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关健强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旨在分析GGT、GGT/CHE、GGT/ALT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肝癌患者、我院的正常体检患者与乙肝患者各46例,分别进行GGT、CHE和ALT的检测。结果:乙肝组患者的GGT、GGT/CHE与GGT/ALT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肝癌组的GGT、GGT/CHE与GGT/ALT均明显地高于正常组与乙肝组(P<0.05)。结论:GGT、GGT/CHE、GGT/ALT在肝癌的早期诊断中具有临床价值。
作者:鲜胜;付蓉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