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诊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观察

李刚

关键词:急诊内镜,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内镜在急诊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6例,观察组23例实施急诊内镜检查治疗,对照组23例行择期内镜检查治疗,比较两组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检出率及输血治疗率、内镜止血成功率、再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主要病因为消化性溃疡,23.91%(11/46),其次是急性胃黏膜病变21.74%(10/46),两组急性胃黏膜病变检出率、输血率、再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内镜能够提高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确诊率,减少输血率和再出血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联合复方甘草甜素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协同效应研究

    目的:观察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联合复方甘草甜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否具有临床协同效应.方法:将36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A,B,前者给予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联合复方甘草甜素治疗,与单用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和单用复方甘草甜素加安慰剂治疗分别为对照组A,B.观察症状、体征,治疗前后检测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学定量指标与HBV DNA,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肝功能、肾功能及电解质.结果:联合给药治疗后显效率(61.24% vs 34.19 %vs19.44%),ALT(42.03±15.28) vs (54.63±39.28) vs(56.72±36.28),AST(46.25±21.45) vs (63.85±45.95),TBIL(17.05±10.63) vs(32.25±31.45) vs(29.37±32.90)下降程度,肝功复常时间(29.85±23.85)d vs (39.27±19.99)d vs (40.06±20.85)均优于对照组A,B,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联合给药组ALT反跳率(3.8% vs 18.8% vs20%),AST反跳率(4.6% vs 20.5% vs 21.7%)低于对照组A,B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联合用药并不增加单药的副作用.结论: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联合复方甘草甜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协同效应,能进一步提高单药应用疗效,并缩短治疗疗程,且并不增加单药副作用.

    作者:陈志富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沙美特罗联合氟替卡松吸入治疗急性哮喘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沙美特罗联合氟替卡松吸入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共有10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参加研究.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常规治疗方法相同,观察组给予沙美特罗联合氟替卡松吸入,对照组给予异丙托溴铵联合氟替卡松吸入,以严重哮喘恶化作为主要研究终点,次要终点为因症状加重需要使用皮质激素、症状恶化及FEV1改变.结果:观察组治愈率、缓解喘憋及缩短哮鸣音持续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明显哮喘恶化(需要全身激素治疗)两组相似,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FEV1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沙美特罗联合氟替卡松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有显著效果,较异丙托溴铵联合氟替卡松吸入效果更优.

    作者:张卫民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人文护理在1090例头孢菌素皮试阳性病人观察中的应用

    自20世纪60年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进入我国以来,因其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半衰期较长,生物利用度好,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耐酸、耐梅及安全、低毒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其不良反应的报道日趋增多,甚至因过敏性休克而致死亡的报道亦屡见不鲜[1~3].头孢菌素是临床上为常用的抗生素类药物之一,其主要通过抑制敏感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而达到杀菌作用,其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过敏性休克,且有其不可预测性,病情凶险,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便会危及患者生命.头孢菌素类药物与青毒素类药物同属β类酰安类抗生素.但头孢菌素类药物无统一的皮试液及皮试液浓度,也没有相关部门或机构规定必须做皮试[4].而<新编药物学>[5]第5版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不作常规规定.

    作者:刘兰;董金莲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不同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术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案剖宫产术对再次剖宫产术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12月~2011年11月就诊于我院进行再次剖宫产的患者1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第一次剖宫产为腹部纵切口),对照组78例(第一次剖宫产为腹部横切口),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婴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粘连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治疗组患者平均婴儿娩出时间为(6.2±2.3)min,平均术中失血量为(221.5±8.4)ml,腹腔粘连轻度率为75.6%,中度率为16.7%,重度率为7.7%P均<0.05,差异存在显著意义.结论:腹部纵切口患者在婴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腹腔粘连情况均好于腹部横切口患者,对于再次剖宫产的影响更小.

    作者:李贺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离退休老人健康体检分析

    本文对2011年1~10月到我市体检中心接受健康体检的1460名离退休老人的体检结果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1年1~10月我市体检中心接受健康体检的1460名离退休老人,年龄60~90岁,其中,60~69岁组791人(男590人,女201人),70~79岁组399人(男309人,女90人),80~90岁组270人(男174人,女96人),平均年龄71岁,男1073例,女387例.

    作者:于晓;代琼;胡孝彬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赖脯胰岛素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胰岛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赖脯胰岛素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优泌乐)和治疗组(给予优泌林),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HbAlc、FPG、2hFPG、FC-P及2hC-P;同时与治疗结束后对两组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①两组患者经治疗后,FPG、2hFPG及HbAlc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经治疗后,治疗组FC-P、2hC-P水平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赖脯胰岛素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效果满意,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胰岛功能,可很好地模拟正常生理胰岛素分泌,值得应用.

    作者:陈雪辉;王涛;曹萌;尹清风;张清贵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妇科手术体位(截石位)舒适度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妇科手术应用截石位的舒适度进行研究.方法:我院接受截石位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应用传统截石位,改良组应用改良后截石位,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传统组与改良组对比改良组明显优于传统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后的截石位有效的避免了传统截石位所对腘窝的压迫,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便利了术者的操作,提高了手术的安全行和有效性.

    作者:赵连菊;杨菲;孙彦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剖宫产术对母儿的影响及干预措施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和麻醉水平的提高,剖宫产技术的改进,剖宫产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一些产妇和家属的青睐,此外,剖宫产指征放宽、晚婚晚育、高龄产妇增多、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巨大胎儿增多、医技因素、胎儿监护技术的广泛使用、产科医生对胎儿窘迫诊断过度、为减少医疗纠纷等使近年来剖宫产率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剖宫产率由过去的20%上升到现在的50%~60%,有些医院甚至高达70%~80%[1],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15%,欧美国家的剖宫产率达到20%~30%.

    作者:胡兰英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牙列缺失行种植体支持式可摘义齿修复临床路径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的应用对牙列缺失行种植体支持式可摘义齿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66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临床治疗和护理;研究组60例患者均采用我院自编自制的临床路径进行治疗与护理.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临床路径可提高牙列缺失行种植体支持式可摘义齿修复术的临床疗效,提高治疗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作者:张在德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经皮松解髌外侧支持带结合关节镜下清理治疗髌股骨关节炎

    目的:探讨经皮松解髌外侧支持带结合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治疗髌股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4月~2010年10月该院采用经皮松解髌外侧支持带结合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治疗髌股骨关节炎并获得随访的患者进行门诊随访.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和对患者下蹲时膝前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进行评价.结果:术前与术后6个月,术前与术后1年Lysholm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Lysholm评分和VAS评分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经皮松解髌外侧支持带结合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治疗髌股骨关节炎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松解充分、疗效可靠等优点.

    作者:李国华;郭洪敏;李清运;秦磊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骨折后关节僵硬的有效护理模式探讨

    骨折后关节僵硬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主要是由于患者在肢体创伤后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关节固定手术,导致关节内外发生纤维性的粘连,或有关节囊挛缩、肌肉萎缩等情况,造成关节僵硬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1-3].为了更好地给予骨折后关节僵硬患者的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我院将护理工作规范整合,形成了系统规范的护理方法.报告如下.

    作者:王建英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先天性支气管狭窄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先天性气管狭窄(CTS)矫治术后并发症及相应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5月~2011年11月收治的15例CTS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护理方法.结果:本组15例CTS患儿中,低心排综合征2例,气管软化再狭窄2例,气管吻合口漏1例,乳糜胸1例,肺不张1例.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后所有患儿转危为安,无死亡病例.结论:加强护理可以降低CTS矫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改善CTS患儿并发症预后.

    作者:安育林;周更须;王辉;刘宇航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低分子肝素钙加硫酸镁治疗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46例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加硫酸镁对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2例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病人均给予吸氧、控制感染、止咳、平喘、改善心肺功能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和硫酸镁,14 d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血流变与临床表现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65%,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加硫酸镁治疗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效果满意,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马葛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胱抑素C对肾功能改变的早期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C)对肾功能早期改变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100例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肾功能正常组38例(Ⅰ组),肾功能不全组35例(Ⅱ组)和肾功能衰竭组27例(Ⅲ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血清CysC的水平,并分析血清CysC与Scr、Ccr的相关性.结果:Ⅱ组、Ⅲ组的血清CysC、Sc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Ⅱ组在GFR、CysC、Ccr与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GFR、CysC、Scr、Ccr与Ⅰ组、Ⅱ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CysC可作为肾功能损害一个较好的检测诊断指标,且操作简便,不受外界因素干扰,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魏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789例女性乳腺触诊检查与乳腺彩超检查结果的比较

    目的:对健康体检的女性受检者同时进行乳腺外科触诊及乳腺彩超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乳腺增生或/及结节上检出率的差异,以利于对乳腺检查不同方法的合理选择.方法:选择2011年7~9月在我中心同时进行乳腺外科触诊及乳腺彩超检查的789例女性受检者,以乳腺彩超检查结果比照外科触诊乳腺检查结果.结果:40~49岁女性乳腺增生、乳腺结节检出率均高,20~39岁乳腺结节检出率<10%,外科触诊检查对1.5cm以下乳腺结节的漏诊率可达72.73%.结论:40~49岁年龄段女性乳腺彩超检查应作为健康体检常规项目;在不同年龄段的健康体检人群应合理的选择不同的乳腺检查方法.

    作者:王素燕;李莉;李燕芳;伍学勤;徐玉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脊柱骨折的探讨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及多平面重组在脊柱外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文选择了2005年5月~2011年8月120例来我院治疗脊柱骨折患者.其中男性88例,女性32例,年龄18~72岁.将该患者分别用CT普通扫描方式诊断以及多层螺旋CT扫描(MSCT)方式诊断,将原有图像进行骨算法薄层重建,之后将重建图像导入CT3D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法成像(SSD)以及大密度投影(MIP),观察各显示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清晰的显示出脊柱骨折的脱位、骨折、以及脊椎管情况以及固定物的立体形态和其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能够清晰、全面、多方位、立体、直观地显示出脊柱骨折的全貌,是医生选择治疗方案、为患者制定手术方式的可靠依据,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骆忠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例,按临床心电图检查结果有无ST段抬高分为两组,42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为STE MI组,50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为NSTE MI组,对两组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非抬高组冠状动脉病变以3支病变为主,所占比例大大高于抬高组,抬高组单支病变所占比例较大,大大高于非抬高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糖尿病患者易出现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而抬高组易发生心律失常;再灌注心肌治疗率明显高于非抬高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易发生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容易反复心绞痛发作,冠脉病变多为多支,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简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多株单克隆抗体检测胃癌阴性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单克隆抗体联检在诊断胃癌阴性淋巴结微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鼠抗人细胞角蛋白(CK)-19单克隆抗体,鼠抗人上皮膜抗原(EMA)单克隆抗体,鼠抗人癌抗原CA72-4(TAG-72)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法对65例可切除性胃癌患者的385枚阴性淋巴结进行微转移阳性表达检测,对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进行统计.结果:三种单克隆抗体联检出17例(26.2%)胃癌的33枚(8.6%)淋巴结有微转移.弥漫型胃癌的淋巴结微转移度(38.9%)明显高于肠型胃癌(10.4%).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侵袭胃壁深度有关.有微转移的5年生存率(65.3%)明显低于无转移者(87.4%),预后较差.结论:单克隆抗体联检可以提高胃癌淋巴结微转移检出度,提高临床病理分期准确性,指导术后综合治疗,判断预后.

    作者:李培武;王先坤;寇治民;张有成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麻醉科急诊和择期进行腹部手术和四肢手术的90例患儿,年龄3~10岁,体重15~36kg,ASA I~II级,平均分为三组,90例患儿基础麻醉均用氯胺酮(2~6mg/kg).A组:30例患儿进行上肢手术麻醉时,先采用肌肉注射亚麻醉剂量氯胺酮(2~6mg/kg),而后辅助静脉缓慢追加小剂量芬太尼(辅助神经阻滞麻醉).B组:30例患儿进行腹部和下肢手术时采用椎管内麻醉,麻醉药物采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C组:30例患儿进行手术麻醉时,麻醉药物只是采用氯胺酮.注意记录A、B、C三组患儿的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氯胺酮的用量以及追加次数、芬太尼的用量、手术时间以及唤醒时间、肌肉松弛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三组麻醉后,A组、B组患儿的呼吸频率、心率和脉搏氧饱和度的水平都比C组患儿低(P<0.05),并且手术中,没有发生体动、呼吸困难情况,术后没有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同时A、B组的患儿比C组患儿苏醒的时间短、手术后的氯胺酮用量也很少,A、B两组追加的次数更少,并且肌肉松弛情况和止痛的效果都良好.A、B两组较C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观察手术中、手术后A、B组和C组患儿的呼吸频率、心率和脉搏氧饱和度可知: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效果与传统单纯氯胺酮麻醉的临床效果相比较,前者效果更好.

    作者:王小江;赵建生;张韬;段加方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护理干预对提高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是畸形冠脉综合征的一种,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的易损斑块破裂,或发生表明破损、裂痕等,导致出血和血栓的形成,进而引起冠状动脉堵塞,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1,2].此疾病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良好的护理干预,是保证心肌梗死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减少恢复期负性情绪的有效方法[3].我院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了积极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曾碧媚;吴少群;张转转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