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血清学抗体对某省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比较

王玉萍;王承党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血清学抗体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抗核周型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抗酿酒酵母菌抗体(ASCA)、抗胰腺腺泡抗体(PAB)和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GAB)对福建省炎症性肠病(IBD)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UC组[32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CD组[47例克罗恩病(CD)患者]及对照组(48例非IBD肠道疾病患者)血清中4种抗体的表达.结果 UC组的p-ANCA阳性率(37.5%)高于CD组(4.3%)和对照组(2.1%),CD组的PAB阳性率(70.2%)高于UC组(9.4%)和对照组(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C组、CD组、对照组的GAB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NCA阳性/PAB阴性诊断UC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4.4%、97.9%、91.7%、68.7%;p-ANCA阴性/PAB阳性诊断CD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8.1%、93.8%、94.1%、66.7%.结论 p-ANCA、PAB联合检测有助于鉴别UC和CD,p-ANCA阳性/PAB阴性提示UC,p-ANCA阴性/PAB阳性提示CD;GAB对于诊断IBD意义不大.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 分析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 及其效果.方法将50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组,以行常规治疗的242例为对照组,以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胺碘酮治疗的258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8%、89.92%差异显著(P<0.05).结论 胺碘酮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疗中应用价值理想.

    作者:王凤莉;杨小密 刊期: 2018年第34期

  • 观察血栓抽吸导管内注入硝普钠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无复流现象的影响

    目的 研究并分析血栓抽吸导管内注入硝普钠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对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血管抽吸以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抽吸导管内注射硝普钠.结果 术后,研究组患者TIMI分级明显要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均有下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8.89%)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20.00%),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血栓抽吸导管内注入硝普钠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可以有效减少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作进一步推广.

    作者:李劲松;张玉梅;张登庆 刊期: 2018年第34期

  • 心理干预对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的护理效果研究

    目的 研究探析在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的护理工作中增加实施心理干预的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70例尿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35例实施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35例则增加实施心理干预.对比护理实施效果.结果 对比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提示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的对比结果则提示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9.3±3.5)分、(38.7±1.7)分,差异显著(P<0.05).对比护理满意率也提示观察组更佳(P<0.05).结论 对实施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

    作者:孙继娟 刊期: 2018年第34期

  • 躁狂症患者应用优质护理改善疗效和满意度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应用于躁狂症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是否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方法 抽取近两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躁狂症患者86例,均等划分为A组和B组,每组43例.A组的患者采取传统的方式进行护理,B组则进行优质护理.一段时间后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HAMA评分以及对疾病的了解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B组患者对所受护理的满意度远远高于A组(P<0.05);B组的HAMA平均评分也明显低于A组(P<0.05);A组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更是比B组差了许多(P<0.05).结论 在躁狂症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比起常规方法,采取优质护理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作者:芮彬彬 刊期: 2018年第34期

  •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法整复结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的护理

    目的 探究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进行手法整复结合小夹板进行外固定治疗过程中的针对性护理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我院儿科接受诊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92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儿接受诊治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儿均结合手法整复和小夹板进行外固定治疗,对照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则在治疗中实施针对性护理,对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儿在治疗后其疼痛评分、肘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同时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进行手法整复结合小夹板进行外固定治疗过程中进行针对性护理能够促进患儿的骨折恢复,同时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姜文波 刊期: 2018年第34期

  • 延续性护理干预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究延续性护理干预如何影响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选取本院160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采用延续性护理干预进行护理.通过不同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血糖血压评分,以及2组患者干预的满意度.结果 通过1年的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与实验组患者血糖血压进行对比,可看出血糖血压值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实验组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实验组患者采用延续性护理干预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控制患者血糖血压值,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应用推广.

    作者:李全 刊期: 2018年第34期

  • 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胃癌患者手术围术期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究胃癌患者手术围术期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66例胃癌手术患者为对象,按照护理模式分组,研究组、对照组各33例患者,分别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常规护理,比较患者治疗依从性、时间指标.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为93.94%,比对照组75.7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81.82%,低于研究组96.67%,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用于胃癌手术患者护理中,依从性高,患者恢复快,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英歌 刊期: 2018年第34期

  • 研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分析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入院此次研究中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均选自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期间,通过入院先后顺序66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n=33)和对照组(n=33).对照组行基础护理,观察组行循证护理.结果 观察组住院用时以及卧床用时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数据间比较后形成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患者行循证护理可降低心律失常的复发率,有助于病情的缓解.

    作者:于艳燕 刊期: 2018年第34期

  • 优质护理干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护理观察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干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预防效果.方法 方便抽样选取自2015年7月至2016年4月本科室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5例,随机分成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情况.结果 优质护理组各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而优质护理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优质护理可以有效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李红;刘薇;鲁燕 刊期: 2018年第34期

  • 百元痛复宁缓释片中白芷提取工艺的研究

    目的 优选百元痛复宁缓释片中白芷的佳提取工艺.方法 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芷中欧前胡素的含量,采用L9(34)正交表对白芷的提取工艺进行优选.结果 优选的白芷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加入8倍量90%乙醇提取3次,每次1 h.结论 优选出的白芷佳提取工艺提取效率高,有效成分含量高,为缓释片的成型工艺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郝建萍 刊期: 2018年第34期

  • 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患者的心理状态影响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患者心理状态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6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n=33)和实验组(n=33).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后心理状态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实验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慢性胃炎患者中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心理状态,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周春娥 刊期: 2018年第34期

  • 不同血清学抗体对某省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 探讨血清抗核周型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抗酿酒酵母菌抗体(ASCA)、抗胰腺腺泡抗体(PAB)和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GAB)对福建省炎症性肠病(IBD)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UC组[32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CD组[47例克罗恩病(CD)患者]及对照组(48例非IBD肠道疾病患者)血清中4种抗体的表达.结果 UC组的p-ANCA阳性率(37.5%)高于CD组(4.3%)和对照组(2.1%),CD组的PAB阳性率(70.2%)高于UC组(9.4%)和对照组(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C组、CD组、对照组的GAB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NCA阳性/PAB阴性诊断UC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4.4%、97.9%、91.7%、68.7%;p-ANCA阴性/PAB阳性诊断CD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8.1%、93.8%、94.1%、66.7%.结论 p-ANCA、PAB联合检测有助于鉴别UC和CD,p-ANCA阳性/PAB阴性提示UC,p-ANCA阴性/PAB阳性提示CD;GAB对于诊断IBD意义不大.

    作者:王玉萍;王承党 刊期: 2018年第34期

  • 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在血站血型筛查工作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在血站血型筛查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来我站无偿献血的全血标本10000份作为研究标本,且各采取乙二胺四乙酸二钾试管留取5 mL血样待用.分别采用全自动血型仪和U型微板法对标本进行ABO及Rh(D)血型鉴定,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Oc凝集全自动检测12例(0.12%),U型微板检测5例(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检测对脂血判断正确率100.00%(63/63),U型微板法判断正确率为88.89%(56/63),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χ2=5.445,P=0.020).溶血标本中,全自动检测判断正确率98.28%(57/58),U型微板法判断正确率为86.21%(50/58),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χ2=4.336,P=0.037).结论 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在血型筛查中具有高准确度,能够明显减少人工干预机会,降低判读误差,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冯松林 刊期: 2018年第34期

  • 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中医骨伤手法按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目的 观察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中医骨伤手法按摩,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我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60例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平均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各8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中医按摩中的骨伤手法进行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服独活寄生汤的方法治疗,分析两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好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个疗程后,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8.75%,二者进行统计学比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1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传统中医按摩疗法的基础上,采取增服独活寄生汤的方法治疗,其临床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笔者推荐广泛应用.

    作者:梁立君 刊期: 2018年第34期

  • 基于TBL改良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骨科见习教学中的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基于TBL的改良改良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骨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7年9月于我院骨科见习的30例临床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法,观察组实施改良改良PBL教学法.分析比较两组的教学效果.结果 实施改良改良PBL教学法后,观察组学生的基础知识考试、实践操作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改良PBL教学法有利于提高临床见习教学质量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情况,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维 刊期: 2018年第34期

  • 每日定期工作在某院护士助理工作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推行护士岗位责任制,要求责任护士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责任护士的工作不仅仅是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和护理措施、健康教育等内容[1].现今,责任护士的工作项目逐渐增多,为了将护士还给患者,使护士能够更多地为患者提供直接护理服务,我院设计了护士助理每日定期工作表.这样不仅规范了护士助理的工作内容,同时,分担了责任护士部分间接护理的项目,增加了责任护士的直接护理时间,终提高了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此种工作方式为护理管理提供了一定参考.现将每日定期工作的相关内容报道如下.

    作者:梁燕;纪代红;刘楠;林琳;戴艳;张冰;王笛 刊期: 2018年第34期

  • 小儿哮喘雾化临床治疗中全程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小儿哮喘雾化治疗期间实施全程护理干预的方法 和效果.方法于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收集110例小儿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随机方法将患儿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患儿接受全程护理干预,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将两组护理效果加以对比,评价全程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疾病知识的知晓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在统计学中有意义(P<0.05).结论 全程护理干预在小儿哮喘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的应用能够帮助改善患儿病症,获得较高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刘竹 刊期: 2018年第34期

  • 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应用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 我院急诊科自2016年1月开始对急诊患者实施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干预.对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前(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及实施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急诊患者的静脉通道建立时间、总抢救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后急诊患者的静脉通道建立时间、总抢救时间均显著短于实施前,均有P<0.05.结论 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应用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可有效缩短急诊患者的抢救时间,提高急诊患者的抢救时效性.

    作者:姜辉 刊期: 2018年第34期

  • 小儿骨折术后功能锻炼应用舒适护理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小儿骨折术后功能锻炼应用舒适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近3年收治的100例小儿骨折患儿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6%高于对照组的72%,P<0.05;观察组总满意率98%高于对照组的76%,P<0.05.结论 小儿骨折术后功能锻炼应用舒适护理,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提高患儿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深入分析.

    作者:邱连敏 刊期: 2018年第34期

  • 探究医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及实践

    目的 探究医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及实践.方法 选择我校2016级医学A班和B班120例医学生为研究对象.A班医学生接受传统教学方法,即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前的常规教学模式,B班学生给予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后的新型教学方法,对两班医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以医学生需要具备的医学理论及临床技能为指标比较.结果 B班医学生医学理论知识成绩、临床操作技能成绩分别为(90.34±4.53)分、(92.13±4.20)分,明显高于A班医学生医学理论知识成绩、临床操作技能成绩(81.26±5.73)分、(80.33±5.42)分,组间数据差异显著,表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积极实施医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实验的积极性,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具有优势,值得在医学实验教学中推广应用.

    作者:王红敏 刊期: 2018年第34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