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路撑开复位治疗双侧颈椎关节突关节脱位

何海龙;叶晓健;谭俊铭;李家顺;贾连顺;陈德玉;倪斌;袁文

关键词:颈椎, 椎关节突关节, 脱位
摘要:目的 探讨前路撑开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双侧关节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对21例颈椎双侧关节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前路撑开并提拉撬拨复位,并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21例脱位患者均取得复位成功,术后随访均获得骨性融合,4例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结论 前路撑开复位法是治疗双侧颈椎关节突关节脱位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简单、安全、融合可靠的优点.
中华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时代的艾滋病患者眼部并发症研究

    艾滋病至今仍是人类的一大顽疾,威胁着各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对艾滋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其治疗也已进入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时代,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作者:蔡季平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神经原性膀胱模型的建立及其尿动力学评价

    目的 建立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神经原性膀胱的大鼠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尿动力学评价.方法 将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手术组15只,假手术组5只.将平头螺丝钉置入大鼠的L6-S1节段椎间盘,建立大鼠腰椎间盘突出模型.术后进行电子X线摄片和联合行为评分(CBS),并在术后4周对所有大鼠行耻骨上膀胱造瘘,造瘘后3 d进行大鼠清醒状态的膀胱测压检查.结果 术后电子X线摄片证实螺丝钉置入L6-S1节段椎间盘;观察时间内手术组CBS评分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且在术后1周后,各组CBS评分基本保持不变;大鼠清醒状态的膀胱测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手术组充盈期膀胱自发性收缩频率(t=4.425,P=0.000)、大膀胱容量(t=5.141,P=0.002)较高,膀胱顺应性(t=2.891,P=0.011)较低,尿动力学检查证实大鼠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神经原性膀胱模型建立成功.结论 应用螺丝钉置入椎间盘方法可获得可靠的大鼠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神经原性膀胱的模型,可通过电子X线摄片、CBS评分和尿动力学检查等加以证实.

    作者:董德鑫;徐祗顺;史本康;周尊林;姜先洲;陈军;王海新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10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细胞遗传学分析

    目的 总结我国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00例MM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结果.结果 (1)患者总体的克隆性染色体畸变(CA)检出率为17.2%;纳入亚克隆后CA检出率为37.0%;其中亚二倍体多见;13号染色体异常(C13A)检出率为6.0%,其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出率为33.3%;14号染色体易位和/或14q32异常检出率6.0%;(2)单因素分析示克隆性CA、非超二倍体和C13A都使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OS)和疾病进展时间(TTP)显著缩短;多因素分析中仅C13A具有独立预后意义.结论 C13A、非超二倍体、超二倍体、免疫球蛋白重链(IgH)易位等CA在我国MM患者中具有重现性.预后分析显示C13A是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作者:邓书会;徐燕;王亚非;麦玉洁;刘旭平;赵耀中;邹德慧;王迎;邱录贵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抗增殖蛋白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肾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表型改变

    目的 研究抗增殖蛋白(prohibitin,PHB)在肾间质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1)检测48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儿肾组织中PHB蛋白表达,并比较其与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的相关性.(2)观察PHB在大鼠肾脏成纤维细胞(NRK-49F)中亚细胞定位,以Western印迹和RT-PCR测定NRK-49F受到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刺激后PHB表达的变化.(3)构建PHB表达质粒并转染,观察PHB对NRK-49F细胞周期以及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蛋白质和mRNA的影响.结果 (1)PHB蛋白主要表达于肾间质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胞质,随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加重而逐渐减弱(组间比较,均P<0.01),PHB表达量与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显著负相关(r=-0.802,P<0.01).(2)激光共焦显微镜下见PHB主要分布于NRK-49F的细胞质,细胞核亦有较弱表达.TGF-β1刺激后PHB蛋白和mRNA表达均下调,呈现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组间比较,P<0.01).(3)成功构建PHB真核表达质粒,转染48h细胞中PHB蛋白量升高约2.54倍(与未转染组比较,P<0.01).(4)转染PHB基因明显抑制TGF-β1所诱导的细胞增殖,使更多的细胞处于G0/G1期(与TGF-β1组比较,P<0.01),而对未受刺激的细胞无影响(P>0.05).(5)转染PHB基因明显抑制TGF-β1所诱导的α-SMA蛋白质和mRNA表达(与TGF-β1组比较,P<0.01),而对α-SMA基础表达无影响(与TGF-β1组比较,P>0.05).结论 PHB在肾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可以反映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外源性PHB显著抑制TGF-β1诱导的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表型改变.

    作者:郭维;徐虹;黄文彦;陈径;杨勇;傅睿;刘海梅;查锡良;张志刚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库欣综合征病人与正常妇女骨密度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年龄对库欣综合征(CS)病人骨密度改变的影响.方法 将不同年龄段CS病人与正常妇女的骨密度进行比较.收集1996年6月至2004年2月期间因CS住院且做过骨密度检查的女性病例,共57例,选取同期健康查体的正常女性49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根据不同年龄段将两组进行分层分析,20~29岁CS组14例,对照组14例;30~39岁CS组27例,对照组15例;40~49岁CS组16例,对照组20例.对骨密度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对照组腰椎的骨峰值出现在30~39岁,髋部的骨峰值出现在20~29岁.CS组的骨密度低于正常对照组,以20~29岁层显著;腰椎和Wards三角的骨密度降低为明显.CS病人年龄越轻,其骨量丢失越显著.CS病人骨质疏松者占29.8%(17/57),骨量减少者占50.9%(29/57),骨折发生率为26.3%(15/57).发生骨折的CS病人腰椎骨密度Z值明显低于未发生骨折者(P=0.003).结论 CS病人的骨密度较正常妇女明显降低,以腰椎和Wards三角下降更为显著,年轻CS病人骨量丢失较年长者明显,腰椎骨密度低者更易发生骨折.

    作者:姜艳;孟迅吾;陆召麟;夏维波;邢小平;李梅;王鸥;余卫;田均平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化疗方案对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多西他赛(75 mg/m2)联合小剂量泼尼松(5 mg,2次/d)3周方案对14例51~78岁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患者进行3~8周期化疗,比较化疗前后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碱性磷酸酶、疼痛评分、骨及可测量病灶的变化等进行近期疗效评估,并了解本化疗方案的不良反应.结果 每周期总剂量在100~140 mg,共治疗1~8周期不等.PSA降低反应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57.1%;6例N1患者中有2例淋巴结缩小,有1例显示淋巴结有增大,余无明显变化;骨扫描化疗后2例好转;化疗后疼痛评分减轻0~6分;Karnofsky评分平均增加4%.化疗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脱发、乏力、甲床改变、静脉炎等.结论 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化疗方案可抑制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的进展,使PSA降低、淋巴结缩小、减轻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化疗耐受性较好.

    作者:范欣荣;李汉忠;石冰冰;纪志刚;夏溟;肖河;严维刚;周毅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在心功能评价及左心衰竭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对心功能的评价作用及其在诊断左心衰竭中的价值.方法 对30例左心衰竭患者及32例正常人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以简化双平面Simpson法计算出左室射血分数(LVEF);使用QTVI技术,测量左室壁二尖瓣环6个位点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收缩期大位移(Ds).比较心衰组与正常对照组、心衰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二尖瓣环6个位点平均Vs、平均Ds,并将平均Vs、平均Ds与LVEF做相关性分析,探讨QTVI技术对心功能的评价作用及其对左室收缩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结果 二尖瓣环6个位点平均Vs,心衰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8±0.6)cm/s vs(6.4±0.9)cm/s,P<0.01],心衰组治疗后比治疗前显著升高[(3.5±1.1)cm/s vs(2.8±0.6)cm/s,P<0.01];二尖瓣环6个位点平均Ds,心衰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5.2±1.5)mm vs(11.6±1.5)mm,P<0.01],心衰组治疗后比治疗前显著升高[(6.5±2.0)mm vs(5.2±1.5)mm,P<0.01].二尖瓣环6个位点平均Vs、平均Ds与LVEF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87,0.89,均P<0.01).左室壁二尖瓣环6个位点平均Vs在诊断左心衰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5.以4.42 cm/s为界值,二尖瓣环6个位点平均Vs诊断左心衰竭的敏感性为97.5%,特异性为90.2%,准确度为95.1%.左室壁二尖瓣环6个位点平均收缩期大位移Ds在诊断左心衰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6.以8.49 mm为界值,二尖瓣环6个位点平均Ds诊断左心衰竭的敏感性为97.5%,特异性为87.8%,准确度为95.1%.结论 QTVI技术测定的二尖瓣环6个位点的平均Vs、平均Ds可以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对左心衰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乔薇;张小平;钱端;郑知刚;张利萍;郑霄云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心房颤动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无症状性复发的研究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后无症状性复发的发生率、复发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其预测因素.方法 对连续48例接受CPVI治疗的房颤患者进行48 h动态心电图(Holter)随访,随访时间分别为术后1、3及6个月.对年龄、性别、房颤类型、是否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左房前后径、左室射血分数、操作时间、术后心率变异性等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无症状性复发的预测因素.结果 48例患者中随访资料完整的42例,其中男26例,女16例,平均年龄58岁±14岁.术前为阵发房颤的25例,非阵发性房颤的17例.术后1、3、6个月阵发房颤组无症状性复发的发生率分别为8%、12%、8%;非阵发房颤组分别为23.5%、29.4%、35.3%.非阵发房颤组6个月时的无症状性复发率显著高于阵发房颤组(P<0.05).CPVI术后无症状性复发的心律失常类型以房颤多见,而症状性复发的心律失常类型则以房性心动过速多见.结论 CPVI术后部分患者存在无症状性房颤复发.非阵发房颤、左房增大及术后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增加是预测CPVI术后出现无症状性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郝蓬;马长生;董建增;刘兴鹏;龙德勇;方冬平;胡福莉;喻荣晖;汤日波;卢春山;刘晓惠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第128例 皮肤淤斑-紫纹-妊娠-高血压-下肢萎缩-库欣综合征

    病史摘要患者女性,28岁因皮下淤斑近2年,皮肤紫纹伴宫内孕5个月余入院.患者于2年前(2004年)无诱因出现输液部位皮肤明显淤斑.2005年9月起发现下腹部出现紫纹,逐渐增多、增宽,乳房周围及腋下亦出现少量紫纹.

    作者:肖河;李汉忠;徐维峰;谢勇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高质量的论文源自高质量的研究

    2007年3月6日,世界著名的综合性医学期刊之一--英国医学杂志(BMJ)的主编一行来到北京,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做了有关医学论文写作与发表的讲座.BMJ编辑强调,产生高质量论文的前提,是需要有高质量的医学科学研究.对照我国医学研究以及论文发表中常见的问题,尤其在临床治疗性研究方面,我们认为有必要向拥有160年历史的BMJ借鉴先进的理念.现就如何提高我国医学临床研究水平谈一些看法.

    作者:杨颖;陈新石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梅毒重组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传统的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与重组梅毒螺旋体抗原为基础的梅毒快速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选择249例性传播疾病中心门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集其静脉血,取血清进行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RPR试验和重组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以TPHA结果为标准,重组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清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8.4%.RPR试验血清敏感性为65.1%,特异性为98.4%.结论 以重组梅毒螺旋体抗原为基础的试验方法与RPR试验相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作者:王林娜;郑和义;李军;王晓峰;刘秀荣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小干扰RNA抑制胃癌细胞肝素酶表达及侵袭的实验研究

    目的 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封闭胃癌细胞系SGC7901肝素酶表达,观察其对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体外转录合成小干扰RNA(siRNA),经脂质体转染胃癌细胞系;结合逆转录(RT)-PCR,Western印迹检测类肝素酶mRNA及蛋白质表达;通过体外侵袭实验评价肝素酶RNAi后胃癌细胞系的侵袭能力变化.结果 肝素酶siRNA分子可以特异性地抑制SGC7901细胞肝素酶mRNA,抑制率达(70±6)%;肝素酶RNAi后SGC7901细胞的侵袭抑制率达(61±36)%.结论 靶向肝素酶基因的siRNA分子能特异性抑制其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肝素酶是促进胃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关键分子,并可为抑制胃癌侵袭转移提供新策略.

    作者:张勇;王振宁;张学;徐惠绵;姜莉;罗阳;邢丽丽;徐米多;李娟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两种预处理方案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前瞻随机性研究

    目的 探讨含/不含全身照射(TBI)作为预处理方案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造血重建、免疫重建、疗效和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自1999-2006年6月,共有32例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接受了APBSCT.其中女性27例、男性5例,中位年龄29岁(15~49岁).所有患者均采用环磷酰胺(CTX)+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方案动员,采集物均应用CliniMACS细胞分选仪分选CD34+细胞.21例患者预处理方案采用CTX+TBI,11例采用CTX+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结果 两组的造血重建CTX+TBI组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为11 d,CTX+ATG组为9 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两组血小板植入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3 d和8 d,组间比较P=0.001;移植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淋巴细胞各亚群均已恢复,但CD4/CD8比值仍倒置,各亚群水平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CTX+TBI组有3例(14.3%)复发,CTX+ATG组有2例(18.2%)复发,其余患者病情稳定;移植期间CTX+TBI组细菌感染发生率为5/21(23.8%),病毒感染1例(4.8%),放射性腮腺炎4/21(19%),CTX+ATG组细菌感染发生率为2/11(18.2%),病毒感染2例(18.2%),血清病反应3/12(25%).两组患者感染均在抗生素或抗病毒治疗后很快得到控制,均无因血小板减少引起致命的出血并发症.两组患者在随访时间内均未出现肺间质纤维化、白内障等远期并发症.结论 含TBI的预处理方案在造血重建上迟于不含TBI的方案,但CTX+TBI的耐受性好,疗效上两者无明显差异,在免疫重建方面差别不明显.

    作者:张薇;周道斌;赵岩;冷晓梅;张洁萍;蒋颖;焦力;王书杰;段明辉;唐福林;沈悌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在膀胱阴道瘘和前尿道狭窄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ADMA)在膀胱阴道瘘和前尿道狭窄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例复杂性膀胱阴道瘘、5例前尿道狭窄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术中均采用了ADMA作为组织替代物.采用腹膜外经膀胱途径进行膀胱阴道瘘修补,术中将ADMA置入阴道、膀胱之间.前尿道狭窄患者切除狭窄段后以ADMA替代尿道.结果 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任何手术并发症.4例膀胱阴道瘘患者,术后阴道漏尿停止,随访4~12个月,未见复发.5例前尿道狭窄患者,拔除尿管后3例患者排尿通畅,2例间断进行尿道扩张2个月.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均排尿通畅,尿流率达到正常范围,尿道造影未见狭窄征象.结论 在部分下尿路成型手术如膀胱阴道瘘、尿道狭窄中,采用ADMA替代自体组织,手术效果确切,时间短,尤其避免了既往获取自体组织所带来的创伤,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经济的新方法.

    作者:杨勇;许勇;宋勇;徐阿祥;王晓雄;洪宝发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局部RNA干扰下调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信号通路抑制大鼠颈静脉颈动脉间置模型静脉移植血管新生内膜增生

    目的 探讨局部干扰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p110β亚单位对移植血管新生内膜增生的作用.方法 大鼠颈静脉分支-颈动脉间置模型,通过Pluronic F-127-质粒缓释系统在血管吻合完成后局部RNA干扰.分6组:第1组:25%Pluronic F-127组,第2组:pU6-Pik3cb-shRNA-1组,第3组:pU6-Pik3cb-shRNA-2组,第4组:1/2(shRNA 1+shRNA 2)组,第5组:pGenesil-1质粒错配shRNA组,第6组:渥曼青霉素阳性对照组.实验时分别将200 μl含有50μg shRNA质粒,或50μg渥曼青霉素,或空白Pluronic F-127凝胶均匀地涂在移植桥血管的周围.每组30只SD大鼠,分别于1、3、7、14、28 d取材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内膜厚度;术后3 d进行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测定PI3K p110β亚单位mRNA和其下游效应分子磷酸化Akt和mTOR.结果 Pluronic F-127质粒缓释系统平滑肌细胞转染效率为60%,内皮细胞达90%以上,pU6-Pik3cb-shRNA和渥曼青霉素转染后Pik3cb mRNA和其下游效应分子磷酸化Akt和mTOR下调,移植血管内膜增生减轻.结论 靶向Pik3cb的shRNA下调PI3K-Akt-mTOR信号通路,减轻移植血管新生内膜增生.

    作者:邓勇志;刘苏健;马丽;孙宗全;陈家军;苏刚;刘超;王国华;柯俊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前路撑开复位治疗双侧颈椎关节突关节脱位

    目的 探讨前路撑开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双侧关节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对21例颈椎双侧关节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前路撑开并提拉撬拨复位,并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21例脱位患者均取得复位成功,术后随访均获得骨性融合,4例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结论 前路撑开复位法是治疗双侧颈椎关节突关节脱位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简单、安全、融合可靠的优点.

    作者:何海龙;叶晓健;谭俊铭;李家顺;贾连顺;陈德玉;倪斌;袁文 刊期: 2007年第24期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