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口腔颌面部常用组织瓣的临床应用分析

郭淑荣;郑建金;吴双燕;董刚;李涛;齐方梅

关键词:颌面部组织缺损, 组织瓣, 修复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常用组织瓣在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和适应证。方法对330例口腔颌面部缺损患者,运用常用的13类组织瓣进行修复。结果游离组织瓣移植13例中1例前臂皮瓣坏死,带蒂皮瓣283例中部分坏死7例,肋骨、髂骨移植共34例,髂骨部分坏死1例;其余各类组织瓣(共321例)全部成活。结论区别应用不同组织瓣进行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修复,可较好恢复患者口腔颌面部功能及形态,能够提高患者生活及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生物反馈治疗对焦虑症患者康复的影响分析与护理

    目的:分析和探讨临床上对焦虑症患者采用心理护理结合生物反馈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2例焦虑症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表的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的心理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采用生物反馈方法进行治疗,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分别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2、6周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经过为期6周的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后2、6周时的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均出现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显著(P<0.05);治疗2周时,观察组的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6周时,观察组的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临床上对焦虑症患者采用心理护理联合生物反馈的方法进行治疗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单纯的心理护理治疗相比,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时间显著缩短,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因此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冯玉霞;郭翠玲;闫洁;张海霞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贾慧卿”品牌模式化管理在提高儿科门诊培训期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率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贾慧卿”品牌模式化管理在儿科门诊培训期护士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在儿科门诊实施“贾慧卿”品牌模式化管理,将实施前后的培训期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在儿科门诊实施“贾慧卿”品牌模式化管理后培训期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率较前明显提高。结论通过开展“贾慧卿”品牌模式化管理可提高儿科门诊培训期护士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措施。

    作者:薛梅;王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临床药师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药学服务实践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的用药服务实践的作用。方法列举临床药师的日常工作内容,并介绍其在药学服务实践中的体会。临床药师的主要工作范围包括:将药物特性和相关信息提供给主治医师,协助临床医师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对医师开出的药方进行审核,纠正不合理之处;根据患者的病症种类和病情程度,指导护士给患者正确用药,共同做好治疗工作;对患者讲解药物的功效,增加患者对药物的了解,鼓励病患树立治疗信心,提高康复率。结果临床药师参与治疗药物的选择和配置,提高了药物使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结论临床药师是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药物治疗参考依据,指导护士对患者进行科学用药,对于提高患者的康复率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何云宏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浅谈成人Still病患者的护理

    目的:探讨成人Still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在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的同时,建立良好的亲情式护患关系,重点加强心理护理及用药指导。结果经过优质全面的护理,我院2012年~2014年中,10例成人Still病患者病情好转,患者对战胜疾病充满信心。结论通过提供人性亲情化护理,成人Still病患者就医依从性有很大的提高。

    作者:姚小燕;李月莲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肺结核患者结核药所致精神异常的护理探讨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结核药所致精神异常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抗结核药物所致的精神异常者70例,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及对照。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基础护理措施、饮食护理、安全护理等;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优质护理干预。结果两组精神异常症状改善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症状改善时间为(3.1±1.6)d,显著低于对照组为(5.7±2.3)d(P<0.05)。实验组患者心理、生理、环境、社会文化方面的护理舒适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加快结核药所致精神异常者症状的改善时间,提高患者的就医舒适度,强化整体护理服务质量,适于临床应用。

    作者:张春花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浅论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患者的就诊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都市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的患者不断增多。在我国,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都是有较高患病率的流行性疾病。但很多患者在发病后并没有及时去医院就医,此外在乡村医院或者医疗条件较差的诊所也不能保证得到正确的医治。本文通过对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的数据分析展开讨论。

    作者:张明池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中医药治疗更年期失眠的探析

    本文结合文献资料,总结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出现失眠症状的病因病机,阐明中医药治疗妇女更年期失眠症的有效性。

    作者:丁庆刚;高金良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不同教育程度肿瘤科护士职业防护意识对比及处理

    目的:探析教育程度的不同对肿瘤科护士职业防护意识的影响并据此探索强化肿瘤科护士职业防护意识的措施。方法选择从我市随机抽取的82名肿瘤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根据教育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展开研究。结果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肿瘤科护士更加明确相关职业危害因素,在肿瘤药物可以经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以及消化道摄入等方式对自身造成影响以及肿瘤药物会导致血小板、白细胞下降、对心理和生理产生影响、致畸和致癌等方面知识掌握得更加全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肿瘤科护士在避免职业暴露各项防护措施执行率的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肿瘤科职业暴露问题的认知是影响肿瘤科护士职业防护意识的主要原因,而教育程度的不同又会对肿瘤科职业暴露问题的认知情况造成影响。基于此,在不断完善各类防护措施的同时,医院还需要根据肿瘤科护士的教育程度加强职业防护的教育与培训,以此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终避免职业暴露情况的出现,确保肿瘤科护士的安全。

    作者:李霞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胸片与CT检查在周围型肺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目的:对胸片与CT检查在周围型肺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于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断的周围型肺癌患者50例,分别进行X线胸片和螺旋CT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螺旋CT检查准确诊断率、分型、误诊率、病变部位、病灶大小诊断、转移情况、患者满意度均显著优越于X线胸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没有发生因检查操作造成严重不适症状发生。结论对于周围型肺癌的诊断采用螺旋CT检查诊断情况显著优越于X线胸片检查,同时能够更好的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无明显不适症状,降低临床误诊和漏诊比例。

    作者:张俊军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

    临床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保证临床检验结果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抢救,其中血常规检查已成为临床上不可或缺的检验项目。血常规检验是指对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不同功能血细胞及其血红蛋白和其他相关数据的数量变化和形态分布的检验分析过程,是医师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辅助手段和依据,为诊断和鉴别其他系统疾病提供许多重要信息[1]。但是,有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可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不利于临床医师诊断疾病和判断病情,甚或误导临床实践,对疾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血常规检验过程中,提高标本质量,强化规范操作,降低各种因素带来的误差,对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检验人员必须找出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王丽红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血清人附睾蛋白4对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血清人附睾蛋白4(HE4)水平的变化,及联合检测血清中CA125和人附睾蛋白4(HE4)对卵巢上皮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测定我院103例卵巢上皮性癌患者、47例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145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患者血清HE4、CA125水平,分析联合HE4和CA125检测对卵巢上皮性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HE4和CA125水平在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卵巢上皮性癌中平行升高,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HE4和CA125检测较单项检测提高了对卵巢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和临床符合率。结论 HE4可作为卵巢肿瘤新的标志物,与CA125联合检测来提高卵巢癌的诊断率。

    作者:张颖;赵倩;苏克;李留霞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功能性便秘

    目的:探讨功能性便秘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意义。方法55例患者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1个月前后的排便情况的对比、直肠肛管测压、24 h结肠传输试验以及直肠和盆底肌电描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各型的FC均有一定疗效。结论对FC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后肛管直肠动力异常改善,盆底肌不协调运动消失,每周便次增加,便秘改善。

    作者:卞秀华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研究

    脑卒中发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通常留有后遗症,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成为威胁人们生活质量和生命的重大疾患。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介绍并探讨了中医“治未病”理论在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应用研究,认为中医“治未病”理论对预防脑卒中及其并发症的发生,防止脑卒中的复发及治愈其后遗症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作者:翟嘉宾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的临床护理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化疗药物在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生成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损害正常的细胞,并有严重的不良反应,造成组织脏器的损伤。因此,必须加强化疗患者的临床护理,以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杜绝由操作不当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为此,笔者总结分析临床实践中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的临床护理措施如下。

    作者:刘玉爽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民营医疗机构及村卫生站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的调查与干预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情况,对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进行干预,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方法对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发175名进行现场调查,掌握医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手卫生相关知识和手卫生相关影响因素。结果①基层医务人员洗手干预效果良好,②基层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知识掌握水平有所提高。结论加强基层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控制院内感染。

    作者:张小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吸烟对肺结核的疗效影响

    目的:探究吸烟对于肺结核疗效的影响和二者之间的剂量与反应的关系。方法选取近段时间某医院住院并完成了2个月的强化的疗程的肺结核患者共有261例,依据他们治疗之前的吸烟量的情况,并观察他们经过了2个月强化性抗结核的治疗后他们的痰菌的阴转的概率。结果患者们经过了2个月的强化治疗后,其中202例病患出现痰菌阴转。但是性别、年龄等和病灶范围等等因素对于痰菌的阴转并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在吸烟的患者中,治疗前如果每天吸烟的平均值有所增加,那么他的痰菌阴转率就会明显下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每天吸烟的平均值与痰菌阴转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剂量与反应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结论吸烟对于肺结核的疗效具有较大的影响,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多加重视。

    作者:张建明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肺表面活性物质用于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用于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20例患ARDS的足月新生儿,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患儿治疗前后的机械通气参数、X线胸片及胸肺总有效顺应性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患儿治疗后肺功能情况明显改善,动脉氧气分压增大,二氧化碳分压减少,氧合指数减小,动脉血氧分压与肺泡氧分压比值增大,且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呼吸机设置参数FiO2、PIP、PEEP明显减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用于治疗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改善肺功能与肺泡充气程度,减少机械通气时间,且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而广之。

    作者:袁玉肖;姜凯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3年11月采用神经内镜辅助行钻孔引流术治疗的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5例患者术前临床症状消失,3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发生,患者如期出院,随访3个月,无复发。结论神经内镜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效果良好,而且可以避免术后血肿复发,是治疗CSDH安全、直观、微创的有效手段。

    作者:贺亚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二级医院实行区域化集中供应运行步骤

    目的:探讨二级医院区域化集中供应运行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方法通过合理的布局流程,先进的设备资源,严格的质量控制,规范的灭菌效果监测,完善的质量追溯系统,专业化的工作团队,加强回收、清洗、消毒及灭菌过程各环节中的严格把关。结果区域化集中供应后,无菌物品和可重复使用器械等灭菌合格率达100%,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确保医疗质量安全,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全县人们的生活质量。结论区域化集中供应能够确保消毒灭菌质量,降低消毒成本,满足乡镇卫生院对灭菌物品的供应,达到资源共享,实行统一管理,提高全县医疗水平。

    作者:张德秀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6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体会

    目的:就6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体会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常规每日静脉滴注2次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每天口服3次特布他林和盐酸溴己新以镇咳、平喘、祛痰。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泻肺方。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后的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EV1/FVC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有2例出现心悸、双手震颤的情况;治疗组患者有1例出现声音稍嘶哑、咽部不适感、双手震颤的情况。但症状轻微,停药后自行缓解。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疗效较佳,能够增加患者的抗炎活性,改善肺通气功能,不良反应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徐银领 刊期: 2015年第23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