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霞;李永;陆增祥;谢泽翌
目的:探讨偏瘫痪老年人脑血管疾病的早期治疗以及预防措施及方式。方法在2009年7月至2013年7月四年期间本院收治的60例老年人偏瘫痪者患者,其中女性患者18例,男性患者42例,年龄为62~85岁。右侧偏瘫患者25例,左侧偏瘫患者35例,对各个患者的治疗和预防措施进行讨论分析。结果进行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对在我院进行治疗过的60例患者进行时间为3~7个月的随访,45例患者基本能够自理,11例患者的生活能力较差,3例患者需长期卧床,1例患者死亡。结论对于老年脑血管偏瘫痪者,早期治疗时,需要对患者的各项身体功能进行观察、监测等。制定有效护理、预防措施等对病患的恢复有很大帮助。
作者:柳静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对小儿肺结核患者采用异烟肼(INH)利福平(LFP)吡嗪酰胺(PZA)治疗,分析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174例小儿肺结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观察组94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应用异烟肼(INH)利福平(LFP)治疗;观察组:应用异烟肼(INH)利福平(LFP)吡嗪酰胺(PZA)治疗。结果观察组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率、空洞闭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发生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肺结核患者采用异烟肼(INH)利福平(LFP)吡嗪酰胺(PZA)治疗,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痰菌转阴率,促进病灶的吸收,并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具有安全有效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胡启梅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分析透明质酸在降低可视无痛人流患者术后粘连及感染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于本院进行可视无痛人流手术的1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手术干预组)64例和观察组(常规干预加透明质酸组)64例,然后将两组的术后粘连发生率及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中有宫腔手术史和无宫腔手术史者的术后粘连发生率及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透明质酸在降低可视无痛人流患者术后粘连及感染中的效果较佳,因此更有助于人流手术患者的术后康复。
作者:汤宝华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内镜下不同人群表现及与Hp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1月到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4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另与彻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38例患者进行对照分析,针对患者非甾体抗炎药内镜下表现及与幽门螺杆菌关系进行系统分析。结果非甾体抗炎药内镜下不同人群表现众多不良反应。结论通过对非甾体抗炎药内镜下不同人群表现的观察,加强对非甾体抗炎药的再认识,充分了解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和不良反应,有利于对非甾体抗炎药利用的综合评价以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何源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研究临床药学主要是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药物、剂型、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应用规律的综合学科研究。其依据的药理基础主要是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将如何合理用药作为研究的核心,通过药师参与到临床的治疗研究,根据药物应用的重要规律,确保患者达到合理用药,不断提高药物治疗水平,使得药物达到有效、安全和经济的目的。本文主要以西药临床药学开展对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研究,通过对临床用药方法以及中药注射剂的配伍与使用进行详细阐述,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针对中药制剂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一一详解,从而使得临床药物的治疗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同时随着中药制剂的应用不断发展,对于其制剂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文章以西药临床药学方法进行对比中药制剂的实际情况进行论述,为中药制剂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欧阳宇;闫彩霞;廖义芳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对药物四联疗法保守治疗妊娠异位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探讨。方法选取自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108例异位妊娠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患者,在治疗方法上给予对照组患者采取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进行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四种药物联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其分别为:米非司酮、抗生素、甲氨蝶呤以及中药;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对照组中有33例治愈,治愈率为61.11%;观察组中有50例患者治愈,其治愈率为92.59%;两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取药物四联疗法保守治疗异位妊娠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并无不良反应出现,因此在四种药物的共同作用下,即提高了治愈率又保留了患者的生育能力,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作者:宋军玲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评价维生素C加雾化吸入治疗头颈部肿瘤放疗引起口干燥症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2例头颈部肿瘤患者作为实验组,除常规口腔护理、雾化吸入外,从放疗开始每天口服维生素C片1.0、tid,直至放疗结束后60d。另选同期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患者32例为对照组,在整个放疗期间进行常规口控护理及雾化吸入。比较两组发生口干燥的程度。结果放疗至30Gy时,两组疗效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至60Gy及放疗结束后60d,实验组Ⅲ~Ⅳ级口腔干燥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唾液分泌量及唾液pH值大于对照组。结论维生素C明显改善放射性口干燥症。
作者:李以元;武霞;刘学键;蒋丽华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真菌诱发医院感染的因素,检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医院内由真菌诱发感染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发现有异常及时进行真菌检测,对照组未做真菌检测,依经验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结果观察组症状好转时间(3.54±1.15)d,真菌转阴时间(5.36±1.34)d,与对照组比较,t=2.314、2.136,P=0.0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如果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现异于原发病的感染,及时取感染物做标本进行真菌检测,根据结果选择抗生素类型,可以加速症状好转。
作者:张向芝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本研究主要就胃癌急性穿孔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展开分析讨论,以此来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01年10月至2006年10月所收治的30例临床确诊胃癌急性穿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所有患者在确诊后均行手术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中有10例患者的存活时间为半年,7例患者的存活时间为1年,3例患者的存活时间为3年,2例患者的存活时间为4年以上,1例患者存活至今,目前仍处于随访中。结论对于胃癌急性穿孔患者,必须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以便于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对其进行治疗,提高其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作者:苗茁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在罗氏CSE170分析仪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维生素D,评价其试剂盒性能指标。方法参考美国全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NCCLS)的EP系列文件,对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维生素D试剂盒性能指标做出评估。结果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维生素D有较好的稳定性,本实验的检出限为3.0ng/mL;两种不同浓度的定值质控血清在准确度评估中相对偏差(Bias%)均<8%;三种不同浓度的临床患者混合血清及两种不同浓度的定值质控血清评估精密度批内、批间变异系数(CV%)均<5%;在线性范围评价中均为发现离群点,线性回归方程为y=0.0181+0.988x,r=0.988。稀释变异P为0.45(P0.05=0.6841),P<0.05,稀释变异可接受,线性失拟检查G=3.22(F0.05=3.29),G关键词:维生素D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性能验证
作者:何国坚;肖庆;韦庆文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及观察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围术期血清炎性指标表达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3年11月本院收治的34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为观察组,同期的34例体检显示健康的同龄人员为对照组,然后将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前、术后2、7、14d的血清炎性指标含量和阳性表达率进行统计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前、术后2、7、14d血清IL-8、hs-CRP及PCT的含量与阳性表达率均显著性地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术后7d明显高于本组其他时间点的检测结果,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围术期血清炎性指标呈现先生后降的状态,对于了解机体的炎性应激有着较高的临床检测价值。
作者:王晓永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的特点及引起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将500例肝硬化患者分为感染组(65例)和非感染组(435例),对感染部位、病原体种类及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率为13%,感染部位以腹腔感染为主(63.47%);G-杆菌占32.47%;G+球菌占16.56%;G+杆菌占4.68%,真菌约为46.2%;单因素分析显示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与患者、年龄、住院时间、介入性操作、肝功能C级以上、并发症、血清白蛋白降低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有关(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部位以腹腔为常见;感染的菌种主要是真菌、G-杆菌和G+球菌,真菌感染有上升的趋势;年龄、住院时间、介入性操作、Child-Pugh分级、出现各种并发症、血清白蛋白降低和抗生素的滥用是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黄田葵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使用盐酸戊乙奎醚对有机磷农药引起的急性中毒症状进行治疗,并对它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收集36例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的患者,将他们分成2组,每组18例。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采取盐酸戊乙奎醚与用氯解磷定联合治疗的方法和阿托品与用氯解磷定联合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取盐酸戊乙奎醚与用氯解磷定联合治疗的患者比采用阿托品与用氯解磷定联合治疗的患者康复更快,中毒症状缓解时间、胆碱酯酶活力恢复时间也明显小于阿托品与用氯解磷定联合治疗的患者(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均为94.4%,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在临床上能有效的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进行治疗,且效果显著性优于阿托品。
作者:赵秀芳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单肺通气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采用单肺通气麻醉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治疗组应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照组应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内分流值、恢复正常呼吸、睁眼时间及术中知晓率。结果在T2、T3、T4、T5、T6时刻,治疗组的Qs/Qt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恢复正常呼吸的时间、睁眼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治疗组患者术中知晓率为0.00%,显著低于对照组5.13%(2/39),P<0.05。结论在单肺通气麻醉中,与应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相比,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的肺内分流量更少,患者意识恢复、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更短,有利于术后康复。
作者:周凡林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联合治疗慢性鼻窦炎及鼻中隔偏曲临床疗效。方法指导慢性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取仰卧位,常规麻醉后利用0°广角鼻内镜进行鼻中隔偏曲矫正联合鼻窦炎手术治疗。结果65例慢性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并发症发生率为0.00%。所有患者均于6个月内鼻腔手术部位实现黏膜上皮化。结论应用鼻内镜联合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其治疗效果较为满意,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小,安全性及有效性均较高,是临床治疗此类患者的理想方法,值得今后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孙永君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与分析腹部超声诊断输尿管结石的临床价值,并仔细分析输尿管结石的声像图表现。方法分析我院在2010年6月至2014年3月确诊的55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的超声声像图以及诊断符合率情况。结果输尿管不同分段结石超声确诊52例,超声符合率为94.55%,漏诊率5.45%。经超声诊断输尿管各段结石情况与临床证实的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尿管下段结石发病率较高。结论超声诊断作为一种无创的、操作简单的检查技术,能够准确诊断输尿管结石,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作者:杨正斌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研究高龄患者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以及术前处理、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107例高龄(76岁以上)髋部骨折的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前、术后处理措施进行分析、汇总。结果107例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其中5例患者疗效欠佳,其余均取得了良好效果。结论高龄髋部骨折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基础病及合并症,做好术前准备,尽早手术治疗,术后积极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马和平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对眼睑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一期修复效果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总结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眼睑恶性肿瘤患者26例(26眼),对其行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展开局部皮瓣联合异体巩膜移植再造眼睑术对术后一期缺损进行修复,而后对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经术后6个月~2年的随访后发现,再造眼睑外形与功能均较满意,修复前后视力无明显改变(P>0.05),修复后睑裂长度与高度差较修复前发生明显缩小(P<0.05)。结论经局部皮瓣联合异体巩膜移植再造眼睑术对眼睑恶性肿瘤切除术后一期缺损进行修复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关注。
作者:王志斌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阑尾炎切除术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急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急性阑尾手术患者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可有效的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且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疼痛程度,同时该治疗方式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朋文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肿瘤的外科诊断要点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十二指肠肿瘤患者50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其外科诊断要点、治疗方法以及效果。结果5例(10.0%)肿瘤分布在十二指肠乳头的上方,41例(82.0%)位于乳头周围,4例(8.0%)位于乳头下方;均经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死亡2例(4.0%),48例术后随访,1年生存率为79.2%,2年存活率为62.5%,3年存活率为47.9%。结论十二指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以及活检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根据肿瘤部位合理选择手术切除治疗可获得良好预后。
作者:汉利 刊期: 2014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