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文
目的:探讨再发脑梗的危险因素,为二级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查阅资料,选择可能引起再发脑梗的因素,记录61例因首次发作脑梗死和32例再发脑梗死患者的结果,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采用Logistic多因素逐步分析方法确立其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首发脑梗死组相比,吸烟、有高血压病史的患病率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纤维蛋白原(Fb)与血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与对照组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分析显示,高血压及Fb、PAI-1为再发组的独立影响因素。两组同型半胱氨酸( HCY)均高于正常值。结论高血压与Fb、PAI-1为再发脑梗死的独立影响因素, HCY对脑梗死具有促进作用。针对其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对避免诱发因素,减少复发性脑梗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莉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在护理本科《基础护理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情景引导与小组合作实训+随机化评价考核”整合模式(简称“2+1”整合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在08级护理本科班中实施整合模式实验,采用质性研究(焦点团体访谈法)了解护生对此教学模式的体验;采用量性研究(考核成绩比较法及合作学习量表),完成教学效果和合作学习效果评价。结果①质性研究显示护生正向感受:有利于理论与实践整合,有利于自我责任感、个人技能、实训积极性等的提高;负向感受:时间上很难统一,被考核者压力大等。②量性研究显示:08级护生理论与操作考核总成绩高于07级( P<0.05);合作学习量表中条目均分≥3.64。结论整合教学模式能够改善教学效果,有助于开发学生技能实训的积极性,挖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培养了学生自我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作者:李桃;周英;张绮静;罗艳华;涂英;苏茜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状况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CBCL)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 FES-CV)对100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①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0%,不同性别儿童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9,P>0.05);②在FES-CV评分中,有行为问题儿童,除矛盾性因子分明显高于无行为问题儿童外,其余各因子分均明显低于无行为问题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③家庭环境量表得分与儿童行为量表得分存在相关性(r=0.306~0.413,P<0.01)。结论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有重要影响,行为问题儿童的家庭环境较差。良好的家庭环境能降低儿童不良行为的发生率,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
作者:胡慧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索临床路径在股骨干骨折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采用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对14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平均医疗费用及患者出院时的满意度调查进行比较。结果观察实施临床路径后,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医疗费用明显下降,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上升。结论临床路径作为一种科学的工作模式在病种适合的前提下值得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推广。
作者:帅小愿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辨证施膳治疗眩晕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作为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候辨证施膳,8周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眩晕消失时间亦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辨证施膳,疗养结合对改善眩晕症患者的症状体征简便易行、安全有效。
作者:廖色青;王红;夏令琼;王鑫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积极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影响。方法将243例住院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27例)和对照组(116例),研究组予以积极的护理干预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予以药物治疗,进行4周的观察。结果入组时两组的NOSI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4周末研究组NOSIE量表的激惹、精神病理低于对照组,社会能力因子分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在观察期间冲动行为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其发生冲动行为的风险,并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作者:沈念红;黄成兵;石文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对神经内科临床教学的作用。方法通过改变护生的护理观念,提高认识;转变教学模式,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提升教学内涵,建立基础护理质量考核标准;不断增强护生的服务意识、强化基础护理职责。结果以上这些方法的实施,使患者的满意度不断攀升,终达到100%满意。结论优质护理推进了教学改革,不论在分工模式、还是内涵、理念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真正为患者提供了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
作者:吉莉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一贯责任制在化解医患纠纷及构建和谐医疗环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我院门诊医患纠纷情况,依据是否实施一贯责任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结果观察组躯体健康、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功能、心理健康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人员差错发生率、护理质量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医患关系可以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预防医患纠纷的发生。
作者:夏渝媚;张春玲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在阴道B超引导下介入疗法结合口服米非司酮法治疗异位妊娠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异位妊娠患者10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时间以用药至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值降至正常边界为准,治疗后做对比分析。结果3组患者在治愈时间、腹痛持续时间及阴道出血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阴道B超引导下介入治疗异位妊娠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微创的方法,同时加口服米非司酮可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值得推广。
作者:李亚宁;张俊茹;张维娜;王阿妮;薛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情景模拟在老年病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老年患者分为实验组(采用情景模拟的教育方法)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各45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评估两组健康教育的效果。结果问卷调查发现观察组评价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观察组患者的遵医行为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情景模拟的健康教育方法对老年患者的遵医行为有明显提高作用,同时增强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
作者:刘燕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护理本科生对《社区护理学》的双语教学的需求并探索该门学科的教学设计。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对接受《社区护理学》双语教学的两所医学院的2008级的170名护理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需求及课程设置的期望。结果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同,对《社区护理学》的双语教学的需求不同(P<0.01),学习的态度不同(P<0.01),期望教学中中英文占的比例不同。结论《社区护理学》及护理专业课的双语教学符合时代的需求,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扩大知识面及今后的发展。但是对于课程的设置及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探索。
作者:冉凌云;赵红云;杨倩蓉;李保刚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风险管理前(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和风险管理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实施风险管理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常规护理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而护理干预组则根据经验总结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风险种类而制定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比较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患者风险管理前后皮肤损伤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患者在皮肤损伤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护理干预组患者的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 P<0.05)。结论风险管理可明显减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皮肤损伤的发生,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和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能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单玉萍;薛雷;鲁金花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应用于回肠代膀胱术治疗膀胱癌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行回肠代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医生进行治疗和手术。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通过循证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需要输血人数、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35.76±53.24)min、(249.48±78.05)ml和(18.04±1.37)d,对照组患者分别为(372.58±50.32)min、(266.63±80.38)ml和(19.86±1.20)d,观察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无需要输血,明显少于对照组12.0%的比例;16.0%的观察组患者有并发症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68.0%的比例;96.0%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感到满意,明显高于对照组84.0%的比例。上述比较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回肠代膀胱术治疗膀胱癌患者实施循证护理有利于患者手术配合和术后恢复,且可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
作者:彭颖皓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片仔癀与复方硼砂溶液漱口配合治疗放射性口腔溃疡的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用复方硼砂溶液漱口,观察组在复方硼砂溶液漱口的基础上加用片仔癀外涂溃疡面。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片仔癀外涂与复方硼砂溶液漱口配合治疗放射性口腔溃疡疗效较好。
作者:俞嘉;张诗苑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快速插管法、口服温开水插管法及缓慢插管法三种插胃管方法的一次插管成功率及患者舒适度的关系。方法将本院普外科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的168例插胃管病人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不同插胃管方法,比较三组患者插胃管一次成功率及患者反应。结果快速插管组与口服温开水组一次成功率及患者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与缓慢插管组一次成功率及患者反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快速插管法及口服温开水法均优于缓慢插管法。而在实际操作中,快速插管法更优于口服温开水法。
作者:杨兴眉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骨科新护士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中的效果。方法将16名新护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名,对照组按传统带教方法进行教学,观察组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健康知识学习和讨论,制定健康教育路径,逐渐培养和提高新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结果两组新护士理论、操作考试成绩以及健康教育能力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临床带教,既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又改善护患沟通,实现从新护士到专业护理人员的角色转变,从而胜任临床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作者:陆梅;巫慧敏;邓秋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抑郁症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72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西酞普兰( citalopram )进行治疗。其中对照组的给药时间分别在入院时、第14天、第28天、第42天,且只用西酞普兰进行治疗,然后采用自拟的治疗依从性量表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其住院治疗依从性和疗效进行评定;研究组的抑郁症患者除使用西酞普兰(20~40 ml/d)治疗还辅以心理护理。结果对照组HAMD总分明显高于研究组,依从性也明显低于研究组,说明对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对HAMD减分率也具有明显效果。结论心理护理对抑郁症的康复效果比较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胡立红;时德菊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责任小组包干制在妇科老年患者围术期护理的临床实践效果。方法将120例手术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功能制护理,病例为回顾性资料;观察组采用责任小组包干制护理,由责任护士对其从入院到出院的全程护理。两组通过住院时间、健康知识知晓、焦虑抑郁程度及患者满意率等进行优势对比。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健康知识得分、康复程度及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实施责任小组包干制护理模式,能够减轻患者痛苦,增强老年围术期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轻松地配合接受医疗和护理,明显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作者:陈波;李霞;许晓君;龚雯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病情标识化管理对中风患者健康教育知晓度、护理满意度和住院天数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的85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病情标识化管理。两组患者均在出院时进行健康教育知晓度、护理质量满意度的评估,并记录本次住院的天数。结果干预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度,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天数则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病情标识化管理有利于中风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提高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从而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温清秀;李丽蓉;陈静文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家庭访视护理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出院指导,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家庭访视护理。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焦虑( SAS)和抑郁( SDS)量表及生活质量核心表( QOL-C30),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护理干预后,两组心理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干预组的SAS和SDS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家庭访视护理对增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生活的自信心,降低强直性脊柱炎的复发率和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林清 刊期: 201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