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相关问题研究

刘强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人工关节, 改善关节功能, 骨性关节炎, 置换手术, 治疗方法, 止痛, 选择, 塌陷, 继发
摘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达到不可逆转的阶段,即股骨头已经发生塌陷并继发骨性关节炎时,为了止痛和改善关节功能,关节置换手术是惟一可供选择的有效治疗方法.
中华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加替沙星和头孢美唑联合抗生素后效应期间大肠埃希菌形态学特征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是近年来评价抗菌药物药效动力学的重要参数[1].但对其发生机制尚未阐明.PAE期间细菌形态学改变可反映细菌酶功能并可提示PAE产生机制[2].加替沙星和头孢美唑两药联合应用对大肠埃希菌PAE的影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实验通过应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加替沙星、头孢美唑单用及联合体外PAE期间大肠埃希菌的形态学变化,以探讨两种不同抗菌药物PAE形成的不同机制.

    作者:王睿;张永青;朱曼;张健鹏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脐孔与腹膜后大血管解剖相对位置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脐孔与腹膜后大血管解剖位置关系.方法随机抽取89例非盆腔疾病进行动脉造影的患者,根据中国肥胖工作组制定的中国人肥胖标准,将患者分为标准体重、超重、肥胖3组.标准体重组32例,超重组35例,肥胖组22例.所有患者均以直径为1 cm的圆形铅块定位脐孔,仰卧位,Seldinger法穿刺右侧股动脉,行数字减影腹主动脉造影(DSA),以腹主动脉分叉处为参照点(0点),测定脐孔与腹膜后大动脉的垂直投影关系.结果 (1)标准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3组患者的脐孔距腹主动脉分叉处距离分别为(14.8±19.7)mm、(0.04±2.5)mm、(-12.6±15.4)mm.(2)89例患者中,50例(63.9%)的患者脐孔对应于腹膜后大动脉,其中47例(94%)脐孔垂直投影在腹主动脉或右髂动脉,3例(6%)投影在左髂总动脉;32例(82.1%)患者的脐孔垂直投影在腹主动脉或右髂总动脉右侧,7例(17.9%)在右髂总动脉左侧.结论随患者体重增加,脐孔垂直投影逐渐下移至腹主动脉分叉下方.在气腹针或套管针行第一穿刺时,一旦发生腹膜后大血管损伤,腹主动脉和右髂血管损伤几率大.

    作者:刘彦;顾波峰;杨力;王晨曦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地塞米松和洛伐他汀对骨坏死患者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的影响

    骨坏死常常由于摄取大剂量的类固醇或酒精而引起,会造成肌肉骨骼系统的残疾.大部分患者在股骨头坏死的几年内需要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骨坏死与服用类固醇激素有关.既往的研究发现皮质类固醇药物在老鼠多功能骨髓干细胞中会抑制骨髄干细胞及成骨细胞的增生及分化,增加脂肪生成.此现象被认为是类固醇药物造成骨坏死的一个重要机制.此外,也发现同时使用降血脂药物他汀,在老鼠及鸡的活体及细胞培养中,可避免类固醇药物所造成的影响[1].然而,这些现象并未在人类骨髓细胞中得到确认.本研究通过检测在类固醇和/或他汀的作用下人类骨髓细胞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表达的变化,来确定类固醇及他汀对人类骨髓细胞成骨作用的影响.

    作者:陈崇桓;张瑞根;何美泠;叶菁华;王国照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外排泵高表达和外膜蛋白缺失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耐药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A)外科监护室(SICU)分离株对碳青霉烯的耐药机制.方法用Western 印迹和逆转录PCR测定外膜蛋白OprD、OprN表达水平和基因mexA的mRNA水平;用PCR扩增IMP、VIM金属酶基因和主动外排系统MexAB-OprM调控基因mexR,并测序.结果从SICU分离的49株PA,42株对碳青霉烯耐药,其OprD表达除PA42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或缺失,而正常表达OprD的7株菌,均对2种碳青霉烯敏感.27株菌高表达主动外排系统MexAB-OprM,高表达组对亚胺培南耐药率81.5%(22/27) 与低表达组耐药率86.4%(19/2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5, P=0.943);而高表达组对美罗培南耐药率44.4%(12/27)与低表达组耐药率13.6% (3/22)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7, P=0.020).14株表达了MexEF-OprN,但表达组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与未表达组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 P=1.000).8株高表达MexAB-OprM主动外排系统的调控基因mexR发生变异,其中7株出现氨基酸替换,1株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未发现产IMP、VIM金属酶菌株.结论本院SICU分离的PA,对碳青霉烯耐药主要是由外膜蛋白OprD表达降低或缺失引起,与IMP、VIM金属酶无关;主动外排系统MexAB-OprM的高表达对美罗培南的耐药起重要作用;其高表达与调控基因mexR变异有关.

    作者:衣美英;王鹏远;黄汉菊;刘玉村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股骨头修复与重建术后血运重建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价

    目的评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NFH)带血管蒂骨瓣转移治疗前后股骨头内血运变化情况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54例单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保存股骨头治疗的患者于术前及术后6周进行股动脉插管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按ARCO分期标准Ⅱ期33髋,Ⅲ期21髋.治疗方法分别为带旋股外血管升支髂骨瓣转移术23侧,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臀中肌支大转子骨瓣13侧,带旋股外血管横支大转子骨瓣转移术9例,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臀中肌支、横支大转子支双血管蒂大转子骨瓣9例.其中19例患者在术后6~24个月再次行患髋DSA复查.结果 54例术前股动脉DSA造影均显示股骨头供血的异常改变.术后6周DSA显示48侧转移骨瓣血管蒂充盈良好,股骨头内供血明显改善;6例术后DSA显示转移骨瓣血管蒂充盈不佳或股骨头内无造影剂充盈,其中1例术后8个月复查DSA显示血管蒂充盈满意,股骨头血供良好.本组病例临床成功率为91%,影像学成功率为85%.结论保证转移骨瓣血管蒂通畅是ONFH保头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赵德伟;王本杰;王卫明;于晓光;王铁男;孙强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孕中期羊水来源胎儿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从胎儿组织和胎儿附属组织中分离出胎儿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1-3],胎儿MSC和成人组织来源的MSC具有相同的细胞形态和抗原表型,而且具有更强的增值、分化能力和高效转染、表达外源性目的基因的特性,为胎儿组织工程学研究和基因治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种子细胞来源 [4,5].但采集胎儿组织或在孕期采集有形胎儿附属组织都不可避免地对胎儿、母体造成伤害,这限制了其临床应用.2003年Prusa等[6]报道羊水中含有胎儿MSC,由于羊水可以通过羊膜腔穿刺获得,对胎儿、母体的影响轻微,安全性较高.因此,本课题从孕中期羊水中分离、培养胎儿MSC,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

    作者:李现铎;耿红全;朱哲;潘骏;谢华;陈方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骨科领域中至今尚未解决的疑难疾病之一,未经及时、有效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将进行性发展,并终导致严重的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作为一项成熟和经典的骨科治疗技术已经在髋关节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但对于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应用人工关节置换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远期效果并不理想,不少患者一生中不得不接受一次甚至数次的关节翻修手术,而目前关节翻修手术从手术难度、术中创伤到远期效果都仍存在诸多问题[2].因此,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的主要目的应是改善症状和功能,尽量保留股骨头,延缓进行关节置换的时间并终避免人工关节置换而作出努力[3,4].

    作者:赵德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丙型肝炎垂直传播感染率与性别显著相关

    欧洲儿童丙型肝炎病毒协作组(European Paediatric Hepatitis C Virus Network, EPHN)在2005年12月1日出版的<传染病>杂志上(J Infect Dis, 2005, 192: 1872 1879)发表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结果提示:丙型肝炎病毒(HCV)母婴传播在女孩中发生的频率显著高于男孩.研究对象是来自欧洲7个国家(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爱尔兰、英国、挪威、瑞典)的33个EPHN中心的1787例感染丙型肝炎的妇女和她们的孩子.研究结果不赞成为了预防HCV垂直传播,感染孕妇进行选择性的剖腹产和放弃母乳喂养.

    作者:苗蔚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哮喘患者气道网状基底膜厚度与气道壁重塑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不同哮喘状态下网状基底膜厚度与气道壁结构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哮喘致死病例5例,哮喘患者死于非相关疾病 5例,非哮喘死亡病例5例,取其肺组织,测量相当于纤维支气管镜活检能获取的软骨性气道(大气道)网状基底膜厚度,同时测量大、小气道(膜性气道)横断面的管壁结构,包括平滑肌面积、黏膜下腺体面积,气道内、外壁面积及气管内腔面积的变化,检验其相关性.结果大气道的网状基底膜厚度与平滑肌层面积(12.3 μm±2.8 μm、12.3 μm±1.8 μm vs 3.5 μm±1.2 μm;12.7 μm±1.9 μm、12.3 μm±2.9 μm vs 4.2 μm±0.4 μm;r=0.721, P<0.05)、黏膜下腺体面积(r=0.644, P<0.05)、气道内壁面积(0.11 mm±0.03 mm、0.10 mm±0.02 mm vs 0.05 mm±0.02 mm;0.27 mm±0.07 mm、0.14 mm±0.07 mm vs 0.08 mm±0.03 mm r=0.799, P<0.01)相关;与小气道的平滑肌面积(r=0.729, P<0.05)、气道内壁面积(r=0.865, P<0.01)相关;而与气管大小(周长)、内腔面积及气道外壁面积不相关.结论大气道的基底膜厚度变化可反映大气道重塑、小气道平滑肌层和气管内壁的改变.监测网状基底膜厚度的变化可用于评估哮喘的气道病理改变,及对哮喘病的长期追踪研究.

    作者:陈奋华;陈壮桂;陈虹;纪经智;陈岩峰;彭碧秀;盐田清二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初步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的血清水平及其基因变异情况,探讨MBL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30名健康献血员为对照,以40例SLE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固相ELISA方法检测MBL的血清水平.根据MBL2·LXPA(基因库X15422)单倍体序列设计了MBL外显子1区和启动子区的引物和荧光标记的寡核苷酸杂交探针,通过Light Cycler实时PCR技术检测2组标本的基因变异情况.结果 (1)SLE患者的MBL血清水平显著低于健康献血员(107.2 μg/L对290.2 μg/L,P<0.01).(2)MBL基因外显子1区的突变以第54位密码子的突变为主,其突变率在SLE患者为37.1%(15/40),对照组为13.3%(5/30),两组比较χ2=3.914,P<0.05.(3)健康献血员和SLE患者在H/L位点均存在多态性,两组的L频率相当.(3)发生第54位密码子突变的SLE患者血清MBL水平显著下降,发生突变者与未发生突变者分别为141.7 μg/L,49.8 μg/L,两者比较P<0.01;两者的SLE活动指数(DAI)积分分别为12.87和7.44,P<0.01,且SLEDAI积分与MBL血清水平呈负相关(r=-0.48),启动子区H/L多态性与SLEDAI无关.结论发生MBL基因第54位密码子突变可能是SLE发病的易感因素;MBL的血清水平可能是SLE疾病活动性的潜在生物标记.

    作者:李胜光;黄烽;刘湘源;邓心新;徐明;丛贤滋;丁玉珍;郭军华;邓小虎;赵绵松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代谢性谷氨酸受体拮抗剂鞘内给药预防早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实验研究

    代谢性谷氨酸受体(mGluR)是一组新型的谷氨酸受体,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并与疼痛密切相关,尤其是其中的第五型受体-mGluR5参与多种疼痛过程,电生理研究发现mGluR5主要在慢性伤害性疼痛过程中发挥作用[1],近来研究发现mGluR5的拮抗剂可以缓解外周神经损伤造成的神经病理性疼痛[2],而2-甲基-6-苯基乙炔基嘧啶(MPEP)就是一种高效非竞争性的mGluR5拮抗剂[3].本研究目的是观察MPEP对大鼠坐骨神经慢性紧缩性模型(CCI)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能的预防作用.

    作者:闫洪彦;王波;左萍萍;杨楠;虞雪融;许力;黄宇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应重视类似股骨头坏死髋关节疾病的鉴别诊断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NFH)是骨科常见疾病,它由创伤和非创伤两大原因引起,前者主要由股骨颈骨折,髋脱位等造成,而后者在我国主要由皮质类固醇的应用及酗酒两大原因导致.据可靠依据推测,我国需治疗的ONFH患者在500~750万之间,每年新发病例在10万~15万之间.非创伤性ONFH主要累及中青年(国外38岁,本中心33.5岁),约80%左右累及双髋[1].据对该病的自然病史(natural history)研究,未经有效治疗约80%的ONFH会在1~4年内进展到股骨头塌陷.股骨头一旦塌陷(新月征阳性),则87%的髋关节会在24个月内进展到需行人工关节置换的程度.人工关节置换在中青年的长期疗效仍难预测,因此,尽可能保存患者自身关节非常重要,早期诊断和科学治疗是提高保存关节治疗疗效的关键.对ONFH,国内主要倾向是诊断扩大化及过度治疗.许多在此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家都提到上述倾向,分析原因除商业利益引诱外,专业知识不普及也是其中主要原因[2].

    作者:李子荣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肥大细胞增生病患者皮肤组织中干细胞因子mRNA水平的表达及意义

    肥大细胞增生病(mastocytosis,MT)是肥大细胞(mastocyte,MC)异常增生和聚集所致的疾病.一般MC聚集于皮肤,出现皮肤色素性斑块、丘疹或结节性损害;也可聚集于全身多系统中;但至今MC在MT中异常聚集的机理及MT的发病机制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

    作者:张利中;徐敏丽;苏秀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4对血管组织胶原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4(tissue inhibitors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4, TIMP-4)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活性的作用,观察其对血管组织胶原含量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分3组,单纯损伤组,损伤后转染AdGFP组和损伤后转染AdGFP-4组.以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为载体,将TIMP-4转移到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用凝胶电泳酶谱分析和反向酶谱分析法检测TIMP-4对MMP活性的影响;制备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并转染TIMP-4基因,检测TIMP-4对血管组织MMP活性及对胶原含量的影响.结果转染AdTIMP-4可使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MMP-2的活性降低至对照组(未转基因组和转染AdGFP组)的26%.动物实验中血管损伤后转染AdTIMP-4组与单纯损伤组比较,其活化形式的MMP-2几乎完全被抑制;损伤后转染AdTIMP-4组与转染AdGFP组比较,血管新生内膜的面积和细胞均减少,细胞内膜天狼星红含量的吸光度(55 030±5899)明显低于转染AdGFP组(91 530±7729,P<0.05),并不促进血管组织胶原沉积(每个细胞的胶原含量135±11 vs 118±13,P>0.05).结论 TIMP-4通过改变MMP/TIMP的平衡调节血管组织胶原代谢,在血管损伤后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祖凌云;郭艳红;陈莉;李黔;鄢华;高炜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小切口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随着假体制备工艺和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已经成为一种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成熟和标准的骨科治疗技术,然而,由于髋关节的解剖特点和术中假体安放的具体要求,THA原有术式存在切口长、创伤大、并发症多等缺点.在保证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如何减小手术创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我们对传统THA的切口及术中显露进行了改良,行小切口THA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3例48髋,效果满意.

    作者:王卫明;赵德伟;王铁男;王本杰;芦健民;于晓光;田丰德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相关问题研究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达到不可逆转的阶段,即股骨头已经发生塌陷并继发骨性关节炎时,为了止痛和改善关节功能,关节置换手术是惟一可供选择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刘强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后骨坏死的血液学改变及相关基因检测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后骨坏死的病因学,以便用于非创伤性骨坏死的早期诊断和易感人群的筛选.方法取61例SARS后骨坏死患者空腹肘静脉血.另取健康人群52名为对照,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等试验定凝血、纤溶指标,应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仪测定因子V G1691A(FV Leiden)变、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结果 SARS后骨坏死患者血液学因素改变明显,其中蛋白C(PC)、活化蛋白C抵抗(APC-R)、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纤溶酶原(PL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9%±20% vs 85%±34%、8.0 U/ml±4.3 U/ml、16 U/ml±14 U/ml、197 s±46 s vs 192 s±63 s、104%±14% vs 84%±29%、94%±15% vs 69 μ/ml±23 μ/ml, P<0.01).骨坏死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现因子V Leiden突变和凝血酶原G20210A的突变.结论 SARS后骨坏死患者存在高凝低纤溶倾向,对骨坏死易感人群可以进行高凝和低纤溶指标的筛选,PC、AT-Ⅲ、PAI、APC-R、PLG可作为骨坏死易感因素的筛选指标.SARS后骨坏死与因子V Leiden和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无关.

    作者:孙伟;李子荣;史振才;张念非;韩呈武;丛笑;张远春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肿瘤细胞发生的潜在机制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干细胞和祖细胞上发现一些能够激发和促进恶性肿瘤生长的遗传标志,研究结果发表在2005年12月出版的<肿瘤细胞>杂志上(Cancer Cell, 2005, 8: 479-484),研究发现干细胞和祖细胞对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一种特定错误非常敏感,而这种特定错误可以导致染色体的异常.这种易感性可用来解释肿瘤初始细胞,即癌症干细胞,如何由一个正常细胞演变而来,也可解释癌症干细胞如何突变促进肿瘤的恶性增长.

    作者:查颖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原发椎管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治疗原发椎管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有效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原发椎管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肿瘤次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加放疗4例,全部切除5例,全部切除加放疗3例.对2例肿瘤全部切除的病人同时进行了内固定.随访19例,肿瘤复发率为68%(13/19),转移率为21%(4/19).结论整块切除肿瘤和受累的硬脊膜,可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复发.若病变较大需分块切除,术前应先栓塞.未能全切的病人需辅助放疗.椎体或椎弓根破坏明显的病人尽可能同时行内固定术.肿瘤起源于硬脊膜的病人预后较好.术后长期随访是必要的.

    作者:赵岩;赵澎;赵继宗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睾丸肾上腺残余肿瘤一例

    患儿男,8岁2个月,发热咳嗽4 d,头痛呕吐1 d,拟诊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脑炎于2005年3月10日入院,入院时体温 36.5℃,血压97/58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皮肤黑,声音粗,无特殊面容,体重38 kg,身高156 cm,心肺无异常,外阴发育,见阴毛,性成熟度Ⅳ~Ⅴ期,双侧睾丸增大,直径4 cm,左侧睾丸触及1 cm×1 cm实质性肿块.脑脊液常规正常.

    作者:汪天林;汤宏峰;黄勇;林隆;唐达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