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研究表明钙和维生素D联用不能预防结肠直肠癌

武开宏

关键词:钙和维生素, 联用, 预防, 结肠直肠癌, 新陈代谢, 随机对照双盲, 医学杂志, 血液循环, 新英格兰, 文章系统, 发病原因, 肠道, 结肠癌, 发病率, 大样本, 纽约, 骨骼, 大学, 癌症
摘要:结肠直肠癌是常见的癌症之一,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之前有研究表明,钙和维生素D联用不仅能改善骨骼的新陈代谢,还能促进肠道的血液循环,改善肠道的新陈代谢,降低结肠癌、直肠癌的发病率.但是,纽约州立大学Buffalo分校的Jean Wactawski-Wende等对钙和维生素D联用能预防结肠直肠癌提出了疑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了他们的一项为期7年的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的研究,这篇文章系统地研究了钙和维生素D联用与结肠直肠癌的关系(N Enng J Med,2006,354:684-696).
中华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全氟化碳对肿瘤坏死因子攻击下肺泡上皮细胞产生IL-8水平的影响

    全氟化碳(perfluorocarbon ,PFC)是碳氢化合物中的氢原子被氟原子取代后形成的一类化合物,常温下PFC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挥发速度略快于水,理化性质极为稳定,与水、血液、脂类及其他介质不相溶.PFC具有气体溶解度高,携带和释放快(对O2、CO2的溶解和释放时间分别为血红蛋白的1/3和1/7)、表面张力低、比重高、挥发性适中、组织相容性好、在体内基本不吸收不代谢等特点,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液态呼吸介质,已经被应用于完全液体通气(TLV)和部分液体通气(PLV)用来治疗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目前PFC的确切治疗机制尚不清楚,大多认为与其特殊的理化性质和抗炎效应有关.IL-8是肺泡II型上皮细胞(ATII细胞)分泌的重要炎性分子,作为趋化性细胞因子超家族的一员,它对多形核白细胞(PMN)具有强力的趋化作用和激活作用.本文将观察PFC在体外是否可以保护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ATII细胞的攻击,减少其炎性分子IL-8的释放.

    作者:樊毫军;张健鹏;刘又宁;马洪杰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

    随着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技术的进步和可脱性弹簧圈栓塞系统的不断升级,在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使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不断扩大,相关学科医生及患者群体对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认识增多,使更多颅内动脉瘤患者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获得治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与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在2004年4月至2005年1月共收治Hunt-Hess Ⅰ~Ⅴ级破裂动脉瘤患者63例,64个颅内动脉瘤,并对其中的50例患者于急性期(3 d内) 行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喻博;刁宏宇;王成林;关俊宏;于宏伟;吴中学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手术中脑血管造影在治疗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在脑血管疾病手术中脑血管造影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脑血管病病人在手术中进行脑血管造影.38例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3岁~53岁,平均(34±9)岁.38例中动静脉畸形(AVM)27例,畸形血管团大小为2~8 cm,其中巨大AVMs(直径≥6 cm)7例(25.9%);动脉瘤11例,其中巨大动脉瘤(直径≥2.5 cm)3例.手术前Hunt-Hess分级情况:1级4例,2级4例,3级3例.病人经气管插管全麻后经右侧股动脉插管,到达手术涉及的颅内动脉.病灶处理完毕后进行血管造影.结果 38例中9例急性颅内出血病人手术前未造影,手术中经过血管造影证实,其中7例为AVMs,另外2例证实为动脉瘤.36例(94.7%)经过造影证实病变处理满意,1例(9.0%)眼动脉瘤夹闭后有残留,重新调整动脉瘤夹;1例(3.7%)后颅窝AVM残存,病人无重要动脉被夹闭,无手术死亡病例,无造影相关并发症发生.术中血管造影需要时间为20~125 min,平均(53±22)min.结论术中脑血管造影有助于医师及时发现残余动脉瘤或AVM,载瘤动脉闭塞,立即修正技术缺陷,避免再次手术,降低手术后合并症.

    作者:赵继宗;王硕;袁葛;许骏;金旻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Y402H不是日本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人群中的危险因子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发达国家和高加索人种中的首位致盲性疾病,也是中国中年人和老年人常见的致盲眼病.在Bruch膜内层和RPE基底膜之间出现玻璃膜疣(drusen)是疾病早期的标志.本病的具体病因尚未明了,可能与氧化性损伤以及遗传、营养等因素相关.

    作者:金子兵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功能及血管新生的作用

    目的建立重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方法,探讨该细胞心肌移植对缺血性心脏病心功能及血管新生的影响,并比较联合治疗与单独基因或细胞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法获取Wistar近交系大鼠MSC,用脂质体将pcDNA31-hVEGF165转入该细胞,通过ELISA、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后者VEGF的表达情况;以Wistar近交系大鼠建立心肌缺血模型,随机分成4组(每组12只),心肌梗死模型建立2周后,联合组在心肌梗死区移植转染VEGF165基因的MSC,细胞组移植等量的MSC,基因组注射脂质体-pcDNA31-VEGF165 DNA复合物,对照组注射等容积培养液;另取12只未结扎冠脉的大鼠为假手术组.细胞移植4周后,用Buxco系统检测心功能;然后处死动物,取心肌标本,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用5-溴脱氧尿嘧啶(Brdu)、肌钙蛋白T免疫组化双染法确定移植细胞的存活与分化;用Ⅷ因子染色法检测血管新生,RT-PCR法检测VEGF165基因的体内表达情况.结果(1)pcDNA3.1-hVEGF165基因通过脂质体转染大鼠MSC后获稳定表达;(2)移植4周后,联合组心肌梗死面积(27.8%±3.0%)明显低于细胞组(37.0%±10.1%)与基因组(37.1%±5.2%,均P<0.05),心功能改善优于细胞组与基因组;(3)联合组心肌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每视野40.2个±5.5个)高于细胞组(27.2个±6.3个,P<0.01)和对照组(18.5个±5.8个,P<0.01),较基因组(35.8个±7.7个)亦有增加的趋势(P=0.189);(4)Brdu、肌钙蛋白T双染示各治疗组心肌梗死区心肌细胞数量不同程度的多于对照组;(5)联合组VEGF基因的体内表达(hVEGFmRNA相对含量0.18±0.04)高于基因组(0.10±0.03,P<0.01).结论转染VEGF基因的MSC移植可使鼠冠脉结扎造成的心肌梗死面积缩小、心功能明显改善,其疗效优于单独应用基因或细胞治疗,为缺血性心脏病的细胞基因联合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杨进福;周文武;唐滔;喻杰锋;周新民;胡建国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失交感神经支配对周围神经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失交感神经支配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方法切除大鼠一侧颈中交感神经节,切断并吻合双侧正中神经.于手术后1、2、4、8周,分别检测双侧趾浅屈肌复合动作电位(CMAP)、正中神经感觉神经活动电位(SNAP)、吻合口以远的有髓纤维计数和超微结构观察,趾浅屈肌大肌收缩力及其肌肉湿重等指标,对上述指标进行双侧比较.结果各组动物实验侧的各项指标(19.9 μV±2.7 μV、11.8 mV±1.7 mV)均低于对照侧(25.1 μV±1.8 μV、18.0 μV±1.0 μV)(均P<0.05).超微结构观察结果与实验检测指标相符.结论去交感神经支配不利于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周围神经营养血管的基础紧张被消除导致神经失营养可能是重要原因.交感神经对失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可能具有营养和保护作用.

    作者:沙轲;陈德松;陈琳;彭峰;方有生;谢继辉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研究表明钙和维生素D联用不能预防结肠直肠癌

    结肠直肠癌是常见的癌症之一,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之前有研究表明,钙和维生素D联用不仅能改善骨骼的新陈代谢,还能促进肠道的血液循环,改善肠道的新陈代谢,降低结肠癌、直肠癌的发病率.但是,纽约州立大学Buffalo分校的Jean Wactawski-Wende等对钙和维生素D联用能预防结肠直肠癌提出了疑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了他们的一项为期7年的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的研究,这篇文章系统地研究了钙和维生素D联用与结肠直肠癌的关系(N Enng J Med,2006,354:684-696).

    作者:武开宏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美国的健康管理:源自无法遏制的医疗费用增长

    在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国民健康需求问题日益突出,不断扩大的医疗和健康需求与有限的卫生资源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如何在保证人人享有健康的前提下,有效地使用现有的医药卫生资源来满足13亿国民的医疗和健康需求,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介绍近年来在美国出现的健康管理,希望对我国21世纪的医疗和健康总体战略布局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黄建始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血管痉挛186例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影响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经影像学和腰椎穿刺证实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186例中55例(29.6 %)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FisherⅢ级,临床状况不良,反复SAH发作患者的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显著升高(P<0.01);性别、不同年龄组患者、不同动脉瘤治疗方式组(手术夹闭或栓塞)患者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是否使用抗纤溶药物(AFD)治疗对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FisherⅢ级[OR=2.549,95%可信区间(CI)1.406~4.517]、临床状况不良(OR=2.342,95% CI 1.320~4.159)和反复SAH发作(OR=2.492,95% CI 1.394~4.448 )是影响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FisherⅢ级、临床状况不良和反复SAH发作是症状性血管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根据蛛网膜下腔积血量、入院时临床状况和SAH发作次数预测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

    作者:刘伟国;杨小锋;曹飞;郑秀珏;沈宏;傅伟明;吕世亭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含Shp-2的酪氨酸蛋白磷酸酶在神经肌肉接头形成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酪氨酸蛋白磷酸酶及含SH2结构域的酪氨酸蛋白磷酸酶(Shp-2)在神经肌肉接头形成过程中的信号调控作用.方法培养小鼠C2C12成肌细胞并使之分化为成熟的肌管细胞,应用免疫沉淀、免疫印记、RNA阻断(RNAi)以及显微荧光等技术检测酪氨酸磷酸酶、Shp-2在肌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MuSK)活化、乙酰胆碱受体(AChR)成簇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应用酪氨酸蛋白磷酸酶的抑制剂过钒酸盐(pervanadate)使MuSK活性增加,同时增加了非聚集蛋白(agrin)依赖的AChR聚集,与对照组(0.96簇/细胞)比较增加了6.7倍(6.43簇/细胞)(P<0.01);同时过钒酸盐也增加agrin依赖的AChR聚集;通过免疫印记筛选显示Shp-2是小鼠肌肉细胞的主要酪氨酸蛋白磷酸酶;阻断Shp-2蛋白表达后,MuSK活性以及AChR聚集增加.结论包括Shp-2在内的酪氨酸蛋白磷酸酶信号被抑制时,MuSK活性以及AChR聚集增加;被激活时则MuSK活性以及AChR聚集降低.

    作者:赵晓涛;张正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壳聚糖复合他克莫司缓释鞘管促进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壳聚糖复合他克莫司( FK506) 缓释鞘管结合 3 mm 小间隙桥接神经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将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切断双侧坐骨神经制成坐骨神经再生室模型,并保留断端间隙为3 mm.实验所用得桥接材料分别是:硅胶管、壳聚糖鞘管、壳聚糖复合 FK506 缓释鞘管.分别于术后6、8、12周观察桥接材料周围的瘢痕形成及吸收情况,并行神经电生理、组织学观察、图象分析、腓肠肌湿重检测比较各组大鼠坐骨神经的再生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大体标本观察显示:对照组再生室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壳聚糖鞘管组、壳聚糖复合FK506鞘管组神经桥接处较易与周围组织剥离,粘连轻微.6周时各组再生室均尚存;8周时壳聚糖鞘管组、壳聚糖复合FK506鞘管组桥接材料开始吸收;12周时壳聚糖鞘管组、壳聚糖复合FK506鞘管组桥接材料不完整或仅有碎片残留,神经连续性建立,且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评估神经再生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潜伏期检测指标,壳聚糖复合FK506鞘管组(10.2 m/s±0.8 m/s、4.3 mV±0.3 mV、1.9 ms±0.4 ms)明显优于对照组(4.2 ms±0.5 ms、1.2 mV±0.3 mV、7.5 ms±0.4 mV)、壳聚糖鞘管组(9.5 ms±0. 3 ms、2.7 mV±0.3 mV、3.1 ms±0.4 ms),P<0.05.壳聚糖鞘管组虽然各指标均数优于对照组,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壳聚糖复合FK506缓释鞘管桥接大鼠坐骨神经,在体内稳定2个月以上开始降解,能够明显促进神经再生与功能恢复,且降解产物为多糖类,不影响神经再生微环境.

    作者:张卫国;吕德成;傅重洋;曲巍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缺氧诱导因子-1α基因在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中的治疗作用研究

    目的构建携带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探索HIF-1α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腺病毒表达系统AdEasy System构建携带缺氧诱导因子-1α和绿色荧光蛋白(GFP)的重组腺病毒(Ad-HIF-1α)并行PCR鉴定.建立大鼠线栓法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分为Ad-HIF-1α、腺病毒空载体(Ad)、生理盐水(NS)3组;将Ad-HIF-1α、Ad和NS注射到模型鼠缺血侧侧脑室,观察Ad-HIF-1α的分布和绿色荧光持续时间、三组大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和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评价Ad-HIF-1α对脑缺血的治疗效果.结果在荧光显微镜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逐渐向远离侧脑室的部位扩展,在14 d时荧光强,随后逐渐减弱,至28 d时荧光基本消失.Ad-HIF-1α治疗组24 h大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为2.4±0.5,与Ad组(2.6±0.5)和NS组(2.7±0.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及72 h Ad-HIF-1α治疗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分别为1.6±0.7和0.9±0.6,与Ad组(分别为2.9±0.6和3.2±0.6)和NS组(分别为3.0±0.7和3.2±0.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2 h时脑组织TTC染色显示Ad-HIF-1α治疗组梗死体积为81.2 mm3±1.4 mm3,与Ad组(173.9 mm3±1.3 mm3)和NS组(171.7 mm3±6.2 mm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HIF-1α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为HIF-1α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谭新杰;胡长林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广州市区青少年哮喘和过敏性疾病流行变化趋势调查

    目的了解广州市区青少年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的患病率变化趋势.方法按照儿童哮喘及其他过敏性疾病的国际间对比研究(ISAAC)阶段Ⅲ方案,对广州市4个中心城区10所中学的3516名13~14岁青少年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并将结果与1994~1995年ISAAC阶段Ⅰ作对比.结果书面问卷中,近12个月喘息和运动后喘息症状的患病率,分别由阶段I的3.4%和17.4%上升为阶段Ⅲ的4.8%和23.4%(P<0.01),而医生诊断哮喘的患病率(阶段Ⅰ为3.9%,阶段Ⅲ为4.6%)在两阶段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录像问卷中,阶段Ⅲ的近12个月休息时喘息和运动后喘息患病率分别为3.8%和11.3%,也高于阶段Ⅰ的2.0%和6.9%(均P<0.01).无感冒时有鼻炎和鼻结膜炎症状的近12个月患病率,分别由阶段Ⅰ的39.5%和8.7%上升为阶段Ⅲ的45.5%和11.1%(均P<0.01);同时,医生诊断为季节性花粉过敏和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分别由阶段Ⅰ的2.9%和17.4%上升为阶段Ⅲ的4.1%和22.7%(均P<0.05).近12个月湿疹症状的患病率,由阶段Ⅰ的1.3%上升为阶段Ⅲ的2.2%(P<0.01),而医生诊断湿疹的患病率,两阶段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的近12个月症状及医生诊断患病率上升的幅度均较女性明显.结论广州市13~14岁青少年哮喘及过敏性鼻炎、湿疹患病率均较7年前高,且以男性上升明显.

    作者:王红玉;郑劲平;钟南山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复发性多软骨炎呼吸道受累的特点

    目的研究复发性多软骨炎(RP)呼吸道受累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呼吸道受累和未受累的RP患者临床表现、呼吸功能试验、胸部CT、支气管镜检查的特点及其间相关性.结果38例呼吸道受累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发病年龄45岁±11岁(27~71岁),症状有咳嗽、咯痰、声嘶、憋气、喘息、呼吸困难等.18例行呼吸功能试验,其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0例,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7例;与无呼吸道受累的RP患者相比,呼吸道受累者FEV1(1.4 L±0.23 L vs 2.5 L±0.09 L, P=0.001)、FEV1/FVC(46.0±4.86 vs 83.7±2.24, P=0.000)、PEF(3.3 L/s±0.67 L/s vs 6.9 L/s±0.52 L/s, P=0.006)、FEF50/FIF50(0.3±0.08 vs 1.3±0.51, P=0.010)、MMEF25~75(0.4 L/s±0.18 L/s vs 2.8 L/s±0.73 L/s, P=0.010)均明显下降;呼吸流速容量环显示呼气峰流速下降,呼气相平台形成.27例行胸部CT检查,气道狭窄11例、气管壁增厚8例.23例行支气管镜检查,黏膜炎症16例、软骨环消失6例、气道塌陷7例、正气道狭窄15例、左右主支气管狭窄分别为13和12例.结论呼吸功能试验是一项能早期发现RP呼吸道受累的敏感性高的检查,胸部CT和支气管镜检查对评价RP患者的气道受累情况有一定意义.

    作者:史旭华;佟胜全;苏金梅;黄慧;张奉春;唐福林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慢性主动脉周围炎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我国慢性主动脉周围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对28例确诊慢性主动脉周围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8例中男∶女=4.5∶ 1,平均年龄52.8岁.结果 28例中20例(71.4%)为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5例(17.8%)为炎性腹主动脉瘤,3例(10.7%)为主动脉瘤周围腹膜后纤维化.常见的症状是腹痛9例(35.7%)、腰痛7例(25%)、体重减轻7例(25%)、腹胀5例(17.8%)和下肢浮肿5例(17.8%).CT和MRI检查发现腹膜后软组织影.10例患者是经病理学检查确诊.17例(85%)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患者经B超声检查发现有肾积水,7例经B超声检查发现为腹主动脉扩张.20例中有8例进行手术治疗,17例采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和/或他莫昔芬治疗.1例合并强直性脊柱炎,1例合并未分化结缔组织疾病.无并发其他器官纤维化疾病者.5例炎性腹主动脉瘤患者均有典型影像学表现,其中3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3例动脉瘤周围腹膜后纤维化患者均被误诊为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或腹主动脉瘤.结论慢性主动脉周围炎是一种罕见自身免疫性风湿病,以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为多见.无特异临床症状,但可以合并自身免疫性风湿病或自身抗体,确诊有赖于影象学证据和病理学检查.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或他莫昔芬可以缓解病情.

    作者:田新平;毕丹艳;张奉春;曾小峰;于孟学;唐福林 刊期: 2006年第15期

  • Toll样受体4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Toll蛋白早是在果蝇体内发现的,是果蝇胚胎发育时期调节背腹部体轴发育所必需的成分蛋白,后来又发现它是果蝇在天然免疫中发挥抗微生物感染作用的重要受体.1997年,Medzhitov等[1]首次发现与果蝇同源的人Toll蛋白,并命名为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它能识别病原体,并在病原体入侵机体的早期启动天然免疫,触发炎症反应,发挥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在Toll样受体家族中,TLR-4的结构及其参与促炎反应、促进免疫细胞成熟分化及调节免疫应答等方面研究的较为清楚.近来,TLR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非病原微生物性炎症中的作用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发现它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某些炎症反应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TLR-4的信号转导机制及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心肌保护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国华;孙宗全 刊期: 2006年第15期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