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Ⅱ期胸内结节病一例

马艳良;何权瀛

关键词: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支气管镜, 气管黏膜, 支气管肺泡灌洗, 非干酪样肉芽肿, 结节, 结核菌素试验, 纯蛋白衍化物, 查体, 中性粒细胞, 浅表淋巴结, 淋巴结肿大, 阴性, 细胞分类, 通气功能, 黏膜活检, 弥散功能, 淋巴细胞, 抗酸染色, 巨噬细胞
摘要:患者男,53岁,主诉间断咳嗽、气短2年余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查体无异常,腹部查体无异常.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SACE)63.1 kU/L,结核菌素试验(纯蛋白衍化物PPD)试验阴性.胸部高分辨CT可见双肺多发粟粒状、斑片状影,小叶间隔结节状增厚,以双上肺为著(图1),纵隔内可见多发淋巴结肿大(图2).肺功能示通气功能正常,弥散功能正常.支气管镜示左侧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上舌叶支气管黏膜可见数个丘状结节.支气管肺泡灌洗细胞分类示巨噬细胞42%,淋巴细胞57%,中性粒细胞1%.支气管镜黏膜活检示非干酪样肉芽肿,抗酸染色阴性.诊断为结节病(sarcoidosis)Ⅱ期.
中华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冠心病病人代谢综合征的现况调查

    目的 探讨中国冠心病病人代谢综合征(MS)的流行状况.方法 选取中国北方城市(北京市、天津市),中部城市(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武汉市)和南方(广州市)城市共7个城市52家三级甲等医院为合作研究中心,其心内科2005年6月1日至2005年9月31日间所有符合冠心病诊断纳入标准的住院病人连续入选为研究对象,共收集有效病例3513例.调查内容包括:人体测量学资料、冠心病诊断情况、危险因素、糖代谢状况和血脂代谢状况.结果 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的MS诊断标准,冠心病病人MS患病人数为1064例(30.4%),男女分别为638例(27.4%)和426例(36.4%).冠心病病人不同入院方式和不同冠心病种类之间MS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9,0.446).另外,北、中、南部城市冠心病病人的MS患病人数为576例(36.5%)、375例(25.5%)和113例(5.1%).趋势检验显示由北向南呈现降低趋势(x2=50.252,P<0.001).趋势x2检验,冠心病病人中MS的患病率有明显的年龄趋势,随着年龄的增加MS患病率有增加的趋势(x2=23.625,P<0.001).MS患病率在60岁之前都是男性高于女性,60岁后则女性高于男性,而且上升速度快.结论 我国冠心病病人中MS的患病率较高.防治MS对冠心病的发展、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浩;余金明;潘长玉;陈芳;李觉;胡大一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代谢综合征患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 了解代谢综合征患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PAD)的发病情况,以及代谢综合征与PAD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住院和门诊2115例代谢综合征患者,年龄32~91(67.6±5.1)岁,男1132例,女983例.收集相关的临床资料和进行踝臂指数测定,踝臂指数小于0.9诊断有PAD,并进行PAD相关临床资料的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 代谢综合征合并PAD的患者为476例,总的发病率为22.5%.男性246例,占代谢综合征合并PAD患者的51.68%;女性则为230例(48.32%);平均年龄分别为71.3±9.4和71.2±8.2岁.代谢综合征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患PAD的危险性增高,OR值为1.069,95%可信区间为1.054~1.083,而且与性别、吸烟、糖尿病、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有相关性(均P<0.05).女性代谢综合征合并PAD患者与非PAD患者相比,血尿素氮,血肌酐和血尿酸的水平明显较高(P<0.05).结论 代谢综合征患者易合并PAD,并随着年龄的增长,相关危险因素的增加,代谢综合征患者更易患PAD.女性代谢综合征合并PAD患者与非PAD患者相比肾功能减弱明显.

    作者:魏毅东;胡大一;张润峰;郑黎强;李觉;余金明;邢燕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C反应蛋白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患病风险的研究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与代谢综合征(MS)及其相关组分的患病风险.方法 取自1998~2001年上海华阳、曹杨社区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基线调查资料,5502例(男2379例,女3123例)20岁以上人群,具有完整的体脂参数、血压、血脂、胰岛素及CRP的资料者纳入本次分析.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组分的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WHO代谢综合征的工作定义.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结果 (1)该社区人群中代谢综合征及其各组分的患病率分别为高血糖21.63%(糖尿病9.21%,糖调节异常12.41%),高血压32.95%,高甘油三酯(TG)/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46.04%,中心性肥胖40.68%,代谢综合征13.98%.(2)CRP水平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趋势分析P<0.01).(3)1~2项代谢异常亚组及MS亚组的CRP水平显著增高于无代谢异常亚组(P<0.01),MS亚组的CRP水平显著高于1~2项代谢异常亚组明显增加(P<0.01).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随CRP水平的升高而递增(趋势分析P<0.001).(4)把男、女人群的CRP值分或4分位数,以ms各组分及ms为应变量,CRP各分布位点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与CRP处于下1/4位点人群比较,CRP位于上1/4位点者各代谢异常风险增加的幅度为:男性高血糖3.8倍、高血压2.8倍、高TG 1.3倍、低HDL-C 1.5倍、中心性肥胖5.5倍及MS 10.0倍,女性高血糖7.7倍、高血压6.1倍、高TG 3.6倍、低HDL-C 1.1倍、中心性肥胖2.2倍及MS8.6倍.结论 (1)CRP水平与增龄有关,年龄越大,CRP水平越高;(2)同一个体所聚集的代谢异常的数目越多,CRP水平越高;(3)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频率随CRP水平升高而递增;男性CRP水平大于2.11mg/L及女性CRP水平大于2.22 mg/L者,出现高血糖、血脂紊乱、高血压、中心性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显著增加.

    作者:包玉倩;贾伟平;陈蕾;陆俊茜;项坤三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输注红细胞储存期和再次心脏手术后患病率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延长,红细胞的代谢耗尽,离体的血液不能永远储存.20世纪80年代新型储存剂的应用,使血液保存期延长到初的2倍,接近42 d.但是在储存过程中,红细胞经历了无数的变化.随着时间的延长,红细胞变得僵硬,通过毛细血管网的时间延长,不能有效地释放所携带的氧.这种变化或者说储存伤害的临床关联性还不清楚.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医学研究所负责围手术期临床研究的Elliott Bennett-Guerrero等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在2006年6月22日出版的<麻醉和镇痛>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作者:马洪明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腹内脂肪面积切点与代谢综合征临床检出率的关系

    目的 探讨估测代谢综合征(MS)的腹内脂肪面积(VA)的切点,以及VA与代谢综合征检出率的关系.方法 应用螺旋CT检测了564例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病人的腹内脂肪面积;分别应用ROC工作曲线和四分位法分析估测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的VA临界点和该临界点所对应的简易体脂参数包括,体重指数(BMI)、腹围(WC)和腰臀比(WHR),以及不同VA面积下的代谢综合征的检出率.结果 (1)女性病人出现血脂紊乱、腹型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时VA集中在70~72 cm2之间,而男性病人出现以上代谢紊乱时VA多在91~107 cm2之间,未找到高血糖和高血压相应的VA切点.(2)罹患代谢紊乱时,女性腹围在82~84 cm之间,BMI在24~25 kg/m2之间;男性腹围在89 cm左右,BMI在25 kg/m2左右.(3)男性VA在70 cm2、71~101 cm2、102~133 cm2、≥134 cm2时代谢综合征检出率分别为16.9%、49.4%、72.7%和87.5%,VA≥70 cm2时代谢综合征检出率显著增高(P<0.01);女性VA在<55 cm2、55~84cm2、85~104 cm2、≥105 cm2时代谢综合征检出率分别为7.7%、44.0%、67.2%和87.5%,VA≥55 cm2时代谢综合征检出率显著增高(P<0.01).结论 代谢综合征病人腹内脂肪的堆积有性别差异;在临界超重或超重阶段,即已出现腹内脂肪堆积及各种代谢紊乱的聚集;随着腹内脂肪含量的增加,代谢综合征的临床检出率显著升高.

    作者:陈静;田志强;张伟国;陈金华;闫振成;倪银星;钟健;金婕;赵志钢;穆华;祝之明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干预代谢综合征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以其明确的降压效果和对心血管的全面保护作用,被美国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JNC7)推荐是惟一拥有全部6个强制性适应证的抗高血压药物.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代谢综合征(M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ACEI与MS关系的问题引起学术界的探讨.

    作者:赵连友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不同强度体力活动与代谢综合征现况调查分析

    目的 分析体力活动强度、活动时间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调查目标总体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于2002年开展,包括询问调查、医学体检、实验室检查和膳食调查.50 494人完成体力活动调查同时测定快速空腹血糖或餐后2 h血糖、体重指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依据Gang及美国CDC成人运动建议对体力活动分级并对活动时间分组.结果 调整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影响后,体力活动分级高者和低者相比可减少60%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95%CI:0.362~0.443).中等强度体力活动151~300 min/周比90~150 min/周者代谢综合征的危险轻微降低(OR=0.935,95%CI:0.685~1.277),活动超过300 min/周时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反而升高(OR=1.269,95%CI:0.923~1.745).低强度体力活动301~420 min/周比90~150 min/周者能减少35%代谢综合征的发生(95%CI:0.451~0.933),超过420 min/周时代谢综合征的危险性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71,95%CI:0.643~1.181).高强度体力活动150 min以上/周比10~60min/周能减少25%代谢综合征发生(95%CI:0.603~0.951).结论 低强度体力活动每周运动时间达到301~420 min,中等强度体力活动90~300 min,高强度体力活动每周150 min以上均有助于降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危险.

    作者:姚崇华;左惠娟;孔灵芝;杨晓光;翟凤英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重型戊型肝炎的早期预测分析

    戊型肝炎(戊肝)是临床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主要流行于发展中国家.我国17个城市2548例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调查表明,戊肝占3.4%~26.3%,平均为9.7%[1].国内外多报道此病为急性自限性感染,预后良好.但临床也不乏因感染戊肝而导致重肝甚至死亡的病例.

    作者:张文瑾;范振平;张海燕;蔡少平;高峰;陈红梅;罗生强;王福生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干细胞动员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没有想像中的美妙

    干细胞因其强大的分化能力而备受医学工作者的注意.在REPAIR-AMI(reinfusion of enriched progenitor cells and infarct remodeling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试验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移植自体祖细胞可以使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高.

    作者:何力鹏;姜宇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胆管癌栓致梗阻性黄疸的外科治疗分析

    肝脏恶性肿瘤中的黄疸通常在较晚期出现,多是由于肿瘤广泛播散,肝门侵犯,严重的肝硬化,以及肝功能的逐渐衰竭.此类患者一般预后差,多于短时间内死亡.近年来的文献认识到部分肝脏恶性肿瘤胆管癌栓所致的梗阻性黄疸患者可由手术治疗获益,获得症状的缓解和长期的生存,甚至偶尔获得根治[1-3].因此重新区分和认识此类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999年至2004年间13例肝脏恶性肿瘤胆管癌栓所致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以及手术治疗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王建伟;马振峰;刘颖斌;许斌;李江涛;钱浩然;薛建峰;刘付宝;彭淑牖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搁置争议积极实践:代谢综合征的争议与共识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界关注的热点,其主要特征为多重代谢危险因素聚集,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涉及腹型肥胖和胰岛素抵抗(IR)等,主要临床后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和2型糖尿病,但有关MS的定义、诊断标准、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也一直是学术界的非共识问题.

    作者:祝之明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前扣带回参与痛觉调控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 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健康志愿者接受不同强度电刺激时前扣带回(ACC)各亚区的激活模式,探讨该脑区在痛觉调控网络中的作用.方法 对10名右利手健康志愿者分别施加1倍痛阈(P1)、2倍痛阈(P2)、3倍痛阈(P3)三个不同强度的电刺激任务,同期采用GE Signa 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脑功能活动的数据采集,应用功能神经成像分析(AFNI)软件包进行后处理以获取ACC的激活图像,根据10名受试者的平均脑功能激活图分析ACC各亚区独特的刺激反应特性.结果 前扣带回前部(aACC)在不同强度电刺激时均呈中度激活,该亚区在P1、P2、P3时平均激活像素分别为324、429、562,BOLD信号差异不大,表现出痛觉注意相关性反应;前扣带回背后部(dpACC)在P1、P2、P3时平均激活象素为311、964、1414,其BOLD信号与刺激强度基本呈线性正相关,表现出刺激强度依赖性反应,提示该区与刺激强度编码有关;前扣带回腹后部(vpACC)在P1、P2时无明显激活(平均激活像素为262、375),但当刺激强度增大到P3时,该区BOLD信号显著增强(平均激活像素为1781),提示该区参与痛觉强度编码.结论 前扣带回各亚区在痛觉调控网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不同强度电刺激作用下,该区表现出分离性激活特性,各亚区的激活曲线显示出各自的痛觉调控特点.

    作者:张明;王渊;刘海;章士正;鱼博浪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第104例发作性面红-出汗-高血压-腹腔多发肿块

    病历摘要患者男,42岁,因发作性面红、出汗伴血压升高3个月于2004年11月5日入院.3个月前多次在早饭后出现多汗、面红伴乏力,休息后好转,测量血压为150~160/95~100 mm Hg(1 mm Hg=0.133kPa),无意识不清、抽搐,无阵发剧烈头痛、心悸,无发热、腹痛、腹胀,无食欲减退、消瘦,服用中药降压,血压控制不理想.当地医院CT检查提示嗜铬细胞瘤可能,转诊我院,拟高血压,嗜铬细胞瘤待排收住内分泌科.既往史:11年前因车祸脾破裂行脾切除术.

    作者:吴松松;陈亚青;周永昌;张峰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美国心脏协会营养委员会关于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建议(2006年修订版)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在美国高居疾病的榜首.通过倡导健康的饮食及生活方式,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是美国心脏协会(AHA)的一项重要举措.

    作者:倪玉华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胆囊癌肝转移模型的建立和高转移细胞亚群的筛选

    目的 建立胆囊癌肝转移模型并通过模型筛选高转移亚群细胞,为胆囊癌肝转移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工具.方法 胆囊癌GBC-SD细胞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5体外培养、胰蛋白酶分离、生理盐水制备细胞悬液1×107/ml,4~6周龄裸小鼠脾脏接种建立胆囊癌转移模型;从实验动物肝转移灶中分离肿瘤细胞,经过原代、传代培养,同样的方法建立转移模型,进行第二轮和第三轮高转移表型胆囊癌细胞亚群的筛选.光镜下观察转移灶和筛选细胞的形态特征;抽提细胞与实验动物肝组织DNA,PCR扩增三对人类特异的微卫星序列.结果 建立了裸小鼠胆囊癌肝脏转移模型,转移灶分布肝实质各处,但以边缘为主.左叶多受侵犯,部分全肝转移.组织学观察转移病灶为腺癌.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出转移模型在接种后10周、7周、5周形成肉眼转移灶,转移率为60%、70%、90%.从第三轮转移灶中筛选出高转移胆囊癌细胞亚群,命名为GBC-SD/M3.与亲代细胞GBC-SD相比,所筛选的GBC-SD/M3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GBC-SD、GBC-SD/M3在微卫星D14S68、D18S69、D20S199位点扩增产物片段完全相同,荷瘤裸鼠肝脏没有扩增出相应的产物片段.结论 本实验成功建立了胆囊癌肝转移模型;从转移模型中筛选出高转移胆囊癌细胞亚群GBC-SD/M3,与亲代细胞GBC-SD相比,形态和遗传背景保留一致性,但具有更高转移能力.

    作者:刘颖斌;何小伟;王建伟;李江涛;李克强;刘付宝;薛建锋;朱锦辉;李兵;彭淑牖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Ⅱ期胸内结节病一例

    患者男,53岁,主诉间断咳嗽、气短2年余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查体无异常,腹部查体无异常.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SACE)63.1 kU/L,结核菌素试验(纯蛋白衍化物PPD)试验阴性.胸部高分辨CT可见双肺多发粟粒状、斑片状影,小叶间隔结节状增厚,以双上肺为著(图1),纵隔内可见多发淋巴结肿大(图2).肺功能示通气功能正常,弥散功能正常.支气管镜示左侧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上舌叶支气管黏膜可见数个丘状结节.支气管肺泡灌洗细胞分类示巨噬细胞42%,淋巴细胞57%,中性粒细胞1%.支气管镜黏膜活检示非干酪样肉芽肿,抗酸染色阴性.诊断为结节病(sarcoidosis)Ⅱ期.

    作者:马艳良;何权瀛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酸碱平衡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气特点及可能原因.方法 用微量血气分析仪测定慢性重型肝炎126例患者动脉血气参数,用静脉血同步测定血钾、血钠、血氯和血尿素氮、血肌酐.先用Kassirer公式初步判断单纯或混合酸碱失衡(ABD),再按各型酸碱失衡预计代偿公式计算,同时计算阴离子隙(AG)值和潜在碳酸氢根(PB),判断多重酸碱失衡.结果 126例次血气分析中,发生酸碱失衡115例次(91.3%).其中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发生率高,占31.7%;其次为呼碱合并代酸(25.4%)及单纯呼碱(22.2%).三重酸碱失衡也以呼碱型TABD为主.肝硬化基础慢重肝与慢性肝炎基础慢重肝患者发生单纯酸碱失衡分别为31.4%、22.5%,发生多重酸碱失衡为65.1%、57.5%,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本组共发生低氧血症34例次,占27.0%.pH<7.35的患者均出现在死亡组.结论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酸碱失衡以碱血症为主,呼吸性碱中毒为基本酸碱失衡类型.酸碱失衡与发生慢重肝的基础病变无关.慢重肝患者较易出现轻度低氧血症.血pH值降低是慢重肝死亡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雪梅;李玉贤;孟庆华;段忠辉;侯维;李娟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血糖稳定性的意义及临床评估

    高血糖是糖尿病的基本特征,其对机体组织器官的损害主要通过慢性持续和血糖水平波动两种方式体现.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不仅与整体血糖水平密切相关,而且与血糖稳定性(glycemic stability)有密切关系.因此,血糖稳定性的临床评估及其与并发症的关系成为目前糖尿病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这一领域的有关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周健;贾伟平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Apaf-1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一位.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基因作用的复杂过程.目前已发现很多胃癌相关基因,如RAS基因家族、MYC基因家族、ERBB基因家族、p53、RB等[1,2].凋亡和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肿瘤耐药及产生化疗、放疗副作用的重要原因[3].研究发现胃癌细胞存在多种凋亡基因异常.人Apaf-1基因位于染色体12q23,Apaf-l和Casp9是c-Myc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中p53的下游成分,参与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途径[4,5].本实验研究Apaf-1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并探讨该基因与胃癌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娄毅;何向民;宋清斌 刊期: 2006年第30期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