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许旭昀;吴邦泰;谢玟
目的 观察中药配合西药治疗手足癣的临床疗效.方法 运用地薄汤熏洗配合克霉唑外用治疗手足癣320例.结果 治愈289例(90%),有效31例(10%),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 地薄汤合克霉唑治疗手足癣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林国清;陈富强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外伤性膀胱破裂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995~2007年本院收治的15例外伤性膀胱破裂患者的诊疗方法及其疗效.14例行膀胱灌注试验确诊,1例因尿道断裂行尿道会师术时发现.15例均行膀胱修补术.其中11例行膀胱造瘘术,4例仅留置导尿管引流.结果 15例均痊愈,术后排尿正常.结论 膀胱灌注试验结合腹腔穿刺是诊断膀胱破裂简单而可靠的方法.
作者:欧平;郑军;邓晓洪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柔肝煎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3例脂肪肝患者自拟柔肝煎治疗并与辛伐他汀片和护肝片治疗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柔肝煎治疗脂肪肝具有较好疗效.
作者:姜国贤;余传友;丁爱民;黄小平;徐泽宇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状态,为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SCL-90)量表对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本院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8例进行心理状态分析.结果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躯体化、抑郁、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为明显.结论 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帮助患者采取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其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作者:陈华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探索周围神经缩窄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 对2006年4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15例痉挛性脑瘫患者施行周围神经缩窄术,对其中11例患者同时施行矫形手术.结果 15例脑瘫患者术后有效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周围神经缩窄术结合矫形手术治疗痉挛性脑瘫创伤小,术后可以早期活动,效果确切,并发症少.
作者:周南开;车善礼;周波;邓宗锵 刊期: 2008年第24期
护士生临床带教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护理人才的关键阶段.临床教学质罐直接影响着所培养护理人员的素质.从多年的临床带教丁作中,结合本科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带教方法,不断总结带教经验,取得J,良好的效果,现将带教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郑敏 刊期: 2008年第24期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病因、病机为邪从外受,内传营血,血热血瘀,瘀热搏结,络损血溢;病理特点是病位深在营血,下焦肾脏阴伤血耗,易生他变;基本治法是养阴凉血散瘀.以犀角地黄汤为主方治疗具有止妄行之血,清血分之热,散血分之瘀,解血分之毒,阻止阴津耗伤,恢复脏腑功能等多方面的作用.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研究应博采众家,古为今用,广泛使用现代先进实验技术和科研手段,多学科的协作研究是温病学理论体系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作者:包琳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通络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服用通络汤,对照组服用颈复康颗粒,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本方与对照组均可改善临床症状、体征,降低ESR、ClIP,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0.05);但本方可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血小板黏附率、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通络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有效,临床疗效与颈复康颗粒对照组等同,但其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情况,其治疗机制可能通过补益肝肾、活血化瘀通络,以达到改善微循环有关.
作者:郑文哥;杨少锋;陈青;罗振华 刊期: 2008年第24期
中药治疗烧、烫伤历史悠久,但疗效参差不一,笔者使用改进剂型--烧伤贴,治疗烧、烫伤52例,疗效甚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永胜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中药灌肠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11例手足口病患者给予中药灌肠,及静脉给予炎琥宁注射液10mg/(kgd),疗程3~5 d.结果 1例死亡,810例痊愈.结论 中药灌肠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程短,见效快,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牛立新;郭小平;刁士琦 刊期: 2008年第24期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常无明显诱因,病情反复发作,病史长,可达数周至十几年不等,西药疗效多不理想.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药辨证施治,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侯茹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法昔洛韦.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按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分为肝经郁热证、脾虚湿蕴证和气滞血瘀证.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5%,对照组6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
作者:郭合新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通过揭示脑出血的发病病因和规律来提高脑出血病的诊治水平,从而降低脑出血的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方法 对2003~2007年出院的370例脑出血病例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370例脑出血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87:1;61~70岁年龄组的患者多,占34.05%;370例脑出血患者中有275例同时患有高血压病,占74.32%;以冬春季为好发季节.结论 高血压是脑出血常见的危险因素,积极治疗高血压,改变不良生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旨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指数.
作者:陈秀金;乐少忠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云南红药胶囊在中医骨伤科跌打损伤及四肢骨折后止痛、止血的功效.方法 随机抽选骨伤科住院患者300例分为两组进行对照治疗组采用专科处理后口服云南红药胶囊3周,对照组也采用专科处理后口服红药片3周.结论 患者在传统中医骨伤科处理后口服云南红药胶囊有明显的散瘀、止痛、消肿作用并且优于对照组的疗效.
作者:邓冲 刊期: 2008年第24期
脑血管淀粉样变性已成为老年人原发性非外伤性非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其临床特点是:多发生于55岁以上,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多;出血部位与血管淀粉样物质沉积的分布有关,常见的部位是皮质下或皮质理脑叶等浅表区域;血肿量大且呈分叶状、不规则状;易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室出血;出血呈多发性、复发性.该例患者临床表现典型,诊断明确.
作者:罗永勤;沈琴 刊期: 2008年第24期
探讨缺血性脑梗死的中西医发病机制,从而有效的指导临床用药,提高疗效降低卒中致残率、致死率.同时减少中风的发病诱因,降低卒中的发生率.
作者:魏春玲;顾兆军 刊期: 2008年第24期
文章从儿童患者的特殊生理结构出发,分析药师在门诊药房配发药物时,提醒患者家属在药物使用方法、剂量、特殊贮存等方面应特别注意的问题,从而进一步保证儿科临床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药师职责,也使药师的价值得到体现.
作者:朱月红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总结分析非外伤性乙状结肠破裂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病理表现及治疗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改善预后.方法 对6例经手术治疗证实的非外伤性乙状结肠破裂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术中探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首发症状为突发性腹痛,体征表现下腹部压痛,腹肌紧张,影像检查提示膈下游离气体,全部经手术证实为非外伤性乙状结肠破裂,分别采用Hartmann术及袢式造瘘(包括修补肠袢外置)的术式,术后5例恢复良好,1例因感染中毒性体克死亡.结论 对出现突发腹痛、腹腔有游离气体,初发下腹部剧痛,下腹压痛、反跳痛的老年患者,可作出乙状结肠破裂的初步诊断.手术需从快从简,术后加强抗感染、支持治疗及护理,预防并减少心肺等多系统并发症.
作者:曾洪柠;刘代强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70岁以上、上胸段食管癌患者,不开胸,经颈-胸骨部分劈开路径,行食管摘除或食管内翻拔脱、胃-食管颈部吻合术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 结合本院1989年1月至2006年1月,对12例合并有较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的70岁以上的上胸段食管癌患者(食管癌长度<3cm,无外侵/外侵不重),采取经颈-胸骨部分劈开路径,行食管摘除或食管内翻拔脱、胃-食管颈部吻合术.对其手术指征、手术要点、并发症及生存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 全组均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术后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6例,声音嘶哑2例(出院半年内自行恢复),心血管并发症3例,颈部吻合口漏1例(经局部换药治愈).全组无胃排空功能障碍.3年后失访3例(按3年内死亡计算),1年生存率9/12,3年生存率5/11,5年生存率3/11.结论 70岁以上高龄食管癌患者常合并心肺疾患,增加了开胸手术的风险,使得一些患者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对于那些合并有较重心肺疾患,肿瘤不大或外侵不明显的上胸段食管癌高龄患者,我们认为:不开胸,经颈一胸骨部分劈开路径,行食管摘除或内翻拔脱、胃一食管颈部吻合术是一种较好的外科治疗选择.
作者:马洪飚;罗锋;宋小元;余欣;王睿 刊期: 2008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祛风通络止痛法治疗血管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确诊为血管性头痛的患者7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8例予西药尼莫地平片治疗,观察组38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祛风通络止痛之中药汤剂治疗,将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显效29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73%;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1.55%,经Ridit分析,观察组效优于对照组织(P<0.05).结论 祛风通络止痛法对血管性头痛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作者:叶登文;刘笑云 刊期: 2008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