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单纯性家族性热性惊厥与HCN2基因的相关研究

马祎楠;陈志越;邹丽萍;张英;钮淑兰;许玉凤;裴佩;卜定方;戚豫

关键词:惊厥, 发热性, 多态性, 单核苷酸, HCN2 基因
摘要:目的研究HCN2 基因是否为中国儿童单纯性家族性热性惊厥(FC)的易感基因.方法选择60例北方汉族单纯性家族性热性惊厥患儿, 对位于染色体19p13.3区域的HCN2基因的外显子进行PCR扩增, PCR产物纯化后进行测序用以寻找可能的突变.对发现突变的区域,加入101名来自同一地区的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3~8外显子均没有发现突变,找到1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其中8个还没有报道(714T→C、723T→C、858T→C、915C→T、921C→T、963C→T、IVS4+6C→T、IVS5-157G→A).选择9个SNP作为遗传标记, 进行相关分析.各SNP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FC组(60例)和对照组(101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CN2基因可能不是单纯性家族性热性惊厥的易感基因.
中华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0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在京隆重颁奖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间苯三酚在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

    结肠镜检查是重要的消化系统疾病检查手段,但其过程痛苦,多数患者难以接受. 静脉镇静麻醉可能引起血压下降、血氧降低,且麻醉恢复时间较长,不利于门诊开展[1,2].

    作者:王礼建;刘晓红;李琳;钱家鸣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新生儿非综合征型听力损失GJB2基因的突变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听力筛查确诊的听力损失与GJB2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应用耳声发射及听觉诱发电位等方法确诊先天性双耳重度-极重度非综合征型听力损失患儿20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基因测序等技术检测GJB2基因的编码区序列.50名听力正常人群作对照组.结果3例患儿的基因型为235delC/235delC,占15%;1例为235delC/299-300delAT;1例为235delC/605ins46,605ins46是首次在中国人群中发现的新突变;1例为235delC等位基因携带者.即在所分析的患儿中,5例与GJB2基因突变有关,占25%.235delC等位基因频率对照组为1%,患儿组为22.5%(P<0.01).此外,在耳聋患者和正常人群中尚存在V27I,V37I、E114G、T123N等多态性改变.结论 GJB2基因突变是引起听力损失发生的重要因素;235delC是GJB2基因的主要致病突变位点,同时存在特殊类型的新突变以及较多形式的多态性.

    作者:史桂芝;宫露霞;聂文英;林倩;相丽丽;徐小虎;戚以胜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早产儿视网膜病的防治(Ⅲ)

    段涛教授:一旦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家长和医生担心的问题是:发生ROP的患儿是否都会导致失明?

    作者:段涛;陈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在缺氧缺血性神经细胞死亡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在缺氧缺血性神经细胞死亡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实验采用原代培养的大鼠胎鼠皮质神经细胞,给予缺氧再给氧处理;体内实验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噻唑蓝比色法测定神经细胞生存率,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法检测PPAR-γ的结合活性.结果缺氧处理后的神经细胞,其PPAR-γ的结合活性明显增加,以对照组活性为100,而缺氧3 h组为160.3,缺氧3 h再给氧的2、4、8 h分别为157.5、136.6、103.3;缺氧3 h及再给氧2 h组与未处理组相比(P< 0.01).缺血处理后的神经细胞,其PPAR-γ的结合活性也明显增加,以假手术组为100,则手术组缺血侧、未缺血侧分别为144.8、102.6,缺血侧PPAR-γ的结合活性与未缺血侧及假手术组相比(P<0.01); PPAR-γ拮抗剂GW9662能明显增加缺氧再给氧后神经细胞的生存率, 以对照组(CTL)生存率为100%计算,单纯缺氧组为58.6%, 不同浓度的GW9662(0.5、 1、 2.5)预处理后分别为68%、73.6%和 89.7%,GW9662预处理组与单纯缺氧再给氧组相比(P<0.05或P<0.01); GW9662能明显降低由于缺氧而增高的PPAR-γ结合活性,以未处理组为100,单纯缺氧组、GW9662预处理组分别为184、105,GW9662预处理组神经细胞PPAR-γ的结合活性与单纯缺氧再给氧组相比,P<0.01.结论 PPAR-γ参与了缺氧缺血后神经细胞死亡的病理过程, 有可能成为缺血性中风治疗的新分子靶点.

    作者:张艳桥;张一娜;吴江;朱秀英;徐长庆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甲状腺的病理学改变

    目的通过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甲状腺的病理学改变及甲状腺细胞所含激素的变化,探讨SARS发病过程中内分泌与疾病的关系.方法对4例SARS患者的尸体解剖甲状腺组织进行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甲状腺的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甲状腺球蛋白的变化以及降钙素阳性细胞和甲状旁腺素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 SARS患者甲状腺的组织结构有较明显改变,可见数量、程度不等的滤泡变形、增大或萎缩,滤泡间结缔组织增生或间质血管扩张充盈;甲状腺球蛋白阳性细胞染色明显减弱(P<0.01),未见明显降钙素阳性细胞,甲状旁腺素阳性细胞较之正常组织其平均吸光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积分吸光度值(前者为3.4±1.8,后者为1.5±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ARS患者甲状腺组织的形态结构明显改变,滤泡上皮细胞和滤泡旁细胞都被累及,同时提示两者的激素合成功能可能受到影响.

    作者:孙申;卫兰;张京;许耘;和凤军;顾江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从肝星状细胞激活过程中的信号转导途径谈肝纤维化的干预措施

    近年来,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 HSC)的激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生物学效应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已经得到普遍共识.当肝脏受到多种因素如病毒、生物、化学物质等损伤后,由细胞因子、生长因子、氧化活性应激产物以及受损肝细胞的旁分泌刺激等多种因素,通过不同或相同的HSC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介导了HSC的激活并使其转化成为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ic cell, MFB)[1];一旦HSC活化后,其功能发生诸多变化,直接导致肝纤维化的形成.

    作者:程明亮;耿小霞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地尔硫卓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无再流的影响

    目的评价地尔硫卓防治猪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无再流的作用.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成对照组、地尔硫卓组(2 mg/min冠脉内)和假手术组.前两组行冠状动脉结扎3 h , 松解1 h制备AMI再灌注模型.AMI前、后和再灌注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和心肌声学造影(MCE)检查,终行病理学分析.结果与AMI前相比,对照组AMI后3 h、左室收缩压(LVSP)、心排量(CO)和左心室内压大收缩和舒张变化速率(±dp/dtmax)均显著下降(均P<0.05, P<0.01),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升高(P<0.01);再灌注后1 h 仅LVSP显著恢复(P<0.05),然而±dp/dtmax继续显著下降 (P<0.05);而地尔硫卓组AMI后3 h各项指标变化与对照组相同;但再灌注后1 h LVEDP、±dp/dtmax和CO均显著恢复(均P<0.05),且比对照组更显著(均P<0.05).对照组MCE和病理染色所测的冠脉结扎区心肌范围(LA)高度一致(P>0.05),再灌注后无再流范围(ANR)分别为78.5%和82.3%,心肌坏死范围(NA)占LA的98.5%;而地尔硫卓组两方法所测LA均与对照组相当(均P>0.05),但ANR仅分别为20.6%和19.9%, NA又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再灌注即刻和再灌注后1 h冠脉血流量仅占AMI前的45.8%和50.6%(均P<0.01),而地尔硫卓组冠脉血流量分别提高到80.4%和79.3%,比对照组增加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地尔硫卓能有效地防治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无再流,改善其心功能,但不能缩小梗死范围.

    作者:赵京林;杨跃进;尤士杰;荆志成;吴永健;杨伟宪;孟亮;田毅;陈纪林;高润霖;陈在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不同低温对缺氧复氧后海马神经元的存活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低温已用于临床50余年,是目前公认的治疗脑损伤的有效措施,但对于不同低温的脑保护效果,存在争议.Rokkas等[1]认为深低温是治疗脑损伤的佳方法,而Wass等[2]认为降低2~5℃可获得同样的治疗效果,温度过低反而引起水、钠滞留,细胞肿胀.McDonald等[3]认为28℃以下时不能够提供进一步的脑保护作用.针对以上争议,我们采用离体培养的海马神经元作为缺氧实验模型,比较不同低温的脑保护效果,并探讨不同低温的脑保护能力与缺氧后诱生型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关系.

    作者:刘荣国;汪炜健;何爱霞;李立环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第72例呕吐-眼肌麻痹-意识障碍

    病历摘要患者男,53岁,因上腹痛、呕吐2 d于2000年10月27日入当地医院.2 d前进食鱼、鸡蛋等后出现上腹痛,呈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重,向腰背部放射,伴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作者:武军;田字彬;张翠萍;赵洪芹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颈部外伤102例的诊断与治疗

    颈部外伤有发病急、病情重的特点,若不能及时、正确的处理,可遗留严重的难治性后遗症如瘢痕性喉气管狭窄、气管食管瘘,严重者可迅速死亡.现将我科1985至2003年收治的102例颈部外伤病例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刘邦华;孔维佳;杜心灵;刘成硅;汪广平;杨成章;毕胜斌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肾移植术后由霉酚酸酯向硫唑嘌呤转换的必要性与安全性研究

    目的探讨同种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由霉酚酸酯(MMF)转换为硫唑嘌呤(AzA)的必要性与安全性.方法对门诊随访的87例肾移植术后低危患者进行转换药物的前瞻性研究,按随机、开放原则分为两组:转换组42例,在术后满6个月从霉酚酸酯转换为硫唑嘌呤,对照组45例,在术后一直用霉酚酸酯.观察对比各组的移植肾功能指标、排斥反应、并发症及药物毒副作用情况至术后满18个月或出现终点事件为止,评价药物转换的安全性.结果转换组与对照组在移植肾无事件生存率及排斥反应发生率等治疗指标方面无显著差异;转换组的肝损害和白细胞减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经调整药物剂量和辅助治疗后绝大多数可恢复.结论在我国现实经济状况和医疗体制下,部分患者在肾移植术后由MMF转换为硫唑嘌呤是有必要的,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安全有效的;远期效果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卢锦山;肖序仁;敖建华;高江平;董隽;洪宝发;李炎唐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酷似哮喘发作的惊恐障碍二例

    例1 男77岁.因发作性呼吸困难1年,要求再次全面本检入院.

    作者:胡晓波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三种粪隐血试验在结直肠癌筛检中的效率与费用分析

    目的评价3种粪隐血试验筛检结直肠癌的效率与费用.方法 5个医院按统一方案,对324例患者连续进行3次化学法粪隐血试验(CFOBT)、免疫法粪隐血试验(IFOBT)和结肠镜检查.计算CFOBT、IFOBT和序贯粪隐血试验[CFOBT阳性者进行IFOBT,再阳性者,行结肠镜检查,称序贯粪隐血试验(SFOBT)]的筛检效率和费用.结果 323例合格病例中,49例结直肠癌;60例结肠腺瘤;60例结肠炎;15例痔疮和139例正常结肠.(1)连续3次粪隐血检查:CFOBT、IFOBT和SFOBT的敏感性分别为95.9%、95.9%和93.9%,三种隐血试验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FOBT和SFOBT的特异性分别为89.2%和94.2%均显著高于CFOBT(75.5%),SFOBT又显著高于IFOBT.调整癌检出例数到同一水平后,在3个粪隐血方案中,每检出1例癌的花费SFOBT低.(2)连续2次粪隐血检查:CFOBT、IFOBT和SFOBT的敏感性分别为77.8%、87.8%和75.5%,IFOBT的敏感性明显高于CFOBT和SFOBT.特异性分别为88.5%、96.4%和98.6%,SFOBT与IFOBT的特异性显著高于CFOBT,但SFOBT与IFOB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整癌检出例数后,每检出1例癌的费用IFOBT低.(3)3种粪隐血试验筛检方案的早期癌检出率均为60%. (4)结直肠腺瘤的检出率为41.6%~48.3%;随腺瘤直径的增大检出率亦有所增加,>2 cm的腺瘤检出率可达到87.5%.结论依从性较好的普查人群,推荐连续3次SFOBT方案;依从性较差人群,推荐采用2次IFOBT方案; FOBT可检出大部分晚期腺瘤.

    作者:李世荣;王化虹;胡继春;李楠;刘玉兰;武子涛;郑悦;王洪华;吴凯;叶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

    [编者按] 为了指导医务人员规范开展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抢救及相关诊疗工作,降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提高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生存质量,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儿科学、围产医学、新生儿重症监护、眼科等专业的专家,就早产儿治疗用氧和网膜病变防治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拟定了<早产儿治疗用氧和网膜病变防治指南>.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将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各地、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所反馈的意见再组织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完善和修订.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在体铅暴露对发育脑海马mGluR基因表达的影响

    代谢性谷氨酸受体(mGluR)至少有8种亚型,以序列的同源性、受体的药理学特性及细胞间信号传导路径为依据,分为三组:第Ⅰ组mGluR1和mGluR5,第Ⅱ组mGluR2和mGluR3,第Ⅲ组mGluR4、mGluR6和mGluR7,后两组mGluR有自身受体的功能,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1],在形成不依赖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的长时程增强(LTP)中有重要作用[2].

    作者:徐健;颜崇淮;余晓刚;沈晓明;高宇;余晓丹;吴胜虎;沈霞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慢性疲劳综合征82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结果,为探索病因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82例CFS患者建立表格病历,总结临床表现;SCL-90等量表进行心理学测试;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血浆中抗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 BDV)p24抗体;高压气相色谱分析检测红细胞膜上n-6脂肪酸水平;酶学方法检测血浆左旋肉碱水平.结果 CFS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21~50岁之间,无性别差异,疲劳的伴随症状中,记忆力和/或注意力下降为突出;大部分患者(57/82)存在SCL-90结果异常;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FS患者抗BDV-p24抗体阳性检出率高[11% vs 0%,χ2=6.673,P=0.010],n-6脂肪酸中花生四烯酸(ARA)水平明显低(P<0.05),左旋肉碱水平低[(6±3) vs (8±4),t=2.025,P=0.045].结论 CFS患者以中青年多见,70%合并心理学异常,11%存在BDV感染,部分合并营养及能量代谢障碍.

    作者:李永杰;王得新;柏晓利;陈珺;刘占东;冯子敬;赵亚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细胞凋亡基因PDCD5表达的影响

    目的与正常人群比较,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外周静脉血凋亡基因PDCD5血清抗体变化以及卡维地洛治疗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20,左室射血分数<45%)外周静脉血PDCD5抗体,并与正常人群(n=20)对比,经卡维地洛治疗(70%患者达到目标剂量25 mg,2次/d)6个月,复查PDCD5抗体及超声心动图,并观察临床状况的变化.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PDCD5抗体A值3.5±1.4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9±1.0(P<0.01),卡维地洛治疗后该值显著下降至2.5±1.2(P<0.05).卡维地洛治疗后心功能NYHA分级提高0.3 (P<0.05),左室射血分数由35.5%±7.8%增加至42.7%±9.6%(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降低5.3 mm(P=0.043),左室收缩末期内径降低8.1 mm(P<0.01).结论与正常人群比较,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存在凋亡基因PDCD5抗体,卡维地洛治疗后该抗体滴度下降提示卡维地洛具有抗细胞凋亡作用.

    作者:吴彦;聂效云;胡大一;陆丕能;张国强;罗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肾移植患者sCD30的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sCD30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CD30 ELISA试剂盒(双抗体加心法)对58例首次肾移植患者术前1 d、术后7 d、28 d进行了sCD30检测,31例健康者与术前1dsCD30做对照,并记录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肾移植术前1d sCD30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为:X2=4.843,P<0.05,有显著性差异.肾移植术后第7天sCD30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为:X2=7.201,P<0.01,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肾移植术后第28天sCD30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为:X2=2.095,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sCD30的高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有关,sCD30在急性排斥反应中可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者:杨建林;郝洪军;覃斌;蚌凌青;张志宏;辛殿祺;郭应禄;那彦群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免疫抑制剂对成人胰岛细胞的毒性作用的体外观察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对成人胰岛细胞的毒性作用,旨在筛选适用于成人胰岛细胞移植的免疫抑制剂.方法通过成人胰岛细胞与不同免疫抑制剂分别共培养后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试验,ELISA检测培养液中胰岛素含量比较,探讨免疫抑制剂对胰岛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高浓度MMF(骁悉)和FK506(普乐可复)均引起成人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低浓度MMF和FK506对成人胰岛细胞胰岛素释放无明显抑制作用. FTY720和Rapamycin(雷帕霉素)对成人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中低剂量MMF和FK506不影响人胰岛细胞胰岛素的分泌,高剂量MMF和FK506明显抑制胰岛素的分泌.FTY720和Rapamycin对人胰岛细胞胰岛素的分泌无明显影响.FTY720和Rapamycin有可能作为临床胰岛细胞移植的主要免疫抑制剂使用.胰岛细胞移植时亦可使用中低剂量MMF和FK506.

    作者:蔡锦全;谭建明;董维平;王煜菲;王鉴波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