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鹏;刘静
目的:研究城镇已婚育龄妇女避孕方法选择情况及避孕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对该地区抽取已婚育龄女性1082例,自制问卷调查表对所选对象避孕情况及避孕方法进行统计,记录已婚育龄女性的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分析对育龄女性避孕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避孕女性占调查人数的68.11%,明显高于未避孕女性;其中常用避孕方法为宫内节育器,占64.04%,高于其他避孕方法,均P<0.05。已婚育龄女性是否避孕与年龄、文化程度、人流情况以及家庭年收入有关,P<0.05。年龄、文化程度、人流情况以及家庭年收入均是已婚育龄女性是否避孕的影响因素。结论目前城镇育龄女性多数采用避孕措施,主要以宫内节育器为主要避孕手段,影响育龄女性是否避孕的因素包括年龄、文化程度、人流情况以及家庭年收入等,根据不同对象提供针对性服务是促进计划生育实施的重要方案。
作者:交巴草 刊期: 2015年第31期
多年来,传染疾病在我国一直呈高发趋势,不仅影响了人民的体质状况,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在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传染病的预防是一项需要不断调整且复杂多变的工作,因此,公共卫生管理要加强对传染疾病预防的重视,通过行政管理、政府干预、舆论宣传等,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尽可能地抑制传染病的扩散和传播。
作者:张日铭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麻疹防控策略及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正阳县2005—2014年麻疹的流行特征。结果2005—2014年正阳县共报告麻疹病例565例,死亡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7.18/10万,年平均病死率0.53/100;发病呈散发与爆发并存之势;有明显的季节性;重点人群为5岁以下散居儿童。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含麻疹成分疫苗的基础免疫工作,适时开展含麻疹成分疫苗的查漏补种活动,消除免疫空白,加强对麻疹的监测,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作者:杨元峰;纪付仓;彭鹏;蔡亚平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析肿瘤内科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以及营养支持应用状况。方法选取该院肿瘤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5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推荐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2002,在患者入院次日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判断,同时结合患者住院期间营养支持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调查显示,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为35.4%,且在184例营养风险患者中,73.4%患者接受营养支持;此外,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患者154例,有30.5%采取混合输注方式,与肠内营养支持患者数量具有较大差异,P<0.05,具有统计意义。结论肿瘤内科住院患者存在一定的营养风险,临床应通过合理的营养支持应用,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营养风险。
作者:张萌 刊期: 2015年第31期
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经济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做好医院的财务管理从而提高医院整体效益,对于增强医院整体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彭建普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分析骨科病区护理安全管理中品管圈QCC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6月—2015年9月该院开展品管圈活动(QCC)的骨科病区4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再选取同期未开展品管圈活动的骨科病区3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安全知识知晓情况(如管道脱落、输液渗漏、跌倒、坠床、压疮)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差错等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安全知识知晓情况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护理差错等明显要比对照组低,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降低护理差错率,还可以有效提高护理安全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黄素坤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分析门诊小儿输液管理的难度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5月—2015年3月收治的48例接受门诊输液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24例,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5.2±1.3)岁;病程3~14 d,平均病程(7.3±2.7)d。观察组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3~10岁,平均年龄(5.4±1.1)岁;病程2~13 d,平均病程(6.7±2.5)d。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分析护理难点,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比较两组护理效果。探讨输液管理的难点及护理对策。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穿刺难、环境管理难、质量控制难等为门诊小儿输液管理的难点,正确分析管理难点,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才能促进患儿早日恢复。
作者:曹慧 刊期: 2015年第31期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条件,改善农村卫生服务质量,对农村居民的健康有重要意义。构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绩效评价指标,并对其进行合理评价,可为农村社区护理资源合理配置、护理管理评价提供依据,调动农村社区护理服务人员积极性,从而推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进程。
作者:夏秋蓉;张蕾 刊期: 2015年第31期
日前互联网技术已经成熟,在生活、工作中各个领域中均有所涉及,多数医院以计算机技术对财务进行管理,替代了传统的管理方式。相比于传统管理模式,计算机技术应用可在建立全新管理模式的同时,提高财务系统的质量,使医院财务管理的水平呈现科学化的发展趋势,该文主要对目前院内财务管理的漏洞进行整合,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建议策略,弥补传统模式中的漏洞。
作者:曹秀丽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究异位妊娠患者循证护理的具体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0月收治的67例异位妊娠患者进行护理,随机分组,实验组40例患者选择循证护理,对照组27例选择常规护理,对比妊娠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为85.19%。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位妊娠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可改善身体整体,消除负面情绪,提高护理效果和生活质量,值得推荐。
作者:薛珂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心理状况、态度行为和对献血的相关认知。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5年6月在该站无偿献血者1650例,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问卷评分综合分析献血者现状和相关认知。结果1650例无偿献血者中,男性1124例(68.12%),女性526例(31.88%);年龄18~45岁1450例(92.95%),45岁以上110例(7.05%);待业、个体业者710例(45.515%),是献血者中的主体;献血知识调查中,无偿献血必须应用于临床,不得买卖的知晓率高97.03%(1601例),世界献血日的知晓率低26.18%(432例);献血者献血前担心的是所献血液是否被合理利用,血站是否正规,占无偿献血者的36.12%;无偿献血时间选择在周未和节假日的68.18%(1125例),献血地点选择在流动采血车和血站的92.12%(1520例)。结论公众对献血认知不平衡,对用血情况存在疑虑是影响献血者无偿献血行为的主要因素,建议增加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制定完善透明的采供血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使临床用血数量和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作者:李建伟;蒲维薇 刊期: 2015年第31期
医院档案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信息,是对患者病情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具体分析与记录,是具针对性的病症参考,能够促进医生的临床治疗效果。其中,会计档案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为患者计算预计费用以及治疗费用明细。然而,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医院的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却依旧达不到信息化同步,导致医患矛盾加重,影响患者的康复以及医院声誉。
作者:王志超 刊期: 2015年第31期
随着老年人口在社会人口的占比增加,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就医治疗过程中有可能需要麻醉,考虑到老年患者手术风险比较大,因此在对麻醉方式的选择及麻醉药物使用方面必须要综合考虑。基于此,该研究对老年患者麻醉方式开展相关研究,结合相关结果对老年患者麻醉方式及麻醉药物进行探讨。
作者:李霞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研究在普外科实施护理管理模式中加强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该科室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于2015年1月—2015年9月期间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中重点加强风险管理,分别选择同期普外科患者各40例,设为常规组与干预组。观察两组患者安全事故发生率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常规组患者安全事故发生率为27.5%,干预组为12.5%,干预组低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满意度为77.5%,干预组为95%,干预组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临床外科病房制定护理管理模式中重点应用风险管理,加强对科室人员风险意识教育,定期培训本科室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提高其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降低患者安全事故发生率。
作者:李丽萍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分析针对护士人群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改善护士日常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方法于2014年10月—2015年3月在该院开展名为“双手传播希望”的品管圈活动。以该院12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名。试验组护士参加品管圈活动,对照组护士不给予任何干涉。结果结果显示,试验组护士工作前(后)消毒情况、卫生知识调查问卷评分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院积极的建立品管圈小组,开展一系列的品管圈活动,树立了良好健康的医护人员注意卫生的风气,增强了医护人员日常注意个人手卫生的意识。
作者:杨庆红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评价seminar教学模式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护理1班作为实验组,将2014护理2班作为对照组,从教学实施方式、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实验组学生考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平均分84.7分,而对照组76.9分)。结论 seminar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病理生理学教学质量。seminar教学模式有望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得到发展和推广。
作者:刘起胜;黄娟;廖君;葛金文;成绍武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分析探讨在临床带教中采用医护结合的模式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该院实习的护理实习生100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医护结合带教模式50人)和对照组(传统的单纯带教50人),对比两种学生考核成绩和患者对其的满意程度。结果考核成绩包括专科理论、技能操作、病例分析、护理评估、老师评价几项,比较发现观察组各项成绩和总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各项成绩和总分,患者对观察组学生的总满意率(98.00%)明显高于对对照组学生的满意率(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结合的带教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程度,学生的考核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郭鹏;刘静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分析奖励措施前后在治患者尿检结果,探讨其对减少患者偷吸行为,提高随机尿检阴性率的效果。方法2015年3月在门诊所有在治病人中随机抽取99例作为调查对象,连续检测3个月的随机尿检。于2015年6月,门诊采取一系列奖励随机尿检阴性的措施后,对调查对象连续检测随机尿检3个月,分析奖励前后随机尿检变化。结果实施奖励措施后,调查对象随机尿检阴性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2,P<0.01)。奖励后连续3月随机尿检阴性率也较奖励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2,P<0.01)。结论美沙酮门诊采取的一系列奖励措施可以减少在治病人的偷吸行为,提高随机尿检阴性率,提高美沙酮维持治疗效果。
作者:张慧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为了解子宫全切除术对女性患者性生活的影响,临床对术后女性患者进行远期性生活状况调查。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5月—2010年9月期间86例入院进行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治疗后对患者建档,并在5年后进行回访调查了解手术后患者性生活质量与性功能指数( FSFI)问卷,记录分析子宫全切除术对女性患者性生活的影响。结果有小部分患者在接受子宫全切除术后性生活下降,尤其在性感受上有31.4%女性出现降低,绝大多数患者性生活无明显变化,有20%以上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性功能提高。72.1%患者对目前性生活感到满意,69.8%患者对性态度较好,59.3%患者夫妻之间有性问题交流并常有调情,58.1%患者对对自己性体像感到满意,有43.0%患者有性交痛以及对性生活负面情绪。结论女性施行子宫全切除术后,绝大多数患者远期性生活状况和谐无影响,有少量患者会因与伴侣进行性行为时出现性交痛以及对性生活有恐惧、担忧等负面情绪造成性生活质量下降。
作者:王秀香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评价CRAMS评分法在院前抢救创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该中心2013年6月—2014年6月院前急救120例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采用CRAMS评分法进行院前诊断、急救与转运;对照组采用常规检伤与急救。比较两组院前救治效果等。结果实验组成功实现了院前急救、途中转运及院内急诊科后续抢救;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院前急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院前急救创伤患者采用CRAMS评分法可快速明确伤情轻重,提高院前救治有效率,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CRAMS评分法对指导院前急救医师开展高质量的院前急救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汪业方;陈茂刚 刊期: 2015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