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君;管振钧;吴婷;王金燕;王瑞君;刘旭东
目的 了解青少年脂类食物摄入行为以及行为变化阶段的影响,为提出个性化的干预对策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多阶段整群选取武汉、西安两地2 304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脂类摄入行为、改变策略、决策平衡、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等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方差分析青少年脂类食物摄入行为现状,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行为变化阶段的影响因素.结果 中学生脂类食物摄入行为变化阶段处于前意向阶段的占20.9%,意向阶段占21.9%,准备阶段占22.7%,行动阶段占13.6%,维持阶段占20.9%.自我效能对行为变化阶段直接正向影响效应为0.133,正向态度、家庭支持、朋友支持间接正向影响效应为0.120,0.105,0.093.负向态度和改变策略对行为变化阶段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总效应分别为-0.182,0.286.结论 心理因素、社会支持对行为变化阶段的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力,良好的心理因素和社会支持能够促进行为向较高阶段发展,而负向态度则是阻碍行为前进的重要因素.建议对青少年采取基于行为阶段的针对性健康干预措施.
作者:陈敏燕;方明珠;杜宇立;谢文倩;朱茜如;许亮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性传播疾病(STD)认知及相关危险性行为间的关系,为学校开展性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利用自编调查问卷,于2016年5月对广州市6所高校1 087名大学生进行性传播疾病知识和危险性行为的调查.结果 广州市大学生自报性行为发生率为11.1%(121/1 087),男生(15.5%)高于女生(6.9%).在有性行为的人群中,危险性行为发生率为21.5%(26/121).排在前4位的是多个性伴侣(9.1%)、同性性行为(7.4%)、金钱性交易(5.8%)、多人性游戏(5.8%).23.6%(255/1 087)的学生报告曾有STD疑似症状,排在前4位的是生殖器瘙痒(16.3%,177/1 087)、外阴分泌物增多(8.4%,91/1 087)、排尿时灼痛(6.2%,67/1 087)、生殖器皮肤破损(3.6%,39/1 087).危险性行为组人群STD知识得分低于对照组和相对低危组人群(F=3.489,P=0.031),且STD疑似症状发生率高(x2=27.467,P=0.000)、安全套使用率低(x2=24.435,P=0.000).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生源地为港澳台学生(OR=3.254,95%CI=1.058~ 10.008)、吸烟者(OR=8.771,95%CI=3.430~ 22.428)、药物成瘾者(OR=5.062,95%CI=1.716~14.932)更易发生危险性行为.结论 大学生中危险性行为现状不容乐观.应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提升性传播疾病认知,降低危险性行为发生率.
作者:杨建卫;张湛;庞敏慧;王海清;饶珈铭;王声湧;董晓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毕节市受艾滋病影响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和实施健康促进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04名毕节市受艾滋病影响中学生和1 917名非受艾滋病影响的中学生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毕节市受艾滋病影响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总分及其除学业满意度外的各维度、积极情感得分均低于非受艾滋病影响中学生,消极情感得分高于非受艾该病影响中学生(P值均<0.05).在受艾滋病影响的中学生中,生活满意度分量表除学业满意度外,其余维度上均表现为女生高于男生(P值均<0.05),快乐感量表的消极情感表现为男生高于女生(P<0.05);友谊满意度、环境满意度、积极、肖极情感在各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未住校学生的友谊、自由满意度得分均高于住校生,消极情感低于住校生(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受艾滋病影响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年级、学习成绩、同学关系、照顾者、家庭类型、家庭收入、父母患病情况、言语中伤(P值均<0.05).结论 毕节市受艾滋病影响中学生主观幸福感较低.应正确合理地关怀和帮助受艾滋病影响中学生.
作者:贺万静;严征;庹安写;王燕;朱培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我国学龄儿童性别角色认知现状及其与个体身心健康的关系,为性别认同教育、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及成人期生殖健康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武汉市1所小学三~五年级269名学生进行儿童性别角色认同问卷和CBCL儿童行为量表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年级儿童性别偏好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551,P=0.002),不同年级男童性别偏好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00,P=0.013).性别满意度与儿童内、外向行为问题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65,-0.53,P值均<0.01);性别典型性与外向行为问题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0.17,P<0.05);性别认同总分与儿童内、外向行为问题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32,-0.36,P值均<0.05).结论 三~五年级儿童总体性别认同程度较高,儿童的性别满意度、性别角色认同程度与儿童身心健康有着紧密联系.
作者:朱冬梅;王晶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我国四城市中小学生饮料消费种类及其家长的影响,为开展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沈阳市、广州市、武汉市、成都市9 221名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饮料消费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常饮用的饮料前5位是奶类(60.5%)、碳酸饮料(37.0%)、果蔬汁饮料(31.0%)、功能饮料(26.9%)和鲜榨果蔬汁(22.5%),不同性别和学段的学生饮用的饮料种类不同.学生与家长的饮料消费行为正相关(r=0.152,P<0.01).小学生受家长影响的因素较多,包括家长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水平以及家长的饮料消费行为.男生主要受家庭经济水平影响,女生主要受家长文化程度影响.家长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水平越高,学生越容易消费鲜榨果蔬汁.相对于小学,家长文化程度为初中、高中及以上的学生消费鲜榨果蔬汁的OR(95%CI)值分别为1.344(1.168 ~1.546)和1.439(1.273~1.627);相对于家庭经济水平低,水平为中、高的学生消费鲜榨果蔬汁的OR(95%CI)值分别为1.321(1.151~1.515)和2.075(1.604~2.683).结论 我国四城市中小学生饮料消费以奶类为主,饮用碳酸饮料的中学生仍占有较高比例.应制定干预策略,着重考虑学生的性别、家长的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水平.
作者:丁彩翠;郭海军;宫伟彦;袁帆;栾德春;刘伟佳;吴晓旻;李晓辉;刘爱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青少年处于个体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其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世界范围内约有10%~20%的青少年正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整体健康以及主观幸福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作为青少年的重要资源,对其正向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如何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问题是心理健康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众多,涉及到个体、家庭、学校、社区等多个层面.对于青少年来说,问题不是发展的主要障碍,而发展(心理健康促进)才是防止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有效预防[2].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者将对不同干预方法进行综述,介绍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现状.
作者:宝家怡;赵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烟台市2006-2015年学生肺结核流行特征,为制定更加有效的学校结核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从“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中获得2006--加15年学生发病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5年,烟台市登记报告学生肺结核1 61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6.82/10万,各年度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2.41,P<0.01).每年4月学生报告发病人数为全年高,8月为低.学生肺结核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1.49∶1,分别为964例和649例.发病年龄集中在18~20岁,以高中生和大学生为主.学生肺结核病例发现方式以转诊为主,占40.42%.结论 烟台市学生肺结核发病呈下降趋势.需要加大对学生结核病例的主动发现力度,重视对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健康宣教.
作者:郭培军;周正全;王淑蕾;王茂波;高少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校内青少年生活技能量表全国常模,为不同地区、不同人口学特征的青少年学生生活技能的评价提供参照依据.方法 2013年10月到2014年1月,采用校内青少年生活技能量表(修订版)在全国6个省(市)的24所学校进行分层随机整群抽样调查,终回收合格问卷4 528份,学生平均年龄为(14.54±1.70)岁.结果 常模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常模样本人群的量表总得分为(59.04±8.81)分.农村学生生活技能总得分和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城市学生(P值均<0.01),高中学生生活技能总得分和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初中学生(P值均<0.05),女生“思维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维度得分均低于男生(P值均<0.01),城乡、年级和性别之间在生活技能总得分和大部分维度得分的交互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分别建立城市和农村学生、初中和高中学生、男生和女生生活技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平均分常模、百分位数常模和标准分常模.结论 校内青少年生活技能量表常模适用于我国不同特点校内青少年生活技能的评价.
作者:黄亚阳;宋娟;李效鹏;周佳;李晴雨;彭华参;王怡欣;胡翼飞;马迎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网络成瘾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由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沉迷状态,并产生无法抗拒的再度使用欲,对上网带来的快感会长期拥有心理或生理上的依赖[1].成瘾者多表现为网络色情、网络交际、网络游戏、信息收集成瘾和网络强迫行为等[2].研究发现,网络成瘾会让成瘾者忽视现实生活、学习和工作,甚至有更严重后果[3].目前,大学生群体中不乏网络成瘾者,且成瘾者多因缺乏自我管理和约束力、情绪低落、遇到挫折和压力等因素造成[4].
作者:杨翠英;曾国凡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青少年伤害相关行为流行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有效的健康教育措施预防青少年伤害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参考“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随机选取的广西、四川、山东、甘肃4省892名中学生进行自填式匿名调查,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非故意伤害行为中,学生去不安全场所游泳和滑冰行为发生率为9.4%和12.2%.男生骑车违规、步行违规、去不安全场所游泳/滑冰行为发生率均高于女生(P值均<0.05);故意伤害行为中,20.3%的中学生曾与他人动手打架,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初中生高于高中生,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P值均<0.05);中学生孤独感检出率为17.5%;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检出率分别为9.8%,2.9%,1.5%,高中生高于初中生,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P值均<0.05).结论 青少年同时存在多种故意伤害和非故意伤害行为,需要特别关注青少年的自杀问题.
作者:吉园依;张宇;刘静;刘巧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自2007年中央7号文件提出“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以来,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趋势也得到了遏制[1].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在不断地修订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和制定相应的工作体系.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2]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3]等一系列用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通知和办法.
作者:王向军;杨漾;杨璨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西藏高校藏族新生2008-2014年心理健康状况变化趋势,为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西藏某高校2008-2014年连续7届共7 355名藏族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2008-2014年藏族大学新生的阳性症状筛查率为20.9%~ 48.0%,中重度症状筛查率为0.1%~2.2%;藏族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波浪式发展趋势;SCL-90量表的9个因子得分上,藏族女生高于男生,藏族新生高于汉族新生,在躯体化、强迫、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6个因子上藏族新生高于全国大学生;年份对SCL-90的9个因子均有正向预测作用;2008-2014年藏族大学新生SCL-90各因子得分上升了0.1~2.5百分点.结论 藏族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近年来心理健康水平虽有下降,但速度比较缓慢.
作者:魏晓波;马海林;高蕾;马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济南市平阴县某小学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疫情规模、致病因子,为防止食物中毒事件再次发生提出建议和积累经验.方法 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事件特征并找出病因线索,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共搜索到26例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及脐周阵发性疼痛或隐痛(96.15%)、恶心(80.76%)和呕吐(30.77%),此外还有腹泻(23.08%)和发热(7.69%).潜伏期短0.3h,长5.3h,平均1.5h.病例对照研究表明本次事件的可疑食物为土豆炖鸡肉(OR=6.71,P=0.00).同批次冷冻鸡肉检出挥发性盐基氮(19.29 mg/100 9).结论 该起食物中毒事件是由食用变质鸡肉引起.要加强学校等集体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确保食品采购、加工、供应、贮存等关键环节安全.
作者:张民;侯静;高峰;许华茹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大学生无聊倾向、冲动性与进食行为之间的关系,为指导大学生形成健康进食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Barrat冲动性量表和进食行为问卷,对从黑龙江省2所大学方便抽取的95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大学生进食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限制性进食、情绪性进食和外因性进食得分均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5.48,6.70,6.14,P值均<0.05);不同年级学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17,0.42,0.89,P值均>0.05).无聊倾向与冲动性、情绪性进食、外因性进食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与限制性进食相关无统计学意义;冲动性与限制性进食、情绪性进食和外因性进食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冲动性在无聊倾向预测情绪性进食和外因性进食间均起到部分中介效应,所占比例分别为44.89%,47.29%.结论 无聊倾向既可直接又可间接通过冲动性对大学生情绪性进食和外因性进食行为产生影响.
作者:孟庆新;刘勇;杨坤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替代递减治疗在网络成瘾干预中的应用和效果,为制定有效的网络成瘾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在武汉某网瘾训练机构招募青少年学员66名,随机分为上网时间内容替代递减综合干预组(研究组31名)和正常营地干预组(对照组35名),在干预前后分别对受试对象进行网络成瘾诊断量表、Barratt冲动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实验设计采用干预前后测设计.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干预后网络依赖诊断问卷评分均下降(P值均<0.01);研究组干预后Barratt冲动量表认知冲动性评分降低(P值均<0.05),且干预后认知冲动性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干预后抑郁和焦虑量表评分较干预前下降,研究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 替代递减综合干预能有效降低网瘾者的网络成瘾水平,降低焦虑和抑郁情绪,减少心理阻抗,可以作为网络成瘾有效干预方案.
作者:汤珺;王晶;向东方;张淑芳;张尧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青春早期青少年食指(2D)∶无名指(4D)指长比与青春发育、抑郁心理及攻击行为的关联,为探讨生长发育对健康行为及心理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上海市某九年一贯制学校10~14岁182名青少年学生参加平板计算机辅助自填问卷调查,了解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及抑郁心理、攻击行为状况,通过游标卡尺测量被调查者左右手2D和4D指长.结果 青春早期青少年女生左右手的2D∶4D指长比均数均高于男生(左手:0.988与0.971;右手:0.996与0.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9,3.32,P值均<0.05).男性青少年变声的发生与左手2D∶4D低指长的关联在10~12岁青少年中已然出现(P=0.035).男生显现阴茎或睾丸发育、变声等青春发育特征的一组左右手指长比均数均低于未显现特征组,且在13~14岁男性青少年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检出指长比与抑郁心理及攻击行为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结论 低2D∶4D指长比与13~14岁男生青春期发育关联显著.需进一步开展研究以探索其作为小年龄青少年出生前性激素测量指示指标的可能性,建议对双手的2D、4D指长均做测量.
作者:余春艳;左霞云;廉启国;齐文娟;乐桂珍;汪玲;钟向阳;涂晓雯;楼超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扬州市中小学生洗手相关知识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中小学生洗手干预策略及预防相关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扬州市中小学生697名进行问卷调查,对中小学生洗手知识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中小学生洗手知识总体知晓率为59.54%,95.0%的中小学生有洗手习惯.洗手知识方面,高年级好于低年级(x2=17.55,P<0.01);在洗手行为方面,低年级好于高年级,城市好于农村(P值均<0.01),且与母亲文化水平呈正相关(r=-0.174,P<0.01).30.7%的学生认为洗手困难的原因是“没有时间”,18.8%的学生会因为“水龙头不足”而影响洗手.结论 扬州市中小学生洗手知识与行为整体较好,但洗手意识仍需提高,洗手设施有待改善.
作者:张军;董玉颖;许纯;朱道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2016年8月19-20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10月25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目的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坚持预防为主、推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减少疾病发生.
作者:马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陕西农村地区学龄儿童的智力发育水平,分析影响智力发育的因素,为改善其智力发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访队列研究方法,通过基线数据、问卷调查和量表评估收集陕西省长武、彬县1 621名儿童相关数据.采用通径分析定量比较各因素对儿童智力发育影响力的大小.结果 儿童标化后总智商平均得分为(89.9± 13.0)分.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儿童总智商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父亲学历、母亲学历、儿童现阶段身高、父亲职业、现时家庭经济状况、儿童学校类别、母亲职业、低出生体重、孕期家庭经济状况、儿童性别(总效应分别为0.167,0.167,0.141,0.127,0.105,0.096,0.072,-0.067,0.055,-0.048).结论 陕西省西部农村地区学龄期儿童智力发育水平整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低出生体重、儿童饮食营养状况及教育资源选择等.应加强对贫困地区儿童智力发育的关注,提高我国学龄儿童智力发育的整体水平.
作者:常玲;曾令霞;陈志军;刘丹丽;朱中海;张峰;赵永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小学高年级学生肥胖流行现状及体型认知情况,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及现场测量的方法,对广州市6 068名三~五年级小学生进行体型认知和肥胖流行状况调查.结果 广州市三~五年级小学生消瘦、超重及肥胖发生率分别为14.5%,9.5%,5.4%.78.0%的学生对自己的体型不满意,总体型不满意度评分为0.19分,女生(0.27)高于男生(0.12),高年级学生(四、五年级分别为0.18,0.28)高于低年级学生(三年级为0.12),肥胖的学生(2.14)高于超重(1.60)和消瘦的学生(-0.92).正常体重但对自己体型不满意的学生中,男生(44.5%)倾向于希望自己更胖一点,而女生(46.1%)则倾向于能更瘦一点,高年级较低年级更多的学生倾向于自己更瘦一点;公办学校较民办学校学生更能科学认知自己的体型.结论 广州市小学生超重和肥胖发生率相对较低,大部分学生不能科学判断自己的体型.应从提高体型认知方面控制儿童肥胖发生率,减少生理及心理问题的发生.
作者:刘伟;林蓉;陈思宇;熊丽华;林琳;郭重山;刘伟佳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