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血栓栓塞症及其相关名词与定义

翟振国;王辰

关键词:肺血栓栓塞症, 少见病, 漏误诊, 规范化治疗, 医师, 医疗保健, 临床工作, 国内, 国际性, 致死, 致残, 诊疗, 诊断, 意识, 学界, 技能, 构成, 防治, 病人
摘要:[编者按] 肺血栓栓塞症(PTE)已经构成了一个国际性的医疗保健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医学界一直将PTE视为一种少见病,以至造成国内严重的漏误诊情况,大量病人因此而致残、致死.近年来,在国内一批有识之士的倡导与努力下,我国的防治事业开始出现较为迅速的发展局面.但就总体而论,临床各科医师仍较普遍缺乏对PTE足够的诊断意识和规范化的诊疗技能,部分医师甚至依然认为PTE是少见病,在临床工作中不加警惕,漏误诊和非规范化治疗的情况仍然极为严重.
中华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内皮素-1对肝硬化大鼠不同病期离体肝脏及血管环调节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内皮素-1(ET-1)对早、晚期肝硬化大鼠离体肝脏及血管环调节作用及其变化规律.方法皮下注射CCl4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在造模9周末和14周末采用离体肝灌注和离体血管环技术研究不同浓度ET-1对早、晚期肝硬化大鼠肝血流动力学及血管环的调节作用.结果晚期组(n=8)肝硬化大鼠基础状态门静脉压(Ppv)(2.36±0.29)高于早期组[1.54±0.21,(n=8)],均高于正常对照组[1.18±0.13,(n=8)],各组间Phv差异无显著意义.给予ET-1后,门静脉灌注压(PVP)随ET-1浓度增加而升高,晚期组较早期组升高更为明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离体血管环对不同浓度ET-1的浓度累积反应曲线随病期进展而右移,同一病期血管环随ET-1浓度增加而收缩性增强,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0.1 nmol/L ET-1对晚期组有轻度扩血管作用.结论 ET-1可明显增加肝循环阻力,在肝硬化大鼠此种阻力增加作用强于正常大鼠,且随肝硬化程度加重而增强,而外周血管对ET-1的反应性随病期进展而下降,表明ET-1在门脉高压的形成和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姚冬梅;姚希贤;杨川杰;冯志杰;房红梅;高军萍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新型重组免疫抑制蛋白B7-2-L-PE40KDEL的分子构建与生物活性及结构特性

    目的构建重组B7-2-L-PE40KDEL融合蛋白,特异性杀伤CD28高表达的T细胞,选择性阻断T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的B7:CD28/CTLA-4共刺激信号系统,由此诱导免疫耐受,特异性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和宿主抗移植物疾病(HVGD).方法采用基因融合序列重叠延伸(SOE)策略,构建新型重组pRSETA-B7-2-L-PE40KDEL外毒素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实现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利用亲和层析等方法进行蛋白质纯化.对该融合蛋白的结构特征诸如等电点、柔性等进行模拟分析.采用MTT法对其特异性杀伤高表达CD28受体的T细胞的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构建并高效表达了B7-2-L-PE40KDEL融合蛋白,所获融合蛋白的纯度大于95% .该融合蛋白的结构特征模拟分析的结果显示,其柔性及抗原性、亲水性表位均未显著改变.活性测定显示,该重组融合蛋白能有效特异性地杀伤高表达CD28的人T淋巴瘤细胞系,而对未表达CD28的人白血病细胞系则无任何杀伤.结论具有靶向性免疫抑制活性的新型重组B7-2-L-PE40KDEL外毒素融合蛋白的构建、表达对特异性防治GVHD和HVGD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袁志宏;奚永志;张惠丽;孔繁华;关海容;郭斯启;刘楠;梁飞;孙玉英;崔建武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肝细胞性肝癌中乙酰肝素酶与nm23-H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PA)和nm23-H1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中的相互关系,及其作为HCC术后转移复发预测指标的价值. 方法选用33例HCC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9例肝脏良性肿瘤瘤周肝组织作正常对照.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标本中HPA mRNA和nm23-H1蛋白的表达,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3例HCC中,16例HPA表达阳性,其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1).HPA表达与肿块大小、包膜形成、AFP水平、HBsAg状态和有无肝硬化等无关(P>0.05);但高转移复发倾向组和随访转移复发组HPA表达率显著高于低转移复发倾向组(P<0.05)和无转移复发组(P<0.01);此外,HPA基因表达多见于分化较差(P<0.05)、TNM分期较晚(P<0.05)的患者.nm23-Hl蛋白在HCC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显著低于癌旁和正常肝组织(P<0.05).nm23-H1与肿块大小、包膜形成、AFP水平、HBsAg 状态、有无肝硬化、Edmondson分级和TNM分期均无关(P>0.05);但高转移复发倾向组和随访转移复发组HPA表达率明显高于低转移复发倾向组(P=0.018)和无转移复发组(P=0.024).nm23-H1在HPA阳性组和阴性组表达差异无显著意义(P=0.082).按随访结果判断,HPA阳性预测转移复发准确率为78.6%(11/14);nm23-H1阴性预测准确率为68.8%(11/16);HPA阳性和nm23-H1阴性联合应用预测准确率为88.9%(8/9).结论 HPA表达阳性和/或nm23-H1阴性患者有较高的肿瘤侵袭性和术后转移复发倾向,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预测HCC术后转移复发的准确性.

    作者:刘颖斌;陈晓鹏;彭淑牖;方河清;吴育连;彭承宏;史留斌;白明东;许斌;王建伟;邓贵龙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有葡萄状瘤细胞的IgD型骨髓瘤合并胃低分化腺癌一例

    患者男,57岁,因周身游走性骨痛4个月,低热、乏力2个月于2001年4月11日就诊.疼痛多在腰、背及季肋部,不向他处放射,服用扶他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可缓解.查体发现:体温37℃,重度贫血貌,表浅淋巴结不肿大,胸骨下段及季肋部压痛,脾肋下2.0 cm,余无明显阳性体征.

    作者:张青;王慧君;郝玉书;肖志坚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第25例肢端麻痛-神经束膜增厚-神经纤维脱髓鞘-轴索变性(Ⅰ)

    病历摘要患者女,68岁,1989年3月受凉后出现感冒样症状,咳嗽、流涕.20余天后出现腹泻、腹胀、不伴发热,服中药治疗过程中反复腹泻,某夜惊醒急起出现对称性四肢远端麻木和疼痛,呈持续性,天气变凉及轻触皮肤使疼痛加重,入睡后疼痛减轻,起病后患者逐渐出现行动缓慢,不愿行走,身体不敢接触别的东西,身体各部位(尤其是四肢远端)一旦接触他物就疼痛难忍,致使生活不能自理,卧床,翻身困难.

    作者:龙小艳;杨期东;彭隆祥;徐锡萍;王煜;谭爱玲;朱凯云;许念桂;武英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餐后甘油三酯代谢异常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餐后甘油三酯代谢异常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方法 44例EH患者和22例健康人禁食10~12 h后,进行标准脂肪负荷试验,以甘油三酯(TG)8 h曲线下面积(TG-AUC)和TG峰反应(TGPR)作为标准脂肪负荷后TG反应水平的指标.以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及胰岛素曲线下面积(IS-AUC)作为胰岛素敏感性的判定指标. 结果 (1)EH组TG-AUC,TGP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0 mmol/L±6 mmol/L 比 10 mmol/L±4 mmol/L,P<0.05;4.14 mmol/L±3.0 mmol/L比2.06 mmol/L±1.32 mmol/L,P<0.01).(2)EH组IS-AUC显著高于对照组(194 mU/L±60 mU/L 比 130 mU/L±29 mU/L,P<0.05);ISI显著低于对照组(-4.12±0.46比-3.76±0.24,P<0.05).(3)EH合并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者(n=27)其餐后TG-AUC,TGPR显著高于EH胰岛素敏感性正常者(n=17)(25 mmol/L±13 mmol/L比13 mmol/L±7 mmol/L,P<0.01;5.25 mmol/L±3.03 mmol/L比3.16 mmol/L±1.46 mmol/L, P<0.05);而EH胰岛素敏感性正常者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别.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餐后TG代谢障碍和消除延迟,胰岛素抵抗影响高血压病患者餐后甘油三酯代谢,是餐后甘油三酯代谢异常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林金秀;彭峰;曾开淇;吴可贵;康晴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烧伤皮肤脂蛋白复合物诱导严重烧伤大鼠肺间质水肿的机理研究

    目的探讨烧伤皮肤脂蛋白复合物(LPC)对肺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用30%Ⅲ度大鼠烧伤模型,提取外周血LPC;建立大鼠离体肺灌注技术;根据灌流液内容不同将实验动物分为4组:LPC组,烧伤血清组,正常血清组和对照组.测定灌流后5 min和35 min的肺重量增加(LWG)和液体滤过系数(Kf)及白蛋白通透性与表面积乘积(PS).结果 (1) 烧伤血清和LPC均能使LWG增加,以烧伤血清更为明显;(2) 烧伤血清能使Kf和PS均增加,但以Kf的增加更为显著,LPC只能使Kf增加而对PS无明显影响.烧伤血清对Kf的作用较LPC更为明显.结论严重烧伤后,LPC具有诱发烧伤后肺水肿的作用,LPC可能介导或参与了烧伤后肺血管对小分子物质通透性的影响.

    作者:方勇;陈玉林;寿勇明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因子与耐药相关基因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原发或继发耐药是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耐药不仅与耐药相关基因蛋白表达有关,亦涉及血管生成因子[1].

    作者:张伟;王洁;刘叙仪;王曾礼;张毅;蒋薇;刘元林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影响CT导引下胸部病变穿刺活检诊断正确率的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CT导引下胸部病变穿刺活检诊断正确率的因素.方法收集244例曾行胸部病变CT导引下穿刺活检病人的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资料,采用单因素统计分析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病人相关因素(性别、年龄、有无肺气肿)、病灶相关因素(病灶的良恶性、大小、位置、深度及有无空腔)和操作相关因素(病人的体位)对活检诊断正确率的影响. 结果244例胸部病变终诊断165例为恶性、79例为良性,CT导引下穿刺活检诊断正确率为82.4%(201/244).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CT导引下穿刺活检对良、恶性病变诊断正确率分别为69.6%(55/79)和88.5%(146/165),χ2=13.096, P<0.01;诊断正确组和非正确组病灶大小分别为4.0 cm±1.8 cm和3.1 cm±1.4 cm, F=8.805, P<0.01.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良恶性(回归系数为0.320,Wald χ2=7.126,P<0.01)和病灶大小(回归系数为1.114,Wald χ2=4.951,P<0.05)被列入回归方程. 结论病灶的良恶性和大小是影响CT导引下胸部病变穿刺活检诊断正确率的主要因素.

    作者:黄振国;张雪哲;王武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影响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因素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机理,为预防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寻找合理有效的途径.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手术组和对照组.应用半定量方法分别于术后2周、4周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胶原Ⅰ、胶原Ⅲ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R)mRNA 表达水平.结果手术组各检测指标在各时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2周时,TGF-β(4.05±0.49 vs 2.05±0.26);AT1R(18.23±1.32 vs 4.61±0.53)、胶原Ⅰ(1.80±0.17 vs 0.90±0.18)、胶原Ⅲ(7.05±0.68 vs 2.80±0.17)各基因表达水平高.结论 TGF-β、AT1R在内膜增生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持续的动脉压力作用是导致TGF-β、AT1R大量表达的主要因素,并由此导致胶原纤维的大量合成和沉积.

    作者:萧明第;尤文俊;袁忠祥;徐根兴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多态性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意义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域中-308基因多态性即TNF2及外周血浆TNF-α、TNF受体浓度与重症急性胰腺炎 (ASP) 及其并发症--严重脓毒症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组包括72例ASP患者和74个正常人,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NcoI消化及电泳技术检测其多态性.ASP患者血浆TNF-α、可溶TNF受体(sTNF-RⅠ和sTNF-RⅡ)浓度检测用EASIA法.结果 (1)TNF2出现的频率在ASP组为21例 (29.2%),对照组为19例 (25.7%),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 > 0.05).ASP组有26例并发严重脓毒症,TNF2出现频率12例(46.2%);而无严重脓毒症组为9例(19.6%). TNF2出现的频率在严重脓毒症组显著高于无并发严重脓毒症组 (P<0.05).(2)在严重脓毒症组,血浆基础TNF-α、sTNF-RⅠ和sTNF-RⅡ浓度分别为36±30 (ng/L)、5.4±3.5 、11.2±7.9 (μg/L), 无并发严重脓毒症病人分别为30±25 (ng/L), 4.6±3.8 、8.8±6.6 (ng/L), 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 0.05).(3)重症胰腺炎患者中,TNF2组血浆基础TNF-α浓度为37 ±31 (ng/L),TNF1组为31±25 (ng/L),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结论 TNF2与ASP的发生无关,但与其导致的严重脓毒症的易感性有关.血浆基础TNF-α、sTNF-R浓度均不能作为预测ASP患者是否会并发严重脓毒症的指标.

    作者:张佃良;黎介寿;江志伟;于宝军;唐星明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反义bcl-2 和反义survivin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K-N-MC细胞生长的作用

    目的研究反义bcl-2和反义survivin(svv)对人神经母细胞瘤(NB)细胞系SK-N-MC细胞生长的作用.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采用定向克隆构建在真核细胞中能够稳定表达反义bcl-2 或反义svv 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Babe puro-Asbcl-2和PBabe puro-Assvv,并分别经脂质体LipofectamineTM介导转染人NB细胞株SK-N-MC细胞,经嘌呤霉素(2.0 μg/ml)筛选得到抗性克隆,同时以空载体Pbabe puro 转染SK-N-MC作为对照;以免疫组化和Western 印迹分析反义bcl-2、反义svv对细胞内源性Bcl-2、SVV蛋白质的表达抑制作用,应用MTT法研究细胞(5×103 /孔)的生长和增殖情况,并接种于裸鼠(3只/组),观察107 个细胞在6周时的成瘤情况,以研究反义bcl-2、反义svv对SK-N-MC细胞生长的作用.结果反义bcl-2转染后的细胞SK-N-MC/PBabe puro-Asbcl-2中的Bcl-2表达明显降低,反义svv转染后的细胞SK-N-MC/PBabe puro-Assvv中的SVV表达也明显降低;且这两种细胞均生长缓慢, 裸鼠移植瘤体积均明显小于SK-N-MC原始细胞或转染空载体的细胞接种形成的移植瘤.结论稳定表达的反义bcl-2、反义svv均能够有效抑制SK-N-MC细胞内源性相应蛋白质Bcl-2、SVV的表达,提示这两个基因在NB细胞的肿瘤形成中均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关健;陈杰;罗玉凤;高洁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在染色体9p22区域发现一个新的肺癌和喉癌共有的高频率缺失位点

    肺癌和喉癌是呼吸系统两大主要肿瘤.研究表明染色体9p上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1,2].众所周知,定位于9p21的MTS1/p16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肿瘤相关靶位点[3];而近几年人们把研究热点逐渐转移到p16以外的其他位点[4].

    作者:邵淑娟;肖汀;安倩;徐先发;张德超;郭素萍;程书钧;高燕宁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患者女性,58岁.右上腹胀闷不适10个月,与进食无关,无恶心、呕吐,大小便正常.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上腹扪及大小约8 cm×10 cm的肿块,界限不清,无压痛,浅表淋巴结不大.

    作者:邓丽萍;章士正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肺血栓栓塞症及其相关名词与定义

    [编者按] 肺血栓栓塞症(PTE)已经构成了一个国际性的医疗保健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医学界一直将PTE视为一种少见病,以至造成国内严重的漏误诊情况,大量病人因此而致残、致死.近年来,在国内一批有识之士的倡导与努力下,我国的防治事业开始出现较为迅速的发展局面.但就总体而论,临床各科医师仍较普遍缺乏对PTE足够的诊断意识和规范化的诊疗技能,部分医师甚至依然认为PTE是少见病,在临床工作中不加警惕,漏误诊和非规范化治疗的情况仍然极为严重.

    作者:翟振国;王辰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B细胞特异性激活蛋白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中H/RS细胞和背景淋巴细胞B 细胞特异性激活蛋白(BSAP)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对33例cHL和29例对照病例(9例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10例B细胞性淋巴瘤、10例T细胞性淋巴瘤)进行BSAP检测,同时对cHL病例进行CD20、CD15、CD30常规对比检测.结果 cHL中H/RS细胞BSAP的表达率为90.91%,背景B淋巴细胞表达率为100%;对照病例中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B淋巴细胞和B细胞性淋巴瘤肿瘤细胞的BSAP表达均为100%,T细胞性淋巴瘤的肿瘤细胞不表达BSAP;CD20表达率为30.30%,BSAP和CD20的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0);CD30表达率为93.94%,CD15表达率为75.75%,两者的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82).结论 BSAP在H/RS细胞上表达为H/RS细胞来源于B细胞提供了进一步证据,并有助于H/RS细胞的辨别和鉴别.

    作者:周新华;赵彤;齐宗利;柳刚;朱梅刚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胆汁纳米细菌的培养与鉴定

    目的探讨纳米细菌在胆汁中的分布情况及微生物学特性,并对其鉴定方法进行评价.方法对75例胆囊胆汁标本进行纳米细菌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透射电镜扫描和钙染色进行纳米细菌鉴定.结果胆汁中纳米细菌感染率为61.3%,其中出现完全或部分黏附于管底壁的白色沉淀者,纳米细菌阳性率为75.7%,而沉淀完全呈絮状或无沉淀者,阳性率为47.4%,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的胆汁标本经透射电镜扫描均发现纳米细菌.钙染色的阳性率为38.7%, 与免疫组化染色相比较,其灵敏度为58.7%, 特异度为93.1%,假阳性率6.9%,假阴性率41.3%.结论纳米细菌单克隆抗体联合透射电镜扫描可鉴定纳米细菌;钙染色对纳米细菌的鉴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紧密黏附于管底的白色沉淀是纳米细菌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微生物学特性.

    作者:李永国;文宇;杨竹林;魏红;刘威;谭爱玲;吴晓瑛;王群伟;黄生福;Kajander EO;Ciftcioglu N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核转录因子κB及其抑制基因在自体移植静脉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核转录因子-κB (NF-κB)及其抑制因子I κB基因在自体移植静脉中的表达,及其在内膜增生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80只,建立自体移植静脉模型,术后随机分为6、24 h,3、7 d,2、4、6、8周等8组,于相应时点取材,进行病理形态学研究,半定量逆转录PCR检测NF-κBp65 mRNA和I κBβ mRNA表达的变化,原位杂交方法检测NF-κBp65 mRNA表达,联合应用Western蛋白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65、I κBα和I κBβ的蛋白质表达.结果移植静脉术后6 h即出现p65 mRNA和I κBβ mRNA表达增强,基因表达值分别为16%±4%和31%±9%,与正常静脉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p65 mRNA表达3~7 d达高峰,术后3、7 d的表达值分别为37%±12%和34%±10%,I κBβ mRNA表达则于术后1~2周达到高峰,表达值分别为53%±17%和49%±10%,与其余各时点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p65蛋白质阳性表达1周达高峰32%±13%,I κBα、I κBβ蛋白质术后2周达高峰,阳性率分别为35%±11%和44%±13%(P<0.01).I κBα、β蛋白质术后6~24 h表达量有所降低,为正常静脉的1/3~1/2.结论移植静脉中存在NF-κB系统及其抑制因子I κB基因的活化.核转录因子κB可能成为防治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和狭窄闭塞的一个新的研究靶点.

    作者:胡新华;张强;孙达欣;段佩琰;王新文;段志泉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早老素-1基因突变位点的检测

    目的探讨早老素-1基因突变在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FA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变性高效液相(DHPLC)及DNA直接测序技术检测技术,对130人的阿尔茨海默病(AD)家系和50例正常对照组的早老素-1(PS-1)基因第4、5外显子进行了检测.结果在早老素基因的第5外显子上发现除5例AD患者外,还有4例家系内正常人(Ⅳ-30、37、41、43)PCR-SSCP出现泳动异常.DHPLC检测进一步验证以上9例均表现双峰,提示可能有突变存在.DNA序列分析表明,这9例的早老素-1基因第5外显子的136号密码子发生了GCT→GGT错义突变,使氨基酸由丙氨酸变为甘氨酸(Ala136Gly); 第4外显子未发现突变.家系内其他人及正常对照组的PS1基因第4、5外显子经以上检测均未发现异常.结论 PS1基因第5外显子的突变点可能为中国FAD患者早老素基因突变位点之一.

    作者:许二赫;贾建平;孙文君 刊期: 2002年第22期

  • 胰肾联合移植的研究进展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开发和应用、器官保存技术的改进和外科技术的日臻成熟,胰腺移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猛开展,胰腺移植受体及器官存活率显著提高.同期胰肾联合移植(SPK)已成为治疗1型糖尿病合并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的常规方法,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实施的胰腺移植中约90%采用SPK术式.

    作者:郑树森 刊期: 2002年第22期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