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消化道癌症患者血清胸苷激酶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张平安;李艳;邹力

关键词:消化道癌症, 患者血清, 胸苷激酶, 检测, 增强化学发光法, 正常人, 单克隆抗体, 肿瘤患者, 治疗过程, 细胞, 临床意义, 含量, 过度增生, 恶性贫血, 癌症诊断, 指标, 疾病
摘要:在正常人细胞中,胸苷激酶(TK)含量极低,只是在细胞过度增生的情况下,才出现较高的水平.Ellines等[1]报道,恶性贫血患者血清中TK的含量是正常人的40倍,而且,它能够作为肿瘤患者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重要指标[2].我们利用抗TK单克隆抗体(Anti-TKmAb),建立增强化学发光法(ECLA)检测消化道癌症患者血清中的TK,以探讨TK在消化道癌症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Department of Medical Radiobiology, Karolinska Institute,
中华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循证医学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临床医学的基本目标是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并通过对疾病发生、发展原因的深入了解,进一步预防疾病的发生.因此,疾病的防治是临床医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临床医生每天都可遇到大量的疾病防治问题,如:治疗用药是否有效?能多大程度地预防并发症?药物的副作用有多大?

    作者:陈进;王家良 刊期: 2001年第18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靶向性基因导人系统的体外和体内导人瘤谱

    目的通过研究E5基因导入系统的体外、体内基因导入瘤谱,建成一个平台技术:一个基因导入系统可用于多种肿瘤的基因治疗.方法应用E5基因导入系统在体外、体内转移报告基因到IGF I R阳性的多种肿瘤细胞与裸小鼠皮下肿瘤.结果 E5基因导人系统在体外转移报告基因到富于IGF I R的5种肿瘤细胞,在体内将报告基因转移到IGF I R阳性裸小鼠皮下肿瘤,其导入率与IGF I R表达水平呈正相关.而体外、体内均不能将报告基因导人到IGF I R阴性的肿瘤细胞和裸小鼠皮下肿瘤.结论 E5基因导入系统具有相对的靶向性与广谱性,在临床基因治疗研究和应用中具有潜在的价值.

    作者:任常春;李锦军;赵瑞姣;姚明;田培坤;顾健人 刊期: 2001年第18期

  • 胰岛素在肝星状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胰岛素作为一种多功能的激素类蛋白,不仅能调节机体的代谢,也促使体外细胞的分裂和增殖[l].肝星状细胞(hepattc stellate cell,HSC)作为肝间质细胞及肝纤维化的启动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大量的细胞外基质,终导致肝纤维化[2].因此,研究影响HSC增殖的因素及其作用,将有助于阐明肝纤维化发病机理.本研究旨在了解胰岛素对HSC的生长、增殖作用.

    作者:张艺军;杨希山;吴平生;杨国平;刘树人 刊期: 2001年第18期

  • 肌联蛋白抗体在诊断胸腺瘤重症肌无力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肌联蛋白抗体(Titin-ab)在诊断胸腺瘤重症肌无力(MGT)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JSA法检测73例不同病理类型MGT和58例不伴胸腺瘤重症肌无力(NTMG)患者血清中Titinab和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的水平.结果 MGT组患者血清中Titin-ab阳性率为76.7%,明显高于NTMG组、其他疾病对照组和正常人组(P均<0.01);Titin-ab诊断MGT的敏感性低于胸腺CF/MR,但特异性高于后者(P<0.05);Titin-ab阳性率与不同胸腺瘤病理类型有关,其中上皮细胞型胸腺瘤组高(95.1%);与胸腺瘤Masaoka病理分期无关(P>0.05);MGT患者Titin-ab与AChR-ab有明显相关性(r=0.496,P<0.01),而MGH患者则不明显(r=0.385,P>0.05).结论Titin-ab是一种诊断MGT(尤其是上皮细胞型胸腺瘤)较为敏感、特异、简便易行的实验室参数,它可能在MGT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向军;吕传真;乔健;陈志明;姚亚其 刊期: 2001年第18期

  • 活体肝移植与尸肝移植急性细胞排斥反应的比较

    目的比较活体肝移植(LDLT)与尸肝移植(CLT)急性细胞排斥反应(ACR)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方法将116例病人分为两大组,LDLT组51例(其中供受体有血缘关系者30例),CLT组65例.收集的临床资料包括肝移植物冷缺血时间、基础免疫抑制剂的应用、ACR发生次数及对激素治疗的反应、供受体HLA配型、肝移植物及病人存活情况.结果 CLT组及LDLT组移植物存活率、病人存活率、ACR发生率、ACR多次发生率、对激素治疗无效率分别是72%和78%、77%和78%、48%和41%、20%和10%、11%和4%(两组比较P>0.05).有血缘关系者间的肝移植与尸肝移植比较ACR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在发生与不发生ACR的病人间HLA位点不合数差异亦无显著意义.以FK506为主的二联免疫治疗方案能减少ACR的发生(P<0.01).结论活体肝移植与尸肝移植ACR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供受体HLA配型及移植物冷缺血时间长短与ACR无关.而FK506预防ACR的效果明显优于环孢霉素A.

    作者:范上达;张志伟 刊期: 2001年第18期

  • 雷公藤内酯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与合成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及VEGF合成与分泌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雷公藤内酯醇降低肾小球肾炎患者尿蛋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人内皮细胞系ECV-304为研究对象,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流式细胞仪、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不同剂量雷公藤内酯醇对佛波脂(PMA)诱导的内皮细胞VEGF mRNA表达及VEGF合成与分泌的影响,并采用RT-PCR检测雷公藤内酯醇对内皮细胞c-jun/c-fos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雷公藤内酯醇可以抑制PMA诱导的内皮细胞VEGF mRNA表达及VEGF合成与分泌,并呈剂量依赖性.同样,雷公藤内酯醇剂量依赖性抑制PMA诱导的内皮细胞c-jun/c-fos mRNA的表达.结论雷公藤内酯醇抑制内皮细胞VEGF mRNA表达及VEGF合成与分泌可能是其雷公藤内酯醇降低肾小球肾炎患者尿蛋白的作用机制之一.雷公藤内酯醇可能通过影响转录因子AP-1的形成而影响内皮细胞VEGF的表达与合成.

    作者:胡可斌;刘志红;刘栋;黎磊石 刊期: 2001年第18期

  • 面肌痉挛的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术前病因诊断方法和术中不同压迫血管的类型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215例保守治疗无效的面肌痉挛患者全麻下行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全部病例术前行MRI检查以排除占位性病变;其中145例术前行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检查.结果常规MRI不能显示压迫血管,而MRTA检查面神经微血管压迫的阳性率达82.8%,为手术病例的选择和术中责任血管的把握提供了可靠依据.本组病例手术优良率91.2%,平均2年以上随访复发率3.5%,无死亡与致残.轻微手术并发症7.9%,主要有一过性耳闷,听力下降,一过性脑脊液鼻漏,伤口迁延愈合等.结论术前MRTA检查可取代普通MRI作为面肌痉挛术前病因诊断的佳手段;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以及术中正确识别责任血管并予充分减压是确保显微血管减压术高效、安全的关键.

    作者:赵卫国;沈建康;濮春华;王健;占世坤;孙青芳;胡锦清 刊期: 2001年第18期

  • 脑胶质瘤患者全长新基因的获得及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基因芯片技术获取正常成人脑组织与人脑胶质瘤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对其中一条基因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抽提正常成人脑组织与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mRNA来制备探针.经杂交、洗涤后,通过计算机观察两者表达谱的差异情况,对507E08克隆子进行了Northern印迹、原位杂交、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染色体定位.结果通过4次基因芯片筛选,获得15条与胶质瘤相关的新基因,经Northern印迹证实507E08基因在人正常脑组织中低表达,而在人脑胶质瘤中高表达.原位杂交得到相同的结果.BLASTn和BLAtSTx分析显示,5Cr7E08基因为全长新基因,长度为2 002 bp.共编码203个氨基酸.本基因命名为人核糖体蛋白L14.22.该基因定位于14号染色体上D14S1066和D14S265Marker之间.结论用基因芯片筛选正常脑组织与人脑胶质瘤差异表达的基因,具有样品用量少.高质量.高速度,高敏感等特性.507E08基因可能是与人脑胶质瘤形成有关的一条全长新基因

    作者:祁震宇;惠国桢;李瑶;唐榕;周宗祥;夏放;顾少华;应康;谢毅 刊期: 2001年第18期

  • 积极稳妥地提高我国肝移植外科的水平

    器官移植的开展是上个世纪医学领域重要的进展之一.作为大器官移植的代表,肝移植已成为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整体医疗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示.自Starzl于1963年施行首例人体原位肝移植以来,在肝移植方面几乎每10年左右总有一次划时代的发展.

    作者:彭淑牖 刊期: 2001年第18期

  • 基因重组生长激素在术后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各种复杂手术和严重创伤病人常需要长时间的机械通气,并接受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标准支持治疗.相当一部分病人按常规停用呼吸机失败,存在对机械通气的依赖,延长了使用呼吸机的时间,增加了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如何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一直是近年来困扰ICU医生的问题.作者对这类病人进行了基因重组生长激素(rHGH)治疗,试图通过增强呼吸肌的力量,使病人尽早脱离机械通气,以评价rHGH在术后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作者:于凯江;赵鸣雁;王洪亮;高梅 刊期: 2001年第18期

  • 第9例血小板减少一下腔及左肾静脉血栓一抗心磷脂抗体阳性(Ⅱ)

    本例的病历摘要见本卷第17期第1027页分析与讨论临床上遇到血小板减少伴出血,容易想到的疾病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本例患者存在针对血小板膜的抗体,可引起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而发病.但本例虽然骨髓巨核细胞增多,却以成熟巨核细胞为主,无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并且泼尼松治疗疗效很不满意,入本院后改用甲泼尼龙40~80 mg/d,血小板仍低于6×109/L,因此,不能简单地以ITP作为此病的诊断[1].

    作者:瞿文;黄达永;宋文秀;吕琳 刊期: 2001年第18期

  • 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建立马兜铃酸引起的大鼠慢性肾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方法将雌性wistar大鼠分为马兜铃酸组与对照组.马兜铃酸组大鼠腹膜内注射马兜铃酸5 mg@kg-1@d-1共16周,开始用药后8、12、16、20、24周分别处死6只大鼠.对照组大鼠(5只)腹膜内注射生理盐水2 ml/d,共16周,24周时处死.两组动物处死时分别留取血、尿、肾组织标本,分别作生化、病理(光镜,免疫荧光,电镜)等方面的检查及应用电脑软件测定肾小管-间质面积.结果马兜铃酸组大鼠用药后16、20、24周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用药后16周血尿素氮、血清肌酐明显高于对照组,24周时肾功能损伤进一步加重.光镜检查可见马兜铃酸组大鼠有明显肾小管-间质损伤,16周时肾小管面积明显增加,管腔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24周时出现明显肾小管萎缩,肾小管面积明显缩小,而肾间质面积明显增加,肾间质呈多灶性纤维化.电镜检查16周时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内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明显增加,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消失;20、24周时可见胞质内次级溶酶体和髓样小体堆积.结论建立了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动物模型.马兜铃酸具有慢性肾毒性作用,可引起大鼠慢性肾间质纤维化.

    作者:郑法雷;张晓明;黄庆元;李艳;段林 刊期: 2001年第18期

  • 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与病理表现

    目的总结马兜铃酸肾病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表现,进行分型,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经中日友好医院治疗的58例马兜铃酸肾病病人进行了肾功能、电解质、尿酸化功能检查,并做肾穿刺进行了光镜、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并对部分病人所服药物的马兜铃酸成分及含量进行检测(薄层析扫描法).结果根据临床-病理表现特点,马兜铃酸肾病可分为3型:(1)急性型(4例):病理呈急性肾小管坏死,临床出现急性肾衰竭;(2)肾小管功能障碍型(7例):病理呈肾小管变性及萎缩,临床出现肾小管酸中毒和/或Fanconi综合征;(3)慢性型(47例):病理呈寡细胞性肾间质纤维化,临床出现慢性进行性肾衰竭,部分病例肾损害进展迅速.用类固醇激素对本病部分病人进行治疗,前二型个别病例病情好转.药物分析已证实马兜铃酸存在.结论含马兜铃酸成分的中草药确可引起肾小管-间质肾病,此病至少可分为3种临床-病理类型,各型预后不同.类固醇激素是否对此病确具疗效尚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陈文;谌贻璞;李安;程虹;董葆;邹万忠;赵世萍;付桂香 刊期: 2001年第18期

  • 人甲状旁腺激素基因体外表达的研究

    甲状旁腺激素(PTH)是保持体内血钙及磷酸盐自身稳定的主要调节因子[1,2].甲状旁腺疾病可导致PTH分泌不足或生物活性的降低,造成低钙血症即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HPT).目前,国内外对HPT的治疗效果不甚理想[1,2].

    作者:张伟辉;宋纯;赵松;孟松树;宋春芳 刊期: 2001年第18期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俯卧位通气

    20多年以前,Bryan发现麻醉时病人采用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氧合状况.随后2~3年的时间内,Douglas等人又通过一些小样本试验观察到,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其他病因的呼吸衰竭病人,采用俯卧位通气可以明显改善氧合.对于不同的病人,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的程度和时间有较大差异,这已被世界范围内的多项研究证实.

    作者:席修明 刊期: 2001年第18期

  • 高通量组织微阵列技术在鼻咽癌组织p53基因表达中的应用

    组织微阵列/组织芯片技术(tissue microarray/tissue chip)是近伴随基因芯片技术而发展的一种新方法,可在一张玻片上用不同方法一次性完成几百例以上的临床组织标本的基因结构及基因表达的分析,是快速、经济地大规模筛查组织中基因结构改变、表达异常的强有力工具[1].目前国内未见用这种技术进行基因表达研究的报道.

    作者:黄必军;张林杰;黄铁军;黄楚文;侯景辉 刊期: 2001年第18期

  • 工作压力对高血压患病危险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验证工作压力模型-低控制高要求与高血压患病率的相关关系.方法在心血管疾病防治区-首都钢铁公司的两个工厂选取年龄18~65岁的职工共1 556人用问卷方式进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调查.结果男性的工作压力变量从高控制-低要求变化到中等控制-中等要求,再到低控制-高要求时,高血压患病率从6.5%增加到21.2%,年龄调整后的高血压易患相对危险性(OR,95%可信区间)为3.26(2.30~4.41).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了年龄、受教育程度、吸烟状况、饮酒和体力活动的混杂影响后,高血压易患相对危险性(OR,95%可信区间)仍为2.31(1.45、3.81).女性中这种规律不典型.结论随着工作压力模型从低到高的变化,高血压患病危险也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作者:辛雪;顾东风;高玖鸣;田秀芝;吴锡桂;朱燕;汪红;郑润平;刘竹;王楠;陈绍建 刊期: 2001年第18期

  • 主动脉瓣二叶并瓣下肌性狭窄一例

    患者男,48岁.10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心慌气短,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左室流出道狭窄,诊断:肥厚梗阻型心肌病.间断口服心得安.近3个月来心悸气短加重,呼吸困难、夜间不能平卧,伴尿少、腹胀.查体:体温36℃、脉搏8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0/80 mm Hg.呼吸略促,自动体位.

    作者:史时;扬建安 刊期: 2001年第18期

  • 蛋白质组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谱初稿的公布,在揭示基因组的精细结构的同时,还凸现出基因数量的有限性和结构的相对稳定,这与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这种反差,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基因只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要研究生命现象,阐释生命活动的规律,仅仅了解基因组的结构,还远远不够.这也使得我们对于蛋白质,这一生命活动的直接执行者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作者:芮伟;汤健 刊期: 2001年第18期

  • 消化道癌症患者血清胸苷激酶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在正常人细胞中,胸苷激酶(TK)含量极低,只是在细胞过度增生的情况下,才出现较高的水平.Ellines等[1]报道,恶性贫血患者血清中TK的含量是正常人的40倍,而且,它能够作为肿瘤患者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重要指标[2].我们利用抗TK单克隆抗体(Anti-TKmAb),建立增强化学发光法(ECLA)检测消化道癌症患者血清中的TK,以探讨TK在消化道癌症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Department of Medical Radiobiology, Karolinska Institute,

    作者:张平安;李艳;邹力 刊期: 2001年第18期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