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维吾尔族大学生自我概念武术教学干预效果分析

李辉;宋佩双;毕存箭;安尼瓦尔·吾斯曼

关键词:自我概念, 干预性研究, 武术, 教学, 学生
摘要: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的体验,包括知觉和评价2个方面[1].身体自我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部分,是对自身的认知和综合评价[2].大学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心理变化较大的阶段,对自身的需要、价值观、态度等方面的认识都不够稳定[3].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但对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度却不高,从而导致大学生出现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学术界针对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多,相关学者已开始研究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4].本文通过研究对武术教学改善维吾尔族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效果,为促进维吾尔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某综合高校学生骨骼肌肉疾患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北京市某综合大学学生骨骼肌肉疾患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北欧骨骼肌肉症状自评量表,自制的网络使用情况与骨骼肌肉疾患预防知识知晓情况调查表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对整群抽取的北京某综合大学39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该组大学生中骨骼肌肉疾患症状总报告率为68.8%.初次上网时间集中在初中及以前,每天上网时间集中在1~2.9 h.119入(30.2%)被诊断为网络成瘾.62.9%的大学生注视计算机屏幕身体姿势不正确,90.4%电脑椅不可以转动,84.8%对疾患不了解,92.9%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或指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级、开始上网时间、电脑椅是否可以转动、有无网络成瘾是影响大学生骨骼肌肉疾患的主要因素(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骨骼肌肉疾患检出率高,影响因素复杂多样,自我防护意识薄弱,需加强健康指导.

    作者:刘庆;沈艳辉;金晶;李素君;江初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家庭功能对高中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家庭功能对高中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的影响,为高中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的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银川市8所高中共计1 448名高中生,通过“青少年伤害相关危险行为调查表”和“APGAR家庭功能评估量表”进行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和家庭功能调查.结果 银川市高中生1a内伤害相关危险行为总发生率为77.3%,8种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居前3位的是饮酒(50.3%)、打架(23.3%)、吸烟(17.2%),且男生均高于女生(P值均<0.05);家庭功能障碍者占29.9%,家庭功能障碍的高中生喝酒、打架、网瘾、赌博、自杀未遂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均高于家庭功能良好者(P值均<0.05).家庭功能、家庭教育方式、性别等因素与伤害相关危险行为的发生有关(P值均<0.05).结论 父母应在家庭功能、教育方式方面为高中生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减少高中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的发生.

    作者:杜茜倩;游书秋;穆国霞;李胜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沈阳市2008-2012年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状况

    目的 了解2008-2012年间沈阳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变化情况,为有效开展近视防控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利用每年1次的沈阳市中小学生体检资料,总结分析2008-2012年间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的流行特点.结果 2008-2012年沈阳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平均检出率分别为62.1%,62.7%,64.3%,65.8%,66.4%.各学段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均高于男生;随着年级增加,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增高;各学段城市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均高于乡村.结论 2008-2012年沈阳市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有逐年增高趋势,自2011年后视力不良增长率明显下降.应关注低年级学生的近视防控工作.

    作者:谭颖慧;王玉鹏;关伟;贾丽红;陶芳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广东大学生骨量与膳食营养体力活动的相关性

    目的 了解广东省大学生骨骼生长同发育现状及其与膳食营养摄入和体力活动水平的关系,为维护大学生骨骼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广东省212名18~ 22岁青年全身骨矿物含量(BMC)和骨密度(BMD).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获得研究对象膳食营养摄入及体力活动情况.结果 男生全身BMD(1.0 g/cm2)显著高于女生(0.9 g/cm2) (P<0.05),男生全身BMC(2 779.3 g)与女生(2 176.9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膳食脂肪、维生素D摄入量与全身BMD、BMC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男生钙摄入量与BMD呈正相关,膳食能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D摄入量及体力活动强度与全身BMD、BMC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膳食营养素和体力活动可影响广东青年全身骨矿物含量和骨密度.

    作者:王晓燕;肖德生;王明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青少年校园暴力与学习成绩关系分析

    目的 探讨学习成绩与校园暴力的关联,为预防青少年伤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对随机抽取的辽宁省12~ 23岁学生23 246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论性别,不同学习成绩间8类校园暴力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成绩差”学生的报告率普遍较高.不同类型高中学校间校园暴力报告率差异普遍无统计学意义,且职业高中的报告率并不高.结论 校园暴力与绝对的学习成绩(高中学校类型)无明显关联,而与相对的学习成绩(班级排位)有明显关联.

    作者:王宏伟;岳秀峰;潘松;王智勇;赵虹;安庆玉;徐品良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成人依恋社会支持的关系

    目的 探讨成人依恋、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和矫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在1所民办大学一至四年级大学生中随机抽样调查1 100名,采用大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筛选出100名网络成瘾大学生作为实验组,抽取性别、年级、专业均匹配的100名非网络成瘾大学生作为对照组.使用关系问卷、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两组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网络成瘾组和非网络成瘾组大学生依恋类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网络成瘾组大学生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维度得分均高于非网络成瘾组,社会支持得分均低于非网络成瘾组(P值均<0.01).AMO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依恋焦虑对网络成瘾有直接正向影响(β=0.356,P<0.01),依恋回避通过社会支持途径间接影响网络成瘾(β=0.106,P<0.01),依恋回避对社会支持有直接负向影响(β=-0.317,P<0.01),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有直接负向影响(β=-0.334,P<0.01).结论 成人依恋对网络成瘾有重要影响作用,其中依恋焦虑对网络成瘾产生直接影响,依恋回避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网络成瘾.

    作者:邓伟;胡雄海;黄锦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浙江省2010-2012年学生艾滋病疫情及危险行为分析

    目的 了解浙江省2010-2012年学生人群艾滋病感染状况及危险行为情况,为学校开展艾滋病相关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分析浙江省15~24岁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学生疫情特征;采用分阶段整群抽样方法,于2010-2012年在杭州、温州市2所高校每年分别抽取1 609,1 600,1 600名学生开展哨点监测,分析艾滋病危险行为及影响因素.结果 2010-2012年浙江省报告15~24岁感染艾滋病的学生人数分别占1.61%,1.38%,1.75%.传播途径为同性传播分别占87.5%,88.2%,71.4%.2010-2012年学生性行为报告率分别为13.1%,9.1%,6.9%(P<0.05),临时性行为报告率分别为34.3%,34.1%,37.8%(P>0.05);男男性行为报告率分别为5.3%,2.0%,7.4%(P>0.05);商业性行为报告率分别为3.4%,3.6%,9.9%(P<0.05);进行HIV检测报告率分别为2.0%,2.2%,1.9%(P>0.05).学生哨点监测中尚未发现HIV抗体阳性者,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12%,0,0.06%.结论 浙江省学生艾滋病感染人数逐年增加,同性性行为是学生感染HIV主要途径,临时性行为、商业性行为普遍存在而HIV检测率低.建议加强宣传干预,提高高危人群的检测意识.

    作者:陈琳;潘晓红;杨介者;徐云;郑锦雷;王憓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丰台区高中生电子游戏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丰台区高中学生电子游戏成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控制高中生电子游戏成瘾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北京市7所高中1 364名学生,采用“北京市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高中生电子游戏成瘾率为24.4%,其中职业高中生成瘾率高达52.0%.低年级、母亲受教育程度低、非住宿、自感学习成绩差、曾有过自杀未遂行为、曾发生过类似赌博行为、曾接触过黄色书籍或音像制品是高中生电子游戏成瘾的危险因素.结论 丰台区高中生电子游戏成瘾率较高.应针对高中生电子游戏成瘾的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低年级、职业高中、男生为干预的重点.

    作者:石荣兴;芦然;吴岩;李雪峰;张睿思;赵建忠;李洁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南京市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模式分析

    目的 探讨南京市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模式及特点,为有效预防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南京市5所高校3 183名大学生进行自填式匿名问卷调查,采用样本聚类法对12种健康危险行为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男生行为聚集模式分为4组,女生为2组.低危险组男生仅占22.0%,女生占46.6%.2.9%的大学生未发生过任何健康危险行为,其中医学生的比例高(5.5%);50.9%的大学生发生过≥4种的健康危险行为,艺术专业大学生比例高(67.6%).吸烟是女生高危险组的标志性行为.结论 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方式多样.应根据男、女大学生的聚类特征,分别采取相应的综合干预措施.

    作者:刘志浩;廉启国;卫平民;李小宁;黄明豪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围青春期体脂增长模式及相关影响因素

    超重、肥胖现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从生命早期预防和控制肥胖的发生与发展是广大公共卫生研究和实践者普遍关注的课题.围青春期(peri-puberty)是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的重量和成分构成正在快速改变,而这种改变往往有其独特的自然发展规律和特征,一般正常情况下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但是,若在遗传、饮食、运动、青春期发育时相等多种危险因素作用下,围青春期的体格和体脂水平增长就有可能速度过快、增长幅度过大,导致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体脂百分比等指标持续处于人群高位,或者在整个青春期过量积累,从而对今后生命全程的健康带来不利.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当前我国人群的青春期体脂增长模式及相关影响因素开展专门的研究.

    作者:史慧静;李丹;江小小;王群;张博林;张蕴晖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减肥运动处方对青春后期超重肥胖学生体成分和形体影响

    目的 探讨减肥运动处方对青春后期超重肥胖学生体成分和形体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筛选安徽师范大学单纯性超重肥胖且无运动禁忌症的大学生26人,使用运动强度为60%~ 70%的F.C.及RPE在13~15级的运动处方进行8周的干预,对干预前后的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并比较.结果 8周后超重肥胖学生的肥胖相关指标:体重、BMI、体脂肪、FAT%及肥胖指数均发生明显改变(P值均<0.01);形体相关指标:胸围、腰围、臀围、上臂围、腰围身高比、臀围身高比、腰胸比、腰臀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皮下脂肪层厚度:上臂、胸部、腹部、大腿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实施8周减肥运动处方能有效控制体重、减少脂肪、降低BMI值,并有效改善体成分和形体.

    作者:王克;柏友萍;孙骏;江双双;钱晶晶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新疆医科大学维吾尔族学生视频终端视疲劳调查

    目的 了解新疆医科大学维吾尔族大学生中视频终端视疲劳的流行状况及临床特点,为制定相关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新疆医科大学随机抽取临床医学、药学、口腔、麻醉4个专业,整群抽取4个专业所有非毕业民族班维吾尔族学生共计698名,行视力、屈光及眼科检查,并对配镜情况、每日使用视频终端的时间、操作视频终端的习惯,及有无视疲劳症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维吾尔族大学生因使用视频终端所致视疲劳发生率为55.73%,其中轻、中、重度视疲劳发生率分别为31.85%,20.42%,3.46%.男、女生视疲劳患病率分别为45.36%,6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生视疲劳影响因素分别为视频终端使用时间、屈光不正未校正、不良视频终端使用习惯.结论 应在维吾尔族大学生中提倡及时矫正屈光不正,科学合理使用视频,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郁梅;赵菊芳;冯华银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杭州市拱墅区中学生心肺复苏知识普及情况

    目的 了解中学生心肺复苏知识普及率,为学校开展心肺复苏普及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方法 选择杭州市拱墅区初中、高中学校各2所共计1 707名学生,进行心肺复苏相关的知识和态度问卷调查.结果 1 707名中学生中,2.9%熟知吹气频率,3.3%熟知气道开放角度,1.6%熟知心脏按压深度,2.0%熟知心脏按压频率,9.0%会人会人工呼吸,8.8%会心脏按压.初中生与高中生之间的知识知晓率、行为形成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性别学生行为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学生心肺复苏知识普及率偏低.应有计划开展救护知识普及工作,以提高中学生的自救互救能力.

    作者:王春香;张琦;来彩芬;袁卫红;骆晓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兰州地区大学生乙型病毒性肝炎知识行为态度状况

    目的 了解兰州地区高校大学生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知识、行为和态度,为加强大学生乙肝防治知识的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兰州地区4所高校1 61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乙肝知识知晓情况影响因素.结果 乙肝知识得分优秀者有543人(33.58%);得知同学感染乙肝后,仅有22.51%的学生会和往常一样与其交往,30.80%的学生愿意与乙肝病毒感染的同学一起共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汉族学生乙肝知识的掌握情况要好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自于城市的大学生好于农村学生,医学类专业的大学生好于非医学专业学生(P值均<0.05).结论 要加强兰州地区大学生乙肝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高校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消除歧视心理.

    作者:马汉平;王宇红;蒋永萍;马彪雄;刘萍;赵红;刘家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北京高校心理危机运行机制现状

    大学生自杀等危机事件不仅威胁到高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秩序,而且给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冲击.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体系的建构是危机干预工作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立科学、规范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体系是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自杀等危机事件的有效途径.现对北京市高校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进行分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王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某师范专科学校入学新生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分析

    近年来,结核病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是危害高校学生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也是学生中途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1].由于学校是人群密集的场所,一旦有肺结核病患者,极易在校内传播流行,而入校新生是校内结核菌感染的主要来源.为做好大学新生结核病的监测及防治工作,笔者对某师专2004-2012年新生入学体检PPD试验的资料进行了统计,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志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女大学生性行为与生殖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目的 了解女大学生性行为和生殖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制定健康教育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杭州市4种专业类型在校女大学生1 738名,调查性行为与生殖健康状况,同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医学类女生SCL-90量表各因子分均低于非医学类女生(P值均<0.01).存在性交行为、自慰行为以及曾因生殖健康问题就诊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均高于没有上述情况的女大学生(P值均<0.05).结论 生殖健康问题与性行为影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应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活动.

    作者:张凤云;饶艳;盛蕾;孙丽;柴程良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天津市藏族中学师生肺结核防治知识态度行为状况

    目的 了解天津市藏族中学师生肺结核防治知识、态度和相应行为状况,为针对性地开展肺结核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填式问卷,对天津市藏族中学所有在校师生(95名教师和81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和教师对肺结核防治知识的总体知晓率分别为50.1%和5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生知晓率分别为52.3%和4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藏班和当地班学生知晓率分别为51.9%和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数学生和教师对结核有正确的态度和行为,但西藏班学生得病后更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师生肺结核防治知识的主要获得途径是学校(66.9%,62.0%)、电视(42.2%,55.4%).结论 天津市藏族中学师生肺结核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仍需通过健康教育方式提高,对西藏班学生需给予更多的关注.

    作者:张国钦;张玉华;宋娜;窦立文;李培艳;唐智多;傅衍勇;钟达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南京市高职高专学生院前急救认知与需求状况

    目的 了解高职高专学生院前急救知识认知与需求情况,为普及现场急救知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对南京市4所高职院校59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594名高职学生急救知识总平均分(11.04±3.02),不同专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7%的调查对象表示曾经就读的学校开设过急救相关课程,33.3%的学生表示会在平时自学有关急救的书籍,98.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院前急救的相关知识.结论 高职高专学生对院前急救存在高需求、低掌握的状况,且不同专业学生掌握情况不尽相同.应根据高职学生的需求确立有效培训途径.

    作者:许婷;许勤;吕广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广州市2006-2012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2006-2012年间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2年广州市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61起,发病17 996例,平均罹患率为2.92%,以水痘、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类事件(83.51%)为主.3,4,6,9,12月是高发月份(62.91%);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小学、托幼机构和中学)突发事件多发(91.32%),但普通高校的年平均事件发生率高(4.90%);越秀区、天河区、黄埔区多发(47.07%),黄埔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年平均事件发生率高(10.35%).结论 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应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和重点传染病的防控.

    作者:吴德平;许建雄;傅传喜;蔡衍珊;李铁钢;董智强;张春焕;王小溪;陈坤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