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静;苗春霞
目的 了解龙岩市15岁以下儿童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应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年龙岩市疾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的15岁以下儿童传染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龙岩市15岁以下儿童法定传染病以丙类传染病为主(98.08%),报告发病率为1 990.82/10万,高于当年全人群发病率(607.56/10万×2=162.35,P<0.01).发病以3岁以下散居儿童为主,各县(市、区)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报告的病种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其次为呼吸道传染病,血源和性传播传染病病例较少.发病居前5位的传染病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细菌性痢疾,累计占病例总数的98.18%(8371/8 526).结论 龙岩市15岁以下儿童法定传染病疫情仍需进一步控制.
作者:邓小如;江沅峰;林梅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索浙江省学生肺结核患者发现延误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防控学校结核病疫情提供干预建议.方法 以浙江省2008-2010年在中国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登记的3822名初治学生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发现延误情况,采用单因素x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延误影响因素.结果 浙江省初治学生肺结核患者发现时间的中位数为15d,发现延误患者占31.4%.发现延误主要危险因素为低年龄段、居住在农村、一季度发病、患病类型为原发性与粟粒性肺结核、涂片阳性、需追踪、确诊机构为市级定点机构的患者.结论 学生肺结核患者发现延误情况不容乐观.学校与结防机构应针对发现延误危险因素加强干预,减少延误的发生.
作者:陈彬;王晓萌;顾华;钟节鸣;陈松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海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常见病患病状况,为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实施方案”的要求,在2005—2009年间对海南省10所职业院校学生75470人次进行健康体检,采用EpiInfo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女生营养不良、贫血、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04%,4.18%和6.15%,男生分别为8.08%,2.43%和4.44%,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79.26,178.51,105.40,P值均<0.01);学生营养不良和贫血检出率逐年下降,肥胖检出率逐年上升.沙眼、龋齿和视力不良检出率男生分别为4.30%,66.0%和24.62%,女生分别为3.06%,33.04%和24.22%,男生沙眼和龋齿检出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2.08,62.06,P值均<0.01);男、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0,P>0.05);沙眼和龋齿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应加强健康教育,切实落实各项防治措施,降低学生常见病患病率.
作者:赖新梅;朱坚;陈奇漂;符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所有方面的知觉,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有组织的结构,具有评价性且可以与他人分别开来[1-2].大学时代是自我概念发展快的时期,同时也是自我概念问题较多的时期.大学生对自我的看法不但会影响行为,也与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2].
作者:陈文婷;刘佳琦;魏金旺;江晓燕;王睿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据WHO新报告,抑郁日益成为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患,成为21世纪的主要健康杀手[1].有研究表明,抑郁心理是大学生常见的负性情感[2].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环境适应、学习及择业等诸多心理困扰,尤其是八年制医学生,更是直面学业繁重、竞争压力大、社会期望值高、医患关系紧张等压力[3],心理问题不可忽视.笔者通过调查研究,探讨八年制医学生抑郁发生状况,并分析抑郁与D型人格的关系,为教学管理部门制定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魏誉民;黄奕祥;陈悦姝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广东省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取等比例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广东省抽取12个县(区)开展2004-2005年居民死因回顾性调查.结果 广东省2004-2005年0~19岁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率为19.9/10万,占该年龄组人群总死亡数的34.0%,是该年龄组的第1位死因;伤害死亡率农村高于城市,男性多于女性.其中0~4岁儿童伤害死亡率为22.6/10万,农村是城市的1.7倍,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4岁儿童伤害死亡率为15.9/10万,农村是城市的1.5倍,男性是女性的1.6倍,溺水是0~14岁儿童的第1位伤害死因;15~19岁人群伤害死亡率为26.6/10万,农村是城市的1.4倍,男性是女性的2.5倍;交通伤害是15~19岁青少年的第1位伤害死因.广东省儿童青少年每年因伤害死亡导致的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为35.2万人年.结论 广东省儿童青少年致死性伤害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导致的疾病负担沉重.
作者:孟瑞琳;许燕君;徐浩锋;许晓君;夏亮;蔡秋茂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东城区学生对营养午餐的满意度现状,为进一步改进学生营养午餐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北京市东城区6所小学三~五年级和8所中学初一、高一年级共4222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学生对营养午餐的总体满意率是27.21%,小学满意率(48.56%)高于中学(11.23%).对3种不同供餐形式的满意率分别是:自办食堂为31.14%、承包食堂为31.81%、送餐公司为18.53%;学生对营养午餐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菜的花样少、色香味不好”;学生午餐剩饭率送餐公司高(62.30%).结论 学生对营养午餐的满意度总体较低.应加强对学生营养餐制作单位的管理,不断提高饭菜质量,保证膳食平衡,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作者:李谡翊;高爱钰;潘勇平;石晓燕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和自我效能感状况及其关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自我效能感综合量表,对南京市高一至高三100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高中生心理健康总均分为(2.13±0.64).不同性别、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普通高中生在学习压力感和情绪波动性因子上得分高于职业高中生.高中生自我效能感总体情况为中等偏上,不同性别、不同年级高中生自我调节效能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种效能感都与心理健康总均分及其因子呈负相关,自我调节效能感对心理健康总均分及其因子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 高中生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加大自我调节效能感的培养.
作者:陶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中国中小学生视力保健行为评定常模,为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小学生的视力保健行为提供参考.方法在全国12个省市抽取城乡中小学生47 951名,运用“中小学生视力保健行为评定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描述中小学生视力保健行为得分的P10,P25,P50,P75和分P90.结果 建立了一~三年级、四~六年级和七~九年级“中小学生视力保健行为评定问卷”各维度和总体得分的P10,P25,P50,P75和P9N0.以P90作为中小学生视力保健行为状况良好划界值,一~三年级和四~六年级学生视力保健行为良好率女生高于男生;四~六年级和七~九年级学生视力保健行为良好率东部高于中部和西部,四~六年级和七~九年级学生视力保健行为良好率城市高于农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以P10作为中小学生视力保健行为状况不良划界值,一~三年级、四~六年级和七~九年级学生视力保健行为不良率男生高于女生,一~三年级和四~六年级学生视力保健行为不良率东部低于中部和西部;七~九年级学生视力保健行为不良率农村低于城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全国总体评分的P90和P10作为判定学生视力保健行为总体状况良好与不良的划界值,为不同人群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可供比较的常模.
作者:高国朋;伍晓艳;谭晖;赵玉秋;金菊香;裴晨璐;华文娟;万宇辉;陶黎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随着计算机进入人们的生活,人们享受计算机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它的负面影响.腕管综合征、视频终端综合征、网络成瘾等诸多疾患都在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计算机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1].为了解山西医科大学学生的计算机使用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笔者开展了此次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段晓华;乔晓芳;王建文;侯小姣;王斌;燕燕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江苏省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发生情况,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05和2008年江苏省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资料,比较3a间江苏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发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3a间江苏省中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由5.3%上升到6.2%,女生增长幅度高于男生(x2=6.76,P<0.05).重点中学学生核心家庭的女生和初一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发生率增长幅度为明显.结论 网络成瘾发生率在江苏省中学生中呈迅速上升趋势,需采取措施及时进行干预.
作者:王艳;甄世祺;袁宝君;戴月;刘维娜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石河子大学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膳食行为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开展营养知识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的大学生营养调查问卷,随机抽取石河子大学14个学院2 656名大学生进行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结果 大学生膳食营养知识平均得分为(3.40±1.80)分,医学生得分(3.71±1.69)高于非医学生(3.2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57,P<0.05);女生得分(3.71±1.70)高于男生(3.13±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46,P<0.05);汉族学生得分(3.57±1.77)高于少数民族学生(2.62±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73,P<0.05).电视(57.6%)、网络(51.4%)是大学生获取营养相关信息和知识的主要途径.结论 大学生营养知识得分不高,不同学院、性别、民族是大学生营养知识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徐上知;付蕾;牛冰;马丹;牛强;李述刚;木拉提;丁玉松;郑荣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高中学生健康相关危险行为流行现状,为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山西省太原市6区抽取6所全日制高中每年级各100名学生,进行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高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较普遍,在7种不良饮食行为中,有2.2%,10.4%,1.2%,19.3%和8.0%的中学生频繁喝软饮料、吃甜点心、吃西式快餐、不喝牛奶和不吃早餐,60.1%和18.5%的中学生有偏食现象和不健康减肥行为;在近1 a内有15.2%,43.4%,17.6%,14.7%的中学生发生打架、在楼梯上追逐打闹、自残、考虑离家出走等易导致伤害的危险行为;有37.3%和18.8%的学生在调查前30 d内曾经尝试吸烟和饮酒;长时间上网的学生人数达到7.4%,所有健康危险行为报告率性别和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太原市高中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较高,应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作者:赵平花;吕树茂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大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中后期,丰富的营养知识、积极的饮食态度、健康的饮食行为习惯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健康.有研究报道,我国大学生缺乏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知识,存在诸多营养方面的问题[1-2].湖南吉首市地处湘西少数民族地区,该地区的大学生多数来自贫困地区,营养状况较差,营养知识较为欠缺.为提高该地区大学生营养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水平,改善该地区大学生的营养状况,笔者通过营养健康教育干预来观察营养改善的效果,以便为有效改善该地区大学生营养状况提供依据.
作者:陈玉凤;熊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随着对儿童近视病因研究的不断深入,父母近视已被确定为儿童近视的危险因素之一.父母近视如何影响儿童近视尚未形成定论,家庭的影响往往被认为是由遗传决定的,但家庭作为父母、子女共同生活的场所,共享环境的影响不能被忽视.本文主要综述父母近视影响儿童近视的遗传与共享环境证据.
作者:华文娟;伍晓艳;万宇辉;金菊香;高国朋;方云;裴晨璐;陶芳标 刊期: 2013年第11期
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人们的健康需求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对疾病的防治,而是积极地要求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氛围[1].21世纪的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面临的心理压力明显高于其他同龄群体[2].大学生中因此而引发的出走、休学、退学以及自杀等恶性事件也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3].为探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相关影响因素,为学校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状况教育提供参考,笔者开展了本次研究.
作者:冯文静;苗春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近视是全球发病率高的屈光不正,病因呈多样性,但只有一小部分近视具有明确的遗传性,通常发生早且近视程度高,伴随明确的染色体定位[1].在工业化和经济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近视出现在儿童期,特别是在校期间,称之为学校近视(school myopia)[2].在典型的学校近视病例中,屈光不正通常出现在8~14岁,也就是小学的中晚期或初中阶级.在随后的10~15 a内,近视还会进一步发展,直到30岁.
作者:陶芳标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医学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值得关注.亚健康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亚健康状态并不是由单一的因素,而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本研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多变量直接和间接效应,探讨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等因素对医学研究生亚健康的影响,为有效开展相应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作者:刘萌;廖淑梅;冯琼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暴力是指蓄意滥用权力和躯体力量,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的一类行为[1].校园暴力通常情况下是指行为人针对在校师生实施的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暴力行为,对学校或师生财物实施的暴力行为,以及师生对社会人士实施的暴力行为[2].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还是农村,校园暴力在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上都呈上升趋势[3],已成为被关注的社会问题.相对于校园暴力,校园欺侮行为[4]是攻击性行为的一种类型[5],是当前中小学生校园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该研究对中小学校园语言和躯体的欺侮或暴力行为(以下统称“欺侮行为”)进行了调查,期望能够掌握这些行为的发生概况,探索其危险因素,为下一步干预奠定基础.
作者:陈道湧;姚玉华;俞爱青;沈建;龚向真;姚文;金伟保;盛赛芬;余金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痤疮的认识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探讨高校相关健康教育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现场医疗咨询和APSEA量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河南大学1451名学生痤疮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在1451名学生中,认为痤疮是疾病的有337名,占23.2%;曾到医院治疗的有240名,就诊率为16.5%.学生APSEA量表得分>80分的有154人,占10.6%.所有痤疮患者中,轻度、中度、重度分别为590,466,385例.结论 大学生对痤疮的认识严重不足,痤疮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影响.应引起家长、学校及社会的高度重视.
作者:路金瑞;席子明;董放;芦丽凎;李晓红;刘科峰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