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伟;袁树华;屈苏格;师鉴;回延良;李琦
目的 分析蚌埠市龙子湖区开展新生入学入托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情况,为推进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在全市范围内更规范地实施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安徽省入学入托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管理工作实施办法>要求,对蚌埠市龙子湖区区属1所中学、10所小学和8所托幼机构2 863名入学新生预防接种证及接种登记情况进行查验.结果 接种证查验工作总覆盖率为44.2%,托幼机构低为27.6%,农村学校和托幼机构没有实施查验制度;预防接种证持有率为91.0%;在2 606名持证新生中,五苗基础免疫完成率均达到93%以上,国家全程免疫(含加强)完成率为73.6%,以麻疹疫苗(2剂)完成率低(78.4%),托幼机构、小学、中学的麻疹疫苗(2剂)完成率分别为86.8%,77.2%和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9,P<0.01).结论 私立托幼机构和农村是该制度落实的难点.应积极主动争取相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 大力推进新生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全面开展.
作者:聂素梅;陈峰;马志芹 刊期: 2008年第08期
许多研究表明,早餐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对儿童少年营养状况及健康的重要作用是其他餐次无法替代的[1-2].因此,早餐对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和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经常不吃早餐或早餐质量较差会引起能量和营养素摄入不足,甚至导致某些营养素缺乏,长期下去不仅会影响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还会影响认知能力和学习成绩.吃早餐儿童的短期记忆能力、数学测试成绩优于没有吃早餐的儿童,早餐吃得好的学生明显比早餐质量不好的学生精力充沛、思考问题积极[3].然而,我国儿童少年的早餐现状不容乐观.有调查显示,我国儿童经常不吃早餐的比例为5.5%[2].为了解沈阳市小学儿童早餐、零食及保健品补充情况,探讨儿童饮食习惯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笔者选取沈阳市某小学进行了调查.
作者:贾丽红;董幼丹;白英龙;翟玲玲;秦学艳;张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同时面临紧张的学习和高考压力,他们的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身体健康.为了解重点中学高中生膳食营养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指导学生合理营养、平衡膳食,我们对蚌埠市3所重点中学部分高中生进行调查.
作者:王娣;盛庆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西部农村地区不同民族小学生体质差异,为制定适合不同民族的学生体质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甘肃省天祝和永登2个县所有完全小学的45 414名小学生进行身高、体重和血红蛋白测试,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12岁以上年龄组维吾尔族学生体重高于回族、汉族和藏族学生(P<0.05);维吾尔族学生身高高于藏族、汉族和回族学生(P<0.05).结论 西部农村不同民族学生体质差异从小学阶段就已经有所表现.
作者:王涛;司宏宗;格鹏飞;Park Albert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抗贫血胶囊纠正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作用,为开展儿童贫血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缺铁性贫血儿童100名,按整群抽样的方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各50名儿童,男、女各半.试验组儿童每日给予抗贫血胶囊,对照组儿童予以安慰剂;分别于食用前、35 d后测定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游离原卟啉、血清铁、血清铁蛋白、血清IgG水平,并进行膳食调查,观察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补充抗贫血胶囊儿童的血红蛋白质量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清铁蛋白和IgG水平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而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水平明显下降,但血清铁水平未出现明显差异.实验期间2组儿童的能量、蛋白质、铁、维生素C、维生素B2摄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抗贫血胶囊具有一定的纠正缺铁性贫血的作用.
作者:莫宝庆;徐济达;王颖明;王杏英;肖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儿童龋病可以波及多个乳牙,引起广泛龋损,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1].研究儿童龋患情况以及相关因素,对有效预防龋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学龄前聋哑儿童为社会弱势群体,其口腔健康问题容易被忽视[2].为了解学龄前聋哑儿童龋患,为聋哑儿童龋病防治提供参考,笔者于2006年6月对鹤壁市聋哑儿童进行了相关调查.
作者:裴丽霞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为全面了解和监测安徽教育学院教职工的健康状况,做好预防保健工作,该学院每2 a对教职工进行一次全面体格检查.现将安徽教育学院1998-2004年4次体检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王焙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医学生口腔中奋森螺旋体检出率与临床症状的关系,为有效开展口腔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1998-2007年每年检查赣南医学院学生120~150名,共检查1 421名,取被调查医学生牙垢涂片,采用镀银染色镜检.结果 医学生口腔奋森螺旋体阳性检出率为24.07%,其中弱阳性(+)132例(9.29%),阳性(++)128例(9.01%),强阳性(+++)82例(5.77%).1998-2007年医学生检出率显著降低.奋森螺旋体感染较严重者多数伴有奋森咽峡炎、牙龈炎、口腔溃疡、牙龈肿痛或出血、口臭等症状.结论 口腔中的奋森螺旋体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奋森螺旋体感染.
作者:钟有添;王小丽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大学在校医学生和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偏差异同,为不同专业学生提供群体预防性辅导及干预依据.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测查表(Psychological Health Inventory, PHI)对青岛某大学在校学生1 196名(医学生611名、师范生585名)进行测试.结果 PHI临床分量表T分>60的心理异常检出率及T分>70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43.39%和12.21%,2项检出率均为医学生高于师范生(47.14%>39.49%,15.55%>8.72%,P值均<0.01);两类专业的心理异常率均为男生高于女生,医学生分别为54.34%和39.67%,师范生分别为48.03%和33.99%(P值均<0.01);医学生的心理问题前5位依次为躯体化、抑郁、脱离现实、病态人格和过度兴奋状态;而师范生的首要问题是过度兴奋状态;心理异常学生PHI各分量表平均分值比较,显示医学男生躯体化、脱离现实和疑心水平高于师范男生(P<0.01,P<0.05);脱离现实以医学女生较重(P<0.01),而过度兴奋状态则是师范女生较重(P<0.01).结论 综合性大学心理健康促进的干预内容要依不同专业和性别的学生而异.
作者:樊晓光;周东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在小学生及托幼儿童中实施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与乙肝防治健康教育项目(项目)的效果,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乙肝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培训卫生专业人员和学校教师,发放宣传品,采用多种活动,接种乙肝疫苗,于健康教育前、后进行知识问卷调查,完成全程免疫3个月后抽样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结果 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干预前、后分别是50.05%和92.65%(χ2=414.33,P<0.01),乙肝疫苗重要意义认知度干预前后分别是68.34%和97.23%(χ2=274.24,P<0.01),乙肝疫苗调查和报告接种率在97%以上.抗-HBs阳性率为92.89%,有效保护抗体为88.78%,实施综合防治项目后比实施项目前抗体水平提高77.11%(χ2=680.55,P<0.01).结论 在儿童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其乙肝防治知识水平明显提高,开发民族语言的宣传画、培训教师、举办专题讲座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接种后抗体阳转率较高,疫苗安全性良好.
作者:李荣;陈刚;石灵梅;白兴文;周珉;尖措;雒永宏;白秀梅;赵建海 刊期: 2008年第08期
学校是传染病易感人群高度聚集的特殊场所.近年来,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频发生,尤其是传染病爆发与流行[1],其受伤害群体是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青少年,社会影响大.有资料报道,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占各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70%~80%[2].因此,学校公共卫生问题已经成为威胁儿童青少年生命与健康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做好学校传染病疫情防控、预防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意义重大.笔者对2007年南阳市卧龙区发生的2起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或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王玲;梅振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2007年许昌市8~10岁儿童碘营养状况,为碘缺乏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人口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方法(PPS),从许昌市不同方位随机抽取30所小学,每所学校抽取8~10岁儿童40名,检查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尿碘水平和学生家中食用碘盐合格率. 结果监测1 280名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为4.76%;监测1 242名儿童尿碘水平,尿碘中位数为233.06 μg/L;学生家中食用碘盐合格率为95.83%.结论 实施多年的全民食盐加碘干预措施以后,许昌市儿童碘营养状况较1995年前有明显改善.
作者:李亚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已有研究表明, 不同的家庭对儿童个性的形成可产生不同的影响[1].笔者于2007年5-6月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对家庭缺失群体学生进行了调查,同时抽取普通家庭的寄宿学生进行对照,以探讨家庭功能对学生个性的影响 ,为学校的科学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提供依据.
作者:谢蓓芳;方永年;谢舫;张晶晶;张敏涛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会宁县四房吴乡中小学生结核感染及肺结核患病状况,为做好学生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四房吴乡20所中小学校4 824名学生进行结核菌素(PPD)试验,并对硬结直径≥20 mm或有水泡者进行胸透和X线摄片检查,对胸片异常者做痰抗酸杆菌涂片检查.结果 PPD试验强阳性率中学生(4.8%)高于小学生(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6,P<0.01).中小学生肺结核检出率分别为929.15/10万和161.19/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5,P<0.01).结论 会宁县四房吴乡中小学生肺结核患病率较高,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结核病在校园内传播.
作者:蒯蓓芳;李君儒;倪丰安;魏素珍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大学生情绪智力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情绪智力量表(EI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安徽省某高校299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大学生情绪智力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情绪智力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情绪智力与自我效能感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自我效能感和客观支持2个预测变量能联合解释情绪智力变异的19%.结论 大学生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其情绪智力.
作者:郑显亮;顾海根;竺培梁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6~12岁低出生体重(LBW)儿童智力发育状况,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出生队列结合巢氏病例对照方法,按照1:1匹配原则,选取1994年6月-2000年6月在铜陵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单胎低出生体重儿童和足月正常出生体重(NBW)儿童各101名;采用问卷调查其人口统计学特征,运用中国韦氏智力量表(C-WICS)评价其智力商数(IQ).结果 6~12岁低出生体重儿童在学龄期的总智商低于正常出生体重儿童,两组分别为99.97±15.07,104.33±1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LBW儿童操作智商低于NBW儿童,而在言语智商方面与NBW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对LBW儿童实施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与监测,将有利于加快LBW儿童的智力追赶发育.
作者:张健;胡传来;陶兴永;黄永玲;陶公民;陶芳标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贫困大学生蛋白质膳食营养状况,探讨其营养干预资助措施.方法 采用膳食记录法及人体测量和蛋白质营养水平生化指标测定方法,对大同大学医学院211名贫困生进行调查.结果 211名贫困大学生每日优质蛋白质食用率为55.3%,每周食用频次为9.9次,占蛋白质总食用频次的33.2%,男生依次为77.6%、13.4次、40.6%,女生依次为48.8%、8.9次、30.8%,男、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人体测量蛋白质营养正常的占75.8%,男生为75.0%,女生为76.1%,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蛋白质营养水平生化指标测定中,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均在正常范围内,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13.3%的贫困生人体测量指标处于营养不良.结论 大多数贫困生膳食蛋白质质量良好,绝对大多数贫困生机体蛋白质营养水平正常,但仍需关注蛋白质缺乏亚临床现象.
作者:范利国;冯玉荣;李凯军;段爱旭;魏继平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影响低年级小学生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学生近视的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上海市6个区36所学校一~三年级小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小学生的近视相关因素,共获有效问卷21 850份.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读书时眼睛与书本距离、车上看书、每晚做作业时间、一次看书写作业持续时间超过40 min、眼睛酸累和喜欢咸味是小学生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读书时眼睛与书本距离、车上看书、眼睛酸累和喜欢咸味对模型的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上海市小学生视力不良率持续上升,不良阅读姿势和过度用眼是小学生近视发生的关键因素.应及早对学生进行用眼行为干预,早期预防近视发生.
作者:徐文燕;王书梅;刘祥瑞;孙瑜;高桂玲;邹金良 刊期: 2008年第08期
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长期趋势虽然并不能在所有的研究中得到一致结论[1-2],但个体性早熟(precocious puberty,sexual precocity)在临床上似乎更为常见[3-4].然而,无论是青春发动时相的长期趋势,还是临床越来越多见的性早熟,都是人群中青春发动时相提前儿童量的积累.青春发动时相提前带来儿童社会适应和情感障碍[5],增加了成年期疾病的风险和生殖系统肿瘤[6],影响了儿童性早熟的诊断、治疗[7],拓展了生长发育影响因素的研究领域[8-9],深化了青春期生长发育研究设计和结果解释[10],扩大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健康风险评估的范围[11].为学校卫生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也为学校卫生工作者提供新的研究契机.
作者:陶芳标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小学生家长对儿童性侵犯的认识,为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个人深入访谈方法,对荆州和阜新的20名小学生家长进行访谈.结果 18名被访者听说过儿童性侵犯案例.1/2的家长认为,性侵犯主要是指强暴、触摸等身体接触的性侵犯.所有被访家长均认为,儿童性侵犯会严重影响儿童心理发育.2/5的家长从未和孩子谈论过预防性侵犯问题.多数被访家长认为,预防儿童性侵犯的主要措施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教育.结论 家长对儿童性侵犯问题的认识有待提高.应加强以社区和学校为基础的预防性侵犯教育.
作者:韩萍;陈晶琦 刊期: 2008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