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仙;马宏彬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高中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高中生的睡眠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对北京市海淀区6所学校618名高中生的睡眠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高中生睡眠障碍的检出率为22.7%;重点学校学生入睡时间明显多于普通学校学生,高三年级学生的睡眠时间明显少于高二和高一年级学生;与实验班的学生比较,普通班高中生睡眠时间较少,且睡眠效率较低.个人情绪、学习负担和考试成绩是影响高中生睡眠时间和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 高中生出现各类睡眠障碍的情况较为普遍,睡眠时间不足为主要特征.
作者:何江;赵曦;姜斌 刊期: 2007年第11期
2006年3月18-20日,泰州市某区发生一起高三学生肺结核病爆发疫情,1 377名学生参加高考体检,查出活动性肺结核病人20例,患病率1 452/10万,经及时调查处理,20例病人全部治愈,无继发病例发生,现将疫情调查处理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缪昌东;赵小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福建省三明市高中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现状,为探索和推广可行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三明市3 068名高一学生进行艾滋病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 高中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率总体较低,知识总得分为(18.60±8.12)分,主要三大传播途径答对率为81.3%,而主要非传播途径的认知率不高.各项知识得分男生均高于女生,重点中学学生均高于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学生.对婚前/婚外性行为态度,男生比女生更加开放(P<0.01);对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态度,男生比女生宽容(P<0.05),有45.5%的学生表示同情艾滋病患者.学生性行为发生率为3.6%,职业中学高为4.6%,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明市高中学生艾滋病相关认知不容乐观,对该人群实施艾滋病预防干预非常必要.
作者:黄红;叶秀霞;蔡泳;沈理笑;施榕;徐刚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中学生的营养水平和现状,为中学生超重与肥胖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按分层和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4所中学初一至高二年级共4 542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通过家长问卷收集学生家庭背景资料,分析学生营养状况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结果 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2.8%和5.0%,女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6.6%和2.7%.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超重和肥胖与性别、母亲文化程度、父母亲现在和青年时体重、出生时体重以及体力活动因素有关.结论 中学生的营养状况值得关注.安排合适的运动和开展正确的家庭营养指导,对改善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营养状况将有帮助.
作者:邓晓娟;徐亮;由天辉;吴彤;宋世坤;陈竟芬;陈小茜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包头市幼儿园儿童受父母躯体暴力伤害情况,为制定以社区为基础的反对儿童暴力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填式问卷,对包头市810名幼儿园家长进行匿名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810名幼儿家长中,在近1 a内有74.0%的家长对子女实施过躯体暴力,33.0%实施过非接触性体罚,68.9%实施过接触性躯体暴力;轻度躯体暴力报告率为67.3%,重度躯体暴力报告率为23.1%,没有幼儿受到极重度躯体暴力伤害的报告.重度躯体暴力伤害率因幼儿年龄不同而存在差异(χ2=9.005,P=0.029),男孩受重度躯体暴力伤害率显著高于女孩(χ2=16.759, P<0.001);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幼儿受非接触性体罚、轻度躯体暴力伤害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84~4.828, P值均>0.05).结论 被调查地区幼儿家庭内躯体暴力发生普遍,男童更易于受到重度躯体暴力伤害.
作者:王粉燕;陈晶琦;马玉霞 刊期: 2007年第11期
齿龈内阿米巴仅有滋养体期,是人及许多哺乳动物齿龈部的共栖型阿米巴[1].为了解小学生齿龈内阿米巴感染情况及其与口腔疾病的关系,笔者对南阳市840名小学生进行了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现状调查,报道如下.
作者:王爱华;王挺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宁海县流动儿童肠道线虫感染情况,为进一步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宁海县1所私立民工子弟学校553名学生为对象,采用改良厚涂片法对肠道线虫进行检测,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感染情况.结果 肠道线虫检查208名儿童粪便,阳性64人,阳性率为30.77%;查出蛔虫、鞭虫,未查出钩虫等其他肠道线虫.蛲虫检查553人,阳性117人,阳性率为21.16%.结论 宁海县流动儿童肠道线虫感染率较高,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作者:朱志航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单纯性肥胖症是21世纪儿童的严重健康问题,是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行为偏差为特征[1]的儿童常见和多发的营养性疾病[2].
作者:孙友鲲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大学生自杀意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广州市8所高校中抽取大学生2 564名,用自编调查表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近1 a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1.6%.不同性别、专业、生源的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校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1.208,P=0.004);对自杀行为的态度、消极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等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社会支持是保护因素.结论 从可改变的社会因素入手,消除危险因素,提高保护因素,可以大限度预防大学生自杀.
作者:石文娟;马绍斌;王声湧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贵阳市青春期女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和生长发育状况,为开展营养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对贵阳市627名青春期女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及营养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营养知识平均得分为2.82分,多数学生缺乏基本的营养知识,营养知识得分高组的生长发育状况有优于低组的趋势;大部分女生在饮食态度及行为上存在较多问题,仅18.3%的女生在选择食物时考虑食物的营养,20.4%的女生获得有关知识的途径是学校教育.结论 加强营养教育,给予学生系统的正确的营养知识和观念,是改善生长发育的重要措施.
作者:王荣;刘海燕;詹键;唐帅;陈朝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设置A组(实验组)、B组(实验组)和C组(控制组)大学生各8名,进行8次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其中A组邀请2名榜样参与),干预前后分别评估各组大学生的社会回避与苦恼、自尊水平.结果 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A组、B组的大学生在社会回避与苦恼、社会回避、焦虑、自尊上均有显著变化,在社会回避与苦恼、自尊得分上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能力有短期效果;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观察学习,有助于成员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
作者:王慧;孟婷婷;陈仙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上海市徐汇区在校学生近年来伤害发生和分布特征,探讨学生伤害的有效干预措施和预防模式.方法 采用学校、社区二级监测报告网,对上海市徐汇区2002-2005学年在校学生伤害个案登记和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学生伤害的平均年发生率为4.58‰,男、女生伤害发生率比值为3.48;伤害发生率与校别有较密切的关系;学校是学生伤害发生的主要场所,占82.8%;不慎是造成学生伤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占伤害发生原因的85.5%;排在前4位的伤害类型依次是碰撞(56.9%)、跌落(28.8%)、切割穿刺(4.7%)、交通事故(1.8%);伤害性质主要以骨折和外伤为主,分别占伤害数的41.6%和36.4%.结论 有必要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学校安全教育,同时加强和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伤害的综合监督和管理,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促进学生健康.
作者:周雷;黄萍萍;黄文鸳;刘峰;杨帆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近年来,学校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卫生部和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
作者:王凤英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有关研究表明,如果个体体验到的自我与经验之间存在差距,就会出现内心的紧张和纷扰,即自我不和谐状态.个体为维持其自我概念,会采取各种各样的防御反应,为心理障碍的产生带来可能[1].
作者:卢莉;薛朝霞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广东省韶关市区学龄前儿童家庭膳食结构,以便提出合理的家庭膳食建议.方法 对韶关市区2所幼儿园3~6岁164名儿童进行4 d家庭膳食调查,采用询问法对幼儿膳食进行记录,使用儿童青少年营养评估软件系统,以推荐参考摄入量(RNI)为评价标准,对幼儿家庭膳食进行分析.结果 未达到标准供给量80%的依次为碳水化合物(占100%)、钙和视黄醇(各占82.9%)、脂肪(占72.3%)、锌(占65.9%)、硫胺素(占61.0%).在能量来源中,谷类提供的能量不足总能量的40%,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占蛋白质摄入量的60%以上.结论 幼儿家庭膳食营养配餐不合理的情况较普遍,要加强居民家庭科学合理配餐的指导,在居民中广泛宣传平衡膳食知识.
作者:薛少萍;戴朝福;何永贵;黄小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北京市昌平区辖区内共有大、中、小学校122所,其中中小学校64所,大专院校15所,民办外来务工子弟学校43所,共有学生160 748名.学校是人群聚集的场所,一旦发生传染病,将会迅速蔓延,造成严重后果,影响正常的教学与工作秩序[1].
作者:王秀云;徐志鑫;许国营;唐雅清;王瑞琴;马树波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状况,为提高大学生的生殖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05年8月-2006年8月某高校大学生门诊病历和门诊处方中因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而就诊的人数进行统计.结果 大学生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51名,其中大一学生3名(5.88%),大二学生13名(25.49%),大三学生15名(29.41%),大四学生20名(39.22%).不同性别大学生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学生性知识缺乏是导致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等感染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应及早进行性及生殖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培养高尚的性道德,避免性传播疾病对大学生的困扰.
作者:袁文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索大学生课余体育运动损伤的特点与原因,以减少学生课余体育运动伤害的发生.方法 选取兰州市6所高校的553名学生,调查其运动损伤的发生情况、性质、项目及损伤原因.结果 体育运动中受过伤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的69.62%,在不同部位共发生损伤763人次,平均每人1.98次,其中课余体育(班级体育活动、课余训练、课余运动竞赛)损伤占81.8%.运动损伤以关节扭伤多,占37.34%;大球类项目(篮球、排球、足球)是易受伤的运动项目,占运动损伤的41.15%.结论 课余体育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有思想因素、场地不良、学生的身体状况处于不良期等.
作者:张虎祥;杨建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儿童青少年是伤害发生的高危人群[1],为探讨中学生伤害的认知行为现状,为伤害的干预提供依据,于2007年6月对安徽省淮南市某初中学校学生伤害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
作者:佟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广西在校大学生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开展性病/艾滋病宣传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被试,对抽取的2 015名大学生进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大学生中,8.73%有过性行为,其中34.96%存在多性伴关系,近1次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为31.47%;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均超过95%;对于非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有一定了解,57.82%的人认为艾滋病对每一个人和家庭都存在威胁.结论 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艾滋病非传播途径和性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
作者:徐永芳;周吉;莫秀娟;朱建靖;梁红慧;周芳华;李萍 刊期: 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