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两种不同实验室检测方法分析

庄严;栗俊杰;张诗蒙;李小燕

关键词:被动凝集法, 荧光定量PCR法, 肺炎支原体
摘要:目的 通过对被动凝集法检测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抗体与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肺炎支原体核酸的对比分析,探讨两种不同肺炎支原体感染实验室检测方法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儿科支气管肺炎病例848例,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出院确诊肺炎支原体感染的462例病例中,肺炎支原体MP核酸检测阳性占总检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55.63%,MP抗体检测阳性占总检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79.00%.二者结合检测阳性检测率为99.56%.两种方法男女阳性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各年龄组检测阳性分布,90%的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结果集中在1至9岁,95%阳性集中在1-12岁.结论 两种方法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都显示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年龄上以1-9岁儿童高发,性别上无差异;在临床诊断上两种方法相互弥补,建议同时选择两种方法以提高临床的诊断率.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浆溶血磷脂酸及CA125在子宫内膜癌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子宫内膜癌为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占生殖道恶性肿瘤20%-30%[1],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有研究认为子宫内膜癌与雌激素水平、内膜增生及遗传等因素相关[2].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其5年生存率可达70%[3].

    作者:刘曼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血清sCD40L联合NT-proBNP对心力衰竭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研究

    目的 探究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联合B型尿钠肽前体(NT-proBNP)对心力衰竭的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抽取2014年4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52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52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晨起时抽取其空腹状态下静脉血3.0 ml,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血清sCD40L、NT-proBNP水平进行测定.对比两组血清sCD40L、NT-proBNP水平、不同病变支数与血清sCD40L、NT-proBNP水平间关系及不良心血管事件与血清sCD40L、NT-proBNP水平间关系.结果 研究组血清sCD40L(10.54±1.04)ng/ml、NT-proBNP(700.85±631.62)ng/L显著高于对照组[(7.46±0.61)ng/ml、(57.35±37.27)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NT-proBNP(831.28±514.11)ng/L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468.02±414.09)ng/L、三支病变组NT-proBNP(1213.51±511.51)ng/L明显高于双支病变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三组间sCD40L相互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者血清sCD40L(11.44±0.87)ng/ml、NT-proBNP(1050.74±747.86)ng/L明显高于未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者[(10.41±1.02)ng/ml、(610.74±576.85)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血清sCD40L、NT-proBNP水平显著增高,其表达水平与心衰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联合检测两项指标可有效诊断、评估患者病情,预测病情变化情况.

    作者:李春伟;李轶鹏;秦文艳;王占胜;刘士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代谢综合征合并腕管综合征患者的神经传导研究

    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又称为迟发性正中神经麻痹,是由于正中神经在腕部受到压迫而造成大鱼际肌无力和手部正中神经支配区的疼痛、麻木及进行性的鱼际肌萎缩,造成患者手部功能受限,生活质量下降.CTS的病因尚不明,一般认为与肥胖、关节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外伤、肿瘤、淀粉样变性、结节病和过度反复运动造成的损伤等有关[1].

    作者:奚晴超;姚蔚;王娟娟;方铭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脑室胸骨分流术1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虽然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手术近年来逐渐普及,但脑室腹腔分流术仍然是治疗脑积水的主要手段[1].传统的脑室腹腔分流术、脑室心房分流术等仍有较高的失败率,文献报道约29%-59%的病人术后几年发生分流失败[2,3].国外学者新研究表明:胸骨柄可作为静脉通路进行胸骨内输液而成为脑脊液分流的理想载体.脑室胸骨分流术在我国内地尚未见提及,国际文献中也鲜有报道.近,我们首次通过脑室胸骨分流术治愈了一例难治性脑积水的病人,该患多次行分流术失败,其中行脑室静脉窦分流1次,后因矢状窦闭塞而分流失败;脑室腹腔分流术3次,均因腹腔段粘连包裹而分流失败.现报告并文献复习如下.

    作者:陈卓;赵航;高宇飞;谢丽娟;秦治刚;金星一;赵丛海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骨科内置物术后感染性发热患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检测的临床意义

    骨科内置物术后感染一直以来都是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若感染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及预后[1-3].目前,医院针对骨科内置物术后感染患者的治疗策略主要是通过抗菌药物治疗,而抗菌药物应在什么阶段使用、用法用量如何控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

    作者:韩枫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糖尿病患者泌尿系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现状分析

    糖尿病(DM)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患者代谢紊乱,免疫功能下降,极易引发各种感染,其中泌尿系感染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1].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也随之发生改变,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也不断升高,给临床治疗带来更多的困难[2].为了解我院糖尿病患者泌尿系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我们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区收治的151例糖尿病住院患者泌尿系感染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了解糖尿病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糖尿病泌尿系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李丽荣;郭凯;刘彦希;孙景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染色质解旋酶DNA结合蛋白7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通过研究肝癌组织内染色质解旋酶DNA结合蛋白7(CHD7)的表达及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探讨CHD7作为肝癌预后预测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将286例肝切除术后病理确诊为肝细胞肝癌的标本制作成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癌及癌旁肝组织中CHD7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HD7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对应的癌旁肝组织.CHD7高表达与肿瘤数目、肿瘤包膜完整性、肿瘤血管侵犯、TNM分期及BCLC分期密切相关,与肝癌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呈负相关,而与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率呈正相关.结论 CHD7在肝癌中明显高表达,可作为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之一.

    作者:陈颖;邓周峰;江卫华;周嘉;苏明琪;韩骏;张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三维打印双相磷酸钙陶瓷支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目的 探索研究三维打印技术制备的由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HA/β-TCP)组成的双相磷酸钙陶瓷(BCP)支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潜力,为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提供试验基础.方法 通过三维打印技术制备质量比为3∶7的HA/β-TCP复合纳米支架,扫描电镜(SEM)观察支架形态.将支架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通过CCK-8实验检测支架的生物相容性以及种子细胞在支架上的增殖分;并以相同材料制备的压模片进行比较.结果 三维打印技术制备的双相磷酸钙陶瓷支架为三维均匀多孔隙结构,骨髓基质干细胞能够在此支架上很好的增殖,分化.结论 三维打印制备双相磷酸钙陶瓷支架有较好的相容性,可促进细胞的分化,可作为细胞支架应用于骨组织工程中.

    作者:李佳乐;夏轶超;澈力格尔;刘敏;王梓霖;韩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甲状腺癌诊断中FNAC假阴性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目的 探讨容易导致细针穿刺细胞学(FNAC)假阴性结果的危险因素并评估FNAC在甲状腺癌诊断上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5年10月间,对甲状腺结节患者行FNAC,并于吉大一院甲状腺外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612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实验室检查等常规检查,术中均行冰冻切片病理,术后行石蜡病理检查.对其中27例FNAC假阴性和36例FNAC真阴性两组患者的结节大小(≤0.5 cm或者>0.5 cm)、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多病灶、超声提示钙化、合并甲亢、TSH、FT3、FT4以及心率值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比较结节大小、多病灶、合并桥本以及超声提示钙化,P值<0.05,有统计学差异.而合并甲亢、术前TSH、FT3、FT4以及心率,P值>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①结节直径≤0.5 cm、多病灶、合并桥本以及超声提示钙化,容易导致FNAC假阴性结果.②结节直径>0.5 cm以及合并甲亢不会增加FNAC假阴性几率且假阴性结果与患者心率以及术前的TSH、FT3、FT4值无关.

    作者:王政民;王雨;童岚;陈光;李群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维生素D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激素原,通过结合位于靶组织(如胃肠道、肾、骨、甲状旁腺和皮肤)细胞核的维生素D受体(VDR)而发挥作用,从而维持钙和骨矿物质浓度的体内平衡.维生素D以两种生理形式存在,即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和维生素D3(胆钙化醇).虽然维生素D2和D3可以从饮食中获得(例如,深海鱼类脂肪、蛋黄、肝、奶制品和一些植物),但是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80%)是皮肤暴露于紫外线辐射而合成的维生素D3.维生素D(D2或D3)是由肝脏转化成25-羟基维生素D,并进一步通过肾脏代谢成1,25--二羟基维生素D,即维生素D的生物活性形式.

    作者:门昆;魏殿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2013-2016年度某院常见菌耐药谱分析

    近年来,细菌的耐药性和医院内感染随着抗菌药物与介入医疗的广泛使用在持续增加,使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巨大负担[1-3].通过回顾性统计分析临床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和耐药变迁的情况,可及时掌握医院致病菌耐药情况的发展趋势,对临床抗感染治疗和预防医院内感染及制定抗菌药物管理等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4-5].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病原菌的耐药监测数据.

    作者:刘佳蕊;王萍;孙卓;张巍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骨斑点症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6岁,因臀部疼痛不适就诊于我院门诊,门诊查体:髋关节的活动均正常,盘腿试验(又称4字试验)、分腿试验、腰部扭转试验、双膝双髋屈曲试验均阴性.行双髋正位Ⅹ线[图1]示:双侧髋关节间隙尚可,关节面光滑,退变不明显,骨盆诸骨可见散在的、大小不等的、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清晰,直径为0.3-1.0 cm,部分斑片影融合.其内密度均匀,以骶髂关节、髂嵴、髋臼、趾骨下支、坐骨、双侧股骨头、股骨颈多见.骨盆诸骨未见骨质破坏.

    作者:刘舰;陈耀武;孔钧令;孙嘉阳;张猛;牛泽锋;赵宝林;尹飞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糖化白蛋白在糖尿病伴贫血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糖化白蛋白在糖尿病伴贫血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住院的80例伴和不伴贫血的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贫血不同程度将糖尿病患者分为四组(无贫血、轻度贫血、中度贫血和重度贫血),分别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白蛋白(GA).实验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多重比较Dunentt-t检验;GA(%)和HbA1c(%)使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4组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分析GA与FBG和2h-PG的相关性.结果 (1)随着糖尿病患者贫血程度的加重,血红蛋白(HGB)水平逐渐下降,T2DM+轻度贫血、T2DM+中度贫血、T2DM+重度贫血显著低于T2DM组(P均<0.01);FBG和2h-PG没有明显变化.(2)GA(%)4组间检验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6.883,P=0.076).HbA1c(%)经Kruskal-WallisH检验,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928,P=0.03);与T2DM组比较,T2DM+轻度贫血组和T2DM+中度贫血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Z=-1.757,P=0.79;Z=-1.672,P=0.095);T2DM+重度贫血组有差异(Z=-2.95,P=0.003).(3)GA与FBG和2h-PG均有相关性(r=0.274,P=0.014;r=0.422.P<0.01).结论 不同贫血程度对GA水平无影响,在糖尿病伴贫血患者中GA的检测较HbA1c更有优势.

    作者:张丽梅;李强;辛瑜;邬艳慧;李鹏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姜黄素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促进SiHa细胞自噬

    目的 研究姜黄素素诱导人宫颈癌细胞自噬的机制及对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10,20,和30 μmol/L姜黄素处理宫颈癌SiHa细胞12 h,随后采用Western-blot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Akt和mTOR的磷酸化水平.同时采用自噬抑制剂3-MA处理细胞,采用MTT法观察处理前后SiHa细胞活性变化情况;ELISA检测IFN-γ的分泌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基因p53,p21和p27表达变化.结果 姜黄素能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Akt和mTOR磷酸化.同时,姜黄素也能抑制SiHa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分泌IFN-γ.当同时给予3-MA处理后,可明显逆转姜黄素对SiHa生长增殖的抑制作用,同时也能消除姜黄素诱导其分泌IFN-γ.此外,姜黄素也能上调细胞内p53,p21和p27的表达,抑制自噬后,p53,p21和p27表达明显减少.结论 姜黄素可通过抑制PI3K/Akt/mTOR活性诱导SiHa细胞自噬,终抑制其增殖并诱导其分泌IFN-γ及表达p53,p21和p27.

    作者:范世珍;陈旭娜;于波海;莫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腹腔镜下子宫血管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复发率的影响

    子宫肌瘤(uterine myoma)为发病子女性生殖器官常见良性肿瘤疾病,主要是因未成熟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所致,在临床医学中又被称为子宫纤维瘤、纤维肌瘤[1,2].子宫肌瘤多发于育龄期女性,可引发不孕、月经不调、痛经等,严重者可发生恶变,对女性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困扰.外科手术为子宫肌瘤主要治疗措施,传统开腹手术虽可有效切除病灶,但创伤较大,极易损伤卵巢功能,引发卵巢早衰等.

    作者:任江虹;王丽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带状疱疹喉炎侵及多组脑神经1例

    急性喉炎临床常见,多由呼吸道病原体引起,如鼻病毒、冠状病毒、β-溶血性链球菌[1,2].疱疹病毒,尤其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喉炎并不常见.带状疱疹喉炎可表现为声门或声门上方水疱、水肿和溃疡性破损[3].带状疱疹病毒也可侵犯脑神经,Ⅱ、Ⅲ、Ⅳ、Ⅴ、Ⅵ、Ⅶ、Ⅷ脑神经都可受累,其中面神经受累常见.我科收治一例带状疱疹病毒喉炎,未累及面神经,而累及Ⅴ、Ⅷ、Ⅸ、Ⅹ脑神经,十分少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方良;南善姬;朱博驰;吴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神经导航结合DTI技术在切除大脑功能区肿瘤的应用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结合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切除大脑功能区肿瘤中的应用,对降低患者致残率及提高肿瘤全切率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医院收治的36例颅脑功能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18例)和观察组(18例),其中观察组采用神经导航结合DTI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传统手术方式切除肿瘤,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全切率,采用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机体功能状态.结果 对照组患者肿瘤全切除8例(44.44%),观察组患者肿瘤全切除15例(83.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5.8997,P<0.05);对照组患者10例(55.56%)KPS评分≥70分,观察组患者16例(88.89%)KPS评分≥70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9846,P<0.05),且两组KPS评分得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14例无症状生存,2例病情复发,2例伴有癫痫症状;对照组患者9例无症状生存,4例出现病情复发,死亡2例,3例伴有长期不完全性运动功能障碍.结论 神经导航结合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可明确肿瘤切除范围,有利于提高大脑功能区肿瘤全切率,改善患者术后机体功能状态,保护大脑功能同时大范围切除肿瘤.

    作者:聂柳;邢孔学;刘兴吉;夏鹰;金虎;陈建强;陈晓东;林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SIRT6蛋白在非浸润性膀胱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世界范围内,膀胱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较高地位,每年大约有13000人因此死亡[1].在我国,膀胱癌的发生率居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并呈逐年上升趋势[2].且有较高的复发率及死亡率[3].因此探索膀胱癌的有效预后性指标对降低其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党生;屈冲;王九妹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窖蛋白1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癌前病变的关系

    目的 研究窖蛋白1(caveolin-1)表达对子宫内膜样腺癌(EA)临床病理特征及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IN)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3例子宫内膜样腺癌及35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中窖蛋白1的表达,分析窖蛋白1表达水平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窖蛋白-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阳性率(65.6%),显著高于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阳性率17.1%).窖蛋白-1表达水平在低分化腺癌(86.4%)、肿瘤浸润深度≥1/2(82.8%)、淋巴管间隙受侵(88.2%)、肿瘤直径≥2cm(76.8%)患者中明显高于对照组.子宫体下段及宫颈粘膜腺体受侵(不包括宫颈间质受侵)(76.9%)及年龄>60岁(74.3%)患者中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窖蛋白-1表达可能参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窖蛋白-1阳性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分级及其一部分决定辅助治疗的高危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汪锋;胡玉崇;贺慧杰;武慧;张帆;郭彦;王靖;钗丽干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270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形态学及外周血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 通过骨髓涂片、骨髓活检及外周血检查结果对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病因及疾病特点进行探讨.方法 对270例初诊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同步进行骨髓穿刺涂片及骨髓活检取材,染色后行骨髓形态学检查,并结合其血常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70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中,血液系1统疾病占67.4%,其中以急性白血病为常见,其次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涂片联合骨髓活组织检查能够提高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确诊率.与非血液系统疾病相比,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贫血症状更为严重.结论 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范围广泛,病因复杂,多为血液系统疾病引起.骨髓涂片与骨髓活组织检查相结合,能客观准确地反映骨髓的真实情况.相比单一的骨髓涂片,更能够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方悦之;倪军;王红;孙幸;顾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