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某高校女大学生躯体自信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王勇

关键词:性力, 躯体型障碍, 女大学生
摘要:为更好地了解女大学生的躯体自信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采用躯体自信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高校200名女大学生进行了测验,结果报道如下.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触网青海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社会网络化的不断发展,人们与网络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上网冲浪正为现代都市人的一种生活时尚。

    作者:盛鹏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某校农科大学生营养知识调查

    目的了解农科大学生营养知识现状,指导大学生更合理地用餐.方法采取问卷式与个体询问相结合的方法,对 1 500名大学生进行营养知识调查.结果 60%的大学生对所问及的营养知识问题不能完全回答或回答错误,食品科学系和动物科学系学生的回答正确率显著高于 其他系各专业的学生,52.3%的女生和18.9%的男生有吃零食的习惯,29%的男生和28%的女生 承认自己有偏食习惯.结论农科大学生营养知识存在误区,应采取指导教育等措施.

    作者:宋修义;胡丽娟;李汉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武汉地区部分铁路中小学生早餐及认知情况

    早餐是一日三餐中重要的一餐,获取的是1 d所需的基础能量[1].吃好早 餐对中小学生的重要性早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国内外有关研究报道很多[1-5] .为了解中小学生早餐及认知情况,以便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笔者于2000年11~12月在12所铁路中小学校进行了本次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劼;胡新秀;冯振海;黄晨;李承尧;高建红;夏斐斐;褚树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某医专学校部分实习生焦虑抑郁情况

    目的调查不同阶段医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实习阶段的三年级医专学生49名和在校学习的二年级医专学生48名进行测查,并做统计分析.结果实习组焦虑评分高于在校组(P<0.01),实习组与在校组抑郁评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缓解实习阶段医专学生焦虑症状应成为该人群心理健康促进的重点.

    作者:王莉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耳穴贴压对近视患儿发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近视与Zn、Se、Fe、Cu、Mn 5种微量元素关系及耳穴贴压法对其影响.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46例近视患儿头发中Zn、Se、Fe、Cu、Mn 5种元素的含量.结果治疗后头发中Zn、Se元素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前,Fe、Cu、Mn的含量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耳穴贴压法治疗可明显改善少儿近视患者对Zn、Se元素的吸收和利用.

    作者:方骏;吴勇勇;吴运军;姚应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校园文化环境与学生心理健康

    校园文化是在教育活动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具有自身的特 征和功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健康成长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认识校园文化环境的心理学和 卫生学意义,发挥其应有的育人效能,积极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高汉运;裴国栋;段成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唐山市小学生家长营养教育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对小学生家长开展营养教育的效果 .方法在3所小学整群抽取学生家长1 169名,按班随机分为教育组和对 照组.对教育组以宣传资料、营养咨询等形式进行2个月的营养教育;采用问卷调查,比较营养教育前后家长营养知识、态度、相关行为的变化.结果教育组家 长接受营养教育后,营养知识和行为得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提高,其学生的早餐质量和零食问题有所提高和纠正.结论营养教育是改善营养行为的有效途径,但需 进行长期的指导.

    作者:唐咏梅;宁鸿珍;周瑞华;闫红;刘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健康教育对控制儿童蠕形螨感染的效果观察

    蠕形螨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毛囊和皮脂腺内.蠕形螨的感染与毛囊炎、脂溢性皮炎、 痤疮等皮肤病的发病有密切联系[1],同时也是酒渣鼻病变的原因[2].为了有效地控制蠕形螨的感染,探讨健康教育对控制儿童蠕形螨感染的影响,我们于1998~20 00年在开封市的2所小学进行了实验观察,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王国英;王国建;都景芳;张军;王金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云南省部分高一学生营养知识现况

    为了解云南省中学生营养知识水平及中学生营养教育状况,以便在向小康生活过渡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调整中学生膳食结构,提高云南省中学生健康水平,笔者对云南省昆明、曲靖两地部分中学生进行了营养知识水平调查.

    作者:熊祥玲;周玲仙;殷建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内蒙古医学院大学生冬春季维生素C营养水平评价

    目的了解大学生冬春季维生素C营养水平.方法采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测定4 h负荷尿中还原型抗坏血酸 排出量.对不足者进行维生素C缺乏症检查.结果冬春季有18.7%的学生 维生素C处于不足状态,春季不足率达29.2%,明显高于冬季的10.6%(P<0.01).不 足者均未出现缺乏症的症状体征.结论冬春季应注意维生素C的摄入,以保证学生有好的健康水平.

    作者:何瑞玲;孙福祥;赵文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锦州地区部分中学生健康需求的现状与对策

    目的了解青少年健康意识和健康需求现状,探索开展青少年健康教育的对策.方法以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锦州市2所中学1 300名学生,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调查. 结果男女生中分别有82.7%和90.0%的学生了解健康概念,分别有1.6%和4.3%的学 生不知道健康的概念.80.1%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问题是主要的健康问题.66.4%的学生需 要心理卫生等知识.结论社会、学校、家庭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别特点开展健康教育和保健服务.

    作者:刘堃;薛晓鸥;郭岩;吕姿之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一起误种卡介苗所致接种反应的处理及观察

    1996年5月,祁阳县浯溪镇防保站在某小学学前班进行预防接种时,误将用作皮内注射 的卡介苗当作乙脑疫苗注射到皮下.有68名儿童相继出现了局部反应,其中部分儿童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反应.现将处理措施及近3年的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邓海平;蒋国声;蒋忠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兰州市中小学生贫血状况

    目的掌握兰州市中小学生贫血状况,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调查 样本,用WHO推荐的氰化高铁法测定血红蛋白.结果兰州市中小学生贫血 率为13.16%,有随年龄增大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小学生贫血患病率明显高于中学生,城乡学 生的贫血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兰州市中小学生贫血的防治工作应以小学生为重点对象.

    作者:古丽萍;肖克慧;杨仁民;赵英杰;张继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某市10417名住校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

    为了解住校学生乙肝病毒(HBV)的携带情况,以期为学生乙型肝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自1993年至2000年,笔者结合每年1次的学生体检,对全日制住校学生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 BsAg的检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施培铨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石嘴山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

    为了解石嘴山市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更好地开展本地区学校卫生工作,1999年对市内12所中小学校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检查,并对学生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

    作者:李秀芬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阳泉市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状况

    视力低下作为中小学生常见病之一,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本文采用回顾性定群研究方法对阳泉市中小学生视力低下分布状况及其危险因素做一探讨.

    作者:刘伟光;曾俊英;李海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营养干预对学生血红蛋白量的影响

    近年来,深圳市卫生监督部门加强了对中小学生的营养干预.为评价干预效果,根据<全国中小学生贫血防治方案>的要求,我们连续3年对区属3所中学和3所小学的学生进行了血红蛋白监测.结果表明贫血率呈逐年下降,并已达到国家2000年终期考评的目标要求.

    作者:吴冬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非创伤性修复治疗小学生龋齿的效果观察

    龋齿是儿童常见疾病之一,儿童患龋病以后,不仅由于疼痛影响学习,而且还会影响咀嚼功能和消化功能,继而影响生长发育.

    作者:王文兰;陈慧萍;孙嘉陵;胡秋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某高校新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式及相关因素分析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是我国当前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其中乙型肝炎在我国人群中感染率较高,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解高 校新生乙型肝炎感染状况,我们对2000年入校的新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模式及相关因素作了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利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1995~1999年浙江省各类学校食物中毒发生情况分析

    笔者对浙江省1995~1999年各级卫生防疫站上报的各类学校与幼儿园确认的18起食物中毒资料进行了汇总分析,揭示了其特点、规律和主要因素,以便有效地控制和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作者:徐浩行;赵莹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