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两种基因型的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张玫娜;曹杨;曹忠帅

关键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本地区 SCCmecⅡ及Ⅲ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而为治疗和预防不同基因型的 MRSA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 SCCmecⅡ及 SCCmecⅢ型 MRSA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CCmecⅡ、SCCmecⅢ型MRSA感染与是否入住ICU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手术史、住院史、侵袭性操作、恶性肿瘤、严重皮肤损伤及预后情况在 SCCmecⅡ和SCCmecⅢ型 MRSA间并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比较与 SCCmecⅢMRSA而言,入住 ICU的患者更容易感染 SCCmecⅡMRSA。而性别、预后、年龄、住院时间、手术史、住院史、侵袭性操作、糖尿病、严重皮肤损伤、恶性肿瘤、抗生素种类对于 SCCmecⅡ、SCCmecⅢ型 MRSA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双源CT虚拟平扫在老年颈部淋巴结病变中的应用

    老年颈部肿大淋巴结对疾病分期的评估,制定手术方案以及预后判定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常规CT对颈部肿大淋巴结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及周围组织关系的评价有一定局限,良恶性影像还有重叠,辐射剂量较大[1]。西门子第二代双源CT(DSCT)提出的虚拟平扫技术可以直观表现增强期的碘分布,使病灶的检出和定性更准确,在评估病变的组织成分有独特的优势,扫描速度更快,患者的辐射剂量更低[2]。本研究我们采用 DSCT 虚拟平扫技术分析老年颈部淋巴结病变,旨在寻求新的无创判定颈部淋巴结的方法,降低辐射剂量,现汇报如下。

    作者:丛也彤;张霖;宋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女性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雌激素受体(ER)α和β基因多态与绝经后女性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311例无亲缘关系的绝经后 MS患者和231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人群,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 ERα(XbaⅠ、PvuⅡ)和β基因(RsaⅠ、AluⅠ)多态性,并采用 SHEsis在线计算平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S患者体重、BMI、SBP、DBP以及血清 FBS、GSP、T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 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 MS组PP、Pp、pp基因型和 P、p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13.0%、52.8%、34.2%、39.4%、60.6%和9.3%、51.1%、39.5%、34.9%、65.1%,XX、Xx、xx基因型和 X、x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4.3%、48.1%、47.6%、28.4%、71.6%和3.9%、39.2%、56.9%、23.5%、76.5%,AA、Aa、aa基因型和 A、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73.2%、24.7%、2.2%、85.5%、14.5%和74.0%、24.1%、1.9%、86.0%、14.0%,两组间上述三个酶切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和 MS组 RR、Rr、rr基因型和 R、r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45.0%、44.6%、10.4%、67.3%、32.7%和54.7%、38.9%、6.4%、74.1%、25.9%,MS组 RR基因型和 R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Rr、rr基因型和 r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单体型分析显示,R-A单体型在 MS组所占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1.405;95%CI:1.100-1.769;P<0.05),而 r-A单体型所占频率显著降低(OR:0.700,95%CI:0.536-0.915;P<0.05)。结论 ERα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女性 MS无相关性,而 ERβRsaⅠ酶切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女性 MS患者的遗传易感性有关,R等位基因可能是其易感等位基因,而 r等位基因可能是其保护等位基因。

    作者:孙树凯;翟玉娥;赵鹏;田清武;彭依群;翟木绪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IRF在MA和MDS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

    目的:通过对网织红细胞参数-未成熟网织红细胞组分(immature reticulocyte fraction,IRF)进行检测,探讨其在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MA)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辅助临床对两种大细胞性贫血进行诊断。方法应用 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 MA和MDS的 IRF进行检测、比较,并进一步探讨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MA和 MDS的 IRF与对照组比较均呈明显升高(P<0.01),MA与 MDS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文 IRF≥9.0%为诊断标准,对 MA和 MDS进行临床评价,检测的灵敏度为90.8%、60.7%,特异度均为95.2%,阳性预测值为95.2%、85%,阴性预测值为90.9%、84.5%,诊断效率为93.0%、84.6%;差异显著(χ2=11.18,P<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RF作为网织红细胞较新的参数,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状态的敏感指标,对MA 和MDS 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任超杰;汪建军;余艳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与骨密度及骨代谢失调的相关性研究

    有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与年龄、性别、种族、体重指数、糖尿病、甲亢等有关,随着对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高血压病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与骨密度及骨代谢失调的相关性,以进一步阐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

    作者:刘颖;宋成伟;杜以武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脾肿大患者脾切除术前外周血细胞减少与手术疗效的关系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脾肿大病人外周血细胞减少与手术疗效,阐明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脾肿大病人脾切除术后何种外周血细胞减少与手术疗效的关系为密切。方法选择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脾肿大病人366例。根据术前血细胞的减少,分为单种血细胞减少组,两种血细胞减少组和多种血细胞减少组;手术前后与随访期间检测血细胞。全组均行切除脾脏+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运用 SPSS13.0统计软件,单因素比较采用K-W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处理,多单因素比较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0.05为显著性差异。结果术后患者血白细胞及血小板明显升高,随访期间疗效持久稳定;术后监测患者免疫球蛋白升高明显;随访1,2年期间患者再出血率明显减少。在单种血细胞减少组中,只有红细胞组内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随着病例数的增加,累积的 RBC组内疗效比较又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累积的 PLT减少则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在多种血细胞减少组中,PLT减少与 WBC减少及 RBC减少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疗效单种血细胞减少组与多种血细胞减少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外周血细胞减少的程度与疗效有明显关系,单种血细胞减少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多种血细胞减少组,PLT减少是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减少越严重疗效越差。

    作者:宫晓光;王葆春;何海涛;董永杰;敬海峰;马佳男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肝胆特异性对比剂Gd-EOB-PTA(钆塞酸)对胆管细胞癌的评价价值

    胆管癌是继肝细胞癌之后第二大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占原发性肝癌的8%。一些报道发现使用以钆为基础的对比剂来描述肝内胆管癌的 MR 影像可获得较好的结果,这是因为钆塞酸(Gd-EOB-PTA)是一种新型的肝 MRI 细胞外和肝胆期对比剂[1],在与肝内其它类型肿瘤(再生结节,肝脏转移肿瘤或 H CC)的区分中,由于肝细胞能选择性摄入钆塞酸,而胆管癌来源于胆道上皮,对钆塞酸无明显摄入,因而从理论上推测通过肝胆期的影像能够区别和检测肝内胆管癌[2,3]。本试验回顾性的观察Gd-EOB-DTPA增强的 MRI 与常见的细胞外 MR对比剂对肝内胆管癌诊断的差异,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田星宇;白敏;刘岳峰;马二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PCI术后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治

    肝素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肝素在机体中少量自然产生,其活动机制是通过抑制等离子体辅助因子及凝血酶,从而使凝血酶及 X因子、IX因子失活[1]。而在临床上,则是将从动物组织中提取的肝素应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和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目的。

    作者:范思佳;高会远;张永飞;陈丽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ABCD2评分法结合头颈部CTA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结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60例,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 ABCD2评分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分,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根据 CTA的检查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血管狭窄≥50%组。对患者出现TIA后7天之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进行观察。结果11例(18.3%)患者TIA后7天内出现脑梗死。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发生脑梗死的概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狭窄≥50%组出现脑梗死的概率明显高于血管狭窄<50%组(P<0.05)。并且低危组患者中血管狭窄≥50%组出现脑梗死的概率同样明显高于血管狭窄<50%组(P<0.05)。结论 ABCD2评分能够有效地预测患者出现 TIA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再结合头颈部CTA检查,能够进一步提高预测准确性。

    作者:张鹏辽;闫宏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4及INF-γ水平的临床分析

    为了研究分析对于难治性肺炎支原体(MP)肺炎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 IL-4、INF-γ水平在临床上应用的意义。对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接受治疗的42例患儿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吴小磊;张慧玉;戴秀华;田玲;黄光举;杨晓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特发性右室间隔部室性期前收缩及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诊断及射频消融临床研究

    特发性右室心律失常包括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多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其余以下部分可起源于右室流入道、右室游离壁、或右室心尖部[1-6]。起源于右室间隔部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较为罕见[7-10]。目前,关于右室间隔部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分布、心电图特点以及射频消融术治疗效果的研究均不完善。本研究观察射频消融术对右室间隔部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以进行评价。

    作者:王春艳;张旭霞;宋雪艳;杨春荣;李彤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肾小球足细胞损伤的研究进展

    随着2型糖尿病在全球的蔓延,糖尿病的防治工作已成为世界公共卫生的巨大挑战。据国际糖尿病联盟预测,2030年全世界的糖尿病患病人数将达到5.52亿。随着糖尿病群体的迅猛扩增,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业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常见的原因。

    作者:邢燕;叶山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脉压增大对高血压心血管事件预测的临床作用分析

    近年的大量循证医学均证实,脉压(PP)增大参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与进展,高水平的 PP 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1]。有文献报道指出,PP对高血压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作用大于舒张压(DBP),甚至超过了收缩压(SBP)[2]。随着 PP水平升高,发生冠心病、脑卒中等的风险趋增大。合理降低PP,能有效预防、减少心血管事件。但对PP与高血压心血管事件的关系及其预测作用学界仍无统一认识。本文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选取24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析 PP 增大对高血压心血管事件预测的临床作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卫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CEA、CYFRA21-1和TPS联合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3项标志物联合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90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和8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 CEA、CYFRA21-1和 TPS 3项标志物水平。结果肺癌组 CEA、CY-FRA21-1和TPS 3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CEA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47.8%,特异性为92.0%;CYFRA21-1的敏感性为61.1%,特异性为93.6%;TPS的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89.1%。3项指标联合检测则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87.8%。结论 CEA、CYFRA21-1和TPS对 NSCLC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三者联合检测有明显的互补性,可以显著提高 NSCLC的诊断率。

    作者:常文龙;赵静;卢军栋;邢振宇;孙吉瑞;于占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检测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肿瘤标志物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肺癌是一种全球性恶性肿瘤,在我国人群中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而且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逐年上升,已成为死亡率上升速度快的恶性肿瘤[1-3]。因此,探寻操作快捷、成本较低、效率较高的肺癌早期诊断方法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临床课题。在肺癌早期,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变化多不显著,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则是更敏感的采样标本,本文检测血清及BALF中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和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等四项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现将研究的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秦勇;李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iASPP在压力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观察P53凋亡刺激蛋白(ASPP家族的抑制因子 iASPP)在压力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5)凋亡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5细胞)分别在60mmHg和80mmHg压力条件下培养48小时,MTT方法检测细胞活力,细胞染色检测凋亡,RT-PCR,WESTERN-BLOT检测 P53和 iASPP基因的变化。结果随着压力的增加 RGC-5细胞活力下降,细胞凋亡逐渐增加,P53基因表达增加,iASPP基因的表达下降。结论在压力诱导的RGC-5细胞凋亡中iASPP 表达下降可能使P53活性增加,促进RGC-5细胞凋亡的发生,上调iASPP表达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王英;杨海燕;许文晶;胡萍;高志卓;徐韶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剂注入速度与恶心反应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剂注入速度与恶心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于2013年1月至2013年5月期间于我院首次预约行 FFA检查的患者80例,按照年龄、性别匹配后分为两组,分别于10 s及3 s内静脉注入10%荧光素钠5 ml,观察两组患者出现恶心反应的人数,及其患者自觉恶心反应的程度,并将两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快速注入组患者出现恶心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缓慢注入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岁以下出现恶心感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50岁以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剂注入速度缓慢时出现恶心反应的比例大于注入速度较快时,而且恶心反应的比例与患者年龄相关,年轻患者易出现恶心反应。

    作者:赵晓静;杨程成;郑晖;刘苹苹;李勤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和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糖类抗原125的对比分析

    人体对发生发展中的肿瘤产生反应或肿瘤自身所产生的蛋白质、激素、酶及癌基因等物质统称为肿瘤标志物,正常人的血清中不存在或仅有很低浓度,且不同肿瘤患者血清中所表达的标志物也各有不同,故对特异性标志物的检测可作为相关肿瘤的观察指标,如早期诊断、评估预后、疗效观察以及术后复发、转移等。CA125是卵巢癌诊治过程中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本实验分别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和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糖类抗原125,对检测数据进行比较。

    作者:王起来;常红叶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女性不孕症患者血清性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检测水平分析

    本文采用直接竞争法的免疫化学发光分析法对111例不孕症患者(月经正常组和月经异常组)的血清促卵泡生成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催乳激素(PRL)、雌二醇(E2)、睾酮(TESTO)、孕酮(PROG)、促甲状腺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游离甲状腺素(FT4)检测,并与同步检测健康对照组(健康育龄妇女)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旨在探讨不孕症患者血清性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在不孕症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回顾检测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王凯邦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支气管哮喘儿童的IL-17 F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F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为支气管哮喘的易感基因筛选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方法取本院门诊随诊的60例哮喘患儿设为哮喘组,60例健康儿童设为对照组,两组儿童均于清晨空腹留取外周静脉血2 ml,提取全基因组 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克隆、基因测序方法分析 IL-17F基因序列rs763780(H161R)基因多态性。结果 IL-17F基因序列 rs763780(H161R)基因型在两组内均未检测到突变型 CC, rs763780(H161R)基因型(TC/TT)在两组间内的分布有明显的差异(χ2=5.71,P<0.05)。TC基因型 OR和95%可信区间(CI)为2.09(1.12-3.90),TT基因型 OR和95%CI为0.76(0.60-0.95)。结论 IL-17F基因多态性 rs763780(H 161 R)基因型分布(TC/TT)在两组间存在差异,其多态性可能与哮喘相关,两组内均未发现基因型 CC在,基因型TC可能是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赵宏霞;刘瑜;庄哈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和足背动脉血管壁弹性

    目的:利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足背动脉血管壁弹性的变化及与年龄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分为T2DM组和对照组,各78人,使用高频线阵探头分别测量二组颈动脉、足背动脉内径(D),并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血管壁弹性进行评估,计算血管内血液与血管壁的应变率比值(B/A)。然后将二组的血管内径、B/A值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把T2DM组、对照组按年龄分为青年亚组,中年亚组及老年亚组,比较不同年龄段B/A值与年龄的关系。结果两组间颈动脉、足背动脉血管内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B/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同年龄段B/A值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不同年龄段 B/A值随年龄增加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DM组较对照组颈动脉、足背动脉血管壁弹性明显下降;对照组血管弹性随年龄增长而减低;T2DM组血管弹性随年龄增长无明显变化。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能在血管形态学改变之前对管壁弹性进行评价,具有方便、快捷、无创特点,对糖尿病的早期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李殿秋;王辉;崔婷婷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