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国际刊号:1007-4287
  • 国内刊号:22-1257/R
  • 影响因子:1.27
  • 创刊:1997
  • 周期:月刊
  • 发行:吉林
  • 语言:中文
  • 邮发:12-172
  • 全年订价:2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临床医学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2014年10期文献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内CRP、血脂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冠状动脉受阻,血流受阻,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的急性心血管类疾病。临床表现为剧烈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和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并发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该病发病快,病死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1]。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2]。有研究报道,CRP是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拟通过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内 CRP和血脂各项指标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甄淑新;张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血、尿胱抑素评价2型糖尿病不同部位肾损害的作用

    糖尿病肾病(DN)的发病较为隐匿,病情呈逐渐发展,以往传统的检测方法敏感性较低,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较难发现,一旦患者出现大量蛋白尿则病情大多数处于无法逆转阶段,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2]。因此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极为重要,目前临床常用指标肌酐、尿素氮等易受性别、身高、肌肉量、膳食结构等影响。为此本研究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胱抑素(CysC),水平进行检测,探寻反应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进一步推断是肾小球先损害抑或肾小管先损害。

    作者:江崇才;饶小胖;仇彩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卵巢上皮性癌中Smac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研究 Smac蛋白在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及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及与卵巢上皮性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0月间手术切除的卵巢组织标本,其中正常卵巢组织20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组织20例和卵巢上皮性癌组织6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组织进行染色,以检测 Smac的表达情况。结果 Smac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卵巢组织和卵巢良性肿瘤组织(P<0.05),并且Smac蛋白的表达随着组织病理分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弱(P<0.05),随着手术病理分期的升高而逐渐减弱(P<0.05),但在不同的组织学类型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Smac的低表达可能促进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可能预示着肿瘤更具有侵袭性和不良的预后。

    作者:刘俊宝;曹璐;冷维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血清胱抑素C和血清肌酐在慢性肾病诊断中临床价值的评价

    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正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1],美国肾病基金会(NKF)“改善肾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倡仪”的《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K/DOQ I指南)对CKD的定义[2]是肾小球滤过率(GFR)持续<60 ml/(min.1.73 m2)或无论何原因的肾脏损伤>3个月。菊粉清除率是估计 GFR 的金标准,但操作繁琐,放射性核素法可作为替代标准,但由于操作复杂及排泄特污染等方面的原因而不适常规应用。血清肌酐(Scr)是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评价 GFR的指标,但也受年龄、肌肉量、蛋白质摄入量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外有许多报道[3-5]:血清胱抑素 C(Cy-sC)在评价肾功能方面优于血清肌酐而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本研究以肾活检结果为金标准,评价血清CysC和Scr在慢性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兹报道如下。

    作者:袁明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与骨密度及骨代谢失调的相关性研究

    有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与年龄、性别、种族、体重指数、糖尿病、甲亢等有关,随着对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高血压病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与骨密度及骨代谢失调的相关性,以进一步阐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

    作者:刘颖;宋成伟;杜以武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检测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肿瘤标志物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肺癌是一种全球性恶性肿瘤,在我国人群中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而且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逐年上升,已成为死亡率上升速度快的恶性肿瘤[1-3]。因此,探寻操作快捷、成本较低、效率较高的肺癌早期诊断方法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临床课题。在肺癌早期,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变化多不显著,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则是更敏感的采样标本,本文检测血清及BALF中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和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等四项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现将研究的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秦勇;李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剂注入速度与恶心反应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剂注入速度与恶心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于2013年1月至2013年5月期间于我院首次预约行 FFA检查的患者80例,按照年龄、性别匹配后分为两组,分别于10 s及3 s内静脉注入10%荧光素钠5 ml,观察两组患者出现恶心反应的人数,及其患者自觉恶心反应的程度,并将两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快速注入组患者出现恶心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缓慢注入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岁以下出现恶心感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50岁以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剂注入速度缓慢时出现恶心反应的比例大于注入速度较快时,而且恶心反应的比例与患者年龄相关,年轻患者易出现恶心反应。

    作者:赵晓静;杨程成;郑晖;刘苹苹;李勤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法检测CBS基因SNP的技术优化

    目的:探索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法(high resolution melting ,HRM)检测胱硫醚β-合酶(CBS)基因 SNP位点所需的佳反应体系和条件,建立快速高效的对CBS基因分型的方法。方法通过普通 PCR初步确立引物的退火温度范围,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HRM反应中调整确定佳退火温度。对影响 qPCR-HRM的因素包括反应程序、模板DNA、MgCl2再分别进行优化,确立佳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对在此基础上得出的基因分型结果通过测序验证其准确性,从而建立系统的 HRM检测CBS基因SNP的方法。结果 HRM检测CBS基因该片段佳退火温度为62℃,qPCR-HRM佳反应体系为20μl,引物浓度为0.2μmol/L,Mg2+为2.5μmol/L,模板DNA为60 ng。在优化的体系条件下筛选出的突变型样本经测序验证与实验结果一致。结论 HRM可以作为检测 SNP准确、经济、高效的方法。

    作者:于坤坤;刘毅;张坤;李栋;马衍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超声检查在女性腋窝肿块诊断中的应用

    女性腋窝肿块是外科常见疾病,其来源及病因多样,可以发生于皮肤及皮肤附属器、副乳腺、淋巴结及腋窝脂肪纤维神经等组织。有关腋窝肿块的影像学方面的报道不多,本文回顾性地分析了92例女性腋窝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前超声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旨在探讨超声检查对女性腋窝肿块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作者:王蕊;佟凌霞;齐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血清Cys-c和Hcy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评估及瑞舒伐他汀的干预作用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干预后不同严重程度的冠心病患者血清 Cys-c和 Hcy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来我院就诊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40例(冠脉单支病变11例、冠脉双支病变16例和冠脉多支病变13例),分为两组(n=40):瑞舒伐他汀治疗前组和瑞舒伐他汀治疗后组(瑞舒伐他汀10 mg/d),同期体检健康人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初次检查、治疗6个月后均空腹采血及冠状动脉造影。采用 ELISA法检测血清中Cys-c和 Hcy的水平;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测定斑块的个数、厚度、性质。结果(1)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患者血清Cys-c和 Hcy水平均显著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均为冠脉多支病变高于冠脉双支病变及冠脉单支病变,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瑞舒伐他汀干预组患者血清Cys-c和 Hcy水平略升高且冠脉多支病变、冠脉双支病变、冠脉单支病变组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但三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3)瑞舒伐他汀干预组治疗后患者血清Cys-c和 Hcy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个数无差异(P>0.05),斑块厚度变薄、斑块由软斑块变为硬斑块的百分率大(P<0.01)。结论血清Cys-c和 Hcy水平随病变严重程度而升高,瑞舒伐他汀能通过降低血清Cys-c和 Hcy水平,使得斑块变薄,并能促进斑块硬化,从而改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

    作者:刘玲;殷屹岗;阮中宝;陈各才;朱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心肾综合征患者血清NT-ProBNP浓度、心脏不良事件、短期再住院率与单纯心衰患者的差异性分析

    目的:比较心肾综合征(合并肾衰的心衰)患者血清氨基末端 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心脏不良事件、短期再住院率与单纯心衰患者的差异性。方法随机纳入12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采集肘静脉血,检测 SCr与 NT-ProBNP浓度,据血清 SCr浓度分为 SCr升高组(心肾综合征组)与 SCr正常组(单纯心衰组),观察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并随访其30天再住院情况。结果与血清 SCr正常组相比,血清SCr升高组 NT-ProBNP浓度明显升高,分别为32.86(21.23-61.57)ng/ml和21.52(12.01-35.24)ng/ml;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分别为26.67%和3.33%;患者30天再住院率明显升高,分别为35.0%和13.3%;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肾综合征患者血清 NT-ProBNP浓度明显升高,其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30天再住院率亦较单纯心衰组明显升高。

    作者:刘贵京;高旻;李亚;阎英杰;燕霞;王颖颖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IRF在MA和MDS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

    目的:通过对网织红细胞参数-未成熟网织红细胞组分(immature reticulocyte fraction,IRF)进行检测,探讨其在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MA)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辅助临床对两种大细胞性贫血进行诊断。方法应用 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 MA和MDS的 IRF进行检测、比较,并进一步探讨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MA和 MDS的 IRF与对照组比较均呈明显升高(P<0.01),MA与 MDS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文 IRF≥9.0%为诊断标准,对 MA和 MDS进行临床评价,检测的灵敏度为90.8%、60.7%,特异度均为95.2%,阳性预测值为95.2%、85%,阴性预测值为90.9%、84.5%,诊断效率为93.0%、84.6%;差异显著(χ2=11.18,P<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RF作为网织红细胞较新的参数,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状态的敏感指标,对MA 和MDS 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任超杰;汪建军;余艳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脾肿大患者脾切除术前外周血细胞减少与手术疗效的关系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脾肿大病人外周血细胞减少与手术疗效,阐明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脾肿大病人脾切除术后何种外周血细胞减少与手术疗效的关系为密切。方法选择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脾肿大病人366例。根据术前血细胞的减少,分为单种血细胞减少组,两种血细胞减少组和多种血细胞减少组;手术前后与随访期间检测血细胞。全组均行切除脾脏+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运用 SPSS13.0统计软件,单因素比较采用K-W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处理,多单因素比较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0.05为显著性差异。结果术后患者血白细胞及血小板明显升高,随访期间疗效持久稳定;术后监测患者免疫球蛋白升高明显;随访1,2年期间患者再出血率明显减少。在单种血细胞减少组中,只有红细胞组内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随着病例数的增加,累积的 RBC组内疗效比较又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累积的 PLT减少则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在多种血细胞减少组中,PLT减少与 WBC减少及 RBC减少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疗效单种血细胞减少组与多种血细胞减少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外周血细胞减少的程度与疗效有明显关系,单种血细胞减少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多种血细胞减少组,PLT减少是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减少越严重疗效越差。

    作者:宫晓光;王葆春;何海涛;董永杰;敬海峰;马佳男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ABCD2评分法结合头颈部CTA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结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60例,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 ABCD2评分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分,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根据 CTA的检查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血管狭窄≥50%组。对患者出现TIA后7天之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进行观察。结果11例(18.3%)患者TIA后7天内出现脑梗死。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发生脑梗死的概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狭窄≥50%组出现脑梗死的概率明显高于血管狭窄<50%组(P<0.05)。并且低危组患者中血管狭窄≥50%组出现脑梗死的概率同样明显高于血管狭窄<50%组(P<0.05)。结论 ABCD2评分能够有效地预测患者出现 TIA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再结合头颈部CTA检查,能够进一步提高预测准确性。

    作者:张鹏辽;闫宏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不同心功能状态下GFR下降对血浆NT-proBNP水平的影响

    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PH)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2009年的相关统计数字,在我国30至70岁的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已超过30%[1]。迄今为止,PH 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大量的研究结果证实,PH 是一种复杂的遗传性疾病,其发病与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均具有密切的关系,而编码肾素-血管紧张素的基因是有可能的易感基因[2]。PH 患者的长期高血压状态可引发患者的心、脑、肾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终导致多种器官功能的衰竭[3],心功能下降和肾功能损害的同时出现是长期高血压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由此引发的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 syn-drome,CRS)更是临床上治疗的难点,及时的诊断和临床干预对于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研究针对 PH 患者在不同心功能状态下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下降对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的影响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作者:史雷忠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缺血修饰白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缺血修饰蛋白(IMA)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的诊断价值。方法测定AMI患者 H-FABP、IMA及CK-MB、cTnT、Mb各指标在入院即刻、4 h、8 h、12 h、24 h 5个时间点的水平。结果在入院即刻(0 h),H-FABP 和 IMA 的敏感性优于 CK-MB、cTnT、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院4 h时间点时,H-FABP、IMA、Mb的敏感性高于CK-MB、cTnT (P<0.05)。5种指标特异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入院12 h及24 h,CK-MB、cTnT的敏感性达到峰值,与IMA、H-FABP敏感性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的心肌损伤标志物 H-FABP、IMA在发病8 h以内的早期胸痛患者中,诊断 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郭梅;罗涛;李春梅;齐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BTAstat、HA联合指标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抗原(BTAstat)和透明质酸(HA)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膀胱肿瘤患者40例,检测清洁中段晨尿中的 BTAstat、HA指标,计算 BT-Astat、HA与BTAstat+HA指标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析BTAstat、HA指标敏感度与膀胱肿瘤临床病理的关系,以及检测耗时、费用等可行性指标,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BTAstat+HA指标对膀胱肿瘤的敏感度高,明显高于 HA、BTAstat单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TAstat、HA指标的敏感度随着膀胱肿瘤的分级、分期逐渐升高而升高,且多发肿瘤的敏感度明显高于单发肿瘤,初发肿瘤的敏感度高于复发肿瘤。结论 BTAstat+HA检测对膀胱肿瘤的诊断敏感度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促进明确诊断,且可重复性、易操作性强,费用合理,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沈仕兴;欧善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H cy和BNP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B型钠尿肽(BNP)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确诊的AMI患者120例(治疗组)和健康体检者140例(对照组)。AMI患者采取药物溶栓治疗。分别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患者的 Hcy和 BNP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前 Hcy、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 AMI患者中,随访1年后有43例发生了心血管事件,77例未发生心血管事件;发生心血管事件者的 Hcy、BNP水平均高于未发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体内 Hcy和BNP表达升高,两者可作为 AMI的临床诊断和预测指标。

    作者:王淑娟;宁保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双源CT虚拟平扫在老年颈部淋巴结病变中的应用

    老年颈部肿大淋巴结对疾病分期的评估,制定手术方案以及预后判定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常规CT对颈部肿大淋巴结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及周围组织关系的评价有一定局限,良恶性影像还有重叠,辐射剂量较大[1]。西门子第二代双源CT(DSCT)提出的虚拟平扫技术可以直观表现增强期的碘分布,使病灶的检出和定性更准确,在评估病变的组织成分有独特的优势,扫描速度更快,患者的辐射剂量更低[2]。本研究我们采用 DSCT 虚拟平扫技术分析老年颈部淋巴结病变,旨在寻求新的无创判定颈部淋巴结的方法,降低辐射剂量,现汇报如下。

    作者:丛也彤;张霖;宋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肝胆特异性对比剂Gd-EOB-PTA(钆塞酸)对胆管细胞癌的评价价值

    胆管癌是继肝细胞癌之后第二大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占原发性肝癌的8%。一些报道发现使用以钆为基础的对比剂来描述肝内胆管癌的 MR 影像可获得较好的结果,这是因为钆塞酸(Gd-EOB-PTA)是一种新型的肝 MRI 细胞外和肝胆期对比剂[1],在与肝内其它类型肿瘤(再生结节,肝脏转移肿瘤或 H CC)的区分中,由于肝细胞能选择性摄入钆塞酸,而胆管癌来源于胆道上皮,对钆塞酸无明显摄入,因而从理论上推测通过肝胆期的影像能够区别和检测肝内胆管癌[2,3]。本试验回顾性的观察Gd-EOB-DTPA增强的 MRI 与常见的细胞外 MR对比剂对肝内胆管癌诊断的差异,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田星宇;白敏;刘岳峰;马二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和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糖类抗原125的对比分析

    人体对发生发展中的肿瘤产生反应或肿瘤自身所产生的蛋白质、激素、酶及癌基因等物质统称为肿瘤标志物,正常人的血清中不存在或仅有很低浓度,且不同肿瘤患者血清中所表达的标志物也各有不同,故对特异性标志物的检测可作为相关肿瘤的观察指标,如早期诊断、评估预后、疗效观察以及术后复发、转移等。CA125是卵巢癌诊治过程中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本实验分别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和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糖类抗原125,对检测数据进行比较。

    作者:王起来;常红叶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血浆凝血因子ⅩⅢ、IL-17水平与脑梗死相关性及预后的研究分析

    目的:观察和分析血浆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相关性和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 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病灶大小将其分为大梗死组(病灶体积>10 cm3,共纳入17例患者)、中梗死组(病灶体积为4-10 cm3,共纳入28例患者)和小梗死组(病灶体积<4 cm3,共纳入55例患者),同时选取同期体检结果正常的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在发病24 h内和发病第14天时对 ACI患者进行脑卒中NIHSS量表评分评定,并根据NIHSS评分变化评估其近期预后。检测三组ACI患者在发病后24 h内、第3天、第7天、第14天和对照组的血浆 FⅩⅢ、IL-17水平。结果三组 ACI患者在各观察时点的血浆 FⅩⅢ、IL-17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梗死组患者在各观察时点的血浆 FⅩⅢ、IL-17水平均显著高于中梗死组或小梗死组(P<0.05),而中梗死组患者与小梗死组患者在各观察时点的血浆 FⅩⅢ水平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梗死组患者在各观察时点的血浆IL-17水平均显著高于小梗死组患者(P<0.05);大梗死组患者发病24h和第14天的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中梗死组(P<0.05),中梗死组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小梗死组(P<0.05);大梗死组患者中近期预后为“显著进步”的比例显著低于中梗死组(P<0.05),中梗死组患者中近期预后为“显著进步”的比例显著低于小梗死组(P<0.05),ACI患者的血浆FⅩⅢ水平(r=0.348)和IL-17水平(r=0.371)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血浆FⅩⅢ、IL-17水平的升高可能是 ACI发病的相关因素,且与患者梗死病灶的大小、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和近期预后情况具有相关性,可作为评估病情和预测近期预后的辅助指标。

    作者:卫锐;蒲传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女性不孕症患者血清性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检测水平分析

    本文采用直接竞争法的免疫化学发光分析法对111例不孕症患者(月经正常组和月经异常组)的血清促卵泡生成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催乳激素(PRL)、雌二醇(E2)、睾酮(TESTO)、孕酮(PROG)、促甲状腺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游离甲状腺素(FT4)检测,并与同步检测健康对照组(健康育龄妇女)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旨在探讨不孕症患者血清性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在不孕症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回顾检测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王凯邦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支气管哮喘儿童的IL-17 F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F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为支气管哮喘的易感基因筛选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方法取本院门诊随诊的60例哮喘患儿设为哮喘组,60例健康儿童设为对照组,两组儿童均于清晨空腹留取外周静脉血2 ml,提取全基因组 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克隆、基因测序方法分析 IL-17F基因序列rs763780(H161R)基因多态性。结果 IL-17F基因序列 rs763780(H161R)基因型在两组内均未检测到突变型 CC, rs763780(H161R)基因型(TC/TT)在两组间内的分布有明显的差异(χ2=5.71,P<0.05)。TC基因型 OR和95%可信区间(CI)为2.09(1.12-3.90),TT基因型 OR和95%CI为0.76(0.60-0.95)。结论 IL-17F基因多态性 rs763780(H 161 R)基因型分布(TC/TT)在两组间存在差异,其多态性可能与哮喘相关,两组内均未发现基因型 CC在,基因型TC可能是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赵宏霞;刘瑜;庄哈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血清降钙素原在脓毒症患儿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脓毒症(sepsis)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血症病情进展快,是儿科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因此如何早期诊断、准确评价、及时干预脓毒症患者十分重要。近年来研究发现,降钙素原(PCT)是感染性疾病和脓毒血症的一个新预警指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脓毒症组与非感染性SIRS组、一般脓毒症组与严重脓毒症组中 PCT和常用炎症指标的水平变化及分析 PCT与危重评分(PCIS)的相关性,从而探讨 PCT 在严重感染及脓毒症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高雯;高惠丽;解光越;张志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微量白蛋白尿表达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微量白蛋白尿(MAU)表达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17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统计分析其微量白蛋白(MAU)、肾小球滤过率(GF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空腹血糖(FBG)、2小时血糖(2 HPG)、左室质量指数(LV-MI)、血肌酐(CCr)、尿蛋白定性(PRO)数据,根据 MAU表达分为 MAU+组与 MAU-组,比较两组心脑肾靶器官损害情况。结果17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MAU+组32例(18.08%),MAU-组145例(71.92%)。MAU+组 SBP、TG、TC、HDL、2HPG、LVMI、PRO明显高于 MAU-组(P<0.05);MAU+组发生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脑卒中(31.25%、40.63%、43.75%)均明显高于 MAU-组;微量白蛋白尿与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脑卒中、肾功能损害呈正相关(OR=3.031、4.156、2.516、3.456)。结论微量白蛋白尿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肾靶器官损害明显相关,在治疗高血压疾病的同时,应关注微量白蛋白尿变化,以延缓或阻止对心脑肾靶器官的损害。

    作者:张震洪;吴平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在骨折术后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感染是骨折术后较为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轻者伤口愈合延迟,重者可形成骨髓炎[1]。因此,对骨折术后并发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作者:解光越;高惠丽;高雯;张志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和足背动脉血管壁弹性

    目的:利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足背动脉血管壁弹性的变化及与年龄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分为T2DM组和对照组,各78人,使用高频线阵探头分别测量二组颈动脉、足背动脉内径(D),并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血管壁弹性进行评估,计算血管内血液与血管壁的应变率比值(B/A)。然后将二组的血管内径、B/A值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把T2DM组、对照组按年龄分为青年亚组,中年亚组及老年亚组,比较不同年龄段B/A值与年龄的关系。结果两组间颈动脉、足背动脉血管内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B/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同年龄段B/A值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不同年龄段 B/A值随年龄增加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DM组较对照组颈动脉、足背动脉血管壁弹性明显下降;对照组血管弹性随年龄增长而减低;T2DM组血管弹性随年龄增长无明显变化。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能在血管形态学改变之前对管壁弹性进行评价,具有方便、快捷、无创特点,对糖尿病的早期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李殿秋;王辉;崔婷婷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特发性右室间隔部室性期前收缩及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诊断及射频消融临床研究

    特发性右室心律失常包括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多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其余以下部分可起源于右室流入道、右室游离壁、或右室心尖部[1-6]。起源于右室间隔部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较为罕见[7-10]。目前,关于右室间隔部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分布、心电图特点以及射频消融术治疗效果的研究均不完善。本研究观察射频消融术对右室间隔部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以进行评价。

    作者:王春艳;张旭霞;宋雪艳;杨春荣;李彤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4及INF-γ水平的临床分析

    为了研究分析对于难治性肺炎支原体(MP)肺炎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 IL-4、INF-γ水平在临床上应用的意义。对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接受治疗的42例患儿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吴小磊;张慧玉;戴秀华;田玲;黄光举;杨晓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脉压增大对高血压心血管事件预测的临床作用分析

    近年的大量循证医学均证实,脉压(PP)增大参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与进展,高水平的 PP 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1]。有文献报道指出,PP对高血压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作用大于舒张压(DBP),甚至超过了收缩压(SBP)[2]。随着 PP水平升高,发生冠心病、脑卒中等的风险趋增大。合理降低PP,能有效预防、减少心血管事件。但对PP与高血压心血管事件的关系及其预测作用学界仍无统一认识。本文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选取24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析 PP 增大对高血压心血管事件预测的临床作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卫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心肌肌钙蛋白T、胱抑素C、超敏C反应蛋白、N端B型脑钠肽前体联合检测在心力衰竭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多发的一种复杂综合征,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具有高发病率、高再入院率、高致死率,早期诊断、病情评价及预后判断对于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本文旨在评价心肌肌钙蛋白T、胱抑素 C、超敏 C反应蛋白、N 端B型脑钠肽前体联合检测在心力衰竭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张闻伯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两种基因型的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研究本地区 SCCmecⅡ及Ⅲ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而为治疗和预防不同基因型的 MRSA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 SCCmecⅡ及 SCCmecⅢ型 MRSA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CCmecⅡ、SCCmecⅢ型MRSA感染与是否入住ICU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手术史、住院史、侵袭性操作、恶性肿瘤、严重皮肤损伤及预后情况在 SCCmecⅡ和SCCmecⅢ型 MRSA间并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比较与 SCCmecⅢMRSA而言,入住 ICU的患者更容易感染 SCCmecⅡMRSA。而性别、预后、年龄、住院时间、手术史、住院史、侵袭性操作、糖尿病、严重皮肤损伤、恶性肿瘤、抗生素种类对于 SCCmecⅡ、SCCmecⅢ型 MRSA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作者:张玫娜;曹杨;曹忠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是指肿瘤直径≤1.0厘米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TMC),生存率高,预后好。十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1]。随着近年来诊断水平的提高,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增高[2]。国外报道[3,4],PTMC 约占甲状腺癌的6%-63.7%;国内报道[5-6]为11.0%-47.7%,我院2008年-2013年4月间,甲状腺乳头状癌初治患者共2225例,微小乳头状癌占55.9%。关于微小乳头状癌采用何种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指征及范围仍有争议。本文对我院2008年-2013年5年间1244例初治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高虹;孙丽丽;佟凌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2392例青中年体检者疾病谱分析

    健康是人类基本的需要,追求健康也是人类基本的权力。健康体检是面向社会绝大多数没有主观症状的受检者,通过医学检查,发现不易觉察的疾病或疾病隐患。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质量提高及“亚健康”这一概念的提出,健康体检成为了常规。通过体检,可以直观和客观地反映人群的健康状况,以便针对性地对影响健康状况的不良因子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定期健康检查亦可以早期发现潜在的疾病,及时予以治疗。开展全民健康查体,可以减缓疾病的发生、发展,做好二级预防,将有利于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慢性病防治,健康体检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1,2]。本文对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2392例青中年人员的资料进行统计并分析其疾病谱构成,现报告如下。

    作者:计春萍;杨海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接合物蛋白检测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的临床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接合物蛋白(CRKL)的表达及其临床检测意义。方法收集2010-2013年我院收治的120名病人的甲状腺组织石蜡标本,其中30例为直径>1 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30例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30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30例为未患甲状腺相关疾病的患者,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标本中CRKL的表达情况。结果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组和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组中 CRKL的表达阳性率及平均吸光度(MOD)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和正常甲状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KL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呈高度表达,临床上CRKL的检测有助于确定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手术方案。

    作者:敖永琴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多层螺旋CT对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急性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少见的血管阻塞性疾病,Kumar[1]等建议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分为小血管型及大血管型,小血管型仅有单纯肠系膜上静脉小血管血栓形成,而大血管型则累及大血管或合并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此病容易误诊,死亡率较高[1-5],常规 CT 扫描速度慢,层厚较厚,对该病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通过平扫及增强扫描,利用其强大的后处理功能进行血管、脏器及组织图像重建从而大大提高诊断正确率。本文对我院16例病人进行分析,探讨其CT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孙培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阿伦膦酸钠维D3与钙剂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骨生化与转换指标的影响

    目的:研究老年脑梗死患者应用阿伦膦酸钠维D3与钙剂等骨质疏松干预治疗前后骨密度、骨生化与转换相关指标变化。方法应用骨密度仪对受试者足踝部进行骨密度(BMD)测定。应用偶氮胂Ⅲ法检测血钙与钼酸盐法检测血磷,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人25羟基维生素 D3[25(OH)D3]、甲状旁腺素(PTH)、骨钙素(BGP)、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CTX)、1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1 NP)、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结果干预组患者干预前后除血Ca2+、血P3+分别互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430,1.528,P>0.05)外,25(OH)D3、PTH、BGP、P1NP、BALP与β-CTX分别互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t=-25.964,-3.441,-3.079,-2.074,4.182,5.149,P<0.05)。结论对老年脑梗死急性期后伴肢体瘫痪患者在常规应用脑梗死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肢体康复治疗同时给予阿伦膦酸钠维 D3与钙剂等骨质疏松干预治疗,对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有一定作用。

    作者:乐嘉宜;郁东明;孔春晖;陈敏;李佳;汪有斌;陈红;周颖;方伦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女性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雌激素受体(ER)α和β基因多态与绝经后女性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311例无亲缘关系的绝经后 MS患者和231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人群,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 ERα(XbaⅠ、PvuⅡ)和β基因(RsaⅠ、AluⅠ)多态性,并采用 SHEsis在线计算平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S患者体重、BMI、SBP、DBP以及血清 FBS、GSP、T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 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 MS组PP、Pp、pp基因型和 P、p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13.0%、52.8%、34.2%、39.4%、60.6%和9.3%、51.1%、39.5%、34.9%、65.1%,XX、Xx、xx基因型和 X、x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4.3%、48.1%、47.6%、28.4%、71.6%和3.9%、39.2%、56.9%、23.5%、76.5%,AA、Aa、aa基因型和 A、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73.2%、24.7%、2.2%、85.5%、14.5%和74.0%、24.1%、1.9%、86.0%、14.0%,两组间上述三个酶切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和 MS组 RR、Rr、rr基因型和 R、r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45.0%、44.6%、10.4%、67.3%、32.7%和54.7%、38.9%、6.4%、74.1%、25.9%,MS组 RR基因型和 R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Rr、rr基因型和 r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单体型分析显示,R-A单体型在 MS组所占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1.405;95%CI:1.100-1.769;P<0.05),而 r-A单体型所占频率显著降低(OR:0.700,95%CI:0.536-0.915;P<0.05)。结论 ERα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女性 MS无相关性,而 ERβRsaⅠ酶切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女性 MS患者的遗传易感性有关,R等位基因可能是其易感等位基因,而 r等位基因可能是其保护等位基因。

    作者:孙树凯;翟玉娥;赵鹏;田清武;彭依群;翟木绪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CEA、CYFRA21-1和TPS联合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3项标志物联合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90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和8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 CEA、CYFRA21-1和 TPS 3项标志物水平。结果肺癌组 CEA、CY-FRA21-1和TPS 3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CEA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47.8%,特异性为92.0%;CYFRA21-1的敏感性为61.1%,特异性为93.6%;TPS的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89.1%。3项指标联合检测则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87.8%。结论 CEA、CYFRA21-1和TPS对 NSCLC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三者联合检测有明显的互补性,可以显著提高 NSCLC的诊断率。

    作者:常文龙;赵静;卢军栋;邢振宇;孙吉瑞;于占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iASPP在压力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观察P53凋亡刺激蛋白(ASPP家族的抑制因子 iASPP)在压力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5)凋亡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5细胞)分别在60mmHg和80mmHg压力条件下培养48小时,MTT方法检测细胞活力,细胞染色检测凋亡,RT-PCR,WESTERN-BLOT检测 P53和 iASPP基因的变化。结果随着压力的增加 RGC-5细胞活力下降,细胞凋亡逐渐增加,P53基因表达增加,iASPP基因的表达下降。结论在压力诱导的RGC-5细胞凋亡中iASPP 表达下降可能使P53活性增加,促进RGC-5细胞凋亡的发生,上调iASPP表达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王英;杨海燕;许文晶;胡萍;高志卓;徐韶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巨输尿管合并末端囊肿远端闭锁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35岁,以间断左腰部疼痛,尿频7年,伴发热、血尿10余天入院。腹部彩超示左肾增大,大小为16.6 cm7.8 cm,失去正常解剖结构,肾盏扩张,较宽处7.3 cm,肾盂分离3.3 cm,透声差,输尿管上段内径2.3 cm,盆段内径2.9 cm,末端内径2.3 cm,末端向膀胱内突入,显示一巨大囊性暗区,大小为9.7 cm5.5 cm95 cm,其内可见细密点状回声,似见流动感。膀胱充盈良好,其内透声差。超声诊断为左肾增大、积水。左侧输尿管全程扩张,末端囊肿。

    作者:初广宇;马峰;耿长帅;赵永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鼻腔浆细胞瘤术后复发1例

    1病例资料患者女,23岁。因左侧持续性鼻塞2个月,于2013年01月16日入我院耳鼻喉科。入院查体:外鼻无畸形,鼻中隔居中,双下鼻甲略大,左侧鼻腔总鼻道可见粉红色肿物,表面有脓性分泌物,双侧鼻腔黏膜充血,各副鼻窦区无压痛。辅助检查:鼻窦CT:左侧鼻腔内软组织密度影,双侧上颌窦、左侧筛窦、额窦炎症。脑部CT,颈部CT,胸部CT,腹部彩超及全身骨显像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初步诊断:鼻腔肿物。2013年01月19日于全麻鼻内镜下行左侧鼻腔肿物切除术,左侧上颌窦开放,左侧中鼻甲部分切除术、下鼻甲切除术、右下甲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

    作者:孙磊;于雷;邱玲;马岩;贾晓晶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儿童肺炎支原体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疾病,病死率高,WHO2008年公布低收入国家下呼吸道感染病死率达11.2%,排十大疾病死因第一位,中高收入国家,病死率为3.8%,位居十大疾病死因的第四位[1]。支原体肺炎是机体感染肺炎支原体而引起的肺部炎症,近年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出现逐年递增趋势[2]。肺炎支原体是常见的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之一[3],导致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4-5]。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儿童肺炎病例在小儿呼吸道感染疾病中超过30%,发病有局部流行特点。由于初期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不易鉴别而被忽视造成累及多系统、器官损害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生命健康。实验室指标检查是诊断衣原体感染的可靠依据。为加深对肺炎支原体的认识,现将儿童肺炎支原体临床检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业晓青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肾小球足细胞损伤的研究进展

    随着2型糖尿病在全球的蔓延,糖尿病的防治工作已成为世界公共卫生的巨大挑战。据国际糖尿病联盟预测,2030年全世界的糖尿病患病人数将达到5.52亿。随着糖尿病群体的迅猛扩增,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业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常见的原因。

    作者:邢燕;叶山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PCI术后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治

    肝素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肝素在机体中少量自然产生,其活动机制是通过抑制等离子体辅助因子及凝血酶,从而使凝血酶及 X因子、IX因子失活[1]。而在临床上,则是将从动物组织中提取的肝素应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和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目的。

    作者:范思佳;高会远;张永飞;陈丽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也称为异位性皮炎,常始发于婴幼儿时期,呈慢性反复发作的病程,主要表现为皮肤广泛红斑、丘疹、顽固的瘙痒和皮肤干燥,常伴发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涉及遗传、免疫、感染、环境、精神等多种因素,因缺乏特效治疗且发病率高而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从遗传及免疫调节两方面对 AD的发病机制进行了阐述。

    作者:彭星;刘玉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流式细胞术在医学检验教学中的实践

    流式细胞术是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为基础,集光电检测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单克隆抗体等技术为一体的现代检测手段。该技术以其分辨率高、敏感性与特异性强、应用范围广泛、技术密集度高等特点,现已成为临床诊断与科研领域广受好评与不可或缺的一项新技术。

    作者:李岩;徐雪松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外科生产实习医生病史采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病史采集是临床思维的初始,对后期的检查、诊断、治疗和预防思维的建立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1]。换句话说,病史采集的学习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古人云“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其意为医生是关乎民生、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职业。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病史采集是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工作状态及责任心直接的体现。因此,对于刚刚进入临床实习的医学生而言,掌握病史采集的技巧对其日后的临床工作至关重要。

    作者:姜瑛;李爽;李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放射肿瘤学临床实习教学的研究与探讨

    近年来,恶性肿瘤逐渐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目前,恶性肿瘤治疗已经进入综合治疗时代,据统计在全部恶性肿瘤中,45%的患者可以被治愈,其中22%经手术治愈,18%经放射治疗治愈,5%经化疗治愈[1]。而且,约70%的肿瘤病人需要接受不同程度的放射治疗,以治愈肿瘤、缓解症状或改善生活质量[2]。因此,放射治疗作为基本治疗手段之一,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作者:姜新;董丽华;马利新;Rui Ji;曲雅勤;辛颖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