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免疫分型及临床分析

汪克朗

关键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免疫分型, 患者, 治疗过程, 抗血清, 抗人球蛋白, 红细胞, 临床试验, 特异性抗体, 注射, 治疗意义, 治疗疗效, 治疗结果, 指标分析, 营养状况, 学界, 细胞表面, 身体, 临床特点, 科学技术
摘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获得性疾病[1],其获得过程通常是由患者自身的抗体和补体吸附在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破坏,红细胞造血功能缺失,从而引发的溶血性贫血.近年来,随着人们的工作压力逐渐增大,人们往往会忽视自己身体的营养状况,个人身体体质大不如前,导致出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逐年增多.在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治疗过程中,医学界逐渐引进现代科学技术,采取抗血清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得到了医学界普遍认可.根据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疗效以及预后和患者自身带有的抗体类型和基本性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利用广谱抗人球蛋白血清、单特异性抗体IgG、抗C3抗血清这3种抗血清[2,3],注射到病人体内,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的临床试验,再结合相关溶血性贫血的理论对注射3种抗血清的患者做进一步的治疗.本次临床试验,对我院34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实验室指标分析,并根据临床治疗结果,探讨该方法的治疗意义,具体报道方案如下.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BNP对急性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估B型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10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分析,并绘制出血浆BNP的工作特征(ROC)曲线,找出诊断急性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佳临界点.结果急性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单纯急性脑梗死组(P<0.01)及正常组(P<0.01);BNP作为诊断急性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界点为299 pg/mL,此时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83.5%,ROC曲线下的面积是0.888.结论 血清BNP是一个判断急性脑梗死是否合并心力衰竭较为可靠的诊断指标.

    作者:杜月菊;吕翠环;马玉腾;李刚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正常人群血清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参考范围的建立

    目的 建立正常人群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的参考范围.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对3222例健康体检人员(其中男880人、女2342人,年龄从20到93岁)的血清AFP和CEA进行检测,以百分位数法(≤P95)计算血清AFP及CEA的参考范围.结果血清AFP和CEA的检测结果均呈正偏态分布,参考范围分别为≤6.12 ng/ml及≤3.94 ng/ml.CEA测定男女组参考范围分别为≤4.65 ng/ml和≤3.37 ng/ml,男性组显著高于女性组(P<0.001).血清AFP及CEA浓度均随着年龄增加而显著升高.结论 AFP应按年龄分组建立参考范围,CEA则应按年龄和性别分组建立参考范围.

    作者:夏长胜;樊春红;杨铁生;韩蕾;张正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FT3、FT4在肝癌手术前后变化的临床意义

    原发性肝癌(HCC)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肝癌死亡率比较高,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患者常有内分泌变化[1].肿瘤患者可以出现甲状腺功能的改变[2].单核巨噬细胞可以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TNF),其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其作用是通过与细胞膜表面高亲合性特异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s)结合而产生.本组研究了2009年1月到2010年12月经确诊肝癌患者46例手术治疗前后的甲状激素的变化以及sTNFR I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作者:梁昌卫;陈升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Vitapex 糊剂对慢性脓瘘诊断治疗的作用

    慢性根端脓肿有瘘是慢性根尖周炎的一种,慢性根尖周炎是指根管内长期存在感染源及病原刺激物,根尖周围组织呈现慢性炎性反应,主要表现为炎性肉芽组织形成和牙槽骨破坏.病变类型包括根尖周肉芽肿、慢性根尖周脓肿、根尖周囊肿、根尖周致密性骨炎.慢性根端脓肿有瘘型,是口腔内科治疗的常见病,多因根管感染波及根尖周组织而发病,根尖部脓液逐渐蚀破骨壁和软组织,而形成瘘道,以往临床治疗常需反复多次,瘘道难以愈合.本文通过对经X线检查根尖部有阴影并在临床上检查有明显脓瘘形成的78例或有脓瘘形成的经过反复根管治疗失败的患者28例牙齿,治疗前经过根管预备消毒后,采用Vitapex糊剂在跟充前通过根管注入根管及根尖周围,观察其疗效.

    作者:罗云纲;于倩;魏洪涛;李美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PICC的方法及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方法及临床诊断价值,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信息.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9月~2012年3月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行PICC的患者76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并选择同期我院采用传统方法进行PICC的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比较两组的置管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首次置管成功率为9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76,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6%,低于对照组的7.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 4679,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下引导PICC临床效果满意,具有置管成功率高、安全性好的临床优势,值得临床关注.

    作者:王乐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儿童龋病的研究进展

    龋病是人类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我国儿童龋齿患病率居高不下,据统计发病率为43%-72.4%[1,2],直接影响着广大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3],5岁儿童乳牙疾病的患龋率为66.0%,有97%的龋齿未经治疗.12岁儿童恒牙龋病的患病率为28.9%,且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以上数据均表明我国儿童乳牙龋病患病率较高,龋病充填率较低.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患龋率仍较高,2003年WHO报道在全球范围内学龄儿童患龋率为60%-90%[4],2005年8月美国疾病防控中心报道,学龄前儿童患龋率为27%,学龄儿童为42%,91%的成人曾有牙齿龋坏的历史[5].我国第二次口腔健康调查资料显示,80%恒牙龋发生在25%的易感人群,美国第三次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也提示80%恒牙龋发生在25%的易感人群中,提示儿童乳牙患龋是预测其恒牙患龋非常有意义的指标,乳牙龋儿童患恒牙龋的危险性是乳牙无龋的2-6倍[6].所以了解龋病的病因及流行病学特点对预防龋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龋病的相关因素、流行状况、以及龋病的危害性和龋病预防等进行一系列简要综述,为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王国珍;罗云纲;魏洪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抗核抗体在狼疮肾炎与慢性肾炎中的临床意义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全身多系统损伤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其中有57.8%的女性SLE患者并发狼疮肾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虽然慢性肾炎发病机制不同于狼疮肾炎,但慢性肾炎有明显的免疫功能变化,目前未见慢性肾炎患者抗核抗体与抗可提取核抗原关系的文献报道,因此本研究对比研究狼疮肾炎与慢性肾炎患者自身抗体的变化及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

    作者:汪永强;邹军;李传达;袁平宗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先天性皮肤平滑肌错构瘤1例

    先天性平滑肌错构瘤是一种来源于平滑肌的皮肤良性肿瘤,皮损常见于腰部,位于上臂及左肩背部者罕见.我们在临床中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5岁,因左上臂及肩背部片状斑块3年于2012年6月来我院就诊.患者2岁左右其父母发现患儿左上臂伸侧有指甲面大小的淡褐色斑块,略隆起,无自觉症状,近半年来皮损逐渐扩大至左肩背部,呈条带状,未诊治.既往健康,正常分娩,无类似疾病家族史.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左上臂伸侧至左肩背部见一略隆起的淡褐色斑块,边界不清楚,大小约20.0 cm×5 0 cm,触之质韧,稍有浸润感,无触痛,摩擦皮损后发生暂时性隆起.皮损组织病理活检示:真皮内见大量平滑肌样组织增生,平滑肌束排列不规则,向各个方向延伸,有时延伸到毛囊(图1A).免疫组化染色: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 SMA)阳性(图1B).临床诊断:先天性皮肤平滑肌错构瘤.

    作者:魏婷;李洪霞;于艳;李珊山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电镜对肾小球疾病的病理诊断

    肾小球疾病的病理诊断对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肾活检标本病理诊断主要包括光镜、免疫荧光( 免疫组化) 和电镜检查三种方式,缺一不可.其中,由于电镜检查对设备及经济的要求较高,得出结果需较长时间,其重要性往往被忽视.然而发生Alport 综合征(Alport syndrome,AS)时,依靠光镜或免疫荧光是无法做出正确的诊断的,此时电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发生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FSGS)时,此时电镜对光镜的病理诊断可进行修正;在发生狼疮性肾炎时,光镜一般会诊断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免疫荧光则显示阴性,但电镜观察到多部位电子致密物,可以修正诊断[1].特别是在很多肾小球微小病变中,电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电镜对于肾小球疾病,尤以AS、FSGS、狼疮性肾炎为代表,在病理诊断方面的重要性做以综述.

    作者:王连有;陈桂秋;翟天姝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肿瘤患者院内感染的分析

    恶性肿瘤病人并发感染是影响其住院治疗效果,生存期和生存质量不可忽视因素, 甚至是威胁肿瘤患者生命的重要并发症,为了解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情况,更好地加强管理,防控医院感染,我们对住院肿瘤患者医院感染进行了回顾性的调查分析.

    作者:冯刚;高忠;张雅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转录因子Sox2在人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观察干细胞转录因子Sox2在鳞癌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情况与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等的相关性,探讨Sox2在肺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8例已确诊的不同类型肺癌组织和10例正常肺组织病理标本中Sox2的表达水平.结果Sox2蛋白在肺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9%,在肺腺癌组织中表达为4.5%,在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达为70%,正常组织中无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Sox2蛋白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Sox2在鳞癌中高表达,在腺癌中几乎不表达,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鉴别诊断的辅助指标.

    作者:李景贺;王丽萍;金立方;贾姣源;耿嘉男;马忠森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1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生物学特性MMPs产生于正常组织细胞(结缔组织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胸腺细胞等) 和肿瘤细胞中,以前酶形式分泌,具有高度的同源性,迄今为止共发现有23种之多[1].根据其结构及作用底物的特异性分为5类:①胶原酶:包括间质胶原酶(MMP-1),中性粒细胞胶原酶(MMP-8)和3型胶原酶(MMP-13),分别降解Ⅰ、Ⅱ、Ⅲ型胶原.②明胶酶:亦称其为Ⅳ型胶原酶,主要降解包括明胶酶A(MMP-2)和明胶酶B(MMP-9)的明胶以及Ⅳ、Ⅴ、Ⅶ、Ⅸ和Ⅹ型胶原.③基质降解素:包括间质溶素1(MMP-3)、2(MMP-10)、3(MMP-11)和基质溶解因子(MMP-7).可降解弹性纤维、纤维连接蛋白、层粘连蛋白等基质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的核心蛋白.④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这类具有跨膜区域的MMP可以催化明胶酶A的活性,并降解多种ECM,同时可以在缺失纤维蛋白溶酶的情况下发挥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⑤其他:包括MMP-18、MMP-19、MMP-20、MMP-23等,其作用底物尚不明确.

    作者:张波;李航;杨永生;张学文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肺栓塞患者早期心电图诊断可行性分析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0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行早期心电图诊断具有良好的可行性,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0例肺栓塞患者,其中有31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年龄在36-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14.7)岁.有16例患者为高血压,10例患者为冠心病,6例患者有近期外科手术史,6例患者为2型糖尿病,5例患者为下肢深静脉血栓, 1例患者为肺部感染, 2例患者为肿瘤,1例患者为脑梗死,3例患者没有任何合并症.

    作者:赵爱群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乳腺MR动态增强技术联合扩散加权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回顾性比较单一动态增强(DCE-MRI)技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患者MR资料.分析病变的增强表现和DWI的信号特点,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作统计学分析,评价两者的诊断效能.结果DCE-MRI恶性病灶检出率为95.4%.DWI恶性病灶检出率为86.4%.DCE-MRI及DWI联合应用恶性病灶检出率为100%.单纯TIC、ADC值及联合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2.7%,72.7%,86.4%;特异性为75%,83.3%,89.1%;准确性为73.9%,81.8%,91.3%;阳性预测值72.7%,80%,90.5%.结论 DCE-MRI及DWI联合成像能提高病灶的检出率,TIC结合ADC值较单一检查方法对乳腺病变的良恶性进行评价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合保;赵向荣;李保卫;刘武杰;刘晓亮;张黎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下肢CTA成像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诊断的临床研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会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和家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据统计,60岁以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为2%-5%,而60岁以上的发病率为25%-35%[1].因此,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临床问题.患者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常伴有肢端麻木,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等临床症状.对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传统的诊断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该方法具有创伤性,后来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又出现了超声、CT、MRI,但诊断效果均不明显.而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诊断技术,具有更加强大的扫描功能,扫描速度快,扫描层厚薄,能够较好的诊断血管疾病,已经成为诊断血管病变的一种首选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2].本研究对58例疑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采用CTA进行了诊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猛;戴月琴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动态变化研究

    目的 动态观察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2月-2012年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7天内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即梗死组)48例,同期住院健康体检者(即对照组)30例.其中,梗死组按照时间(第1、2、3、5、7天)进行分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法测定全部人群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分别比较各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并分析其在梗死不同时间水平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常规检测血常规.结果梗死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百分比在第1天、第2天低于对照组,第5天、第7天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第1-2天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较正常值显著异常升高,且中性粒细胞与Treg细胞百分比呈负性相关(相关系数r为-0.664,P<0.01).结论 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变化可以成为评估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脑缺血的非侵入性指标;Treg细胞可作为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免疫稳态失衡和炎症反应的标志物之一.

    作者:金夕雅;王立波;赵云华;陈加俊;李媛冰;刘晓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中医院校西医外科基本操作技能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外科基本操作技能作为医学专业的桥梁课是外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各中医院校目前的西医外科学教学模式比较陈旧,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决然不能适应现代外科学教育的需要,其落后性表现为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不符合当代培养医学生的目标即熟练的动手能力和活跃的创新思维.

    作者:连树林;李雷;邱丹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超声引导肋缘下多点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胃癌开腹手术中的应用

    腹模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Dlane,TAP)阻滞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不仅可以减少术中及术后患者阿片类药物的用量,而且对于术中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平稳和术后患者的镇痛都非常有效.外科开腹手术的疼痛主要来自腹壁切口TAP阻滞能够有效阻滞腹壁前侧的感觉神经,临床上镇痛效果满意.传统阻滞方法以Petit三角作为进针点进行盲穿,这种方法适用于下腹部手术,并且易出现穿刺失败的并发症.因此,本研究拟采用在超声引导下行TAP阻滞,在Hebard[1]等肋缘下TAP阻滞的基础上进行双侧多点阻滞,对其在胃癌开腹手术的镇痛效果进行初步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莉;李凯;李龙云;李仔男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超声引导下左、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对比研究

    建立中心静脉通路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保证措施之一,且常用于长期输液、肠外营养的患者.由于锁骨下静脉(SCV) 位置恒定且表浅是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首选途径[1].目前大多数医院仍采用的是传统的盲穿法,其缺点很多,如一次性成功率较低,并发症多等.而随着介入性超声的发展,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技术凭借其创伤小、穿刺成功率较高等优点已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而在左、右侧锁骨下静脉的选择上,传统方式更倾向右侧锁骨下静脉.本文旨在探讨超声引导下左、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作者:刘磊;林元强;隋国庆;张根茂;王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血清S100β蛋白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中的检测意义观察

    血清S100β蛋白可存在于星形胶质细胞和雪旺细胞中,属于钙结合蛋白.血清S100β蛋白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影响着细胞的分化增殖等[1,2].在脑损伤的早期,神经细胞受损后,S100β蛋白会大量被释放进入血液,能够被检测出来,被认为是脑损害的重要特异性生化标志物之一.本文观察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改变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检测意义.

    作者:郭政次;曾捷;廖泰全 刊期: 2013年第08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