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臣;孙然;倪培民;王亮;孔祥波;丛宪玲
目的 探讨血清N-端骨钙素(N-MID Osteocalcin )、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INP)、骨吸收标志物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在骨转移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87例肿瘤患者分为骨转移组48例和无骨转移组(对照组)39例,采用不同分类依据将骨转移组分为A.B.C三个亚组.定量测定N-MID.β-CTx和TPINP.结果 N-MID.β-CTx和TPINP在骨转移组中的浓度均高于对照组,TPINP和N-IMD在与骨转移程度呈正相关.各标志物之间均有相关性.结论 检测血清N-MID.β-CTx和TPINP水平都能反映骨转移患者的病情,对于骨转移诊断及病情监测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柳扬;刘光耀;李忠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清中MFG-E8水平与乳腺癌诊断的关系.方法 收集59例乳腺癌患者和40例正常人的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MFG-E8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CA15-3和CEA水平,并对结果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乳腺癌患者血清中MFG-E8、CA15-3和CEA水平分别为6450.8±9899.9 pg/ml、34.85±32.98 U/ml和4.38±8.46 n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MFG-E8、CA15-3和CEA的阳性率分别是64.4%、48.9%、20.3%,联合检测MFG-E8、CA15-3和CEA可提高检出率到84.4%.结论 血清中MFG-E8与CA15-3和CEA一同联合检测可以作为辅助诊断乳腺癌的指标.
作者:冯先华;李金丽;崔天盆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血液系统的恶性疾病,常常伴有血液系统细胞不同程度的贫血而需要输血.国内外均有报导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患者的血型抗原可能减弱或丢失或抗体效价降低的情况[1,2],故血型的正确鉴定是确保患者安全输血的前提.
作者:蒿广德;刘敏;齐文玲;蒲丽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高原环境下长期作业对移居青年男性细胞遗传学损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选择驻守高原的某部官兵,利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技术、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和微核生成分析技术,对移居高原地区青年男性的细胞遗传学损伤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观察组驻守高原前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分别为(0.41±0.03)和(0.49±0.03),与对照组的(0.43±0.06)和(0.53±0.07)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驻守高原一年后观察组的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有明显升高,分别为(0.60±0.05)和(0.76±0.07),与一年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SCE频率观察组驻守高原前为(6.25±1.24)/细胞,分布范围为(4.1~8.9)/细胞;对照组为(6.61±1.29)/细胞,分布范围在(4.2~8.7)/细胞,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驻守高原一年后观察组SCE频率为(8.93±1.52)/细胞,分布范围为(4.9~10.6)/细胞,与一年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高原环境对移居人群具有一定的遗传损伤作用,长期在高原环境作业可导致染色体断裂和DNA 损伤,其详细机制仍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柳;王瑞;崔建华;张占平;桂俊豪;高亮;何江;余伍忠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后,临床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变化,间接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WalkAway- 96进行菌株鉴定,同时做药敏试验,并加做ESBLs确证试验,用WHONET5.0软件分析2007-2010年我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635株大肠埃希菌和655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2007-2008年间两种细菌ESBLs的检出率及耐药率呈现上升态势,而从2009-2010年,则呈下降趋势.结论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深入贯彻执行,使细菌的耐药率明显下降,对规范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孔繁荣;苏维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和肿瘤相关糖蛋白抗原72(TAG-72)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3例卵巢癌及15例正常卵巢组织中M-CSF、TAG-72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M-CSF和TAG-72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率(66%、26.4%)明显高于正常组织(33.3%、0),差异均有显著性.同时,M-CSF及TAG-72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分级有关(χ2=5.428-8.256,P<0.05),与肿瘤的病理学类型无关(χ2=4.876-5.035,P>0.05).结论 M-CSF及TAG-72的高表达均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其可以成为卵巢癌的肿瘤标记.
作者:唐治蓉;林雪梅;赵涌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人群中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4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各150名,提取血样,利用多重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法分别检测肝癌人群与体检健康者的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该肝癌人群中: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型别在病例和对照组研究对象中出现的频率无显著性差别,P>0.05;GSTM1-null、GSTT1-null、GST01-Ala140Asp、GSTP1-Ile105Val的多态性情况与该地区已有的报道一致.结论 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无明确的相关关系.
作者:唐耘天;李辛平;刘天奇;杨建荣;罗建强;梁中骁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核受体( nuclear receptor,NR) 是一类配体依赖的转录因子,它在生物体内分布广泛、成员众多,是一个大家族.核受体一般可分为四大类:类固醇激素受体、甲状腺激素、维生素D受体及孤儿核受体(orphan nuclear receptors,ONR)[1].通常,核受体都会含有氨基端(N端)的功能激活结构域、中间的DNA结合结构域以及羧基端(C端)的配体结合结构域,而核受体通过与其相应的配体结合后发挥生物学效应.但是,孤儿核受体是一类没有确定配体的核受体[1,2].
作者:张鹏;王前;郑磊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联合DNA定量分析方法进行宫颈癌普查的工作效率.方法 对参与宫颈癌普查的2 599名妇女用宫颈刷取材,进行液基薄层制片,分别进行巴氏染色和Feulgen染色,由细胞学医师对巴氏染色片做细胞学诊断,应用全自动DNA定量分析对Feulgen染色片进行自动扫描诊断.其中156例进一步做了宫颈组织病理诊断.结果 DNA定量分析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均高于液基薄层细胞学方法,而误诊率、漏诊率及阴性似然比均低于液基薄层细胞学方法.液基薄层细胞学和DNA定量分析方法的平行诊断试验的联合敏感度和联合特异度分别是99.56%、44.52%,两种方法的系列诊断试验的联合敏感度和联合特异度分别是83.78%、89.61%.平行诊断试验的敏感度高,系列诊断试验的特异度高.结论 DNA定量分析方法与液基薄层细胞学联合筛查,可提高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筛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作者:侯安丽;张玉娟;李秀芬;邵雪斋;王杏茶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宫内生长受限(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IUGR)是胎儿不能完成基因生长潜力的状态,随着胎龄增长,胎儿死亡(IUFD)的可能性也逐渐增长[1].为了胎儿的安全,母亲需住院治疗[2].IUGR传统上被定义为出生体重异常,但是子宫-胎盘循环在IUGF的发展上起了重要的作用,采用多普勒超声分析IUGF是一个有价值的方法.我们对多普勒超声在评估疑似宫内生长受限的价值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宇雪豹;倪茗;范文涛;何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常合并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致残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常规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改善作用具有一定局限,而近年来研究表明神经节苷脂(GM1)对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康复具有较好的作用[2].因此我院采用神经节苷脂对脑卒中患者进行了治疗,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了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陆一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芳香化酶联合血清CA125检测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腹腔镜或开腹手术证实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患者42例为实验组,同期因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行子宫全切术的卵巢正常患者30例为对照组.术前检测两组血清CA125水平,术后检测实验组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和对照组子宫内膜芳香化酶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血清CA125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芳香化酶在实验组异位及在位内膜均有强表达,对照组子宫内膜无表达或弱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检测在位子宫内膜芳香化酶诊断EMs的敏感性为73.8%,特异性为90.0%,诊断正确率为80.6%;单独血清CA125测定诊断EMs的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90.0%,诊断正确率为76.4%.在位内膜芳香化酶联合血清CA125检测诊断EMs的敏感性为92.9%,特异性为83.3%,诊断正确率为88.9%.结论 在位子宫内膜芳香化酶检测对EMs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与血清CA125联合检测对EMs更具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李双梅;邵华江;马建婷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内分泌系统的认识不断深入.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的分泌调节机体的代谢,与全身各系统关系密切,与其他内科学科及医疗专业互相渗透,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学习对医学生以后从事医疗实践有重要作用.许多初学者认为内分泌学内容繁杂、抽象,难于理解记忆,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内分泌学知识,是临床教师面临的课题.我们认为夯实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及提高临床诊疗技能是保证内分泌学教学质量的两个重要方面,并以此为核心尝试改进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许振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游离PSA与总PSA比值(f-PSA/t-PSA)、直肠指诊(DRE)和直肠超声(TRUS)诊断前列腺癌(PCa)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诊断的31例PCa患者和34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血清PSA水平、f-PSA/t-PSA比值、DRE和TRUS的检测结果.结果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PSA和f-PSA/t-PSA对PCa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67.7%和77.4%,特异性分别为58.8%和73.5%,曲线下面积(AUC)分别能达到0.659和0.808.而DRE和TRUS对PCa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58.1%和51.6%,特异性分别为82.3%和73.5%.联合f-PSA/t-PSA与DRE或TRUS检测,对PCa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上升到87.1%和83.9%,3项指标联合可提高诊断敏感性至90.3%.结论 f-PSA/t-PSA比t-PSA更适合用于临床PCa的诊断,联合f-PSA/t-PSA,TRUS和DRE 检查可明显提高临床PCa的检出率.
作者:刘君廷;张文;梁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1 损伤控制理念的建立及内容1.1 损伤控制学理论的形成及背景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或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Opertation,DCO)的初步概念是由Stone,Strom与Mullins于1983年率先提出[1].损伤控制(DC)早源于美国海军,是指一艘轮船承受损害和维持完整性的能力.1983年Strom等对17例严重创伤病人采用早期简化手术、复苏和再次确定性手术,结果12例存活,认为创伤早期施行简单的外科手术进行损伤控制,可以挽救原来认为不可挽救的危重病人,并提出了损伤控制外科(DCS)的概念.之后,人们在严重多发伤救治时开始主动实施分期手术,并逐步建立了DCS的三阶段原则:初始简化手术、复苏和确定性手术.其标准治疗程序是:立即手术,用简单的方法控制出血和污染;重症监护室的复苏,包括纠正低温,凝血障碍和酸中毒,呼吸支持;当病人条件允许时实施腹部确定性手术.
作者:李治;马骥;陆艳娟;周忠笑;杨立枫;王泽学;李晓林;李晓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典型的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和腘窝囊肿,在超声声像图上不难鉴别.但是当小腿肌间静脉血栓仅累及一条,有时与腘窝囊肿向下流注形成的条形低或无回声往往很难鉴别,容易误诊.正确的超声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本文通过对两种病变的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两者的共同点及不同点,以明确诊断.
作者:李佳晶;刘美含;姜微;石卫东;陈恩琪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前,浆膜腔积液主要由于肿瘤,炎症刺激、及循环障碍等原因引起,多见于转移性恶性肿瘤.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以其简单、快速、费用低准确率高等特点已成为临床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积液标本制片过程中易出现问题,并且浆膜腔积液是一种良好培养基,细胞脱落到积液中可以形成与原肿瘤不同形态的细胞等,这些都给诊断带来困难,造成误诊.本文对浆膜腔积液细胞学诊断误诊病例进行分析.
作者:闻春艳;张文杰;张丽荣;孙大菊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心力衰竭是在足够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各种心血管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排出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而引起的循环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1].近年研究表明,细胞因子网络尤其是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平衡失调加速了心力衰竭的进程,可能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独立预测因子[2].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心力衰竭动物模型,检测其血清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了解心力衰竭与细胞因子表达的关系,从而为心力衰竭的诊断和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周宁;孙艳;孙艳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其病因未明.发病时常对称地累及多个周围关节,导致关节发生慢性炎症性改变,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病变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诊断主要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87年提出的7项诊断标准,符合其中的4项即可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1],主要依靠临床表现、 X 线检查以及类风湿因子( RF)检测进行诊断.但是符合此诊断标准时患者常常已出现骨关节破坏,加上RF缺乏特异性的局限,这些都不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治疗.近年来合成了对RA较有特异性的抗核周因子抗体(AFP)、抗角蛋白抗体(AKA)和抗聚角蛋白微粒蛋白抗体(AFA)的共同抗原决定簇环瓜氨酸肽(CCP)作为RA早期诊断的血清学指标[2,3].本文旨在通过联合分析我院半年来收集到RA患者抗 CCP 抗体、RF、CRP及血沉四项检测结果,探讨其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蔡淑静;王海;金玲;谢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及斑块形成.在此过程中,炎症反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作为一种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的炎症因子,参与As的发生、发展,与As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李明;王越晖;林杉;刘斌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