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晶;刘美含;姜微;石卫东;陈恩琪
目的 筛选9种腹外科危重病的血标本检查指标,建立数学模型与APACHEII评分联合评估病人的病情及预后.方法 收集206例外科危重病房APACHEII评分≥6的危重病人的完整病历资料,计算其APACHEII评分,对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血气,电解质及CRP等检验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住院期间病人是否死亡评估预后,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检验指标的临床意义.结果 随APACHEII评分的升高,TC、TG、LDL、PT、APTT、PLT、HCO3-、D-D、CRP、Lac和Al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指标未见明显差异;死亡组比存活组APACHEII评分明显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H、Lac、TC、PT、D-D、Alb的显著异常是预测病人死亡的独立因素(P<0.05)其logistic回归方程为:Y=-1.164+1.784PT+1.833D-D-1.439TC-1.773pH+1.957Lac-0.053Alb.结论 TC、PT、PH、Lac、Alb和D-D是评估腹部外科危重病人病情及预后的良好线性指标,可联合应用回归模型与APACHEII评分系统综合评估病人病情与预后.
作者:邢帅;陈剑秋;张磊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联合DNA定量分析方法进行宫颈癌普查的工作效率.方法 对参与宫颈癌普查的2 599名妇女用宫颈刷取材,进行液基薄层制片,分别进行巴氏染色和Feulgen染色,由细胞学医师对巴氏染色片做细胞学诊断,应用全自动DNA定量分析对Feulgen染色片进行自动扫描诊断.其中156例进一步做了宫颈组织病理诊断.结果 DNA定量分析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均高于液基薄层细胞学方法,而误诊率、漏诊率及阴性似然比均低于液基薄层细胞学方法.液基薄层细胞学和DNA定量分析方法的平行诊断试验的联合敏感度和联合特异度分别是99.56%、44.52%,两种方法的系列诊断试验的联合敏感度和联合特异度分别是83.78%、89.61%.平行诊断试验的敏感度高,系列诊断试验的特异度高.结论 DNA定量分析方法与液基薄层细胞学联合筛查,可提高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筛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作者:侯安丽;张玉娟;李秀芬;邵雪斋;王杏茶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由于心肌供血不足,细胞受损破坏,细胞内容物渗出进入血循环,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CK-MB)作为上述标志物已被应用于临床多年,不足之处是心肌酶组织特异性不高,酶活性检测精确度不高,且灵敏度不足以辅助确诊AMI[1].对临床上没有典型心电图改变的初诊AMI患者来说,cTnI被认为是临床诊断AMI的确诊标记物,但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仅对cTnl进行定性测定,未能反应出患者体内cTnI水平,为了提高对AMI的早期诊断阳性率,本组在对cTnI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心肌酶如CK-MB和LDH的定量分析,以探讨两者联合使用在AMI诊断中的辅助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怀祥;唐朝贵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血管性痴呆是与脑血管因素有关的痴呆,包括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或是心脏和循环障碍引起的脑血流低灌注而引起的各种临床痴呆.目前该病的发病率正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而在逐步上升,在中国老年人中痴呆的发病率达3.9%,其中血管性痴呆占68.5%[1].该病导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危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其可能引起血管性痴呆的因素进行研究有利于提前预防疾病的发生.本文研究血管性痴呆的危险性因素,旨在找出危险因素,现将结果陈述如下.
作者:李阔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血糖、乳酸、乳酸清除率以及碱剩余的变化及其对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测定89例脓毒症患者入院时的乳酸、碱剩余和入院6h的乳酸并计算6h乳酸清除率;动态测定血糖并选取入院后24 h内测定的差值,另外选取8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依据APACHEⅡ分值将观察组分0<20分组、21-30分组和>30分组三组,对患者的观察值进行比较,采用 pearson相关分析APACHEⅡ分值与各观察值之间的相关性,另外将存活组的各观察值与死亡组对比.结果 观察组的血糖、血乳酸及碱剩余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组间各观察值比较亦具有统计学意义,且随APACHEⅡ分值的增大血糖、乳酸相应增高、6小时乳酸清除率、碱剩余浓度相应下降,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糖、血乳酸与APACHEⅡ分值呈正相关(r分别为0.594,0.713),而6小时乳酸清除率、碱剩余浓度与APACHEⅡ分值呈负相关(r分别为-0.647,-0.615),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较APACHEⅡ评分与血糖、血乳酸明显增高,而6小时乳酸清除率、碱剩余明显降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糖、乳酸、6小时乳酸清除率联合碱剩余可以综合评估脓毒症患者治疗的疗效和判断预后.
作者:张建忠;陈建红;姚炳荣;刘春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及医学科学的进步,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老年髋、膝关节疾病手术治疗的普及和成熟,且其临床疗效不断得到肯定.人工关节作为异物植入人体,人体必然有一定的反应及变化,而它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的发展及转归,故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患者病情的发展及预后[1],手术无菌制度的规范及抗生素的合理预防应用能减少关节置换术后的感染发生,但是随着关节置换手术例数的不断攀升,感染患者的绝对数量也在增加,而同时术后感染很难做到早期诊断,从而使得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增加患者的痛苦,也使医生面临棘手的难题.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一直是临床认为早期易于监测的感染相关指标,而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尤其重要.本文通过观察我科自2008年1月-2010年7月进行的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CRP和ESR术前、后的一般变化规律,验证了其在早期感染的筛选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志勇;孙晓威;解光越;侯晓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高原环境下长期作业对移居青年男性细胞遗传学损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选择驻守高原的某部官兵,利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技术、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和微核生成分析技术,对移居高原地区青年男性的细胞遗传学损伤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观察组驻守高原前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分别为(0.41±0.03)和(0.49±0.03),与对照组的(0.43±0.06)和(0.53±0.07)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驻守高原一年后观察组的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有明显升高,分别为(0.60±0.05)和(0.76±0.07),与一年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SCE频率观察组驻守高原前为(6.25±1.24)/细胞,分布范围为(4.1~8.9)/细胞;对照组为(6.61±1.29)/细胞,分布范围在(4.2~8.7)/细胞,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驻守高原一年后观察组SCE频率为(8.93±1.52)/细胞,分布范围为(4.9~10.6)/细胞,与一年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高原环境对移居人群具有一定的遗传损伤作用,长期在高原环境作业可导致染色体断裂和DNA 损伤,其详细机制仍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柳;王瑞;崔建华;张占平;桂俊豪;高亮;何江;余伍忠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常合并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致残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常规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改善作用具有一定局限,而近年来研究表明神经节苷脂(GM1)对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康复具有较好的作用[2].因此我院采用神经节苷脂对脑卒中患者进行了治疗,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了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陆一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白血病患者骨髓中VEGF、bFGF、sICAM-1及CD105的表达对髓血屏障调节机制的影响.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方法,用CD105标记骨髓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用ELISA方法检测骨髓液VEGF、bFGF、sICAM-1的表达水平.结果 CD105在白血病的表达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5)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AML-M3表达低.AML-M5的阳性表达率为(52.32±15.3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32±0.87)%](P<0.05);AML-M3的阳性表达率为 [(3.56±1.21)%]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LL阳性表达率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白血病(T-ALL、B-ALL、M1、M2、M4、CML)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D105在高白细胞白血病组的表达明显高于在低白细胞白血病组的表达(P<0.05);骨髓液VEGF、sICAM含量在CML表达高,bFGF在B-ALL表达高,VEGF、sICAM含量在T-ALL明显高于与正常对照组(P<0.05),而bFGF含量在T-ALL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LL表达VEGF、bFGF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LL表达sICAM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他白血病(B-ALL、M1、M2、M3、M4、M5、CML)VEGF、bFGF、sICAM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骨髓液CD105在AML-3的表达与VEGF、bFGF、sICAM的表达呈负相关.在其他类型白血病与VEGF、bFGF、sICAM的表达呈正相关.VEGF、sICAM在高白细胞白血病组的表达明显高于在低白细胞白血病组的表达(P<0.05);而bFGF在高白细胞白血病组与低白细胞白血病组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白血病时骨髓CD105、VEGF、bFGF及sICAM的表达在不同类型白血病高低不同,由骨髓入血的白血病细胞数量也有所不同,说明这些血管生成因子,参与构成了骨髓内的诱导微环境,影响了髓血屏障的正常调节机制,导致髓血屏障的结构和功能紊乱.
作者:马传香;高昆山;刘树刚;李骞;王树庆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Graves病合并眼征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 共刺激分子CD28表达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对Graves病合并眼征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及共刺激分子CD28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①Graves浸润性突眼患者CD4+表达高于单纯性突眼患者 (P<0.05),而Graves浸润性突眼患者外周血CD28+表达低于单纯性突眼患者(P<0.05)②病程>2年患者CD4+表达高于病程≤2年的Graves眼征患者(P<0.05),病程>2年患者CD28+表达低于病程≤2年的患者(P<0.05)③Graves病合并眼征患者外周血CD4与CD28表达具有相关性.结论 Graves病合并眼征患者CD4+表达升高伴随共刺激分子CD28+表达降低,共刺激分子CD28+在CD4+淋巴细胞异常活化中起重要作用,CD4+、CD28+表达与Graves病眼征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
作者:杨乐;孙亚东;关红;何金婷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和肿瘤相关糖蛋白抗原72(TAG-72)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3例卵巢癌及15例正常卵巢组织中M-CSF、TAG-72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M-CSF和TAG-72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率(66%、26.4%)明显高于正常组织(33.3%、0),差异均有显著性.同时,M-CSF及TAG-72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分级有关(χ2=5.428-8.256,P<0.05),与肿瘤的病理学类型无关(χ2=4.876-5.035,P>0.05).结论 M-CSF及TAG-72的高表达均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其可以成为卵巢癌的肿瘤标记.
作者:唐治蓉;林雪梅;赵涌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后,临床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变化,间接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WalkAway- 96进行菌株鉴定,同时做药敏试验,并加做ESBLs确证试验,用WHONET5.0软件分析2007-2010年我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635株大肠埃希菌和655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2007-2008年间两种细菌ESBLs的检出率及耐药率呈现上升态势,而从2009-2010年,则呈下降趋势.结论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深入贯彻执行,使细菌的耐药率明显下降,对规范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孔繁荣;苏维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桥本甲状腺炎和Graves病)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的水平及意义.方法 收集桥本甲状腺炎(HT)和Graves病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各30例,检测各组外周血Th17/CD4+ T细胞百分率及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结果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桥本甲状腺炎和Graves病)患者外周血Th17/CD4+ T细胞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升高更为明显.同时发现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外周血Th17/CD4+ T细胞百分率与Tg-Ab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0.737,P<0.01),与TPO-Ab无显著相关性(r=-0.107,P=0.654).结论 Th17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关,Th17/CD4+ T细胞的检测可以考虑做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的诊断依据之一,尤其是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断意义更大.
作者:赵建宇;温言;王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基于核糖体基因26S rDNA D1/D2区序列分析法在临床酵母菌菌种鉴定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来源于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分泌物标本93株,PCR扩增其26S rDNA D1/D2区,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并与基因库中的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 所有菌株均鉴定到种,同源性达99%和100%,同属于真菌双核亚界、子囊菌门、酵母菌科的3个属,89株为candida,3株为Kodamaea,1株为Pichia.其中candida中有7个种,38株candida glabrata,23株 candida albicans,16株candida parapsolisis,9株candida metapdilosis,1株candida orthopsilisis,1株 candida tropicalis,1株candida nivariensis;3株Kodamaea ohmeri;1株Pichia kudriavzevii.结论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andida属的candida glabrata、candida albicans 和candida parapsolisis,非candida albicans占75.27%是其特征;26SrDNA D1/D2区序列分析为临床酵母菌的分子水平鉴定提供了一种准确、可行的方法.
作者:迟绍琴;许瑞环;李康;黄兴国;陈亦微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肾脏是人体微量元素代谢的重要器官,肾脏疾病时出现各种微量元素的代谢异常,而肾移植患者术后由于免疫排斥反应及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对机体免疫功能和正常生化代谢将产生影响[1].本文对30例肾移植患者的血清钙、磷、铁、镁的检测,探讨肾移植患者术后血清这些离子浓度改变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文青;宗红;王清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Caspase-3和E-cadherin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75例肾透明细胞癌标本、癌旁标本以及18例正常肾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Caspase-3和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结果 Caspace-3在肾透明细胞癌的阳性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肾组织和癌旁组织(P<0.01),随着肾细胞癌病理分级的升高,Caspase-3的阳性表达率降低,临床分期的升高,Caspase-3的阳性表达率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在肾透明细胞癌的阳性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肾组织和癌旁组织(P<0.05或P<0.01),在癌旁组织表达低于正常肾组织(P<0.05),其表达与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相关(P<0.05).二者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低于无转移组(P<0.05).二者表达呈正相关(r=0.4352,P=0.0002).结论 Caspase-3及E-cadherin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异常表达,可能在肾细胞癌的生长、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考虑作为判定肾癌生物学行为的辅助诊断指标.
作者:张超;卢学仁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核受体( nuclear receptor,NR) 是一类配体依赖的转录因子,它在生物体内分布广泛、成员众多,是一个大家族.核受体一般可分为四大类:类固醇激素受体、甲状腺激素、维生素D受体及孤儿核受体(orphan nuclear receptors,ONR)[1].通常,核受体都会含有氨基端(N端)的功能激活结构域、中间的DNA结合结构域以及羧基端(C端)的配体结合结构域,而核受体通过与其相应的配体结合后发挥生物学效应.但是,孤儿核受体是一类没有确定配体的核受体[1,2].
作者:张鹏;王前;郑磊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其病因未明.发病时常对称地累及多个周围关节,导致关节发生慢性炎症性改变,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病变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诊断主要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87年提出的7项诊断标准,符合其中的4项即可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1],主要依靠临床表现、 X 线检查以及类风湿因子( RF)检测进行诊断.但是符合此诊断标准时患者常常已出现骨关节破坏,加上RF缺乏特异性的局限,这些都不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治疗.近年来合成了对RA较有特异性的抗核周因子抗体(AFP)、抗角蛋白抗体(AKA)和抗聚角蛋白微粒蛋白抗体(AFA)的共同抗原决定簇环瓜氨酸肽(CCP)作为RA早期诊断的血清学指标[2,3].本文旨在通过联合分析我院半年来收集到RA患者抗 CCP 抗体、RF、CRP及血沉四项检测结果,探讨其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蔡淑静;王海;金玲;谢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清中MFG-E8水平与乳腺癌诊断的关系.方法 收集59例乳腺癌患者和40例正常人的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MFG-E8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CA15-3和CEA水平,并对结果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乳腺癌患者血清中MFG-E8、CA15-3和CEA水平分别为6450.8±9899.9 pg/ml、34.85±32.98 U/ml和4.38±8.46 n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MFG-E8、CA15-3和CEA的阳性率分别是64.4%、48.9%、20.3%,联合检测MFG-E8、CA15-3和CEA可提高检出率到84.4%.结论 血清中MFG-E8与CA15-3和CEA一同联合检测可以作为辅助诊断乳腺癌的指标.
作者:冯先华;李金丽;崔天盆 刊期: 2012年第04期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2008年1月-2010年10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住院诊断缺铁性贫血的患者100例,其中男38例、女62例,平均年龄52岁(34-70岁),诊断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46例(男20例,女26例),诊断铁粒幼细胞性贫血22例(男4例,女18例).进行血清铁、血液分析、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病例均符合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所有入选患者均排除妊娠期女性、糖尿病、糖耐量损伤、慢性肾功能衰竭、肝胆疾患、其他类型贫血及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等.正常对照组120例,其中男60例、女60例,均为门诊健康体检者,平均年龄45岁(25-65岁).
作者:姚瀚鑫;许建成;续薇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