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肠血管源性肿瘤和血管畸形致消化道出血8例报告

王大广;所剑;张洋;张健广;孙璇;徐越超

关键词:小肠血管畸形, 血管源性, 肿瘤, 下消化道出血, 临床诊断, 诊断和治疗, 小肠出血, 临床表现, 检查手段, 分析讨论, 定位诊断, 病理证实, 特异性, 少见病, 总结, 手术, 困难, 局限, 病例
摘要:小肠出血约占消化道出血3%-5%[1],小肠血管源性肿瘤和小肠血管畸形所致消化道出血更是临床少见病,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加之检查手段的局限等,临床诊断特别是定位诊断困难,治疗棘手.我们总结近5年我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小肠血管源性肿瘤和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病例8例,对其诊断和治疗予以分析讨论.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TGF-β1基因多态性与IgA肾病病理改变间的关系

    我国汉族人群是IgA肾病的高发人群,IgA肾病易感性和预后与遗传因素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受到肾脏病学者的广泛关注.IgA肾病是在肾小球系膜区以IgA沉积为主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在我国约占原发肾小球疾病的,其发生、发展与免疫调节紊乱关系密切,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常见病因之一.一个突出的事实是,不同的IgA肾病病人即使具有大体相同的临床表现,但给予同样的治疗方法后其临床疗效和预后却不尽相同.因此推测IgA肾病除了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还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TGFβ) 作为重要的导致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的细胞因子之一,日益受到国内外肾病学者的重视.

    作者:孙珉丹;陈志;冯野;王飞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DNA倍体检测与妇科肿瘤的关系

    细胞异常增殖是肿瘤细胞的特性,细胞DNA含量不仅能敏感地反映细胞代谢异常,而且通过DNA倍体分析,细胞周期各时期比率的分析可以全面了解细胞生物学行为,从而有助于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

    作者:马哲;马淳;张雪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动脉硬化相关指标对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的影响意义

    目的 探讨动脉硬化相关指标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将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45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甲状腺功能、血脂、血尿酸、纤维蛋白原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血脂、血尿酸及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其颈动脉中膜内层增厚程度也较对照组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低是甲状腺功能减低的前期阶段,患者血清血脂、血尿酸及纤维蛋白原等动脉硬化危险因素显著升高,应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或定期随访是有必要的.

    作者:杨春江;涂群飞;余磊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64排螺旋CT对先天性主动脉缩窄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64排螺旋CT(MDCT)在主动脉缩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54例主动脉缩窄患者,男性107例,女性47例,年龄20天-60岁,平均3.3岁,均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77例经手术证实CoA病例中,超声心动图检查55例明确诊断,5例诊断可疑,17例漏诊,准确率为77.9%(60/77),MDCT均明确诊断,准确率为100%(77/77).154例主动脉缩窄患者中,单纯型44例(28.6%),复杂婴儿型95例(61.7%),复杂不典型型15例(9.7%);其中局限性缩窄91例(59.1%),管性缩窄63例(40.9%),3种类型的CoA在年龄分布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K-W统计值为22.9,P<0.001).MDCT测量窄处内径与主肺动脉水平升主动脉内径比值R为0.29±0.13.结论 CTA能够全面显示主动脉缩窄的类型、范围程度及伴随畸形,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

    作者:王小红;亓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Survivin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宫颈癌的发生是多基因损伤的复杂过程,它的发生、发展与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的突变和抗凋亡基因过表达有密切的关系,Survivin是细胞凋亡抑制基因,其在宫颈癌组织中的再激活和异常表达,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其在治疗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瑛坚;李胜;王立岩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IL28B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丙型肝炎是世界上流行广泛的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传染病之一,目前世界上约有1.7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1],中国约有3 700万-4 000万.每年的新发病例约300-400万,其主要通过血源性途径进行传播,包括输血、性接触传播、纹身和吸毒等,80%感染者会发展成慢性肝炎,30%进展为终末期肝病,包括肝硬化、肝癌等[2].根据丙肝病毒基因序列的差异,可将丙肝病毒分为6型和11个亚型[3].HCV基因型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其中1型呈全球性分布,占所有HCV感染的70%以上,1b和2a基因型在我国常见,其中以1b型为主[4].目前丙型肝炎标准治疗方法是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或-α-2a联合利巴韦林(PEG-IFN-alpha/RBV)治疗48周,但是对于1型丙型肝炎的病人来说,只有42%-52%的病人可获得持续的病毒学应答[5-7],更由于干扰素的不良作用,导致10%-14%的病人被迫提前停药或减量[8].相对来说,1型的病人对干扰素的应答较差,更易导致慢性化[9].目前多篇文章报道了IL28B的基因变异与与丙型肝炎的自愈、抗病毒应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似乎为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主要对IL28B与1型丙型肝炎的相关性的研究进行报导.

    作者:孙博;王东生;刘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血清多肽图技术在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应用

    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是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复发的根源.目前尚缺乏一种无创、省时、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的血清学评价方法.我们利用磁珠分离和MALDI-TOF-MS检测的血清多肽图分析技术,对AL及健康者进行血清多肽的分析,观察AL特异性多肽在初发及治疗后缓解患者的血清样本中的变化趋势,探讨血清多肽图技术在AL MRD监测中的作用.

    作者:崔久嵬;梁婷婷;宋伟;李薇;王冠军;王娜;张学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造影剂在MRI应用进展

    近年来,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SPIO)已有广泛的体内应用:如磁共振成像,细胞标记、干细胞祖细胞示踪及组织修复,肿瘤生物探针检测,移植排斥反应的监测等方面,本文综述了USPIO的化学合成、表面修饰以及它们的生物医学应用进展.

    作者:于莉莉;庄家琪;张惠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口腔幽门螺杆菌的探讨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胃是Hp唯一的生存环境,但近几年的研究证明,人口腔内菌斑、唾液中也可培养出Hp,且与胃内的Hp具有相同的形态、生化、免疫特性,提示口腔内的Hp可能是胃Hp感染的重要储存库,根除口腔内的Hp可能是防止胃Hp再感染的重要措施;同时,Hp感染可能与口腔溃疡等疾病的发生有关.

    作者:陈光华;张佰成;潘广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多重PCR在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现在全球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中,食源性疾病排在首位,其主要原因是食品污染,主要病原菌有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1].因此,为了快速的、有效地检测出病原菌,减少或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临床工作者和检疫部门研究出效率更高的多重PCR检测法.多重PCR检测法是一种更优于PCR的特殊技术,在同一体系中可以加入多种引物,并对多个待检基因进行扩增,检测多种病原体也只需一次PCR反应,因此,在鉴别诊断混合感染时多重PCR技术具有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率的优势[2].本文中,我们就多重PCR在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并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咏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5'-NT、ADA、GGT在鉴别黄疸类型诊断中的意义

    5′-NT在肝脏中主要存在于细胞膜上,在肝胆系统发生病变时,其释放的5′-NT经胆汁酸处理,去垢后释放入血,使血清中5′-NT活性增高,故其在胆道疾病中的升高比在肝脏疾病中显著.ALP、GGT一般作为传统胆汁郁积标记酶应用于临床诊断.

    作者:刘体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临产孕妇凝血4项的检测分析及临床意义

    妊娠是妇女的特有的一段生理过程,由于胚胎及胎儿生长的需要,孕妇体内各系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检测临产孕妇血浆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凝血酶时间(TT)四项指标,可了解临产孕妇体内凝血状况,预防和治疗产中、产后异常出血及防治DIC发生有重要意义.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艳;金映川;王阳;怀淑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椎管内结核的MRI诊断

    椎管内结核包括脊髓结核和脊膜结核,近年来椎管内结核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早期诊断对椎管内结核治疗方法选择及预后有明显影响,但椎管内结核临床症状及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笔者搜集26例椎管内结核病例,分析其MRI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作者:韩东梅;许国宇;敖国昆;乔远罡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C-反应蛋白及肺功能指标检测对哮喘患者的诊断及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阶段哮喘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肺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月到2010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哮喘患者和25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哮喘不同时期及对照组的血清CRP、肺功相关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数(FEV1%)、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氧分压(PaO2)及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以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进一步观察不同病情哮喘患者血清CRP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各个哮喘组CRP明显升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慢性持续期、缓解期和对照组比较,急性发作期哮喘组血清CRP、WBC及PaCO2均明显增高,急性发作期哮喘组FEV1%、FEV1/FVC%及PaO2均明显下降、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情哮喘患者,合并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者、合并细菌感染者血清CRP、WBC明显高于单纯哮喘者,互相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合并细菌感染者血清CRP表达高.结论 血清CRP结合肺功能检测可作为判断哮喘患者病情的一个比较重要指标,有助于哮的诊断,值得推广.

    作者:王新荣;赵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肿瘤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前细菌的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不动杆菌在医院感染中分离率逐渐增加,其中以鲍曼不动杆菌常见,此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医院环境,毒力较低为条件致病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菌血症、尿路感染、伤口感染、继发性脑膜炎等.随着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在临床广泛应用,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并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现对我院2007年9月-2010年9月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364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调查分析,了解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状况、耐药性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王文龙;朱华;刘晓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胃肿瘤中EGFR、C-erbB-2和PC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原癌基因(C-erbB-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肿瘤中的表达,研究其在肿瘤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30例手术切除的胃癌实质组织中EGFR、C-erbB-2、PCNA的表达,与15例正常胃组织相对照,并对三者的相关性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三者在胃癌检验中的作用和价值.结果 EGFR、C-erbB-2和PCNA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胃组织,P<0.01.EGFR与C-erbB-2蛋白的高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呈正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的大小无明显关系,P>0.05.PCNA的标记指数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TNM分期均呈现正相关,P<0.05,而细胞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性别、年龄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EGFR、C-erbB-2和PCNA的高表达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及恶性进展有关,三者联合检测可作为预测胃癌恶性程度的重要方法,可能对胃癌的辅助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马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2006-2009年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非发酵的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当中,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也是临床上常见的引起院内感染的条件致病菌,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大于30%[1]且随着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其耐药性也变得越来越严重,这对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感染带来不少的阻力.因此,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耐药性及流行病学特征,对有效治疗及预防该菌引起的医院感染非常有意义.本文对我院2006年-2009年间分离212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和耐药性进行分析.

    作者:张冰;滕春燕;张曙东;金玉芬;邓沫;于艳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外周血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与培美曲塞血液毒性的相关性分析

    培美曲塞是一个多靶点抗代谢药物,现被批准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和恶性间皮瘤的化疗.培美曲塞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不论是一线化疗[1],还是维持化疗[2],使非鳞癌患者都有显著获益[3,4];在其他常见肿瘤中也观察到一定的疗效,如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培美曲塞在肿瘤患者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但血液毒性是其剂量限制性毒性之一,严重时可以危及生命,找出培美曲塞血液毒性的预测因子对临床方案选择和早期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曹宝山;张煜;陈森;尹文琤;肖宇;马力文;梁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心房颤动40例临床分析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成人房颤发病率为0.3%-0.4%,60岁以上发病率为2.0%-4.0%,75岁以上发病率高达8.0%-11.0%,男性为女性的2倍[1].房颤危险的并发症为脑血栓栓塞,较正常人高出5倍,房颤患者不仅发生体循环栓塞的风险大大增加,也完全有可能在右心形成血栓并导致肺栓塞[2],所以有效防治房颤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王翠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羰化青类荧光剂在神经示踪中的应用进展

    逆行示踪是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常用方法之一,常用的示踪剂还有HRP、WGA-HRP、CTB、EB等,其中DiI细胞毒性小,不影响被标记细胞的存活、生长和发育;在组织的液相中不扩散,能特异性的标记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可沿神经纤维进行顺行和逆行扩散;结合状态稳定,能获得持久的染色效果;对神经元没有显著的毒性作用.因此,DiI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领域[1].

    作者:邱旭东;赵维彦;路来金;赵世伟;赵炳显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