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鉴别诊断恶性与结核性胸水实验诊断项目的选择

卢冬梅;薛承岩;卢云涛;杨林瀛;杜新生;刘怀深;孙立新

关键词:鉴别诊断, 结核性胸, 水实验, 诊断项目, 胸水, 诊断与治疗, 水的性质, 临床, 肿瘤, 判别
摘要:胸水征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类体征,可由肿瘤、结核及其他原因所致,判别胸水的性质是临床诊断与治疗胸水征的必要依据.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EPC细胞生物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EPC即内皮祖细胞,是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的缩写.早期认为EPC仅存在于胚胎发育阶段,之后的研究发现EPC也存在于成体.

    作者:王琴;仉红刚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乳腺癌ER、PR、Her-2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 探讨乳腺癌ER、PIt、Her-2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统计383例乳腺癌患者ER、PR、Her-2的表达;分析ER、PR、Her-2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①ER、PR、Her-2阳性率分别为60.4%、64.1%、17.2%.②ER与PR表达呈正相关;ER、PR分别与Her-2表达负相关;Her-2与ER、PR共同表达呈负相关(P<0.01).③浸润性非特殊癌、浸润性特殊癌、非浸润癌之间ER、PR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肿瘤大小与Her-2表达呈正相关;而且淋巴结转移数量增多,Her-2表达增高.结论 ①乳腺癌的腿、PR、Her-2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②乳腺癌ER、PR、Her-2表达与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作者:郭欢续;白欧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前S1蛋白对乙型肝炎诊断及判断病毒复制中价值探讨

    目的 分析Pre-S1蛋白与HBeAg及HBV-DNA的相关性,探讨Pre-S1蛋白在诊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97例,检测其Pre-S1蛋白、HBV标志物与HBV-DNA定量.结果 HBsAg、HBeAg、抗折-HBc阳性者28例,HBV-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均高达90.0%以上.HBsAg、抗-HBe和抗-HBc 阳性者61例,HBV-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82.0%和70.5%;HBsAg和抗-HBc阳性者8例,HBV-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均为87.5%,说明部分HBeAg阴性患者仍有病毒复制,以乙肝病毒HBV-DNA定量≥5.0×102拷贝为判断乙肝病毒存在的标准,HBV-DNA与Pre-S1蛋白的阳性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HBV-DNA与HBeAs的阳性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Pre-S1是诊断及判断乙肝病毒复制的非常有价值的血清学参考指标.

    作者:夏凌志;蔡长争;苏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磁分离酶联免疫法检测AFP

    目的 建立检测甲胎蛋白(脚)的磁分离酶联免疫法(Magnetic affinity inmlunoassay,MAIA).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分别标记识别不同表位的两种抗AFP单克隆抗体(mAb)4A3和5H7,以偶联羊抗Frrc mAb包被的免疫磁珠作为固相载体,单磷酸酚酞(phenolphthalein monophosphate,PMP)做显色底物,建立检测AFP的MAIA法.结果 成功实现了用MAIA法对AFP的定量检测,其检测灵敏度0.2IU/ml,线性范围0.2-510IU/ml,批内CV5.5%-9.3%,批间CV1.6%-9.7%.添加回收率101.4%-104.9%,稀释回收率78.3%-123%.与雅培AxSYM及i2000的检测结果对比,相关系数分别为0.984和0.985.结论 MAIA法的性能优于现有的ELISA和RIA试剂盒,接近进口同类试剂的水平,有助于为市场提供一种高质量而价廉的AFP测定试剂盒.

    作者:韩金利;周亚莉;张国军;王雅杰;方芳;吕虹;耿会娟;张果;刘振世;陈立杰;康熙雄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环丙沙星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离和药敏情况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是非发酵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其在各大医院细菌分离率调查中均居于重要位置[1].

    作者:刘春林;韩晓娜;朱月春;徐红云;邓德耀;李红;袁文丽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基层医院切口感染细菌耐药性监测

    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并发脓毒血症,增加死亡率.因此监测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及其耐药性,对了解切口病原菌分布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院内感染的产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段秋林;陈红;刘翠银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对病毒感染性疾病诊断的意义

    目的 探讨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在病毒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对同批次疑似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的病毒性心肌炎及麻疹样发疹的患者血清分别采用RT-PCR法、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进行检测,然后将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的三次检测结果完全一致,较RT-PCR法的检测结果更精确.结论 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是早期诊断柯萨奇B组病毒性疾病的为精准的检测方法,并且为其它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作者:张淑芹;王国珍;刘志屹;孙非;张福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孤立性肺结节CT灌注成像扫描技术及诊断的探讨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肺结节CT灌注成像技术的应用.方法 利用美国GE公司的Hispeed CT16排螺旋CT灌注扫描技术对51例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患者病变良恶性的鉴别.结果 良恶性结节灌注后具有不同的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和表面通透性(Permeablity surface,PS).良恶性结节的各项灌注参数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结节的BV、MTr、PS均高于炎性结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BF无差异性(P>0.05),而炎性结节的BF、BV、MTr、PS均高于良性结节,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孤立性肺结节CT灌注成像技术在临床正确诊断结节性质及做出恰当治疗措施方面显示出了重大的优越性.

    作者:侯铁;杨淑琴;张春雨;张千;王立红;许晶;付金鹏;侯明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骨转移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对骨转移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32例恶性肿瘤患者行全身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使用反转恢复平面回波弥散序列分5段进行全身扫描.结果 反转恢复平面回波弥散序列成功进行了全身磁共振弥散成像.重建出的大密度投影像图像均一,清晰.32例恶性肿瘤患者中19例患者检出了多发骨转移灶;7例患者为单发转移灶;2例淋巴瘤表现为骨髓信号增高;1例为多发骨髓瘤;3例假阴性.结论 全身磁共振弥散成像对骨转移性病变是一种有效的检出方法.

    作者:吴晶涛;王立富;王守安;叶靖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青年脑梗死75例临床分析

    脑梗死由于其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而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脑血管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脑卒中呈底龄化趋势,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45岁以下的青年人占10%左右.

    作者:邢跃;孙捷;赵凯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SonoVue心肌声学造影结合冠状动脉造影早期诊断冠心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 采用外周静脉注射声学造影剂声诺维,观察心肌灌注及心内膜缘显像,并且与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评价声诺维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在基础和非线性成像条件下,对28例患者经静脉注射声诺维2ml,并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 注射造影剂之前心内膜显示欠清的左室心内膜缘得到满意的显影;声诺维能很好显示心肌灌注情况.结论 声诺维可以增强心内膜缘的显影,能显示心肌灌注,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

    作者:王智慧;陈丽萍;邢玥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诊断与鉴别诊断肾脏良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利用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技术,分析肾脏灌注图像及灌注参数变化规律,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肾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美国GE公司LightSpeed CT 16 splice或64splice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技术对正常志愿者6例及肾脏肿瘤(良恶性)患者25例的CT灌注参数值和参数图进行分析.结果 ①肾细胞癌(15例)肾皮质BF、BY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P<0.05).肾错构瘤(10例)肾髓质BF及肾细胞癌肾髓质BF低于正常肾组织.②肾细胞癌及肾错构瘤MTT明显缩短,其中肾细胞癌MTT短于肾错构瘤(P<0.05).③肾细胞癌BF、BV高于肾错构瘤(P<0.05).④BF,BV,MTT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技术能够较好地反映正常肾组织及肾脏良恶性肿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肾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吕卓;赵妍;赵永生;刘烨;孙东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磷酸化JNK在小鼠腹水型肝癌高、低淋巴道转移株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 观察磷酸化JNK(p-JNK)在小鼠腹水型肝癌高、低淋巴道转移株(Hca-F、Hca-P)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这两个细胞株中表达的关系及意义,以进一步探讨JNK基因在肝癌淋巴道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以小鼠腹水型肝癌淋巴道高转移株(Hca-F)和低转移株(Hca-P)为研究对象,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JNK在Hea-F和Hca-P两细胞株的表达.结果 p-JNK在Hca-F细胞株中的表达显著高于Hca-P,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p-JNK可能在促进肝癌淋巴道转移中发挥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其机制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宇虹;唐建武;王绍清;李玲;孙成荣;王波;王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鉴别诊断恶性与结核性胸水实验诊断项目的选择

    胸水征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类体征,可由肿瘤、结核及其他原因所致,判别胸水的性质是临床诊断与治疗胸水征的必要依据.

    作者:卢冬梅;薛承岩;卢云涛;杨林瀛;杜新生;刘怀深;孙立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产前胎儿超声的规范性检查

    随着现代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超声仪器的不断更新,产前对孕妇优生优育观念的详细指导,人们对产前胎儿超声检查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孕期胎儿畸形的筛查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对于我们医务工作者来说,由于胎儿畸形的多样性、复杂性,我们所有机器的局限性,孕妇本身身体的因素,以及我们超声科医生的水平的局限性,都会对产前胎儿畸形的筛查带来一定困难.

    作者:范丽梅;张立会;祝贺;陈沫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肝病对胆囊疾病影响的探讨(附131例分析)

    肝病合并胆囊疾病临床上较为常见,认识其发病机制对临床诊治有帮助.肝硬化合并胆结石的报道较多,但肝病合并胆囊疾病的确切患病率报道不多.本文就肝病患者对其胆囊的变化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海霞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DIM联合顺铂诱导PC-3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

    目的 探讨顺铂(DDP)和3,3.二吲哚基甲烷(3,3-diindolylmethane,DIM)联合诱导人前列腺癌PG3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细胞内bcl-2,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的表达,利用RT-PCR和westem blot检测bcl-2,caspase3和caspase9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细胞培养及免疫组化可见:各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抑制PC-3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作用;RT-PCR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均能使caspase3和caspase9基因表达上调,bd-2表达下调;westem blot结果表明:各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表达上调,hcl-2表达下调,且0.4mg.L-1DDP+60μmol.L-1DIM联合应用与10倍剂量DDP(4mgL-1)单独应用效果相同.结论 DIM与DDP均可抑制PC-3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细胞凋亡机制可能与上调caspase3、caspase9基因表达,下调bel-2表达有关;DIM与DDP联合抗瘤具有明显的减毒增效作用.

    作者:刘艳波;赵丽娟;郭亚雄;潘玉琢;孙薇娜;赵雪俭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蛋白芯片联合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在消化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蛋白芯片联合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系统测定分析14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77例消化道良性疾病患者和356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12种肿瘤标志物(CA199、CEA、AFP、CA242、CA125、CA153、NSE、β-HCC、f-PSA、PSA、HCH、FER)的含量.结果 消化道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72.6%)显著高于良性疾病组(29.87%)和健康体检组(11.24%)(P<0.001)除胰腺癌外,联合检测对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单一肿瘤标志物检测(P<0.01).结论 蛋白芯片联合检测血清多种肿瘤标志物可以显著提高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

    作者:马经野;刘新民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双侧胸廓出口综合征诊断与鉴别诊断

    胸廓出口综合征指臂丛神经与锁骨下动、静脉在胸廓出口处和在胸小肌与肩胛喙突附着处受到卡压引起的综合症状[1].

    作者:邵兵;倪晓威;聂柔佳;杨洵;陈静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胎鼠皮肤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特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胎鼠皮肤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增殖特性.方法 取昆明小鼠胎鼠皮肤体外培养胎鼠皮肤间充质干细胞,MTT法检测所培养细胞对表皮生长因子(EGF)、角朊细胞生长因子(KGF)和碱性或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反应,观察其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增殖与生长特征.结果 胎鼠皮肤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活性,传代培养潜伏期为24-48h,对数增殖期为3-5d,然后进入平台期.经过15代连续培养的细胞其增殖能力未见明显改变.应用MTT法检测发现,培养的细胞对bFGF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并在1.0 μg.L-1时反应强,而对KGF和EGF的反应不明显.结论 培养的胎鼠皮肤来源细胞增殖能力强;为间充质来源的干细胞.

    作者:杨婧;杨昆;陈强;凌翎;范洪学 刊期: 2008年第11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