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尿沉渣血小板的临床研究

马东辉;张鉴清

关键词:间接免疫荧光技术, 技术检测, 尿沉渣, 血小板, 单克隆抗体, 糖蛋白Ⅱ, 损伤程度, 临床意义, 临床价值, 军事医学, 鼠抗人, 肾小球, 科学院, 中国, 国内
摘要:尿沉渣存在血小板(Plt)的临床意义在国内未曾见过报道,采用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鼠抗人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CD41单克隆抗体,以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在尿沉渣中找到了血小板,并对其临床价值加以探讨,结论是尿沉渣血小板的存在与肾小球损伤程度有关.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血小板糖蛋白检测意义

    目的通过测定肾病综合征(NS)患者血小板糖蛋白及血清脂质、凝血指标,旨在为临床治疗NS提供有用的参考指标.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45例NS患者(其中伴静脉血栓者9例,无静脉血栓者36例)的血小板糖蛋白(CD62p、CD63),同时仪器法测定了Plt、TC、HDL、LDL、TG、PT、APTT、TT、Fib.结果NS患者CD62p、CD63、Plt、TC、LDL、TG、Fib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CD62p、CD63、Plt、TC、LDL、TG、Fib等伴静脉血栓者显著高于无静脉血栓组;但NS患者HDL、APT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T、TT变化并不明显.血小板CD62P与Plt、PT、APTT、Fib成正相关,CD63与Plt、APTT、Fib成正相关,且血小板CD62P与CD63之间呈正相关性.结论NS患者学习包办糖蛋白测定,对NS病情分析和预防静脉血栓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邱莲女;周永列;林慧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乳腺癌端粒酶活性原位检测与雌、孕激素受体的相关性研究

    乳腺癌为一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但其与乳腺纤维腺瘤,纤维腺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还存在一些棘手问题,给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造成困难.同时,据文献报道端粒酶活性,雌激素与乳腺癌组织发生关系密切[1,2],故我们采用端粒酶活性原位标记技术(ISLT)对乳腺癌进行临床病理研究,探索其在病理诊断上的意义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之间的关系.

    作者:曹修淮;冯德云;姚岐;何小乔;李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反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19例的临床及实验分析

    反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reaction hemophagocytic sydrome,RHS)是由T细胞介导的组织细胞增生异常的综合征.其临床特点为发热、肝脾和(或)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和凝血机制障碍.我们对近年来所诊断的19例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总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凌励;周道银;惠小阳;林紫云;孙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两种不同AFP启动子控制下表达HIV vpr基因的重组非复制型腺病毒获得及鉴定

    目的构建及包装由全长5.1kbAFP启动子和低氧反应元件(HRE)与0.3kbAFP启动子两者组合的杂合0.3kbAFP启动子控制下表达HIV vpr基因的两种重组非复制型腺病毒.方法采用细菌内同源重组腺病毒载体制备方法和PacI酶切、PCR、Southern Blot鉴定方法.结果构建及包装出由这两种AFP启动子控制下表达HIV vpr基因的重组非复制型腺病毒,经PacI酶切、PCR和Southern Blot基因整合分析证明构建成功.结论我们成功构建了的全长5.1kbAFP启动子和HRE与0.3kbAFP启动子两者组合的杂合0.3kbAFP启动子控制下表达HIV vpr基因的重组非复制型腺病毒,为使HIV vpr基因更好的用于肝癌特异性基因治疗提供了可能和基础.

    作者:魏强;李凡;王健伟;郭丽;洪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Dieulafoy病19例临床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Dieulafoy病发病情况、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Dieulafoy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是突发上消化道大出血;初次胃镜检查确诊12例(63.2%),第二次检查确诊4例,术中探查确诊3例;13例经一次内镜下止血成功,1例经二次内镜下止血成功,4例行外科手术.结论急诊胃镜是诊断Dieulafoy病首选方法;治疗首选内镜下止血,内镜下止血不成功,立刻外科手术.

    作者:杜建时;李长锋;张斌;郑泽霖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C-kit原癌基因在白血病细胞上的表达分析

    目的研究C-kit(CD117)原癌基因在白血病细胞上的表达规律和意义.方法采用CD45/55C双参数(对数)散点图设门法进行三色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CD117表达率为59.6%;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CD117表达率为16.7%,且都为急变期;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极少表达,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不表达;干细胞性白血病(AUL)、双表型白血病(BAL)高表达.结论CD117有助于鉴别诊断髓系白血病,并能作为慢粒病程监测的指标.

    作者:陈葆国;李伯利;干灵红;罗文达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ICAM-1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表达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Zivin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以GAPDH为内参照物,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定性、定量测定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ICAM-1mRNA表达变化.结果正常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仅有微量的ICAM-1表达,单纯缺血不引起ICAM-1表达.再灌注后损伤区ICAM-1表达发生了改变;再灌注4 h,ICAM-1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再灌注12 h其在单位微血管面积上的荧光强度约比单纯缺血组增加了1/2.提示脊髓损伤后微血管内皮细胞初始ICAM-1表达增加是由再灌注损伤激发,其后延迟递增表达增强,说明ICAM-1参与了脊髓再灌注损伤的炎症病理过程.结论ICAM-1可做为脊髓I/R后炎症反应程度的监测指标.

    作者:臧虎;杨小玉;景元海;朱庆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细胞角蛋白片段19和其他生化指标的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胸水和血清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tokeratin 19 fragment,CK-19)和其它生化指标的检测在肺癌特异性实验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5例临床确诊的各种肺癌患者、50例非肿瘤性肺及支气管疾病患者血清和胸水中CK-19水平,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CK-19水平,同时采用本室常规方法测定了以上患者血清及胸水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及其同功酶(LD-1)、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C反应蛋白(C-response protein,CR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和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肺癌患者血清和胸水中CK-19、CEA、LDH和LD-1水平均明显高手非癌性肺疾病患者和正常健康对照组(P<0.05),而ADA水平均低于非癌性肺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P<0.05).非癌性肺疾病患者血清和胸水CRP水平明显高于肺癌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胸水中CK-19水平与血清CK-19水平高度相关(r=0.868,肺癌组;r=0.5462,非癌性肺疾病组).胸水和血清CK-19对肺癌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3.3%和71.1%、91.7%和87.5%、92%和81.6%.结论胸水和血清CK-19检测对肺癌的诊断是一个较好的指标,联合检测其它相关生化指标有助于临床诊断.

    作者:陈涛;钟淑卿;林勇平;刘忠民;陈柏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胆管损伤的预防和损伤性胆管狭窄的处理专题研究讨会暨中外专家论文报告会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肾性贫血血常规检查红系统指数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

    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由多种不同原因或疾病引起的一种症状[1],而肾性贫血是由肾脏疾病引起的贫血.本文重点研究肾性贫血血常规检查红系统变化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作者:缪晓丽;王丽颖;张桂荣;刘冰;韩忠宝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基因重排

    分子生物学是当今生命科学中热门的前沿学科,尽管它在恶性血液病中的应用尚处于起始阶段,对细胞学诊断的影响也还有限.但是愕然回首,它已深深地影响到我们对细胞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以及它们与临床之间诸多联系的理解,对肿瘤细胞生物行为和临床行为之间的了解,分子生物学检查能提供精确的证据、超前的信息和崭新的视角.本文就B系细胞白血病的相关基因重排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俞丹凤;卢兴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实验性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建立及组织学观察

    目的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外科诱导法对60只大鼠行建模手术.在术后的第4、6和8周动态观察病灶的生长情况,运用光镜、电镜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建模成功率在60%(36/60)左右,生长良好的囊肿内壁有内膜上皮细胞生长,病灶随移植时间的推延先逐渐增大之后又有缩小的趋势(P<0.05),同一时间内子宫旁韧带处病灶明显大于腹壁处和子宫Y型分叉处(P<0.05),同一时间内腹壁处和子宫Y型分叉处病灶比较无差别(P>0.05).结论将动物自体子宫内膜移植到子宫旁韧带、腹壁处或子宫Y型分叉处形成了子宫内膜异位病理模型,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实验研究的简便方法,其生理特点与正常子宫内膜基本相同.

    作者:王强;王冰;李荷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转hGM-CSF基因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扩散盒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转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GM-CSF)基因骨髓基质细胞系在体外扩散盒中的表达.方法采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法将构建好的真核表达载体pIRESIneo/hGM-CSF导入人骨髓基质细胞系HFCL,建立转基因人骨髓基质细胞系HFCL/hGM-CSF,用Southern blot和North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其基因组DNA整合和mRNA转录,并将其移入体外扩散盒中,用ELISA法检测其蛋白表达量.结果Southern blot和Northem blot分析表明hGM-CSF基因已整合到HFCL细胞基因组DNA中,在mRNA水平上可以检测到其表达,移入扩散盒的HFCL/hGM-CSF细胞稳定分泌hGM-CSF,量为51.6±0.5 ng/106细胞/天.结论转hGM-CSF基因骨髓基质细胞可以在体外扩散盒中持续稳定表达hGM-CSF,为进一步体内实验奠定了基础.

    作者:陈晓;马俐君;王冠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DNA含量与细胞增殖活性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DNA检测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35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DNA含量(DI)、倍体和细胞增殖活性(PI).结果ALL异倍体检出率为51.4%(18/35),其中亚二倍体8例,超二倍体10例;ALL组骨髓细胞G0/G1%高于对照组(P<0.05),而S%、PI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NA含量检测和倍体分析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诊断、治疗是很有价值的临床生物学指标,有助于白血病的准确、客观诊断和判断预后.

    作者:段秀梅;刘力华;谭岩;方艳秋;许淑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结合使用在乙型肝炎检测中的应用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单独用于乙型肝炎的检测,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二者标记物、灵敏度、特异性等方面的不同,在检测方面体现出不同的优缺点,二者结合使用,在乙型肝炎检测中,尤其在乙型肝炎特殊模式出现时,给临床检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作者:庄严;李绪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TGFβ1与周细胞在乳腺癌血管生成中的关系及意义

    目的分析TGFβ1与周细胞在乳腺癌血管生成中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方法取50例手术切除乳腺癌新鲜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位杂交技术,结合体视学分析方法,研究TGFβ1及周细胞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TGFβ1蛋白质可表达在新生血管周细胞的胞浆中,同时也可表达于乳腺癌癌细胞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TGFβ1mRNA主要表达在血管周细胞的胞浆中,只有极少数癌细胞呈弱阳性表达.乳腺癌中TGFβ1mRNA的表达与周细胞的表达正相关,P<0.01.结论提示周细胞通过TGFβ1参与血管生成的调节.

    作者:王医术;周洪澜;李玉林;李一雷;王心蕊;张丽红;吴珊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神经鞘氨醇磷酸胆碱对原代培养人真皮成纤维细胞DNA合成影响

    目的观察神经鞘氨醇磷酸胆碱(Sphingosylphosphorylcholine,SPC)对原代培养人真皮成纤维细胞DNA合成的影响.方法利用儿童包皮组织行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采用不同浓度SPC处理培养的细胞,测定3H-TdR掺入量.结果SPC浓度为2μM时,3H-TdR掺入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μM时3H-TdR掺入量达高峰,而后逐渐降低,20μM时3H-TdR掺入量为低.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SPC能明显促进原代培养人真皮成纤维细胞DNA的合成,在人类皮肤创伤愈合的治疗领域中,是一个很有应用前景的物质.

    作者:朱明姬;蒋忠民;丛宪玲;丛建军;李增勋;陈远耀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尿沉渣血小板的临床研究

    尿沉渣存在血小板(Plt)的临床意义在国内未曾见过报道,采用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鼠抗人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CD41单克隆抗体,以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在尿沉渣中找到了血小板,并对其临床价值加以探讨,结论是尿沉渣血小板的存在与肾小球损伤程度有关.

    作者:马东辉;张鉴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P53家族成员P73研究进展

    由于p53基因在近半数的人类肿瘤细胞中频繁缺失和突变而倍受重视.大量研究表明,野生型p53基因活性缺失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因此,p53基因被视为经典的抑癌基因.近年来,随着对p53基因广泛深入的研究,p53家族的其他成员不断被发现,其中p73基因是p53基因家族中被发现的第一个成员.由于p73蛋白与p73蛋白在序列上的同源性和功能上的相似性,p73基因作为p53基因家族的一个新成员,一面世即被作为候选抑癌基因,受到各国研究者的广泛重视.

    作者:李雨静;高善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血液细胞化学染色的现代认识和发展趋势

    细胞化学染色,是指通过化学处理,在显微镜下显示(定位)细胞某种化学成分的技术.此法原先是用在组织切片方面,称为组织化学.20世纪中期,这种技术在血液学实验室颇为盛行,对于血液细胞的识别,特别是在白血病相关的细胞鉴别方面,发挥过相当大的作用.但到了20世纪后期,由于缺乏后继的新技术开发、日常工作中需求不多、方法本身的特异性不够强、难以标准化以及没有成套商品化试剂供应等原因,这一技术没有多大发展.有的已逐渐被淘汰,有的正在被免疫学技术(如免疫组化显示技术、流式细胞术等)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所取代.但个别项目,仍有一些新发现和新进展.

    作者:朱忠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