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管损伤的预防和损伤性胆管狭窄的处理专题研究讨会暨中外专家论文报告会

关键词:胆管损伤, 预防, 损伤性胆管狭窄, 处理, 专家, 论文
摘要: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IL-12及IL-12P40对NK抗肿瘤功能的免疫调节

    目的通过对正常人及肿瘤患者血清中IL-12以及IL-12P40含量的检测,观察其分子对NK细胞抗肿瘤细胞细胞毒效应的影响,探讨IL-12、IL-12P40分子在NK细胞抗肿瘤功能上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ELISA酶联免疫法检测IL-12、IL-12P40分泌水平以及MTT释放法检测NK细胞毒活性.结果①肿瘤患者外周血PBMC中CD3+、CD56+细胞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②肿瘤患者NK细胞对NK敏感细胞K562以及NK不敏感细胞Raji和Ddaudi的杀伤活性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③正常人外周血NK细胞经含肿瘤患者血清培养后,NK细胞杀伤活性明显下降(P<0.05).④在肿瘤患者血清中,IL-12分泌水平为143.31±0.93pg/ml,高于对照组84.97±3.7pg/ml(P<0.05);IL-12P40含量为224.90±0.7pg/ml,高于对照组32.56±0.7pg/ml(P<0.05).⑤正常人NK细胞经不同浓度(1μg/ml、5μg/ml以及10μg/ml)IL-12诱导后,在5μg/ml、10μ/ml浓度NK细胞杀伤率均高于对照组;在肿瘤患者中,仅高剂量(10g/ml)IL-12组的杀伤率高于对照组.⑥这种诱导增高的NK细胞杀伤率可被外源性IL-12P40的加入而下调.结论肿瘤患者血清中IL-12P40含量的增高可能与肿瘤密切相关的NK细胞功能下降有关.

    作者:张继英;马安伦;聂红;柏峻;余奇文;张冬青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ICAM-1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表达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Zivin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以GAPDH为内参照物,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定性、定量测定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ICAM-1mRNA表达变化.结果正常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仅有微量的ICAM-1表达,单纯缺血不引起ICAM-1表达.再灌注后损伤区ICAM-1表达发生了改变;再灌注4 h,ICAM-1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再灌注12 h其在单位微血管面积上的荧光强度约比单纯缺血组增加了1/2.提示脊髓损伤后微血管内皮细胞初始ICAM-1表达增加是由再灌注损伤激发,其后延迟递增表达增强,说明ICAM-1参与了脊髓再灌注损伤的炎症病理过程.结论ICAM-1可做为脊髓I/R后炎症反应程度的监测指标.

    作者:臧虎;杨小玉;景元海;朱庆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肾性贫血血常规检查红系统指数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

    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由多种不同原因或疾病引起的一种症状[1],而肾性贫血是由肾脏疾病引起的贫血.本文重点研究肾性贫血血常规检查红系统变化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作者:缪晓丽;王丽颖;张桂荣;刘冰;韩忠宝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Bcl-6基因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bcl-6基因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类与NHL发生有关的癌基因,检测其突变和重排以及Bcl-6蛋白的表达,可能对DLBCL预后估计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段鹏;杨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坐骨神经损伤后神康灵对脊髓前角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的初步观察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损伤后神康灵对脊髓前角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28只成年体重为200g的Wistar大鼠,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后6、8周通过扫描电镜检测脊髓前角神经元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变化;脊髓前角切片HE染色,从而探讨神康灵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结果6和8周时,实验组脊髓前角神经元变性的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存活的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神康灵对坐骨神经损伤后的脊髓前角神经元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季守贤;魏壮;谢升伟;尹维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在校女生月经期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的检测与此期机体免疫的相关研究

    目的检测在校健康女生经期血清中白细胞素-10(IL-10),并探讨IL-10变化与月经期间机体免疫状态变化的相关性.方法41例在校健康女生月经期和40例在校健康女生非月经期血清IL-10的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法.结果在校健康女生月经周期内血清IL-10浓度分别为月经前期224.5±23.6、经期351.2±27.3、月经终末期103.6±21.7(pg/ml),非月经期血清IL-10浓度为92.5±21.6(pg/ml).月经期与非月经期女生相比较,在校健康女生月经期内血清II-10明显升高(P<0.01),随着在校健康女生月经周期的改变逐渐下降至正常.结论IL-0检测值增高可能是月经期女生机体免疫状态的一种防御反应性变化.

    作者:颜文贞;陈群;朱美玉;王慧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筛查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的内耳特异表达蛋白otospiralin基因突变

    目的Otospiralin基因是表达于内耳支持细胞,该基因表达下调可导致耳聋.本文旨在调查otospiralin这种特异表达于耳蜗组织的基因突变是否会导致人类非综合征性耳聋.方法采用PCR-SSCP的方法,对151例先天性耳聋的病例和1个感音神经性耳聋家系进行otospiralin编码区序列的基因突变位点的筛选.结果150例患者和50例正常人样本有正常PCR扩增产物,但SSCP分析没有一例有异常迁移带.结论表达于耳蜗间质的成纤维细胞的otospiralin基因没有与耳聋连锁的突变位点.推测这个基因在内耳的表达缺乏可能是毛细胞丢失的主要原因.

    作者:王苹;周余来;杜波;杜宝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尿沉渣血小板的临床研究

    尿沉渣存在血小板(Plt)的临床意义在国内未曾见过报道,采用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鼠抗人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CD41单克隆抗体,以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在尿沉渣中找到了血小板,并对其临床价值加以探讨,结论是尿沉渣血小板的存在与肾小球损伤程度有关.

    作者:马东辉;张鉴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一种新的肿瘤相关蛋白-OVA12和抗体制备及其初步应用

    目的制备原核表达的OVA12纯化蛋白,研究正常人与肿瘤患者血清中抗OVA12抗体水平的差异.方法克隆OVA12的cDNA至pGEMT载体中,经测序确证后,将该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并转化至E.coli表达菌BL21(DE3)中,诱导6×His融合蛋白表达,经Ni2+亲和层析及胶回收技术纯化蛋白,并将蛋白免疫动物制备兔抗OVA12蛋白抗体;采用ELISA、Dot blot、Western blot法比较正常人及肿瘤患者血清中抗体水平的差异.结果获得纯化OVA12蛋白及高滴度的兔抗血清;ELISA法测定显示,正常人组OD均值为0.17±0.07,肿瘤患者组OD均值为0.32±0.15,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01),并选择其中样本经Western blot、Dot blot加以进-步证实.结论成功克隆OVA12基因,并获得纯OVA12蛋白和高滴度的兔抗血清;ELISA等方法测定肿瘤患者与正常人血清中OVA12抗体水平有明显差异,为临床检测的应用奠定基础.

    作者:尤强;程琳玲;王颖;王树军;张惠珍;沈天伟;葛海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DNA含量与细胞增殖活性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DNA检测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35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DNA含量(DI)、倍体和细胞增殖活性(PI).结果ALL异倍体检出率为51.4%(18/35),其中亚二倍体8例,超二倍体10例;ALL组骨髓细胞G0/G1%高于对照组(P<0.05),而S%、PI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NA含量检测和倍体分析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诊断、治疗是很有价值的临床生物学指标,有助于白血病的准确、客观诊断和判断预后.

    作者:段秀梅;刘力华;谭岩;方艳秋;许淑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转hGM-CSF基因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扩散盒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转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GM-CSF)基因骨髓基质细胞系在体外扩散盒中的表达.方法采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法将构建好的真核表达载体pIRESIneo/hGM-CSF导入人骨髓基质细胞系HFCL,建立转基因人骨髓基质细胞系HFCL/hGM-CSF,用Southern blot和North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其基因组DNA整合和mRNA转录,并将其移入体外扩散盒中,用ELISA法检测其蛋白表达量.结果Southern blot和Northem blot分析表明hGM-CSF基因已整合到HFCL细胞基因组DNA中,在mRNA水平上可以检测到其表达,移入扩散盒的HFCL/hGM-CSF细胞稳定分泌hGM-CSF,量为51.6±0.5 ng/106细胞/天.结论转hGM-CSF基因骨髓基质细胞可以在体外扩散盒中持续稳定表达hGM-CSF,为进一步体内实验奠定了基础.

    作者:陈晓;马俐君;王冠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实验性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建立及组织学观察

    目的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外科诱导法对60只大鼠行建模手术.在术后的第4、6和8周动态观察病灶的生长情况,运用光镜、电镜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建模成功率在60%(36/60)左右,生长良好的囊肿内壁有内膜上皮细胞生长,病灶随移植时间的推延先逐渐增大之后又有缩小的趋势(P<0.05),同一时间内子宫旁韧带处病灶明显大于腹壁处和子宫Y型分叉处(P<0.05),同一时间内腹壁处和子宫Y型分叉处病灶比较无差别(P>0.05).结论将动物自体子宫内膜移植到子宫旁韧带、腹壁处或子宫Y型分叉处形成了子宫内膜异位病理模型,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实验研究的简便方法,其生理特点与正常子宫内膜基本相同.

    作者:王强;王冰;李荷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HPV16感染对食管癌及P16、P53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通过研究食管癌的HPV16感染阳性率及抑癌基因P16、P53表达的影响,探讨HPV16感染在食管癌病因学的作用.方法取食管癌手术切除标本30例及内镜下取慢性食管炎并非典型增生标本和正常食管黏膜标本各30例,应用PCR方法检测各标本HPV16的感染阳性率,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各组中的P53和P16基因突变率.结果食管癌组HPV16感染阳性率46.67%显著高于癌前病变组23.33%和正常组3.33%(P<0.05),癌前病变组与正常组的HPV16感染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食管癌组中HPV16阳性的P53、P16突变率85.71%、78.57%显著高于HPV16阴性的P53、P16突变率50.0%、37.5%(P<0.05),在癌前病变组HPV16阳性组与阴性组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在正常对照组中未发现有突变.结论HPV16感染在粤西食管癌的发病中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它可能通过引起P53、P16突变而发挥作用.

    作者:陈捷;周宇;李杰;吴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评价空腹血糖对糖尿病的诊断价值

    1997年由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提出并随后被WHO接受的糖尿病诊断新标准中,将空腹血糖(FBG)的医学决定水平由原标准的≥7.8 mmol/L降低为≥7.0 mmol/L,不再推荐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作为实验室诊断标准,但仍保留2 h OGTT或餐后2 h(PG2h)血糖≥11.1 mmol/L为诊断标准[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2000年)有保留地接受了这一新的诊断标准,因认为OGTT有较好的灵敏度所以仍保留OGTT作为诊断标准[2].为验证FBG≥7.0 mmol/L对糖尿病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我们根据1999年1月至2001年7月在本院诊治的916例糖尿病患者的实验室资料,以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作了分析和评价.

    作者:汪一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聚合酶链反应-探针杂交-酶显色用于结核分支杆菌的检测

    目的评价聚合酶链反应-探针杂交-酶显色方法,检测结核分支杆菌.方法收集131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和30例非结核呼吸系疾病患者的痰标本以双盲法进行痰涂片抗酸染色检查,结核菌培养、PCR-探针杂交-酶显色法、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查对比.结果涂片法、培养法、PCR-探针杂交-酶显色法的敏感性分别为26.72%、41.22%、70.23%,PCR-探针杂交-酶显色法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培养法和涂片法(P<0.01).PCr-探针杂交-酶显色法和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法的敏感性分别为70.23%、70.99%,特异性分别为96.67%、86.67%,前者特异性比后者高,且PCR-探针杂交-酶显色法只检出结核分支杆菌和牛型分支杆菌.结论PCR-探针杂交-酶显色技术检测结核分支杆菌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简便快速,同时能筛检非结核分支杆菌.因此,该技术具有很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熊国亮;雷建平;张慧慧;刘珍琼;周萍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胶原纤维与软骨细胞体外培养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应用胶原纤维作为组织工程技术中细胞培养支架的可行性.方法未经预湿和经预湿处理的胶原纤维支架与人胚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培养,采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其亲水性及对细胞吸附力和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软骨细胞均匀地分布于胶原纤维支架内,经预湿处理后的支架细胞分布更为迅速均匀;软骨细胞吸附于支架纤维表面,细胞生长代谢旺盛,合成分泌细胞外基质.结论胶原纤维支架具有良好的亲水性,有利于软骨细胞的吸附和生长,可以作为组织工程技术中细胞培养的支架材料.

    作者:陈昕;赵雷;闫晓明;周余来;颜炜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血小板糖蛋白检测意义

    目的通过测定肾病综合征(NS)患者血小板糖蛋白及血清脂质、凝血指标,旨在为临床治疗NS提供有用的参考指标.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45例NS患者(其中伴静脉血栓者9例,无静脉血栓者36例)的血小板糖蛋白(CD62p、CD63),同时仪器法测定了Plt、TC、HDL、LDL、TG、PT、APTT、TT、Fib.结果NS患者CD62p、CD63、Plt、TC、LDL、TG、Fib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CD62p、CD63、Plt、TC、LDL、TG、Fib等伴静脉血栓者显著高于无静脉血栓组;但NS患者HDL、APT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T、TT变化并不明显.血小板CD62P与Plt、PT、APTT、Fib成正相关,CD63与Plt、APTT、Fib成正相关,且血小板CD62P与CD63之间呈正相关性.结论NS患者学习包办糖蛋白测定,对NS病情分析和预防静脉血栓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邱莲女;周永列;林慧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基因重排

    分子生物学是当今生命科学中热门的前沿学科,尽管它在恶性血液病中的应用尚处于起始阶段,对细胞学诊断的影响也还有限.但是愕然回首,它已深深地影响到我们对细胞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以及它们与临床之间诸多联系的理解,对肿瘤细胞生物行为和临床行为之间的了解,分子生物学检查能提供精确的证据、超前的信息和崭新的视角.本文就B系细胞白血病的相关基因重排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俞丹凤;卢兴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血栓性疾病实验诊断指标的应用研究

    目的评价血管内皮细胞、凝血、纤溶、血小板活化指标在血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1例血栓性疾病患者、21例非血栓性疾病患者以及35例正常人,分别以ELISA法检测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Ag)、组织因子(TF)、凝血酶原片段1+2(F1+2)、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Ag)、血栓烷B2(TXB2)和以发色底物法检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活性(PAI:Ac)及α2-纤溶酶抑制剂活性(α2-PI:Ac)等.结果血栓病组与非血栓病组患者的t-PA:Ag、PAI:Ac、α2-PI:Ac、vWF:Ag、F1+2都较对照组高(P<0.05),其中α2-PI:Ac、vWF:Ag、F1+2在血栓病组和非血栓病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栓病组的血浆TXB2、TF较非血栓病组偏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止凝血试验如PT、APTT、FIB和PLT在血栓病组和非血栓病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t-PA:Ag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诊断比数比以及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66.7%、66.7%、4.0和0.690,而PAI:Ac分别为94.1%、60.7%、24.7和0.849.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PAI:Ac在诊断血栓性疾病中的敏感度较高,其次为t-PA,但需扩大样本进行前瞻性研究和证实;其它指标包括vWF:Ag、α2-PI:Ac、TF、F1+2、TXB2以及常规检测指标包括PT、APTT、FIB和PLT用作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指标敏感度欠佳.本研究结果还提示血栓性疾病实验诊断指标的应用价值可能与患者是否用药及标本收集的质量密切相关.

    作者:颜存粮;彭黎明;江虹;唐宁;刘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糖尿病大鼠肾脏氧化应激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肾脏氧化应激反应,求证氧化应激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组与糖尿病组,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8周后检测两组大鼠血糖、血脂、尿蛋白、肾重/体重等各指标的变化以及肾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的活性.结果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组血糖、血脂、尿蛋白、肾重/体重等指标明显增高,肾皮质MDA含量亦增加,而肾脏抗氧化酶的活性则降低.结论糖尿病大鼠肾脏存在氧化应激反应,肾组织抗氧化酶缺乏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屈智慧;王旭渤;李永勇;毕黎琦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