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荷人卵巢癌小鼠异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李若玢;陈均源;欧阳媛;高绿芬;王晓玉

关键词:卵巢肿瘤, Matrigel, NOD/SCID小鼠, 裸鼠, 动物模型
摘要:卵巢癌病死率位居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首,病理同型癌症患者的基因层面差异导致其对传统放、化疗敏感性各异….患者源性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xenograft,PDX)小鼠模型中除了癌细胞以外,还包括人体免疫、纤维、脉管细胞等间质成分,与传统细胞株悬液构建的小鼠模型相比,保留了原肿瘤部分免疫生长微环境,为卵巢癌耐药机制研究、新药开发及治疗方案筛选提供了具有预测价值的个性化抗癌药物疗效检测平台[2].然而目前PDX建模方法存在成瘤率低、周期长、成本高、难以扩大规模等不足,本实验针对其不足进行改进,现介绍如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Mirco-CT在大鼠肾结石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肾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围绕肾结石病因学研究所建立的动物模型已经较为成熟,以往肾结石动物模型的研究多是从生化、病理甚至蛋白角度出发,临床多采用X线、CT等影像学技术对泌尿系结石进行诊断,而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rco-CT)是一种采用了与普通临床CT不同的微焦点X线球管,对活体小动物或多种硬组织进行扫描成像分析的技术,该技术在一些基础研究领域已有所建树[1-2],本实验首次采用Mirco-CT对肾结石大鼠模型进行扫描,并与HE染色的病理结果进行比较,探讨这种新方法的可行性,希望能为以后肾结石的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作者:褚浩;王勤章;钱成;王议鹤;吴双;钱彪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Arginase-1联合Glypican-3在肝细胞肝癌和非肝脏来源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观察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非肝脏来源肿瘤组织中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磷月旨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GPC-3)的表达及在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156例HCC、5例胆管细胞癌、20例肝脏转移癌和18例其他部位恶性肿瘤,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两种蛋白的表达.结果 Arg-1在HCC及非肝脏来源肿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3.6% (146/156)和0(0/43),在HCC中的阳性率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减少(r=-0.264,P=0.001);GPC-3在HCC及非肝脏来源肿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0.4% (141/156)和14.0% (6/43),在HCC中的阳性率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加(r =0.179,P=0.026).Arg-1和GPC-3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6%、100%、100%、81.1%和90.4%、86.0%、96.0%、71.2%.结论 Arg-1是敏感和特异的肝细胞标志物,对鉴别肝脏源性和非肝脏源性肿瘤有显著优势;GPC-3是诊断HCC特异性较高的标志物,尤其在低分化HCC的鉴别诊断中更有优势;联合应用Arg-1和GPC-3,对于HCC与肝脏转移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新刚;张亮;王鹏;滕晓英;孙磊;马志园;刘红刚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DAPPER1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表观遗传学调节机制

    目的 检测DAPPER1蛋白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ncer,ESCC)细胞株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ESCC组织中DAPPER1蛋白表达及引起其表达异常的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MTI、克隆形成、划痕修复实验检测DAPPER1对ESCC细胞株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应用RT-PCR及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技术检测细胞株(TE13、T.Tn、Eca109)中DAPPER1 mRNA的表达及其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ESCC组织中DAPPER1蛋白的表达.结果 DAPPER1在3株细胞中呈弱表达或阴性,应用甲基化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Dc)处理细胞后,其表达强度在各细胞株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同时,DAPPER1过表达及5-Aza-Dc处理可明显抑制TE13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而应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richostatin A(TSA)处理细胞株后,DAPPER1在各细胞株中的表达无明显改变;DAPPER1蛋白在ESCC组织中的表达较癌旁组织明显下调(P<0.01),且其表达与该基因启动子区域异常甲基化状态有关(P<0.01).结论 ESCC中DAPPER1主要起抑癌基因作用,并且该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异常高甲基化可能是引起其表达下调的主要机制之一.

    作者:郭艳丽;邝钢;周珍;董稚明;郭炜;沈素朋;梁佳;郭鑫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扁桃体纤维母细胞性网状细胞肿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纤维母细胞性网状细胞肿瘤(fibroblastic reticular cell tumor,FRC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扁桃体FR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行右侧扁桃体肿物活检,镜下见扁桃体正常结构被破坏,肿瘤细胞增生,肿瘤细胞梭形、多边形、圆形或卵圆形,呈束状、漩涡状或席纹状排列,肿瘤细胞间可见多量散在的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肿瘤细胞边界不清,细胞核呈空泡状,核膜光滑或不规则,细胞核有轻~中度异型性,可见核仁,核分裂易见(> 10/50 HPF).免疫表型:肿瘤细胞Kp-1、vimentin均阳性,CK(AE1/AE3)和SMA均灶状阳性,S-100蛋白弱阳性,CD20、ALK、CD3、CD23、CD21、CD35、CD34、desmin、p63、CK5/6和CKL均阴性,EBER原位杂交检测阴性.结论 FRCT临床较少见,发生于扁桃体者更为少见,诊断主要依赖病理学及免疫表型.

    作者:魏淑飞;曹清;徐晓;汪亮亮;黄文勇;李婷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生长抑制因子5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生长抑制因子(inhibitor of growth,ING)家族属于候选抑癌基因家族,包括INGl~5.ING5是ING家族的新成员,自首次报道以来已发现其有多种功能,如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和染色质重塑等.研究发现,ING5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其可能是抗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该文就ING5的生物学特性、肿瘤中的表达、与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以及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林香桃;谈顺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云南地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EGFR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 探讨云南地区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该地区的肺癌个体化靶向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突变扩增阻滞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外周血中EGFR基因第18、19、20及21外显子突变情况,统计分析各类突变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在364例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者93例(25.5%).其中EGFR 18 G719X突变占3.2% (3/93),EGFR 19缺失突变占48.4% (45/93),EGFR 20 S768I、T790M、20ins突变分别占3.2%(3/93)、2.2% (2/93)、3.2%(3/93),EGFR 21 L858R、L861Q突变分别占26.9%(25/93)、1.1% (1/93);双突变比例占11.8%,其中3例样本3.2% (3/93)存在G719X、S768I双突变,4例样本4.3%(4/93)存在19Del、T790M双突变,1例样本1.1%(1/93)存在19Del、L858R双突变,1例样本1.1% (1/93)存在L858R、S768I双突变,2例样本2.2% (2/93)存在S768I、T790M双突变.EGFR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相关(P <0.005),而与患者年龄、是否吸烟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云南地区ⅢB~Ⅳ期NSCLC患者外周血中,女性腺癌突变率较高,且该地区NSCLC患者外周血EGFR基因突变存在外显子19缺失突变为主及双突变率较高的特征.使用ARMS技术检测NSCLC患者外周血EGFR基因突变可为临床使用EGFR-TKIs提供准确的指导.

    作者:杨长绍;杜亚茜;丁晓洁;杨延龙;李权;郭银金;刘俊熙;周永春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漏诊与误诊15例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病变漏诊率与误诊率.方法 收集980例甲状腺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FNAC检查,并分析15例甲状腺FNAC检查漏诊与误诊的原因,以及195例穿刺后行手术患者的FNAC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FNAC结果提示恶性检出率为11.4% (112/980),穿刺后行手术的患者195例,术后病理诊断良性128例,FNAC诊断符合率为91.40% (117/128).术后病理诊断,乳头状癌60例,FNAC诊断符合率为92.22%(56/60);FNAC检查误诊11例,漏诊4例.结论 超声引导下甲状腺FNAC检查对甲状腺术前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尤其对乳头状癌的诊断有一定的漏诊率和误诊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细胞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联合基因学及免疫组化协助诊断,更好地提高甲状腺FNAC的诊断水平.

    作者:刘芳;何欣;张丽;李晓琴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Necrostatin-1对输尿管梗阻小鼠肾脏炎症的影响

    目的 探讨necroptosis(坏死性凋亡)抑制剂Necrostatin-1(Nec-1)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 ureter obstruction,UUO)小鼠肾脏炎症的影响.方法 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左侧输尿管结扎组(UUO组)、UUO+ Nec-1治疗组(UN组),术后7天处死小鼠取左肾.收集血清测定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HE染色观察肾脏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肾脏组织中坏死性凋亡相关指标RIP1、RIP3、MLKL以及炎症相关因子TNF-α、IL-1β、MCP-1的表达.结果 与Sham组相比,UUO组小鼠RIP1、RIP3和MLKL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同时伴有TNF-α、IL-1β、MCP-1表达增多.Nec-1治疗显著降低了上述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HE染色显示肾间质炎性反应和肾小管损伤程度有所减轻,Scr和BUN水平提示肾功能有所改善.结论 Nec-1通过抑制necroptosis减轻了单侧输尿管梗阻小鼠肾脏的炎症反应,这可能成为治疗肾脏继发炎症的新靶点.

    作者:肖夏;张涛;杨昕达;滕晴;侯佳;任韫卓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miR-185靶向Six1对肺癌上皮-间质转化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miR-185影响人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分子机制.方法 在肺癌细胞系H520和A549中转染miR-185mimic获得miR-185过表达,利用Transwell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185靶向Six1基因;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miR-185对细胞中Six1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miR-185过表达对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过程的影响.结果 miR-185过表达降低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上皮细胞标志物E-cadherin表达升高(P<0.01),间质细胞标志物vimentin表达降低(P<0.01),H520细胞过表达miR-185后,Six1基因表达水平降低(P<0.01),miR-185调控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是通过靶向Six1基因实现的.结论 miR-185靶向Six1基因调控人肺癌细胞EMT途径.

    作者:曹燕飞;任睿;杨晔;罗向晖;王水利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ANP及其受体NPR-A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及ANP受体(natriuretic peptide receptor A,NPR-A)在肿瘤研究中广受关注.ANP及其受体NPR-A的研究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NPR-A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药物作用靶点.该文将对ANP及NPR-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刘曼;李春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UroVysion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尿路上皮癌细胞学检测中常见问题分析

    尿路上皮癌是泌尿系统为常见的恶性肿瘤[1].近年来,尿路上皮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易复发.尿细胞学检查及膀胱镜/输尿管镜检是诊断尿路上皮癌的常见手段.前者对低级别尿路上皮癌的敏感性偏低,且易受结石、炎症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假阳性结果;后者则为有创检查,费用昂贵且不易识别微小肿瘤[2-3].遗传学研究表明尿路上皮癌易发生染色体畸变和染色体数目异常.其中3和17号染色体的多体性、7号染色体的三体性、9p21基因的杂合性缺失与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及复发显著相关[4].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是通过用荧光标记的单链核苷酸探针,按碱基互补原则和细胞核内与之同源的DNA靶序列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染色体变异的技术,具有快速、简便、结果稳定、可重复性好、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等优点,是当前辅助诊断众多肿瘤的重要方法[5-6].目前,UroVysion FISH法已通过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临床检测尿液脱落细胞,是诊断尿路上皮肿瘤及评估复发的重要方法,在全国已广泛开展.

    作者:林兴滔;葛岩;许洁;王慧玲;骆新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β-catenin在食管癌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β-catenin在食管癌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转染有效的β-catenin基因siRNA干扰片段于食管癌Eca-109细胞中,下调β-catenin表达:CCK-8增殖实验检测沉默该基因对食管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对其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m blot法检测β-catenin表达下调后WISP2、TCF4及E-cadherin蛋白表达.结果 CCK-8增殖实验结果显示,干扰组(siRNA干扰片段有效转染的下调β-catenin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未处理组)及阴性对照组(转染无意义片段组)(P<0.05),而空白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干扰组迁移、侵袭能力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WISP2、E-cadherin蛋白在干扰组中的表达量高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P<0.05);TCF4蛋白在干扰组中的表达量低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 在食管癌细胞中,下调β-catenin后,Wnt信号通路的相关因子也出现明显改变,推测沉默食管癌中Wnt信号通路β-catenin因子,E-cadherin表达增加,抑制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阻碍食管癌细胞增殖,通过减少TCF4表达,促进下游靶基因WISP2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β-catenin基因有望成为靶向治疗食管癌的候选基因.

    作者:秦燕子;王晓丽;刘明俊;王乐乐;单利娜;李卓然;陶仪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转移性肾细胞癌中RSK4、CD44及MMP-9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检测核糖体S6蛋白激酶4(ribosomal S6 protein kinase 4,RSK4)、CD44和MMP-9在原发性肾细胞癌(prim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及转移性肾细胞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中的表达,探讨三者表达水平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52例pRCC及48例mRCC中RSK4、MMP-9和CD44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三者表达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48例mRCC中RSK4、CD44及MMP-9的阳性率分别为75% (36/48)、68.75% (33/48)及91.7% (44/48),而三者在52例pRC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4.2% (23/52)、34.6% (18/52)及69.2%(36/52).RSK4、CD44及MMP-9在mRCC中的表达高于pRCC(PRsK4=0.002;PMMP-9=0.002;PCD44=0.001);RSK4、CD44及MMP-9表达与mRCC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Fuhrman分级、转移部位之间未见明确相关性(P>0.05).在mRCC中,三者之间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8);两两相关分析发现RSK4与CD44(P =0.019)、MMP-9与CD44(P=0.05)的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而RSK4与MMP-9(P=1.00)未见明确相关性.结论 RSK4、CD44及MMP-9在mRCC中的表达高于pRCC,提示三者可能介导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的转移,而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马静;余州;李明阳;李培峰;李侠;王哲;范林妮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不同固定时间和烤片时间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ER-2、p16免疫组化染色的影响

    免疫组化是应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为肿瘤的鉴定、来源、分型及发现微小转移灶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分析诊断方法[1].免疫组化操作步骤繁琐、操作过程影响因素较易误诊.一方面,由于组织固定不当引起的.固定不当可引起组织结构发生自溶和定位不确心].另一方面,烤片时间也常常影响免疫组化染色效果[3].本实验拟通过比较8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在不同固定及烤片时间下进行HER-2、p16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的差异,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HER-2、p16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标准化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陈志强;王莹;米贤军;钟守军;陈昂;邓文同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输尿管肾源性腺瘤合并肾脏结核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输尿管肾源性腺瘤(nephrogenic adenoma,NA)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输尿管NA合并肾脏结核的临床资料及病理学特征,对其行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18岁.大体上输尿管腔内见狭窄区;镜下见黏膜下增生腺体形成小管状、乳头状结构,管腔大小形状不一,被覆单层立方上皮,黏膜下见慢性炎细胞浸润;肾脏结核改变.免疫表型:AMACR (P504s)(+);CK7(弱+);CK34βE12(局灶+);CD10、CK20、Villin、vimentin(-).结论 输尿管NA是非常少见的泌尿系统病变,需与息肉、移行细胞癌及腺癌鉴别,掌握其组织形态特征及免疫表型是正确诊断的关键.

    作者:秦东瑞;周莉;朱琳;马广贞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中CHK1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CHK1蛋白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141例正常胃黏膜、112例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及141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中CHK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临床病理征特的关系.结果 从正常胃黏膜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组,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HK1蛋白表达分别为9.22%、22.73%、48.53%、79.43%及1、2.40±0.11、5.39±0.37、9.01 _±1.52,CHK1蛋白表达逐渐上升(P<0.05).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中,CHK1蛋白表达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病理分化程度及Lauren分型相关(P<0.05).结论 CHK1蛋白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闫静波;卫茹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小细胞肺癌干细胞和肿瘤组织中HIF-1α和HIF-2α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小细胞肺癌干细胞和肿瘤组织中HIF-1α和HIF-2α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干细胞无血清培养技术富集小细胞肺癌细胞系H446第3代肿瘤球细胞作为肿瘤干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446干细胞中HIF-1α和HIF-2α 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H446干细胞中HIF-1 α和HIF-2α蛋白表达;免疫组化SP法检测小细胞肺癌组织中HIF-1α和HIF-2α蛋白表达.结果 小细胞肺癌干细胞HIF-2α mRNA表达上调(P<0.05),而HIF-1αmRNA表达下调(P<0.05);小细胞肺癌干细胞中HIF-2α蛋白呈阳性,而HIF-1α蛋白呈阴性;小细胞肺癌组织中HIF-1α的阳性率为46.7%(28/60),HIF-2α阳性率为25%(15/60).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IF-2α与小细胞肺癌干细胞标志物uPAR呈正相关且两者共同表达于小细胞肺癌坏死组织周围区域;HIF-2α与小细胞肺癌肿瘤直径和远处转移有关(P<0.05),而HIF-1α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胸膜侵袭和远处转移无关(P>0.05).结论 HIF-2α在小细胞肺癌干细胞中表达上调且与小细胞肺癌干细胞标志物uPAR呈正相关,与小细胞肺癌肿瘤直径和远处转移相关,提示HIF-2α表达可能与小细胞肺癌干细胞样特征有关.

    作者:栾雅静;郑旭;仇晓菲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葡萄籽原花青素对糖尿病db/db小鼠肾组织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

    目的 观察葡萄籽原花青素对Ⅱ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肾脏细胞中表型转化标志蛋白α-SMA、E-cadherin表达的影响,旨在揭示葡萄籽原花青素对db/db小鼠糖尿病肾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Ⅱ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为研究对象,16只雄性db/db小鼠随机分为2组:糖尿病组、糖尿病+葡萄籽原花青素灌胃组,每组各8只;8只相同周龄雄性db/m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及8只db/m小鼠+葡萄籽原花青素灌胃治疗对照组.以葡萄籽原花青素(5 mg/kg)灌胃,持续12周后检测E-cadherinh、α-SMA、p38MAPK和ERK1/2的蛋白表达.结果 糖尿病组小鼠肾组织中α-SMA、p38MAPK和ERK1/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E-cadherin表达减少,尿中8-OHdG水平增加.葡萄籽原花青素能减少糖尿病组小鼠肾组织中α-SMA、p38MAPK和ERK1/2蛋白表达,尿中8-OHdG水平也明显降低,而E-cadherin蛋白表达增高(P<0.05).结论 葡萄籽原花青素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生成,可能是通过抑制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抑制p38MAPK和ERK1/2信号通路激活而实现的.葡萄籽原花青素对糖尿病肾病具有防治作用.

    作者:韦金英;史永红;任韫卓;杜云霞;杜春阳;段惠军;吴海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Uba-2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Uba-2在肝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以及过表达和低表达时其对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qRT-PCR法检测肝癌组织中Uba-2 mRNA的表达;将Uba-2的过表达载体和siRNA表达载体转染至肝癌细胞HepG2后,MTS实验检测Uba-2对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细胞迁移/侵袭实验检测其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癌细胞HepG2中TGF-β1~3及VEGF、Snail蛋白的表达.结果 Uba-2在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与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qRT-PCR法检测Uba-2在HepG2细胞中过表达或低表达;细胞增殖实验数据显示Uba-2表达水平与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能力相关,siRNA干扰沉默HepG2细胞中Uba-2的表达会抑制其增殖生长,细胞迁移/侵袭实验数据显示Uba-2过表达能促进肝癌细胞HepG2的侵袭、转移能力,且与阴性对照组细胞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Uba-2的异常表达影响TGF-β2及VEGF、Snail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Uba-2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具有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的作用.

    作者:袁征;李珍;孙彦珍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数字切片在病理远程会诊中应用分析

    美国Weinstein等[1]在1987年率先提出远程病理会诊理念,为提高诊断效率,科学合理的运用医疗资源指出了新途径.随着数字切片扫描系统的诞生及网络传输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一新型诊疗技术逐渐步入临床实践之中.其中,将病理切片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转化成可存储全切片数字化图像(whole slide image,WSI),(亦称为数字切片或虚拟切片)并进行传输起关键性作用[2],阅读视野的清晰度及制片质量也决定了阅片者是否可以及时根据数字切片作出准确的病情诊断.2011年12月,我院作为卫生部国家病理远程会诊与质控试点单位,开始实施基于WSI制作的远程病理会诊工作.本文收集328例远程病理会诊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数字切片的应用情况进行全面的回顾性分析,以评估该技术在病理诊断领域中的应用价值,现介绍如下.

    作者:申成香;杨小苗;司有谊;怀建国 刊期: 2017年第08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