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群丽;钟延丰;王盛兰;郑丹枫;刘爽
目前,HER-2基因扩增检测的主要方法是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法.FISH可作为检测HER-2基因扩增的“金标准”,但其存在荧光淬灭快,且需要在暗室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以及染色切片保存周期较短,不能用于回顾性研究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现介绍一种新的观察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的方法即双色银染原位杂交法(dual-color silver-enhanced in-situ hybridization,DSISH).
作者:何燕;时姗姗;章如松;魏雪;饶秋;周晓军;马恒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检测LOXL2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基因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揭示LOXL2和EMT之间的关系,从而阐明LOXL2对肝细胞肝癌转移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6例肝细胞肝癌组织中LOXL2、Snail、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采用CD31/PAS双染法检测肝细胞肝癌中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的情况,并分析LOXL2与EMT分子之间的相关性.采用X2和Spearman相关分析来分析其与VM形成和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LOXL2对肝细胞肝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LOXL2对肝细胞肝癌预后的价值.结果 LOXL2表达与Snail、vimentin和E-cadherin的表达密切相关,LOXL2表达与肿瘤分级和VM形成相关.LOXL2阳性表达或VM形成的患者其总体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比LOXL2阴性表达和无VM形成的患者短(P<0.05);同时具有LOXL2阳性表达和VM形成的患者预后差.结论 LOXL2表达与EMT标记蛋白相关,并与肝细胞肝癌分级和VM形成密切相关,且对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邵兵;赵秀兰;刘铁菊;孙冉;张艳辉;古强;董学易;吴丽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石蜡切片制备可分为组织取材固定[1,2]、脱水[3]、包埋、切片、染色等,其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均会影响终染色结果.一张好的石蜡切片非常重要,但是要切出一张厚薄均匀、平整无痕、光滑无碎裂的切片也并非易事,切片的好坏与组织固定、脱水、包埋等均有关系,其中切片是出现问题多,也是难解决的重要环节之一.作者结合具体实践查找组织切片过程中常见问题,初步分析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期为初学者提供帮助,节约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时间浪费;并与有经验者共同磋商进步,提高常见组织病理石蜡切片质量.
作者:李慧;付海燕;马丽丽;杨珞;于飞飞;王玉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高质量的冷冻切片对于病理诊断的可靠性、准确性尤为重要,而富含脂肪组织的冷冻切片的制作比较困难,用常规温度的切片方法难以切出理想的切片,且易脱片.陈洁等[1,2]介绍防脱片明胶的办法,但效果不甚满意.翟金萍等[3]报道利用厚切片挤压拉片的方法,虽然切片效果不错,但比较耗时,不容易操作.本文利用改良厚切片的方法做出了满意的结果,且对组织结构无损害.
作者:肖栩;郑芳;付先利;贾静;曾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患儿男婴,1个月5天.因家属无意间发现其右大腿包块人院.腹部B超发现肾上腺区占位性病变,直径3 cm;肝实质内散在低回声结节;右大腿实质性肿块,2.5 cm ×0.8cm大小.血生化检查:AFP 1 000 ng/ml,HCG 0.8μg/L,NSE 35.851 ng/ml.
作者:徐红艳;曾华;吴艳;黄慧;张守华;曾松涛;杨文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患者女性,34岁.因间断性黑便10余天人院.患者既往体健,2014年7月26日在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示胃窦肿物,活检病理结果示胃窦慢性炎症伴腺体增生.7月28日赴上级医院行超声检查,超声内镜检查示胃窦黏膜下肿瘤.8月5日本院胃镜示与胃体交界处大弯侧见一较大的黏膜下球形隆起(图1).遂行手术切除术.术后电话随访16个月,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作者:宋芳;龚圣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阴道无色素梭形细胞型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阴道无色素梭形细胞型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弥漫片状分布,大小较一致,未见色素,可见席纹状结构,核呈梭形及短梭形,核仁较明显,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胞质红染,细胞边界不清,肿瘤边缘可见淋巴细胞岛.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desmin和actin均阴性,S-100、Melan-A和HMB-45均阳性.结论 诊断阴道无色素梭形细胞型恶性黑色素瘤需结合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其中免疫组化标记HMB-45阳性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作者:曹军;邱建学;李春飞;陈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T淋巴瘤转移诱导因子1(T-cell 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inducing factor 1,Tiam1)过表达在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GAC)临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Tiam1蛋白在102例GAC组织、21例胃异型增生组织和33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过表达与GAC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GAC组织中Tiam1阳性率为85.3% (87/102),强阳性率为61.8% (63/102),均明显高于胃异型增生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P均<0.01).Tiam1蛋白表达水平与GAC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浆膜浸润密切相关(P均<0.05),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块大小等均无关.结论 Tiam1蛋白表达水平与GAC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Tiam1蛋白过表达可成为GAC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张源;杨洋;车拴龙;林贞花;金铁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NKD1、β-catenin和Cyclin D1蛋白在结直肠正常黏膜、腺瘤和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NKD1、β-catenin和Cyclin D1在结直肠正常黏膜-腺瘤-腺癌这一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8例结直肠正常黏膜、70例腺瘤、128例腺癌组织中NKD1、β-catenin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结果 NKD1在结直肠正常黏膜、腺瘤、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依次降低(P<0.05),其在轻度异型增生腺瘤组织中的阳性率高于重度异型增生腺瘤组织(P<0.05);β-catenin异位表达率与Cyclin D1阳性率在结直肠正常黏膜、腺瘤、腺癌组织中均依次升高(P<0.01),且Cyclin D1在重度异型增生腺瘤组织中的阳性率高于中度及轻度异型增生腺瘤(P<0.05).NKD1、β-catenin、Cyclin D1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均与癌分化程度、Duke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NKD1的阳性率和β-catenin异位表达率呈负相关(rs=-0.645,P<0.01).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β-catenin异位表达率和Cyclin D1阳性率呈正相关(rs=0.618,P<0.01).结论 NKD1、β-catenin、Cyclin D1三者可能参与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有望成为评价结直肠腺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苗玉;周玮玮;张欣;郭效忠;邢荣格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构建并鉴定pCDNA3.0-HLJ1真核表达质粒,检测HLJ1基因表达上调对结直肠癌细胞周期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利用反转录PCR法钓取HLJ1基因片段并与pCDNA3.0载体连接,酶切及测序鉴定pCDNA3.0-HLJ1重组质粒.在结直肠癌细胞SW480和HT29中分别转染pCDNA3.0和pCDNA3.0-HLJ1,应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HLJ1的表达,分别应用流式细胞仪和细胞侵袭实验检测其对细胞周期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pCDNA3.0-HLJ1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并在结直肠癌细胞中成功表达.转染pCDNA3.0-HLJ1质粒入结直肠癌细胞后,肿瘤细胞G1/G0期比例明显增加(P<0.05),侵袭能力明显减弱(P<0.05).结论 pCDNA3.0-HLJ1质粒为进一步研究HLJ1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提供实验基础.HLJ1将结直肠癌细胞阻滞在G1期并抑制其侵袭能力.
作者:王舰梅;张熙曦;周铁军;倪江涛;刘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由激素抵抗型微小病变病(steroid-resistant minimal change disease,SR-MCD)发展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的临床病理特点,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及演变过程中的形态学特点.方法 分别利用HE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检查分析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均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具有激素抵抗的临床特点,初次活检镜下均表现为足细胞弥漫性肿胀,局灶可见增生(≥3个连续排列或叠层),且初次肾活检均可见C4d节段不均匀系膜区较强表达,6例均由SR-MCD发展为FSGS.结论 当发现MCD足细胞病变显著或有较强C4d表达时应提示临床医师该患者有向FSGS发展的可能.
作者:王慧;姚梅宏;王明月;曾德华;李敏;曾玲;郑智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疾病相关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分子病理学检测已经成为病理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特别是近几年随着靶向治疗的发展需要对肿瘤基因分型,分子生物学技术中要求使用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块作为检测的主要对象.但甲醛固定组织会导致基因组DNA断裂.甲醛与蛋白质的广泛交联阻碍核酸的定量分析并局限了DNA片段的PCR扩增产物的长度[1].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交联会越来越严重,影响高质量DNA和(或)RNA的提取效率[2].研究显示,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超过6个月后不可用于DNA突变检测[3].因此,其在分子学方法的适用性上受到限制[4].本实验通过配制3种无醛固定液对组织进行固定,通过基因组DNA的提取,对总DNA浓度、纯度、完整性的检测以及对GAPDH基因的PCR扩增,并以10%中性福尔马林作为对照来比较不同固定液对DNA保存方面的影响,试图建立新的高质量的组织固定液.
作者:吴平;张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PI3Kp110α、PI3Kp110β在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及其癌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I3 Kp110α、PI3Kp110β在结直肠正常黏膜、管状腺瘤、锯齿状病变及来自管状腺瘤和锯齿状腺瘤癌变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二者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I3Kp110α、PI3Kp110β在腺癌组、不同级别锯齿状腺瘤组及高级别管状腺瘤组中均呈高表达,且明显高于增生性息肉、低级别管状腺瘤及正常黏膜组织(P<0.05),但组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锯齿状腺瘤中PI3 Kp 110α、PI3Kp110β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有关、肿瘤数目有关(P<0.05).腺癌组中PI3Kp110α、PI3Kp110β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PI3Kp110α与PI3Kp110β在锯齿状腺瘤及腺瘤癌变中呈高表达,二者可能是促进腺瘤恶变的危险因素,联合检测PI3Kp110α和PI3Kp110β在结直肠锯齿状腺瘤中的表达有助于判断其恶性潜能.
作者:李堂月;吴淑华;李扬扬;何双;高向前;温菲菲;孙晨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皮样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epithelioid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EI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肠系膜EIMT的临床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以及治疗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细胞排列疏密不等,部分呈片状或弥散,间质明显黏液样变性,见大量炎细胞浸润;瘤细胞呈圆形、多角形,少数为梭形,胞质丰富,嗜双色性,呈上皮样,染色质空泡状,见明显大核仁,核分裂象罕见;未见肿瘤性坏死.免疫表型:瘤细胞ALK、desmin、vimentin、CD30和D2-40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30%,CK(AE1/AE3)、EMA、CD117、DOG1、CD34、SMA、S-100蛋白、HMB-45、CAM5.2、CD31、BCL-2、CD99、Calretinin、FⅧRAg和HBME-1均阴性.FISH检测显示ALK基因重排.结论 EIMT是一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罕见组织学类型,其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组织学改变、免疫表型,特别是ALK在核膜和胞质阳性,分子遗传学改变将为靶向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
作者:张帆;焦南林;张伟;曹明;赵国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纤维母细胞性网状细胞肿瘤(fibroblastic reticular cell tumour,FR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淋巴结FRCT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行肿大淋巴结活检术.镜检:淋巴结结构破坏,大量梭形细胞增生,呈结节状或膨胀性生长.梭形细胞呈席纹状排列,瘤细胞之间常穿插纤细的胶原纤维,并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梭形细胞较肥胖,细胞边界不清,空泡状核,核膜薄且有褶皱,核仁明显,核分裂可见.免疫表型:例1瘤细胞actin、SMA和CD68均阳性,S-100弱阳性,CD30、PAX-5、ALK、desmin、CK(AE1/AE3)、CD21、CD35、CD23和CD1a均阴性,EBER原位杂交检测阴性;例2瘤细胞CK(AE1/AE3)、desmin、CD68和SMA均阳性,CD21、CD35、CD23和CD1a均阴性,EBER原位杂交检测阳性.结论 FRCT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多发生于淋巴结,可分为CK阳性和CK阴性两类,其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例2EBER原位杂交检测阳性,提示FRCT的发生可能与EBV感染有关.
作者:汪亮亮;刘勇;范思斯;徐晓;李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大鼠肝癌细胞系N1经肝、脾原位接种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与转移等情况,比较及筛选适宜的HCC N1发生及肺转移动物模型.方法 N1细胞进行体外培养.24只8周龄雌性BALB/cA裸鼠随机分为2组(12只/组)并分别进行N1的肝、脾原位接种,观察并比较两组间小鼠的存活率,肝、脾成瘤及肝、肺转移率等肿瘤生物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N1细胞肝原位接种组肝成瘤率为100%,肿瘤呈结节状生长,与腹壁及周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侵袭,肺及肺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4%和22%,未见脾转移.N1细胞脾原位接种组脾成瘤率为64%,肝转移率为91%,肿瘤呈结节状生长,与腹壁及周围组织亦有不同程度的侵袭粘连,肺及肺门淋巴结转移率均为18%.结论 N1细胞肝、脾原位接种均易成瘤,是良好的HCC发生、发展及相关干预的动物模型,其中,肝原位接种鼠可能更适合于HCC发生与肺转移机制及药物干预等研究.
作者:罗霞;阮思蓓;郭庆喜;刘勇;唐红;唐晓琴;唐明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患儿女,2岁,4个月前发现左侧舌缘肿物,约花生米大小,无疼痛、破溃出血.10多天前在当地医院就诊,肿物穿刺抽出血性液体,考虑血管瘤.7天后因肿物明显增大来我院就诊.入院后检查见舌背部黏膜表面肿块,2.0 cm×l.5cm×1.0 cm大小,红色,质地中等,边界清,无触痛.
作者:罗纯;叶长华;陈桂妃;刘友斌;王名法;彭万来;王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 1/2,ERK1/2)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两步法对比观察单纯性胃炎(20例)、胃黏膜上皮肠上皮化生(肠化)(20例)、不典型增生(28例)、早期胃癌(36例)、进展期胃癌(73例)中HP、ERK1/2、蛋白激酶Cθ(Protein kinase Cθ,PKCθ)的表达.结果 不典型增生组(39.29%)和肠化组(30.00%) HP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单纯胃炎组(5.00%)、早期胃癌组(2.78%)和进展期胃癌组(1.39%)(P<0.05).单纯胃炎组、肠化组和不典型增生组ERK1/2染色阴性;早期胃癌组(63.88%)和进展期胃癌组(68.49%)癌细胞呈ERK1/2阳性着色.低分化腺癌组(82.50%) ERK1/2表达明显高于高分化腺癌组(51.52%)(P<0.05).对各组标本进行PKCθ免疫组化染色后,发现PKCθ仅在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的间质及癌周淋巴细胞中阳性着色.高分化腺癌组PKCθ表达(54.55%)明显高于低分化腺癌组(32.50%)(P<0.05).结论 HP感染导致慢性胃炎、肠化、不典型增生.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涉及ERK1/2的高表达.PKCθ在胃癌中的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孟令超;张娜;单粉粉;张竞文;常越;景丽;秦璟;张建忠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中国结直肠癌、肺癌和胃癌中KRAS基因的突变特征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比较基因突变在三种癌症间的异同.方法 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860例结直肠癌、101例肺癌和96例胃癌组织中KRAS基因第2号外显子的突变.结果 KRAS基因突变率在肺癌、胃癌、结直肠癌中的差异均有显著性(5.9% vs4.2% vs 35.1%,P<0.05).三种肿瘤中,KRAS基因突变均以第12密码子为主.KRAS突变与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性.肺腺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高于非腺癌包括鳞癌等(10.2% vs0,P<0.05).肠腺癌和黏液腺癌中KRAS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其它类型结直肠癌(35.7% vs 37.6% vs 8%,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的KRAS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肺癌和胃癌.因此,KRAS基因突变检测可能对结直肠癌患者的个体化靶向治疗具有更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谢玲;陈劼;孙怡;郑燕影;申龙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Hippo信号通路的主要功能是调控细胞生长、增殖和凋亡;YAP1是其下游的重要分子,主要负责细胞的增殖和转移.YAP1过表达与肿瘤演进和较差的预后高度相关.近年有文献报道YAP1在一部分肿瘤中(如乳腺癌)可能抑制肿瘤生长,诱导肿瘤凋亡.因此,YAP1在人类肿瘤中具有抑癌和促癌的双向作用,作用方式取决于组织类型.该文将对现阶段有关YAP1促癌和抑癌的功能研究进展作一综述,进一步探讨YAP1在肿瘤患者预后及治疗中的意义.
作者:王海;陈肖;王建东 刊期: 2016年第02期